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合器结构及汽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344365阅读:597来源:国知局
离合器结构及汽车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离合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离合器结构及汽车。
【背景技术】
[0002]随着汽车技术的发展,汽车碰撞安全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经过对汽车碰撞试验的研究,并对碰撞过程中驾驶员身体各个部位的损伤情况进行了数据统计,发现驾驶员的小腿和足部在汽车发生碰撞时容易损伤。
[0003]现有技术中,汽车的歇脚板通过连杆与离合结构连接,在汽车发生正面碰撞时,汽车前围板向驾驶员舱入侵,导致驾驶员左脚从歇脚板上滑落,小腿撞击到与歇脚板连接的连杆,从而造成小腿或者足部损伤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0004]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离合器结构及汽车,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当汽车发生正面碰撞时驾驶员左脚从歇脚板上滑落,造成小腿或者足部损伤的问题。
[0005]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离合器结构,包括:离合机构,与所述离合机构连接的离合踏板,离合踏板包括上连杆和下连杆,所述下连杆底部连接歇脚板,所述上连杆和所述下连杆之间通过销轴连接。
[0006]如上所述,所述下连杆的长度大于所述上连杆的长度。
[0007]如上所述,所述上连杆的端部设有卡槽,所述下连杆的端部设有凸起,所述凸起嵌入所述卡槽中,且所述凸起和所述卡槽通过销轴连接;
[0008]或者,
[0009]所述上连杆的端部设有凸起,所述下连杆的端部设有卡槽,所述凸起嵌入所述卡槽中,且所述凸起和所述卡槽通过销轴连接。
[0010]如上所述,所述卡槽呈U型结构,所述凸起呈T型结构。
[0011]如上所述,所述U型结构沿垂直侧壁的方向开设有销孔。
[0012]如上所述,所述销孔与销轴过盈配合。
[0013]如上所述,所述下连杆的底端呈C字型。
[0014]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汽车,包括如上所述的离合器结构。
[0015]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离合器结构及汽车,该离合器结构包括:离合机构,与离合机构连接的离合踏板,离合踏板包括上连杆和下连杆,下连杆底部连接歇脚板,上连杆和下连杆之间通过销轴连接,这样,当汽车发生正面碰撞导致驾驶员左脚从歇脚板上滑落时,下连杆将会绕着销轴向远离驾驶员左脚的位置旋转,避免了下连杆与小腿或者足部的刚性接触,从而降低了碰撞过程中对驾驶员小腿或者足部的损伤。
【附图说明】
[0016]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7]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离合器结构实施例一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0018]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离合器结构实施例一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0019]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离合器结构的下连杆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离合器结构的上连杆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5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离合器结构的销轴实施例一的爆炸图。
[0022]附图标记说明:
[0023]1:离合机构;
[0024]3:上连杆;
[0025]4:下连杆;
[0026]5:歇脚板;
[0027]6:销轴;
[0028]7:凸起;
[0029]8:卡槽;
[0030]9:销孔;
[0031]10:销子;
[0032]11:固定件。
【具体实施方式】
[0033]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0034]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离合器结构实施例一的侧视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离合器结构实施例一的主视结构示意图,如图1和图2所示,离合器结构包括:离合机构I,与离合机构I连接的离合踏板(图中未示出),离合踏板包括上连杆3和下连杆4,下连杆4底部连接歇脚板5,上连杆3和下连杆4之间通过销轴6连接。
[0035]需要说明的是,歇脚板5可以是长方形、圆形或者其他任意形状。
[0036]本实施例中,离合器结构包括:离合机构,与离合机构连接的离合踏板,离合踏板包括上连杆和下连杆,下连杆底部连接歇脚板,上连杆和下连杆之间通过销轴连接,这样,当汽车发生正面碰撞导致驾驶员左脚从歇脚板上滑落时,下连杆将会绕着销轴向远离驾驶员左脚的位置旋转,避免了下连杆与小腿或者足部的刚性接触,从而降低了碰撞过程中对驾驶员小腿或者足部的损伤。
