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气轮胎的制作方法_3

文档序号:9331811阅读:来源:国知局
单位:mm)是指轮胎100的具有最大外径的部分(通常为轮胎赤道 面C附近的胎面部500)中的轮胎100的直径。橡胶规格DC (单位:mm)是指胎面部500在 轮胎赤道面C的位置处的橡胶厚度。橡胶规格DC中不包括带束300的厚度。当周向槽形 成在包括轮胎赤道面C的位置处时,将橡胶规格DC取为胎面部500的在与该周向槽相邻的 位置处的橡胶厚度。
[0055] 如图3所示,轮胎100设置有一对胎圈芯110、胎体200和由多层带束层形成的带 束300。虽然图3中仅示出了轮胎100的轮胎宽度方向上的一半,但是轮胎100的未图示出 的另一半具有相同的结构。
[0056] 胎圈芯110设置在胎圈部120中。胎圈芯110通过胎圈丝(未示出)构造而成。
[0057] 胎体200形成轮胎100的骨架。胎体200被定位成从胎面部500起经过胎肩部 900和胎侧部700延伸至胎圈部120。
[0058] 胎体200具有跨过一对胎圈芯110的环形形状。在本实施方式中,胎体200绕着 胎圈芯110卷绕。胎体200与胎圈芯110接触。胎体200的轮胎宽度方向twd上的两端由 该对胎圈部120支撑。
[0059] 胎体200包括胎体帘线,该胎体帘线在胎面表面1的平面图中沿预定的方向延伸。 在本实施方式中,胎体帘线沿着轮胎宽度方向twd延伸。例如,可以将钢丝用作该胎体帘 线。
[0060] 带束300设置在胎面部500中。带束300位于胎体200的轮胎径向trd上的外侧。 带束300沿轮胎周向延伸。带束300包括相对于胎体帘线延伸的预定方向倾斜地延伸的带 束帘线。例如,可以将钢帘线用作该带束帘线。
[0061] 由多层带束层形成的带束300包括第一带束层301、第二带束层302、第三带束层 303、第四带束层304、第五带束层305和第六带束层306。
[0062] 第一带束层301位于胎体200的轮胎径向trd上的外侧。第一带束层301位于由 多层带束层形成的带束300中的轮胎径向trd上的最内侧。第二带束层302位于第一带束 层301的轮胎径向trd上的外侧。第三带束层303位于第二带束层302的轮胎径向trd上 的外侧。第四带束层304位于第三带束层303的轮胎径向trd上的外侧。第五带束层305 位于第四带束层304的轮胎径向trd上的外侧。第六带束层306位于第五带束层305的轮 胎径向trd上的外侧。第六带束层306位于由多层带束层形成的带束300中的轮胎径向 trd上的最外侧。从轮胎径向trd上的内侧至外侧,带束层按第一带束层301、第二带束层 302、第三带束层303、第四带束层304、第五带束层305和第六带束层306的顺序布置。
[0063]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轮胎宽度方向twd上,第一带束层301和第二带束层302的宽 度(沿着轮胎宽度方向twd测量的宽度;以下相同)为胎面宽度TW的25%以上至70%以 下。在轮胎宽度方向twd上,第三带束层303和第四带束层304的宽度为胎面宽度TW的 55%以上至90%以下。在轮胎宽度方向twd上,第五带束层305和第六带束层306的宽度 为胎面宽度TW的60%以上至110%以下。
[0064]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轮胎宽度方向twd上,第五带束层305的宽度比第三带束层 303的宽度大,第三带束层303的宽度等于或大于第六带束层306的宽度,第六带束层306 的宽度比第四带束层304的宽度大,第四带束层304的宽度比第一带束层301的宽度大,第 一带束层301的宽度比第二带束层302的宽度大。在轮胎宽度方向twd上,在由多层带束 层形成的带束300中,第五带束层305的宽度最大,第二带束层302的宽度最小。因此,由 多层带束层形成的带束300包括在轮胎宽度方向twd上具有最短长度的最短带束层(即, 第二带束层302)。
[0065] 作为最短带束层的第二带束层302具有带束端300e,该带束端300e为第二带束层 302的轮胎宽度方向twd上的端缘。
[0066]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胎面表面1的平面图中,第一带束层301的带束帘线和第二带 束层302的带束帘线相对于胎体帘线的倾斜角度为70°以上至85°以下。第三带束层303 的带束帘线和第四带束层304的带束帘线相对于胎体帘线的倾斜角度为50°以上至75° 以下。第五带束层305的带束帘线和第六带束层306的带束帘线相对于胎体帘线的倾斜角 度为50°以上至70°以下。
