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的制造方法_4

文档序号:9239426阅读:来源:国知局
2]在上述结构的侧面安全气囊装置10中,当侧面碰撞E⑶90通过来自侧面碰撞传感器92的信号而检测到侧面碰撞时,将通过该侧面碰撞ECU90而使充气装置22工作。于是,从充气装置22喷出的气体被分配到侧面安全气囊20的前侧气囊部24、后侧气囊部26以及下侧气囊部28中,从而使侧面安全气囊20膨胀展开。由此,落座乘员P的胸部C以及腹部B的前部通过前侧气囊部24而被约束,并且落座乘员P的肩部S、与胸部C以及腹部B的后部通过后侧气囊部26而被约束。在此情况下,能够使内部设置有充气装置22的后侧气囊部26与前侧气囊部24相比提前且高压地膨胀展开。其结果为,使与胸部C以及腹部B的前部相比载荷耐性相对较高的肩部S与胸部C以及腹部B的后部提前通过后侧气囊部26而被约束,且能够减轻载荷耐性相对较低的胸部C以及腹部B的前部从前侧气囊部24受到的负载。
[0073]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与落座乘员P的肩部S、胸部C以及腹部B相比载荷耐性较高的腰部L通过侧面安全气囊20的下侧气囊部28而被约束。而且,通过该下侧气囊部28的内压上升,从而单向阀61会对从下侧气囊部28朝向后侧气囊部26的气体流动进行限制。其结果为,从约束初期至约束后期均能够将下侧气囊部28的内压维持在较高的状态。如以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以与从落座乘员P的肩部S至腰部L的各部位的载荷耐性相对应的约束力来适当地对各部位实施约束。
[0074]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后侧气囊部26的上部处设置有对落座乘员P的肩部S进行约束的前延部26A。通过该前延部26A提前进行膨胀展开,从而能够提前对落座乘员P的肩部S进行约束。并且,该前延部26A通过从纵分隔部40A的上端起向座椅靠背14的前方且斜上方延伸的上分隔部40B而被与前侧气囊部24划分开,并向前侧气囊部24的上方侧膨胀展开。即,通过设定相对于座椅靠背14的前后方向而前高后低地延伸的上分隔部40B,从而使后侧气囊部26的上部(前延部26A)向前侧气囊部24的上方侧延伸并对落座乘员P的肩部S进行约束。通过以该方式来设定上分隔部40B,从而能够在抑制后侧气囊部26的容量的增加的同时使后侧气囊部26的上部(前延部26A)与落座乘员P的肩部S良好地对置。其结果为,由于能够提前对胸部C以及腹部B的后部及肩部S进行约束,因此能够提高由侧面安全气囊20实现的落座乘员P的初期约束性能。
[0075]并且,如图4所示,膨胀展开后的前侧气囊部24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面以与上下方向中央部相比其上方侧随着趋向于车辆宽度方向外侧而上升的方式弯曲。因此,由于侧面安全气囊20与落座乘员P因侧面碰撞的冲击而相对地彼此接近,从而上述弯曲的面会与落座乘员P的上臂部A滑动接触,进而会产生将上臂部A向上方上推的力F。其结果为,上臂部A会被朝向前侧气囊部24的上方上推,并通过前延部26A而被约束。由此,由于能够抑制上臂部A介于落座乘员P的胸部C与侧面安全气囊20之间的情况,因此能够减小胸部C的负载。
[0076]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被供给到前侧气囊部24内的气体会被从通风孔54向侧面安全气囊20的外部进行排气,因此能够在约束后期使前侧气囊部24的内压降低。由此,能够通过内压降低的前侧气囊部24而柔和地对载荷耐性相对较低的胸部C以及腹部B的前部进行约束,并且能够抑制在前侧气囊部24中产生压溃残余部分的情况,从而能够确保冲击吸收行程。并且,通风孔54在侧面安全气囊20的膨胀展开状态下,位于与肘靠部58A的上表面58A1相比靠上方侧处,肘靠部58A被设置在所述车辆的侧门56的车门装饰物58上。由此,能够防止通风孔54被夹在肘靠部58A与落座乘员P之间而不慎被堵塞的情况。
[0077]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由设置于侧面安全气囊20的后侧气囊部26内的充气装置22产生的气体经由形成于对前侧气囊部24与后侧气囊部26进行分隔的上分隔部40B上的连通孔52而被供给到前侧气囊部24中。被供给到前侧气囊部24中的气体从通风孔54向侧面安全气囊20的外部被排气。由于该通风孔54与上述连通孔52在侧面安全气囊20的膨胀展开状态下彼此上下偏置,因此能够使经由连通孔52而被供给到前侧气囊部24内的气体不会从通风孔54直接地(直线地)向外部排出。由此,能够确保约束初期的前侧气囊部24的展开性能。
