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气轮胎的制作方法_2

文档序号:9657361阅读:来源:国知局
的胎面接地端Te、Te之间的轮胎轴向的距离。
[0045] 图2示出了图1的A-A线剖视图。如图2所示,胎肩主沟3的沟深dl以及中心主 沟4的沟深d2在轿车用轮胎的情况下,例如优选为5~15mm。
[0046] 如图1所示,在胎面部2划分有一对胎肩陆地部7以及一对中心陆地部8。各胎肩 陆地部7设置于各胎肩主沟3的轮胎轴向外侧。各中心陆地部8设置于胎肩主沟3与中心 主沟4之间。在本实施方式中,各沟以及各陆地部分别形成为实际上以轮胎赤道C上的点 为中心的点对称形状,但未必限定于上述的方式。
[0047] 胎肩陆地部7的轮胎轴向的宽度W1与中心陆地部8的轮胎轴向的宽度W2之比W1/ W2处于1. 2~1. 6的范围内。由此,确保作用有大的接地压的中心陆地部8的宽度,提高干 燥路面上的操纵稳定性。为了进一步提高上述的效果,上述比W1/W2优选为1. 3~1. 5。
[0048] 图3示出了中心陆地部8的放大图。如图3所示,中心陆地部8的轮胎轴向的宽 度W2例如为胎面接地宽度TW(如图1所示,以下相同。)的0· 15~0· 20倍。
[0049] 在中心陆地部8设置有多条中心浅沟12。作为优选的方式,中心陆地部8为未配 置有除中心浅沟12以外的排水用的沟的沿轮胎周向连续地延伸的肋条。
[0050] 中心浅沟12从胎肩主沟3相对于轮胎轴向倾斜地延伸并且在中心陆地部8内形 成终端。上述的中心浅沟12由于未完全断开中心陆地部8,因此能够维持中心陆地部8的 刚性,从而提高干燥路面上的操纵稳定性。
[0051] 中心浅沟12例如相对于轮胎周向以35°~65°的角度倾斜。上述的中心浅沟12 在轮胎周向以及轮胎轴向发挥边缘效应,从而提高雪上性能。作为优选的方式,中心浅沟12 例如相对于轮胎周向的角度Θ1朝向轮胎轴向内侧逐渐减小。上述的中心浅沟12在作用 有大的接地压的轮胎轴向内侧增加轮胎周向的边缘成分。因此有效地提高雪上的轮胎轴向 的摩擦力。
[0052] 中心浅沟12例如优选在比中心陆地部8的宽度方向的中心8c更靠轮胎轴向内侧 的位置形成终端。由此,中心浅沟12的边缘成分增加,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雪上性能。
[0053] 图4示出了图3的与中心浅沟12的长度方向正交的B-B线剖视图。如图4所示, 中心浅沟12例如包括在中心陆地部8的踏面8s侧开口的开口部15、以及从开口部15的底 部向轮胎径向内侧延伸的沟底刀槽14。在本说明书中,所谓"刀槽"是指宽度不足1mm的切 口,从而区别于排水用的沟。
[0054] 开口部15例如在与中心浅沟12的长度方向正交的剖面中具有朝向轮胎径向内侧 凸出的圆弧状的轮廓。
[0055] 开口部15在上述踏面8s的宽度W6例如为1. 0~2. 5mm,更优选为1. 5~2. 0mm。 开口部15的深度d4例如为0· 5~1. 5mm,更加优选为0· 8~1. 2mm。
[0056] 上述的开口部15能够有效地抑制以中心浅沟12的边缘为起点的中心陆地部8的 缺损、偏磨损。并且,开口部15使中心浅沟12的容积增加,排出中心陆地部8的踏面与路 面之间的水。因此,本实施方式的轮胎1不仅提高雪上性能,也能够提高湿路性能以及冰上 性能。
[0057] 本实施方式的沟底刀槽14的宽度W7优选为0. 3~0. 7mm。从中心陆地部8的踏 面8s至沟底刀槽14的底部14d的深度d5为4. 5~6. 0mm,更加优选为5. 0~5. 5mm。上 述的沟底刀槽14在行驶时有助于抑制中心陆地部8的接地部分处的应变,抑制其偏磨损。
[0058] 如图3所示,中心浅沟12包括第一中心浅沟17以及轮胎轴向的长度比第一中心 浅沟17小的第二中心浅沟18。第一中心浅沟17与第二中心浅沟18例如沿轮胎周向交替 地设置。
[0059] 第一中心浅沟17的轮胎轴向的长度L1优选为中心陆地部8的轮胎轴向的宽度W2 的0. 50倍以上,更加优选为0. 70倍以上,优选为0. 95倍以下,更加优选为0. 90倍以下。