[0067] 由多层带束层形成的带束300包括内侧交错带束群300A、中间交错带束群300B 和外侧交错带束群300C。内侧交错带束群300A、中间交错带束群300B和外侧交错带束群 300C均是指多层带束层的群,在胎面表面1的平面图中,组成该群内的带束层的带束帘线 在该群内的相邻的带束层之间(优选地,夹着轮胎赤道面)交错。
[0068] 内侧交错带束群300A由一组带束层形成,并且位于胎体200的轮胎径向trd上的 外侧。内侧交错带束群300A由第一带束层301和第二带束层302形成。中间交错带束群 300B由一组带束层形成,并且位于内侧交错带束群300A的轮胎径向trd上的外侧。中间交 错带束群300B由第三带束层303和第四带束层304形成。外侧交错带束群300C由一组带 束层形成,并且位于中间交错带束群300B的轮胎径向trd上的外侧。外侧交错带束群300C 由第五带束层305和第六带束层306形成。
[0069] 在轮胎宽度方向twd上,内侧交错带束群300A的宽度为胎面宽度TW的25%以上 至70%以下。在轮胎宽度方向twd上,中间交错带束群300B的宽度为胎面宽度TW的55% 以上至90%以下。在轮胎宽度方向twd上,外侧交错带束群300C的宽度为胎面宽度TW的 60%以上至110%以下。
[0070] 在胎面表面1的平面图中,内侧交错带束群300A的带束帘线相对于胎体帘线的倾 斜角度为70°以上至85°以下。在胎面表面1的平面图中,中间交错带束群300B的带束 帘线相对于胎体帘线的倾斜角度为50°以上至75°以下。在胎面表面1的平面图中,外侧 交错带束群300C的带束帘线相对于胎体帘线的倾斜角度为50°以上至70°以下。
[0071] 在胎面表面1的平面图中,内侧交错带束群300A的带束帘线相对于胎体帘线的倾 斜角度最大。中间交错带束群300B的带束帘线相对于胎体帘线的倾斜角度等于或大于外 侧交错带束群300C的带束帘线相对于胎体帘线的倾斜角度。
[0072] 周向槽(中间周向槽)3被形成使得沿着轮胎宽度方向twd的长度DL为200mm或 更小。在轮胎100的胎面表面1的平面图中,长度DL为从带束端300e至槽宽度中心线WL 的轮胎宽度方向上的最内侧位置(即,向轮胎宽度方向内侧折曲的位置)的长度,该槽宽度 中心线WL通过周向槽3的宽度方向上的中心。
[0073] 以下参照附图详细地说明空气流入部11的作用。
[0074] 如图4的(a)所示,当轮胎转动时,风沿与行进方向相反的方向在轮胎周围流动。 通过将风带入形成于胎面表面1的槽,会使胎面部散热,从而降低胎面部的温度。虽然能够 通过在胎面表面1上形成宽的槽来将风带入该槽,但是会降低陆部刚性,从而导致磨耗性 能和操纵稳定性劣化。另一方面,当为了不降低陆部刚性而形成足够窄的槽时,不能将风带 入该槽。换言之,如示出了图4的(a)中的由X所示的部分的图4的(b)中的箭头A所示, 大部分风不会被带入形成于胎面表面1的窄槽10。而是,如由箭头B所示,仅一部分风会被 带入窄槽10。然而,由箭头B所示的风不会到达窄槽10的槽底,并且会在穿过窄槽10的浅 部之后流出窄槽10而结束。因此,胎面部的温度降低效果小。
[0075] 为了解决该问题,如图4的(c)所示,位于窄槽10的上风侧的槽壁形成有空气流 入部11。因而,能够将大部分风带入窄槽10,并且被带入窄槽10的风到达槽底。此外,当 位于下风侧的槽壁也形成有空气流入部11时,则空气能够从该空气流入部11流出。即使 在空气流入部11不形成于位于下风侧的槽壁时,位于窄槽10的端部处的无处可去的风也 从位于下风侧的槽壁的端部流出。因此,能够提高胎面部中的温度降低效果。
[0076] 特别地,在工程车辆用的充气轮胎中,轮胎的由图4的(a)中的字母X所示的车辆 侧(胎面表面所在侧的相反侧)未被车辆覆盖、而是暴露出来的,从而使本发明的效果更加 突出。
[0077] 参照图5的(a)至图5的(c),说明窄槽10内部的风速矢量的数值分析。
[0078] 对于相对于轮胎宽度方向倾斜30°的窄槽10,图5的(a)示出了不设置空气流入 部11的情况,图5的(b)示出了在上风侧和下风侧均设置有空气流入部11的情况,图5的 (c)示出了流速。窄槽10的长度方向上的长度为200mm、宽度为10mm、深度为IOOmm并且 相对于轮胎宽度方向倾斜30°。空气流入部
当前第3页1 2 3 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