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进入管的车辆后部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9251776阅读:290来源:国知局
具有进入管的车辆后部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辆后部结构。
【背景技术】
[0002]燃料箱安装在车辆中且进入管与燃料箱连接的结构是已知的(参见,例如,序号为4433587的日本专利、公开号为S58-76326的日本专利申请(JP-A)、序号为3902357的日本专利、公开号为H1-93179的日本实用新型申请)。在这种结构中,存在进入管在沿车辆竖直方向重叠的后侧构件与悬架构成部之间穿过的情况(参见,例如,序号为4433587的日本专利)。

【发明内容】

[0003]技术问题
[0004]然而,在这种结构中,从在悬架构成部朝向车辆上侧移位的情况下抑制负荷向进入管输入的角度来看,存在改善的空间。
[0005]考虑到上述情况,本发明的目的是要获得一种如下的车辆后部结构:即使在悬架构成部朝向车辆上侧移位的情况下,也可抑制负荷向进入管输入的车辆后部结构。
[0006]问题解决方法
[0007]涉及本发明的第一方案的车辆后部结构具有:后侧构件,其以车辆纵向作为长度方向地布置在车辆后部侧;悬架构成部,其构成后悬架的一部分,且所述悬架构成部以与所述后侧构件之间具有间隙地布置在所述后侧构件的车辆下侧,且在车辆俯视图中所述悬架构成部与所述后侧构件重叠;进入管,其在所述后侧构件与所述悬架构成部之间穿过;以及管保护部,在车辆俯视图中,所述管保护部设置在后侧构件和所述悬架构成部重叠的位置处,且所述管保护部包含邻近所述进入管的侧面的区域,其中所述管保护部的沿车辆竖直方向的长度设定成比所述进入管的外径长,并且其中所述管保护部的相对于来自所述车辆下侧的负荷的刚性设定成比所述进入管的大。
[0008]根据上述的结构,后侧构件以车辆纵向作为其长度方向地布置在车辆后部侧。相比之下,构成后悬架的一部分的悬架构成部以与后侧构件具有间隙地布置在所述后侧构件的车辆下侧,且在车辆俯视图中,所述悬架构成部与所述后侧构件重叠。进一步地,进入管在后侧构件和悬架构成部之间穿过,且在车辆俯视图中,管保护部设置在后侧构件和悬架构成部重叠的位置处。所述管保护部被构造成包含邻近进入管的侧面的区域。因此,即使悬架构成部朝向车辆上侧移位,也能通过管保护部来确保后侧构件的底部表面以及悬架构成部的顶部表面(它们布置在进入管的上方和下方)之间的间隙。
[0009]这里,管保护部的沿车辆竖直方向的长度设定成比进入管的外径大,且管保护部的相对于来自车辆下侧的负荷的刚性设定成比进入管的大。因此,即使悬架构成部如上所述地朝向车辆上侧移位,在管保护部没有变形(或几乎没有变形)时,也能将后侧构件的底部表面以及悬架构成部的顶部表面之间(它们布置在进入管的上方和下方)的间隙维持得比进入管的外径长。因而,抑制负荷向进入管输入。
[0010]在涉及本发明的第二方案的车辆后部结构中,在涉及第一方案的车辆后部结构中,管保护部具有如下的支架:所述支架布置在所述后侧构件与所述悬架构成部之间,且所述支架固定至所述后侧构件或所述悬架构成部中的一个,且所述支架与固定有所述支架的所述一个一起构成闭合横截面部。
[0011]根据上述结构,管保护部具有支架。所述支架布置在后侧构件和悬架构成部之间,且所述支架固定至后侧构件或悬架构成部中的一个。进一步地,支架与固定有所述支架的所述一个一起构成闭合横截面部。因此,在悬架构成部朝向车辆上侧移位的情况下,即使支架与后侧构件或悬架构成部中的另一个碰撞,也能有效地抑制支架的沿车辆竖直方向的变形。
[0012]在涉及本发明的第三方案的车辆后部结构中,在涉及第一方案或第二方案的车辆后部结构中,管保护部具有布置在所述后侧构件与所述悬架构成部之间的、且固定至所述后侧构件或所述悬架构成部中的一个的支架,并且如下的覆盖部形成在所述支架处:所述覆盖部从所述后侧构件或所述悬架构成部中的另一个的一侧覆盖所述进入管。注意的是,在引用第二方案的结构中,第二方案的支架和第三方案的支架为相同的支架。
[0013]根据上述结构,管保护部具有支架。所述支架布置在后侧构件和悬架构成部之间,且固定至后侧构件或悬架构成部中的一个。进一步地,如下的覆盖部形成在所述支架处:所述覆盖部从所述后侧构件或所述悬架构成部中的另一个的一侧覆盖所述进入管。因此,即使悬架构成部朝向车辆上侧移位,也能通过覆盖部避免进入管与所述另一个的直接碰撞。
[0014]在涉及本发明的第四方案的车辆后部结构中,在涉及第二方案的车辆后部结构中,所述进入管插入所述闭合横截面部的中空部的内部。
[0015]根据上述的结构,进入管插入闭合横截面部的中空部的内部。因此,避免与进入管在整个周缘范围内直接碰撞。
[0016]在涉及本发明的第五方案的车辆后部结构中,在涉及第二方案至第四方案中的任一个方案的车辆后部结构中,所述支架固定至所述后侧构件,且朝向车辆下侧弯曲的凸部形成在所述支架的车辆下侧端部处。
