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身前部构造_2

文档序号:9829206阅读:来源:国知局
7形成为:当障碍物在车辆的行驶中从车身的前方、斜前方碰撞时,能够将从车身的前方、斜前方输入的冲击载荷吸收。
[0052]护底板18是设置于下格栅22的下方、且承受从车身的前方、斜前方输入的冲击载荷的部件。该护底板18形成为:在障碍物在车辆的行驶中从车身的前方、斜前方碰撞的情况下,能够防止障碍物被卷入车身下部从而保护障碍物。
[0053]前隔板13具备设置于左前侧车架12的前端部12a的左支柱31、设置于右前侧车架12的前端部12a的右支柱31、架设于左支柱31的上端部31a以及右支柱31的上端部31a上的上梁32;以及架设于左支柱31的下端部31b以及右支柱31的下端部31b上的下梁33。
[0054]该前隔板13由左右的支柱31、上梁32以及下梁33形成为大致矩形框状。
[0055]如图3所示,在由前隔板13形成的矩形框状的内部设置有冷却部件35(例如散热器、空调等)。冷却部件35以使得保险杠横梁16下方的下半部35a相对于下格栅22隔开规定间隔的方式配置于车身后方。
[0056]返回到图1,保险杠外观件19是通过设置于安全板17及护底板18(参照图2)的车身前方而确保车辆的外观性的装饰部件。
[0057]保险杠外观件19具有:形成于车宽方向中央的上开口部37、形成于上开口部37的下侧的下开口部38、以及将上开口部37及下开口部38沿上下分隔的分隔部39(参照图4、图5)0
[0058]在上开口部37设置有上格栅21,在下开口部38设置有下格栅22。
[0059]在保险杠外观件19的左右侧设置有雾灯装饰件41。
[0060]上格栅21在主视时形成为大致倒梯形形状。
[0061]如图3、图4所示,上格栅21的上端部21a卡定于装饰格栅23,由卡定爪43(参照图5)使下端部21b卡定于下格栅22的上端部22b。
[0062]并且,如图1所示,上格栅21的左侧部21c卡定于上开口部37的左侧缘37a,上格栅21的右侧部21d卡定于上开口部37的右侧缘37b。
[0063]返回到图3、图4,保险杠外观件19的分隔部39从车身后方与上格栅21的下端部21b重合。换言之,分隔部39由上格栅21的下端部21b从车身前方覆盖。
[0064]如图5所示,下格栅22在主视时形成为大致矩形形状(还可参照图1)。下格栅22从车身后方安装于保险杠外观件19。
[0065]S卩,如图4、图6所示,下格栅22的上端部22b从车身后方与保险杠外观件19的分隔部39重合,利用多个螺栓45、多个螺母46等紧固部件将上端部22b紧固于分隔部39(也可参照图5)。
[0066]多个螺栓45由上格栅21的下端部21b从车身前侧覆盖。因此,由上格栅21的下端部21b以从车身前侧看不到的方式遮挡螺栓45。
[0067]虽然在实施例中作为紧固部件而举例示出了螺栓45、螺母46,但并不限定于此,作为紧固部件还能够使用自攻螺钉、凸台部等。
[0068]例如,还能够从保险杠外观件19的分隔部39朝向车身前方形成凸台部,使自攻螺钉从下格栅22的上端部22b的车身后侧将上端部22b贯通,使贯通的螺纹部拧入凸台部,由此使上端部22b与分隔部39紧固。
[0069]另外,如图7、图8所示,下格栅22在下端部22a形成有朝向车身后方凹陷的槽部47,在槽部47的底部47a形成有下卡定孔51。并且,在下格栅22的下端部22a,在下卡定孔51的下侧形成有能够弹性变形的唇部48。
[0070]保险杠外观件19的下开口部38的下周缘38a(也可参照图1)与下格栅22的槽部47嵌合。在该状态下,下周缘38a的下卡定爪52从车身前侧卡定于下卡定孔51。
[0071]S卩,一边利用下周缘38a的下卡定爪52使唇部48弹性变形,一边将下卡定爪52插入于下卡定孔51。通过将下卡定爪52插入而使得下卡定爪52卡定于下卡定孔51的上缘51a。
[0072]因此,利用下卡定爪52而使得下格栅22的下端部22a卡定于下周缘38a(即,保险杠外观件19)。
[0073]同样地,下格栅22的下开口部38的右周缘38b的右卡定爪55从车身前侧卡定于右侧部22c的右卡定孔54。