[0060] 图5示出了图3的沿着第一中心浅沟17的长度方向的C-C线剖视图。如图5所 示,第一中心浅沟17包括具有大致恒定的深度的第一部分19、以及深度从第一部分19朝向 胎肩主沟3侧逐渐减小的第二部分20。上述的第一中心浅沟17有助于维持中心陆地部8 的轮胎轴向外侧的刚性,从而维持干燥路面上的操纵稳定性。
[0061] 第一部分19与第二部分20的边界22优选位于比中心陆地部8的宽度方向的中 心8c (如图3所示)更靠轮胎轴向外侧的位置。上述的第一部分19以及第二部分20确保 第一中心浅沟17的容积,从而提高刀槽的吸水性能。
[0062] 作为特别优选的方式,第一中心浅沟17的外端17〇仅由开口部15形成。SP,第一 中心浅沟17的沟底刀槽14优选使深度朝向轮胎轴向外侧逐渐减小地,在即将到达胎肩主 沟3的位置形成终端,而不是与胎肩主沟3连通。上述的第一中心浅沟17能够维持中心陆 地部8的轮胎轴向外侧的刚性,从而抑制其偏磨损。
[0063] 如图3所示,第二中心浅沟18的轮胎轴向的长度L2优选为中心陆地部8的轮胎 轴向的宽度W2的0. 50倍以上,更加优选为0. 65倍以上,优选为0. 90倍以下,更加优选为 〇. 75倍以下。
[0064] 第二中心浅沟18的上述长度L2与第一中心浅沟17的上述长度L1之比L2/L1优 选为0. 65以上,更加优选为0. 70以上,优选为0. 85以下,更加优选为0. 80以下。上述的 第一中心浅沟17以及第二中心浅沟18均衡地提高干燥路面上的操纵稳定性与雪上性能。
[0065] 第二中心浅沟18在轮胎轴向的内端18i处的相对于轮胎周向的角度Θ 3,优选比 第一中心浅沟17在轮胎轴向的内端17i处的相对于轮胎周向的角度Θ 2大。由此,在行驶 时,能够更有效地抑制中心陆地部8的接地部分的应变,从而能够抑制其偏磨损。
[0066] 图6示出了图3的沿着第二中心浅沟18的长度方向的D-D线剖视图。如图6所 示,第二中心浅沟18具有以大致恒定的深度沿轮胎轴向延伸的底面23。上述的第二中心浅 沟18在行驶时有助于抑制中心陆地部8的接地部分处的应变,从而抑制其偏磨损。
[0067] 作为特别优选的方式,第二中心浅沟18的外端18〇仅由开口部15形成。SP,第二 中心浅沟18的沟底刀槽14优选在即将到达胎肩主沟3的位置形成终端,而不是与胎肩主 沟3连通。上述的第二中心浅沟18能够维持中心陆地部8的轮胎轴向外侧的刚性,从而抑 制其偏磨损。
[0068] 图7示出了胎肩陆地部7的放大图。如图7所示,胎肩陆地部7的轮胎轴向的宽 度W1例如为胎面接地宽度TW的0. 18~0. 32倍。
[0069] 在胎肩陆地部7的胎肩主沟3侧设置有沿轮胎周向连续地延伸的胎肩副沟28。
[0070] 本实施方式的胎肩副沟28例如呈直线状延伸,但不限定于此,也可以呈锯齿状或 者波状。
[0071] 胎肩副沟28具有比胎肩主沟3小的沟宽W9。胎肩副沟28的沟宽W9优选为2mm 以上,更加优选为2. 5mm以上,优选为4mm以下,更加优选为3. 5mm以下。
[0072] 如图2所示,胎肩副沟28的沟深d7优选为2mm以上,更加优选为2. 5mm以上,优 选为4mm以下,更加优选为3. 5mm以下。
[0073] 上述的胎肩副沟28不降低胎肩陆地部7的横向刚性等,而通过其沟缘的边缘效应 提高雪上的轮胎轴向的摩擦力,从而有效地抑制雪上的横向滑动。
[0074] 如图7所示,胎肩陆地部7包括胎肩副沟28的轮胎轴向内侧的第一胎肩陆地部 31、以及胎肩副沟28的轮胎轴向外侧的第二胎肩陆地部32。
[0075] 第一胎肩陆地部31的轮胎轴向的宽度W10例如优选为胎肩陆地部7的轮胎轴向 的宽度W1的0. 1~0. 2倍。由此,能够提高胎肩陆地部7的轮胎轴向内侧的刚性,进而能 够提高干燥路面上的操纵稳定性。
[0076] 第二胎肩陆地部32具有比第一胎肩陆地部31大的宽度W11。第二胎肩陆地部32 的宽度W11例如优选为胎肩陆地部7的上述宽度W1的0. 75~0. 80倍。
[0077] 在胎肩陆地部7例如设置有沿轮胎周向隔开设置的多个胎肩横纹沟34、以及设置 于各胎肩横纹沟34之间的胎肩刀槽3
当前第2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