[0078]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于侧面安全气囊20的后侧气囊部26内的整流布60将从充气装置22产生的气体向后侧气囊部26内的上部以及下侧气囊部28内进行分配。由此,能够使后侧气囊部26的上部以及下侧气囊部28提前膨胀展开,从而能够使后侧气囊部26的上部以及下侧气囊部28提前介于落座乘员P的肩部S以及腰部L与车身侧部之间的狭窄的间隙中。并且,由于向下侧气囊部28内突出的整流布的下端部作为单向阀61而发挥功能,因此能够将单向阀61设为简单的结构。
[0079]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从车辆宽度方向观察侧面安全气囊20的膨胀展开状态的情况下,上分隔部40B位于落座乘员P的肩部S的中心与上臂部A的长度方向中央部(上臂部A的重心AG附近)之间的中央附近处。因此,与在上臂部A的重心AG的附近处设定有上分隔部40B的情况相比,能够使由前侧气囊部24所产生的对上臂部A的上推力F良好地作用于上臂部A的重心AG附近处。由此,能够有效地对上臂部A实施上推。
[0080]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纵分隔部40A被设定为,在从车辆宽度方向观察侧面安全气囊20的膨胀展开状态的情况下,其沿着落座乘员P的胸部C以及腹部B的前后方向中央部而在座椅靠背上下方向上延伸。因此,能够通过前侧气囊部24与后侧气囊部26而对落座乘员P的胸部C以及腹部B的侧面以沿着其弯曲而从前后方向进行覆盖的方式来进行约束。由此,能够使胸部C以及腹部B与侧面安全气囊20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位置关系稳定。
[0081]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当侧面安全气囊20膨胀展开时,侧面安全气囊20 ω车辆宽度方向内侧面会在纵分隔部40Α以及上分隔部40Β的附近处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凹陷。胸部C的侧面上的前后方向中央部(即最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伸出的部分)会被嵌入到形成在纵分隔部40Α的附近处的凹部64中。由此,能够减小对胸部C(肋骨等)的负载。此夕卜,通过与前侧气囊部24的滑动接触而被上推的上臂部A会被嵌入到形成于上分隔部40Β的附近处的凹部68中。由此,能够良好地将上臂部A约束在被上推后的位置处。
[0082]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前侧气囊部24与后侧气囊部26通过由基布30的一部分所形成的分隔部40 (系绳部)而被分隔,前侧气囊部24以及后侧气囊部26与下侧气囊部28通过由基布36、38的一部分所形成的下分隔部42 (系绳部)而被分隔。因此,能够使前侧气囊部24、后侧气囊部26以及下侧气囊部28的膨胀厚度(膨胀展开状态下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尺寸)增加与所述各系绳部的宽度尺寸相对应的量。由此,能够良好地确保前侧气囊部24、后侧气囊部26以及下侧气囊部28的冲击吸收行程。
[0083]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侧面安全气囊20的膨胀展开状态下,下分隔部42相对于座椅靠背14的前后方向而向前方且斜下方延伸,从而下侧气囊部28的前部侧与后部侧相比容积变小。由此,例如,即使在落座乘员P位于车门侧侧部14Α的前方的非正规位置的状态下侧面安全气囊20膨胀展开了的情况下,也由于最高压的下侧气囊部28的前部侧的容积较小,从而能够减小对落座乘员P的影响。
[0084]接下来,对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对于与所述第一实施方式基本相同的结构与作用,标注与所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符号并省略其说明。
[0085]〈第二实施方式〉
[0086]在图6中,通过侧视图而图示了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70的侧面安全气囊72的膨胀展开状态。在该侧面安全气囊72中,代替所述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通孔52而在纵分隔部40Α的上端部处形成有连通孔74。而且,前侧腔室46与后侧腔室48经由该连通孔74而被相互连通。该连通孔74以在侧面安全气囊72的膨胀展开状态下相对于通风孔54而向上方侧偏置的方式而设置。此外,在该侧面安全气囊72中,在下侧气囊部28的前端部处形成有通风孔76,并且下侧腔室50经由该通风孔76而与侧面安全气囊72的外部连通。上述以外的
当前第4页1 2 3 4 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