充气轮胎及其生产方法

文档序号:8448444阅读:253来源:国知局
充气轮胎及其生产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如下胎圈结构的充气轮胎以及该充气轮胎的生产方法,在该 胎圈结构中,胎体帘布层的径向内端部被保持在轴向上的内芯件与外芯件之间。
【背景技术】
[0002] 近年来,提出了一种使用刚性芯(a)的生产方法(在下文中,称为"芯模制轮胎 法"),其中该刚性芯(a)具有与硫化轮胎的轮胎内表面构型几乎相同的外表面构型,如图 Il(A)所示。在该芯模制轮胎法中,将诸如内衬层橡胶、胎体帘布层、胎圈芯、环带帘布层、胎 侧胶和胎面胶的轮胎部件按次序附于刚性芯(a)上。这样形成了未硫化轮胎(t)。未硫化 轮胎⑴与刚性芯(a) -起被放置于硫化模具(b)中并且在作为内模的刚性芯(a)与作为 外模的硫化模具(b)之间被硫化。
[0003] 在该芯模制轮胎法中,很难采用如常规轮胎那样的使胎体帘布层的两个端部都反 包于各个胎圈芯的结构。因此,以下专利文件1公开了图Il(B)所示的结构。也就是说,胎 圈芯⑷被划分成轴向上的内芯件和外芯件(dl、d2)。并且,胎体帘布层(c)的两个端部 都被保持在该内芯件与外芯件(dl、d2)之间。内、外芯件(dl、d2)形成为通过将胎圈帘线 (钢帘线)(e)绕轮胎轴线螺旋地缠绕而形成的螺旋体。
[0004] 然而,在以芯模制轮胎法形成轮胎的情况下,调查发现胎体帘线的张力不够,并且 这有可能降低转向稳定性。由于该原因,在硫化期间,胎圈芯(d)对胎体帘布层(C)的约束 力变得不足,胎体帘布层(c)有可能沿松动方向(径向向外)从芯件(dl、d2)之间移出。 因此,由于沿松动方向的运动,即使在硫化期间胎体帘线中发生热收缩,也不能充分施加沿 胎体帘线方向的张力。
[0005] 并且本发明人的研宄结果表明:胎圈帘线(e)的捻向T以及胎圈帘线(e)绕轮胎 轴线J的缠绕方向R导致了沿松动方向的运动,如图12(A)所示。即,在常规芯件(dl、d2) 中,胎圈帘线(e)绕轮胎轴线J的缠绕方向R是相同的,并且胎圈帘线(e)具有相同的捻向 T。因此,如图12(B)所示,当内芯件和外芯件(dl、d2)中的一者(在图12(B)中为外芯件 d2)中的胎体帘线(cl)发生热收缩(f)时,胎圈帘线(e)沿反捻方向旋转。由于帘线的钢 丝易于沿反捻方向运动,因此胎体帘布层(c)易于沿热收缩方向运动并且不经受张力。 [0006] 引用
[0007] 专利文献
[0008] 专利文件1 :日本公布的未经审查的申请No. 2006-160236

【发明内容】

[0009] 本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0010] 本发明基于限制内芯件和外芯件中的胎圈帘线的最终捻向和缠绕方向,并且能够 在抑制内、外芯件的胎体帘线松动的同时对胎体帘线施加张力,从而意在提供能够提高转 向稳定性的充气轮胎以及制造该充气轮胎的方法。 toon] 解决问题的手段
[0012] 根据本申请的第一发明,充气轮胎包括胎体,该胎体包括从胎面部经胎侧部延伸 至胎圈部的胎圈芯的胎体帘布层。胎圈芯由轴向上的内、外芯件制成,并且胎体帘布层的径 向内端部被保持在内芯件与外芯件之间而没有反包于胎圈芯。内芯件和外芯件由通过将由 多个捻合的钢丝制成的胎圈帘线从径向内侧向径向外侧绕轮胎轴线螺旋地缠绕而成的螺 旋体形成。并且在内芯件中,胎圈帘线的最终捻向与在从轮胎轴向外侧观察的侧视图中的 胎圈帘线绕轮胎轴线的缠绕方向相同。在外芯件中,胎圈帘线的最终捻向与在从轮胎轴向 外侧观察的侧视图中的胎圈帘线绕轮胎轴线的缠绕方向相反。
