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的制造方法_3

文档序号:9239426阅读:来源:国知局
相互连通。此外,在前侧气囊部24的前端缘部处形成有通风孔54,并且前侧腔室46与侧面安全气囊20的外部通过该通风孔54而相互连通。该通风孔54以在侧面安全气囊20的膨胀展开状态下位于与肘靠部58A的上表面58A1相比靠上方侧的方式而设置,所述肘靠部(58A)被设置在侧门56 (参照图4)的车门装饰物58上。另外,在图2中,通过双点划线而图示了肘靠部58A的上表面58A1。
[0054]此外,在后侧腔室48中设置有整流布60。该整流布60通过(参照图3以及图5)在缝制部T9(参照图3)处与基布63缝制在一起而被形成为筒状,所述基布63由与基布30等相同的布料构成。该整流布60以轴线方向沿着座椅靠背14的上下方向的状态而被配置于后侧腔室48的下部。在该整流布60的下端侧处未设定前文所述的缝制部Τ6(参照图4),整流布60的下端侧从基布36、38之间被插入到下侧腔室50中,并在缝制部Τ10、Τ11处分别与基布36、38被缝制在一起。在该整流布60中,与缝制部Τ10、Τ11相比靠下侧的部分(下端部)构成了单向阀61。
[0055]并且,在后侧腔室48中收纳有充气装置22。充气装置22为所谓气筒型的充气装置,并被形成为圆柱状。该充气装置22以轴线方向沿着座椅靠背14的上下方向的状态而被配置于后侧腔室48中,并被收纳于整流布60的内侧。
[0056]从充气装置22的外周部起朝向车辆后方侧而突出有上下一对双头螺栓(省略图示)。这些双头螺栓贯穿基布63、30,且贯穿被固定在座椅靠背框架15的侧框架15Α上的俯视剖视观察时呈L字状的托架(省略图示),并且在这些双头螺栓的顶端侧拧合有未图示的螺母。由此,充气装置22与侧面安全气囊20 —起被结合固定(所谓背面结合)在侧框架15Α上。另外,也可以采用如下结构,即,使从充气装置22的外周部起朝向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突出的双头螺栓贯穿基布63、30以及侧框架15Α而与螺母拧合(所谓侧面结合)。
[0057]在该充气装置22的下端部处设置有气体喷出部22Α。在该气体喷出部22Α上形成有排列在充气装置22的圆周方向上的多个气体喷出口,在充气装置22进行了工作时,气体会从多个气体喷出口以放射状而喷出。
[0058]如图1所示,在该充气装置22上电连接有搭载于车辆上的侧面碰撞E⑶90。在该侧面碰撞E⑶90上电连接有对侧面碰撞进行检测的侧面碰撞传感器92 ο侧面碰撞E⑶90被构成为,在根据来自侧面碰撞传感器92的信号而检测到侧面碰撞(的不可避免)时使充气装置22工作。另外,在于侧面碰撞ECU90上连接有对侧面碰撞进行预知(预测)的预碰撞传感器的情况下,也可以采用在侧面碰撞ECU90根据来自预碰撞传感器的信号而预知到侧面碰撞时使充气装置22工作的结构。
[0059]上述充气装置22的下端部被插入到形成为圆筒状的导向器62的内侧。该导向器62例如通过铆接等方法而被固定于充气装置22上,并覆盖充气装置22的气体喷出部22Α。
[0060]在上述结构的侧面安全气囊装置10中,当充气装置22工作时,从充气装置22的气体喷出部22Α喷出的气体从导向器62的上端开口 62Α以及下端开口 62Β而被上下喷出。此时的气体的朝向上下的分配量能够通过对导向器相对于充气装置22的固定位置进行上下变更来调整。
[0061]从导向器62的上端开口 62A喷出的气体从整流布60的上端开口 60A朝向后侧腔室48的上部被喷出(分配)(参照图2的箭头标记Gl)。此外,从导向器62的下端开口 62B所喷出的气体从整流布60的下端开口 60B被喷出(分配)到下侧腔室50中(参照图2的箭头标记G2)。并且,朝向后侧腔室48的上部喷出的气体通过连通孔52而向前侧腔室46的上部分配(参照图2的箭头标记G3)。
[0062]由此,前侧气囊部24、后侧气囊部26以及下侧气囊部28 (即侧面安全气囊20)朝向落座乘员P与侧门56的车门装饰物58 (车身侧部)之间膨胀展开。而且,落座乘员P的胸部C以及腹部B的前部(前半部:前侧)通过前侧气囊部24而被约束,落座乘员P的肩部S与胸部C以及腹部B的后部(后半部:后侧)通过后侧气囊部26而被约束,落座乘员P的腰部L通过下侧气囊部28而被约束。在下文中,对侧面安全气囊20的膨胀展开状态详细地进行说明。