[0074]另外,如图1、图5所示,下开口部38的左周缘38c的左卡定爪58从车身前侧卡定于左侧部22d的左卡定孔。
[0075]由此,将下格栅22从车身后方安装于保险杠外观件19。
[0076]返回到图3,护底板18伸出至下格栅22的下方。具体而言,护底板18从前隔板13的下梁33朝向车身前方水平地伸出至下格栅22的下方。该护底板18在前端部形成有伸出部
62ο
[0077]由此,护底板18的伸出部62配置于下格栅22的下端部22a的下方。
[0078]如图9所示,在下格栅22的下端部22a以及护底板18的伸出部62上设置有抑制移动构件25。
[0079]抑制移动构件25设置为由保险杠外观件19从车身前方覆盖。
[0080]由此,能够利用保险杠外观件19以从车身外部看不到的方式遮挡抑制移动构件25,因此能够确保车辆的外观性。
[0081 ]抑制移动构件25具备:设置于护底板18的伸出部62的左右的止动部件65、以及设置于下格栅22的下端部22a的左右的卡定部66(未对左卡定部66进行图示)。
[0082]该抑制移动构件25构成为:通过使卡定部66与止动部件65卡合而抑制(阻止)下格栅22的下端部22a向车身后方移动。
[0083]右侧的止动部件65和左侧的止动部件65为左右对称的部件,以下对右侧的止动部件65进行说明,并省略对左侧的止动部件65的说明。
[0084]另外,右侧的卡定部66和左侧的卡定部66为左右对称的部件,以下对右侧的卡定部66进行说明,并将对左侧的卡定部66的说明省略。
[0085]如图9、图10所示,伸出部62具有:与下格栅22的下端部22a对置的水平上部71、设置于水平上部71的后端部71a的立起壁72、架设于水平上部71的背面71b及立起壁72的背面72a的纵肋73、以及以与纵肋73交叉的方式设置的横肋74。
[0086]纵肋73是朝向车身前后方向伸出的加强用的肋。横肋74是朝向车宽方向形成的加强用的肋。
[0087]如图7、图11所示,止动部件65设置于护底板18的水平上部71。具体而言,右侧的止动部件65在水平上部71设置于与下格栅22的右下角部76附近对应的右部位71c。
[0088]另外,左侧的止动部件65设置于与下格栅22的左下角部77(参照图5)附近对应的左部位71d。
[0089]右下角部76是下格栅22的下端部22a中的、下端部22a及下格栅22的右侧部22c交叉的部位。
[0090]如图5所示,左下角部77是下格栅22的下端部22a中的、下端部22a及下格栅22的左侧部22d交叉的部位。
[0091 ]以下,作为止动部件65而对右侧的止动部件65进行说明。
[0092]如图9、图10所示,止动部件65具有从立起壁72的上端72b朝向下格栅22的下端部22a立起的上立起壁81、从横肋74的上端74a朝向下格栅22的下端部22a立起的上横肋82;从纵肋73的上端73a(伸出部62的水平上部71的附近、护底板18的上部)朝向下格栅22的下端部22a立起的腿部83;以及从腿部83的上端部83a沿车宽方向延伸的顶部84。
[0093]如图12所示,顶部84与上立起壁81的上端81a以及上横肋82的上端82a连结。该顶部84以沿车宽方向延伸、且朝向车身前后方向延伸的方式大致水平地形成。
[0094]腿部83形成为以朝向顶部84正交的方式向上伸出、且朝向车身前后方向延伸。
[0095]因此,当从车身前方观察时,止动部件65由腿部83及顶部84形成为大致T字状。
[0096]即,止动部件65设置于伸出部62的水平上部71、且形成有朝向车身前方开口的开口部86。因此,当对护底板18进行注塑成型时,能够利用滑模对开口部86进行成型。
[0097]由此,能够通过注塑成型而容易地使护底板18—体成型。
[0098]并且,通过将止动部件65设置于护底板18的水平上部71,能够利用止动部件65对护底板18进行加强,从而能够确保护底板18的刚性。
[0099]返回到图7、图11,护底板18在水平上部71具有右侧的纵壁88以及左侧的纵壁88。
[0100]右侧的纵壁88在水平上部71与右侧的止动部件65相邻而设置于止动部件65的车宽方向内侧。并且,右侧的纵壁88
当前第2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