[0013] 根据本申请的第二发明,提供一种用于如下充气轮胎的生产方法,该充气轮胎包 括胎体,该胎体包括从胎面部经胎侧部延伸至胎圈部的胎圈芯的胎体帘布层。该生产方法 包括利用外表面上具有轮胎成型表面的刚性芯、通过将包含胎圈芯和胎体帘布层的未硫化 的轮胎部件依次附于轮胎成型表面上来形成生胎的生胎成型步骤。该生胎成型步骤包括: 通过将由多个捻合的钢丝制成的胎圈帘线从径向内侧向径向外侧绕轮胎轴线螺旋地缠绕 而在轮胎成型表面上形成内芯件的第一芯件步骤;包括将胎体帘布层的径向内端部附于内 芯件的轴向外侧表面的步骤的胎体成型步骤;以及通过将胎圈帘线从径向内侧向径向外侧 绕轮胎轴线螺旋地缠绕而在胎体帘布层的径向内端部的轮胎轴向外侧上形成外芯件的第 二芯件步骤。在第一芯件步骤中,胎圈帘线的最终捻向与在从轮胎轴向外侧观察的侧视图 中的胎圈帘线绕轮胎轴线的缠绕方向同向。在第二芯件步骤中,胎圈帘线的最终捻向与在 从轮胎轴向外侧观察的侧视图中的胎圈帘线绕轮胎轴线的缠绕方向相反。
[0014] 发明效果
[0015] 在本发明的内芯件中,如上文所公开的,胎圈帘线的最终捻向与在从轮胎轴向外 侦_察的侧视图中的胎圈帘线绕轮胎轴线的缠绕方向相同。相反,在外芯件中,胎圈帘线的 最终捻向与在从轮胎轴向外侧观察的侧视图中的胎圈帘线绕轮胎轴线的缠绕方向相反。
[0016] 因此,当胎体帘线中发生热收缩时,内芯件和外芯件的胎圈帘线都沿变紧方向捻 合。因此,热收缩方向上的约束力增大,并且能够将张力施加至胎体帘线。因此,能够提高 转向稳定性。
【附图说明】
[0017] 图1是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充气轮胎的示例的截面图。
[0018] 图2是示出了胎圈芯的芯件的侧视图。
[0019] 图3是示出了胎圈帘线在内芯件和外芯件中的捻向和缠绕方向的概念图。
[0020] 图4是示出了芯件的形成方法的示例的图解立体图。
[0021] 图5 (A)和图5 (B)是示出了该实施方式中的用于内芯件的胎圈帘线的截面图和图 解立体图。
[0022] 图6(A)和图6(B)是示出了该实施方式中的用于外芯件的胎圈帘线的截面图和图 解立体图。
[0023] 图7是解释了本发明的功能效果的胎圈芯的截面图。
[0024] 图8是示出胎圈帘线在内芯件和外芯件中的捻向和缠绕方向的另一示例的概念 图。
[0025] 图9㈧和图9(B)是示出了具有由多个胎体帘布层制成的胎体的胎圈结构的示例 的简洁的截面图。
[0026] 图10(A)至10(C)是示出了第一芯件步骤、胎体成型步骤、以及第二芯件步骤的截 面图。
[0027] 图11㈧是解释了芯模制轮胎法的截面图,以及图11⑶是示出了待用于芯模制 轮胎法的轮胎中的胎圈结构的截面图。
[0028] 图12(A)是示出了常规胎圈芯的芯件的概念图,以及图12(B)是示出了该常规胎 圈芯的芯件的问题点的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9] 在下文中,将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0030] 如图1所示,根据本发明的充气轮胎1包括从胎面部2经胎侧部3延伸至胎圈部 4的胎圈芯5的胎体6。在本实施方式中,环带层7布置在胎体6的径向外侧、并且在胎面 部2的径向内侧。