[0017]根据上述结构,支架固定至后侧构件,且朝向车辆下侧弯曲的凸部形成在支架的车辆下侧端部处。因此,例如,在悬架构成部在异物已经聚集于所述悬架构成部的顶部表面的状态下朝向车辆上侧移位的情况下,异物撞击凸部且被其破碎。由于异物以此方式被破碎,因此减小了负荷向进入管的输入频率。
[0018]在涉及本发明的第六方案的车辆后部结构中,在涉及第二方案至第五方案中的任一个方案的车辆后部结构中,朝向车辆斜下前侧弯曲的弯曲部形成在所述后侧构件的沿所述车辆纵向的中间部处,并且所述支架的在所述车辆纵向上的两个端部横跨所述弯曲部且固定至所述后侧构件。
[0019]根据上述结构,朝向车辆斜下前侧弯曲的弯曲部形成在后侧构件的沿车辆纵向的中间部处。因此,在车辆后面碰撞时,后侧构件以弯曲部作为支点来变形是容易的。然而,由于支架的在车辆纵向上的两个端部横跨弯曲部且固定至后侧构件,因此,弯曲部被加强。
[0020]发明的有益效果
[0021]如上所述,根据涉及本发明的第一方案的车辆后部结构,存在如下良好的效果:即使在悬架构成部朝向车辆上侧移位的情况下,也可抑制负荷向进入管输入。
[0022]根据涉及第二方案的车辆后部结构,存在如下的良好效果:即使悬架构成部朝向车辆上侧移位,也可稳定地确保在后侧构件的底部表面和悬架构成部的顶部表面之间的间隙。
[0023]根据涉及第三方案的车辆后部结构,存在如下的良好效果:即使悬架构成部朝向车辆上侧移位,也可避免向进入管的直接输入。
[0024]根据涉及第四方案的车辆后部结构,存在如下的良好效果:即使悬架构成部朝向车辆上侧移位,也可更有效地保护进入管。
[0025]根据涉及第五方案的车辆后部结构,存在如下的良好效果:即使在异物聚集在悬架构成部的顶部表面上的情况下,也可有效地抑制负荷向进入管的输入。
[0026]根据涉及第六方案的车辆后部结构,存在如下的良好效果:支架也可被用于加强后侧构件的弯曲部。
【附图说明】
[0027]图1是示出涉及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车辆后部结构从车辆斜下侧观看时的状态的立体图。
[0028]图2是示出涉及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车辆后部结构的俯视图。
[0029]图3是示出涉及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车辆后部结构的侧视图。
[0030]图4A是从车辆正面看时的、且示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第一变形例的竖直剖视图。
[0031]图4B是从车辆正面看时的、且示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第二变形例的竖直剖视图。
[0032]图5A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第三变形例的侧视图。
[0033]图5B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第四变形例的侧视图。
[0034]图6是示出涉及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车辆后部结构从车辆斜上侧观看时的状态的立体图。
[0035]图7是沿图6的线7-7的放大的剖视图。
[0036]图8A是示出涉及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的车辆后部结构的侧视图。
[0037]图8B是沿图8A的线8B-8B的剖视图。
[0038]图9A是示出涉及参考例的车辆后部结构的侧视图。
[0039]图9B是沿图9A的线9B-9B的剖视图。
[0040]图1OA是示出涉及另一个参考例的车辆后部结构的俯视图。
[0041]图1OB是沿图1OA的线10B-10B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42][第一实施例]
[0043]通过使用图1至图3来描述涉及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车辆后部结构。注意的是,在这些附图中适当地示出的箭头“前”(FR)指示车辆前侧,箭头“上”(UP)指示车辆上侧,而箭头“内”(IN)指示车辆横向方向的内侧。
[0044]涉及本实施例的车辆后部结构以处于从车辆斜下侧观看的状态的立体图形式示出在图1中。进一步地,涉及本实施例的车辆后部结构以车辆后部左侧的俯视图形式示出在图2中,并且涉及本实施例的车辆后部结构以处于从车辆左侧观看的状态的侧视图形式示出在图3中。
[0045]如图1所示,一对左右的细长的后侧构件12以车辆纵向作为其长度方向地布置在车辆后部10的两侧处。这些后侧构件12布置在未图示的地板面板的下表面侧,且其沿车辆横向方向切割的横截面形状形成为闭合横截面形状。如图2所示,使后侧构件12为围绕未图
当前第1页1 2 3 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