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气轮胎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9625722阅读:222来源:国知局
充气轮胎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具备多个帘布层部件的充气轮胎。
【背景技术】
[0002]充气轮胎使用胎体帘布层、带束帘布层等的多个帘布层部件而构成。通常,帘布层部件是通过用未硫化橡胶从两面覆盖由平行排列的多根帘线构成的帘线排列体来形成。
[0003]在充气轮胎中,在用于轻型货车等高载重车辆的轮胎中,存在以绕着胎圈芯卷起的胎体帘布层的卷起端为起点发生脱层等故障的可能性,为了提高胎圈部的耐久性,一般设置胎圈包布(千二一/、一)。胎圈包布被配置为绕着胎圈芯从轮胎宽度方向的内侧到外侧包裹胎体帘布层(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2)。
[0004]然而,在设置胎圈包布的情况下,也存在发生以胎圈包布的卷起端为起点的脱层等故障的可能性。这些脱层被认为为是形变集中于绕着胎圈芯卷起的胎体帘布层和胎圈包布的卷起端而产生的。
[0005]现有技术文献
[0006]专利文献
[0007]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公开平成7-164838号公报
[0008]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公开平成11-1107号公报

【发明内容】

[0009](一 )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0010]本发明是鉴于上述实际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使胎圈部的耐久性提高的充气轮胎。
[0011]( 二 )解决技术问题的手段
[0012]上述目的能够通过如下的本发明来实现。即,本发明的充气轮胎具备第一帘布层部件及第二帘布层部件,所述第一帘布层部件将由平行排列的多根第一补强帘线构成的第一补强帘线排列体从两面用规定厚度的第一未硫化橡胶包覆,所述第二帘布层部件与所述第一帘布层部件的一侧表面邻接配置,并且将由沿着与所述第一补强帘线相同的方向平行排列的多根第二补强帘线构成的第二补强帘线排列体从两侧用规定厚度的第二未硫化橡胶包覆,其中,在所述第一帘布层部件的一侧表面且所述第一补强帘线的上方设置有由所述第一未硫化橡胶构成的第一凸条突起。
[0013]在本发明的充气轮胎中,第一帘布层部件与第二帘布层部件邻接配置。在这样将第一帘布层部件与第二帘布层部件邻接配置的情况下,本发明人深入研究后发现,第一帘布层部件所包含的第一补强帘线和第二帘布层部件所包含的第二补强帘线间的距离越近,在部件端部处的形变越容易增大,发生脱层等故障的可能性越高。因此,在本发明中,在与第二帘布层部件邻接的第一帘布层部件的一侧表面且第一补强帘线的上方设置有由第一未硫化橡胶构成的第一凸条突起。由此,由于第一补强帘线附近的第一未硫化橡胶的厚度变大,能够适当保持第一补强帘线和第二补强帘线之间的距离,因此能够抑制在部件端部处的形变,能够防止脱层等的故障。其结果是,根据本发明,能够使胎圈部的耐久性提高。
[0014]在本发明的充气轮胎中,优选地,在与所述第一帘布层部件邻接的所述第二帘布层部件的表面且所述第二补强帘线的上方设置有由所述第二未硫化橡胶构成的第二凸条突起。根据该结构,由于第二补强帘线附近的第二未硫化橡胶的厚度变大,能够适当保持第一补强帘线和第二补强帘线之间的距离,因此能够抑制在部件端部处的形变,能够防止脱层等故障。
[0015]在本发明的充气轮胎中,优选地,在与所述第一帘布层部件邻接的所述第二帘布层部件的表面且相邻的所述第二补强帘线的之间,设置有由所述第二未硫化橡胶构成的第二凸条突起,所述第一凸条突起和所述第二凸条突起互相啮合配置。根据该结构,由于相邻的第一凸条突起彼此之间的间隙能够由第二凸条突起来填补,另外,相邻的第二凸条突起之间的间隙能够由第一凸条突起来填补,因此能够有效地防止空气驻留(工7溜圭*9 )。进而,由于第一凸条突起和第二凸条突起互相啮合,因此不容易发生第一帘布层部件和第二帘布层部件的界面上的横滑,能够适当保持第一补强帘线及第二补强帘线的位置。