[0031] 环带层7由至少一个环带帘布层一一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两个环带帘布层7A、 7B一一形成,其中,环带帘线例如以相对于轮胎圆周方向成10度至35度的角度布置。环带 层7的环带帘线在帘布层之间彼此相交。这样增大了环带刚度并且有力地加强了胎面部2。
[0032] 在当前实施方式中,环带层7的径向外侧设置有由相对于圆周方向螺旋式缠绕的 束带帘线制成的束带层9,以提高高速耐久性等。就束带层9而言,能够应用一对端束带帘 布层以仅覆盖环带层7的轴向上的外端部以及应用全束带帘布层以覆盖环带层7的大致整 个宽度。本实施方式示出了由单一全束带帘布层形成束带层9的情况。
[0033] 胎体6由至少一个胎体帘布层--当前实施方式中为一个胎体帘布层6A--形 成,其中,有机纤维胎体帘线例如以相对于轮胎圆周方向成70至90度的角度布置。胎体帘 布层6A具有在胎圈部4、4之间延伸的环形形式。并且胎体帘布层6A的径向内端部6AE未 反包于胎圈芯5而是保持在胎圈芯5中。
[0034] 具体地,胎圈芯5由轴向上的内芯件和外芯件5i、5o制成。并且胎体帘布层6A的 径向内端部6AE保持在内芯件和外芯件5i、5o之间。胎圈部4设置有以渐缩的方式分别从 内、外芯件5i、5o朝向径向外侧延伸的内胎圈三角胶8i和外胎圈三角胶8〇,从而在胎圈部 4与胎侧部3之间进行加固。附图中的参考标记15是指用于防止轮辋移位的防擦胶。
[0035] 如图2所示,内、外芯件5i、5o由通过将胎圈帘线10从径向内侧向径向外侧绕轮 胎轴线J螺旋地缠绕而制成的螺旋体形成。当前实施方式示出了如图1所示的芯件5i、5o 中的每一者沿轮胎轴向方向形成一列的情况。因此,在胎圈帘线10的有限的缠绕数量之 内,能够将芯件5i、5o的径向高度设置在最大值、能够增大与胎体帘布层6A的接触面积、以 及能够提高对胎体帘布层6A的两个端部6AE的锁紧力。此外,根据需求,芯件5i、5o中的 一者或两者还能够形成为两列以提高胎圈的刚性。
[0036] 并且在当前实施方式中,如图3中示意性示出的:(1)在内芯件5i中,胎圈帘线 IOi的最终捻向Ti与在从轮胎轴向外侧观察的侧视图中的胎圈帘线IOi绕轮胎轴线J的缠 绕方向Ri相同,以及⑵在外芯件5〇中,胎圈帘线IOo的最终捻向To与在从轮胎轴向外 侧观察的侧视图中的胎圈帘线IOo绕轮胎轴线J的缠绕方向Ro相反。换言之,Ti = Ri并 且To乒Ro。
[0037] 例如,如在图4中示意性示出的,通过将胎圈帘线10抵靠着旋转着的刚性芯(a) 进行按压使相应的芯件5i、5o中的每一者形成为螺旋形式。因此,在正常情况下,内芯件5i 中的胎圈帘线IOi的缠绕方向Ri和外芯件5〇中的胎圈帘线IOo的缠绕方向Ro变得相同 (Ri = R0)。图2和图3示出了缠绕方向Ri和Ro中的每一者为"逆时针旋转"的情况。
[0038] 因此,在当前实施方式中,对于内芯件5i,最终捻向Ti为"逆时针旋转"的Z-捻合 帘线被用作胎圈帘线l〇i。该最终捻向Ti为与缠绕方向Ri相同的方向。对于外芯件5〇, 最终捻向To为"顺时针旋转"的S-捻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