[0063]纵分隔部40A以沿着落座乘员P的胸部C以及腹部B的前后方向中央部而在座椅靠背上下方向上延伸的方式而设置。在该纵分隔部40A的附近处,如图3所示,以侧面安全气囊20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面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凹陷的方式而形成有凹部64。该凹部64沿着纵分隔部40A而在座椅靠背上下方向上延伸。该凹部64与胸部C以及腹部B的前后方向中央部(即最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伸出的部分)对置。
[0064]另一方面,上分隔部40B以从纵分隔部40A的上端起向座椅靠背14的前方且斜上方延伸的方式而设置。即,该上分隔部40B相对于座椅靠背14的前后方向、即在座椅侧面观察时与座椅靠背14的上下方向(沿着图2的单点划线Y的方向)正交的方向(沿着图2的一点划线X的方向),以越趋向于座椅靠背14的前方侧越上升的方式而倾斜。另外,座椅靠背14的上下方向是指,在座椅侧面观察时对座椅靠背框架15的上端部的前后方向中央与倾斜度调节杆66的轴心进行连结的方向。此外,上分隔部40B的相对于座椅靠背14的前后方向的倾斜角度Θ优选为30?60度的范围内,更加优选为40?50度的范围内。
[0065]该上分隔部40B在从车辆宽度方向观察侧面安全气囊20的膨胀展开状态的情况下,以位于落座乘员P的肩部S的中心O与上臂部A的长度方向中央部(上臂部A的重心AG的位置或重心AG的附近的位置)之间的中央附近处的方式而设定。通过设定该上分隔部40B,从而在后侧气囊部26的上部处形成了被与前侧气囊部24划分开的前延部26A。该前延部26A向前侧气囊部24的上方侧膨胀展开,并对落座乘员P的肩部S进行约束。
[0066]此外,如图4所示,在上分隔部40B的附近处,以侧面安全气囊20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面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凹陷的方式而形成有凹部68。该凹部68以沿着上分隔部40B而向座椅靠背14的前方且斜上方延伸的方式而延伸。此外,前侧气囊部24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面以与上下方向中央部相比靠上方侧的部分随着趋向于车辆宽度方向外侧而上升(越趋向于上方则越趋向于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方式而弯曲。
[0067]另一方面,下分隔部42以在落座乘员P的腹部B与腰部L之间的高度处于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的方式而设置。被该下分隔部42分隔为前侧气囊部24以及后侧气囊部26的下侧气囊部28被设定为,车辆前后方向上的长度尺寸与落座乘员P的腰部L相比而较长,并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的较广范围内对腰部L进行约束。该下分隔部42以相对于座椅靠背14的前后方向而向前方且斜下方延伸的方式而设定。即,该下分隔部42相对于座椅侧面观察时与座椅靠背14的上下方向(沿着图2的单点划线Y的方向)正交的方向(沿着图2的单点划线X的方向),以越趋向于座椅靠背14的前方侧则越下降的方式而倾斜。而且,下侧气囊部28在膨胀展开状态下,其前部侧与后部侧相比上下方向尺寸(容积)较小。
[0068]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从整流布60的上端开口 60A向后侧气囊部26的上部被喷出的气体通过上分隔部40B的连通孔52而被供给到前侧气囊部24中。而且,被供给到前侧气囊部24中的气体从通风孔54而被朝向侧面安全气囊20的外部进行排气。因此,前侧气囊部24的内压Pl变得低于后侧气囊部26的内压P2(P1 < P2)。
[0069]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当通过使气体从整流布60的下端开口 60B向下侧气囊部28内喷出,从而使下侧气囊部28的内压成为预先设定的值以上时,由整流布60的下端部构成的单向阀61会通过下侧气囊部28的内压而闭塞(压溃)(参照图5的双点划线)。由此,从下侧气囊部28内朝向后侧气囊部26内的气体流动会被限制。其结果为,从落座乘员P的约束初期至约束后期,下侧气囊部28的内压P3均被维持在高于后侧气囊部26的内压P2 的状态(P2 < P3) ο
[0070](作用以及效果)
[0071]接下来,对本第一实施方式的作用以及效果进行说明。
[007
当前第3页1 2 3 4 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