[0016]在本发明的充气轮胎中,优选地,所述第一帘布层部件为胎体帘布层,并且所述第二帘布层部件为胎圈包布,所述第一未硫化橡胶的模量大于所述第二未硫化橡胶的模量。通过将模量大的第一未硫化橡胶变厚来设置第一凸条突起,能够有效地抑制在部件端部处的形变,并且能够防止脱层等故障。
【附图说明】
[0017]图1为表示充气轮胎一例的轮胎子午线半截面图。
[0018]图2为胎体帘布层和胎圈包布的轮胎周向截面图。
[0019]图3A为胎体帘布层的截面的放大图。
[0020]图3B为胎圈包布的截面的放大图。
[0021]图4为其它实施方式的胎体帘布层和胎圈包布的轮胎周向截面图。
[0022]图5为其它实施方式的胎体帘布层和胎圈包布的轮胎周向截面图。
[0023]图6为其它实施方式的胎体帘布层和胎圈包布的轮胎周向截面图。
[0024]图7为比较例1的胎体帘布层和胎圈包布的轮胎周向截面图。
[0025]图8为比较例2的胎体帘布层和胎圈包布的轮胎周向截面图。
[0026]附图标记说明
[0027]4 —胎体帘布层
[0028]4A—胎体帘布层的一侧表面
[0029]4c 一胎体帘线
[0030]4S—胎体帘线排列体
[0031]4r 一第一未硫化橡胶
[0032]6 —胎圈包布
[0033]6c一胎圈包布帘线
[0034]6S—胎圈包布帘线排列体
[0035]6r—第二未硫化橡胶
[0036]41 —第一凸条突起
[0037]61 —第二凸条突起
【具体实施方式】
[0038]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所示的充气轮胎T具备一对胎圈部1、胎侧部2及胎面部3,其中,所述胎侧部2从胎圈部1向轮胎径向外侧延伸,所述胎面部3与胎侧部2的轮胎径向外侧端连接来构成踏面。在胎圈部1处配置有由层叠卷绕包覆有橡胶的胎圈钢丝的汇聚体(収束体)构成的环状的胎圈芯11、以及位于该胎圈芯11的轮胎径向外侧的胎圈帘布层12。
[0039]胎体帘布层4 (第一帘布层部件的一例)在配置于一对胎圈部1的胎圈芯11之间延伸,绕着该胎圈芯11向轮胎径向外侧卷起。4E为该胎体帘布层4的卷起端。
[0040]在胎体帘布层4的内侧设置有构成轮胎T内周面的内衬5。内衬5具有阻止填充在轮胎内的气体透过的功能。
[0041]胎圈包布6 (第二帘布层部件的一例)被配置为,绕着胎圈芯11从轮胎宽度方向的内侧到外侧包裹胎体帘布层4。6Ei为位于轮胎宽度方向内侧的胎圈包布6的内侧端,6Eo为位于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的胎圈包布6的外侧端。
[0042]图2表示胎体帘布层4和胎圈包布6的轮胎周向截面图。另外,在图2中,仅示意性地示出了胎体帘布层4和胎圈包布6的一部分,帘线之间的距离等与实际不同。此外,在图2中胎体帘布层4和胎圈包布6之间存在间隙,但实际上相互接触。
[0043]胎体帘布层4形成为将由平行排列的多根胎体帘线4c (第一补强帘线的一例)构成的胎体帘线排列体4S(第一补强帘线排列体的一例)从两侧用规定厚度的第一贴胶橡胶4r (相当于第一未硫化橡胶)包覆的结构。胎体帘线4c沿着相对于轮胎周向大致垂直的方向延伸。作为胎体帘线4c。适合使用钢帘线或聚酯、人造纤维、尼龙、芳纶等有机纤维帘线。胎体帘线4c的直径例如为0.4?0.7mm。此外,相邻的胎体帘线4c的中心之间的距离例如为0.7?1.2mmο
[0044]胎圈包布6形成为将由平行排列的多根胎圈包布帘线6c (第二补强帘线的一例)构成的胎圈包布帘线排列体6S(第二补强帘线排列体的一例)从两侧用规定厚度的第二贴胶橡胶6r(相当于第二未硫化橡胶)包覆的结构。胎圈包布帘线6c沿着相对于轮胎周向大致垂直的方向延伸。即,胎圈包布帘线6c沿着与胎体帘线4c相同的方向延伸。作为胎圈包布帘线6c,适合使用钢帘线或聚酯、人造纤维、尼龙、芳纶等有机纤维帘线。胎圈包布帘线6c的直径例如为0.25?0.7_。此外,相邻的胎圈包布帘线6c的中心之间的距离例如为 0.5 ?1.2mm。
[0045]图3A放大表示图2的胎体帘布层4,图3B放大表示图2的胎圈包布6。
[0046]在胎体帘布层4的一侧表面4A上邻接配置胎圈包布6。在胎体帘布层4的一侧表面4A上设置有多个由第一贴胶橡胶4r构成的第一凸条突起41。第一凸条突起41设置在埋设于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