[0037]进一步地,在上述实施例一的基础上,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离合器结构的实施例二中,为了进一步减少离合踏板对驾驶员小腿或足部的损伤,下连杆4的长度大于上连杆3的长度,这样当汽车发生正面碰撞导致驾驶员左脚从歇脚板上滑落时,下连杆将会绕着销轴向远离驾驶员左脚的位置旋转,由于下连杆4的长度大于上连杆3的长度使得驾驶员的左脚和小腿不易与上连杆接触。
[0038]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离合器结构的下连杆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离合器结构的上连杆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如图3和图4所示,上连杆3的端部设有卡槽8,下连杆4的端部设有凸起7,凸起7嵌入卡槽8中,且凸起7和卡槽8通过销轴6连接。
[0039]其中,上连杆3端部的卡槽8可以与上连杆3—体成型,也可以是独立的元件固定安装在上连杆3端部,下连杆4端部的凸起7可以与下连杆4一体成型,也可以是独立的元件固定安装在下连杆4端部,但并不以此为限。
[0040]还可以是,上连杆3的端部设有凸起7,下连杆4的端部设有卡槽8,凸起7嵌入卡槽8中,且凸起7和卡槽8通过销轴6连接。
[0041]其中,上连杆3端部的凸起7可以与上连杆3—体成型,也可以是独立的元件固定安装在上连杆3端部,下连杆4端部的卡槽8可以与下连杆4一体成型,也可以是独立的元件固定安装在下连杆4端部,但并不以此为限。
[0042]进一步地,卡槽8呈U型结构,凸起7呈T型结构,这样可以实现凸起7与卡槽8的配合,并且增加了上连杆3与下连杆4之间的接触面积,使得上连杆3和下连杆4对歇脚板5的支撑能力增强。
[0043]需要说明的是,卡槽8和凸起7可以是任意形状,只要能够保证卡槽8和凸起7实现配合即可。
[0044]进一步地,U型结构沿垂直侧壁的方向开设有销孔9。
[0045]需要说明的是,T型结构上设置有销孔9,其中,当U型结构与T型结构实现配合时,T型结构上设置的销孔9与U型结构沿垂直侧壁的方向开设的销孔9重合。
[0046]进一步地,销孔9与销轴6过盈配合,在离合踏板未受到外力作用时,上连杆3和下连杆4可以对歇脚板5起支撑作用。
[0047]需要说明的是,过盈配合指具有过盈(包括最小过盈等于零)的配合。此时,销孔9的公差带在销轴6的公差带之下,当离合踏板受到外力作用时,下连杆4会绕着销轴进行转动。
[0048]进一步地,下连杆的底端呈C字型。
[0049]图5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离合器结构的销轴实施例一的爆炸图,如图5所示,销轴6包括销子10和固定件11。
[0050]具体使用时,当U型结构与T型结构实现配合时,T型结构上设置的销孔9与U型结构沿垂直侧壁的方向开设的销孔9重合,将销子10插入销孔9中,并用固定件11将销子10进行固定。
[0051]本实用新型还保护一种汽车,该汽车包括本实用新型任意实施例所述的离合器结构。
[0052]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主权项】
1.一种离合器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离合机构,与所述离合机构连接的离合踏板,离合踏板包括上连杆和下连杆,所述下连杆底部连接歇脚板,所述上连杆和所述下连杆之间通过销轴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离合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下连杆的长度大于所述上连杆的长度。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离合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连杆的端部设有卡槽,所述下连杆的端部设有凸起,所述凸起嵌入所述卡槽中,且所述凸起和所述卡槽通过销轴连接; 或者, 所述上连杆的端部设有凸起,所述下连杆的端部设有卡槽,所述凸起嵌入所述卡槽中,且所述凸起和所述卡槽通过销轴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离合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卡槽呈U型结构,所述凸起呈T型结构。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离合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U型结构沿垂直侧壁的方向开设有销孔。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离合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销孔与销轴过盈配合。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离合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下连杆的底端呈C字型。8.一种汽车,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7任意一项所述的离合器结构。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离合器结构及汽车,该离合器结构包括:离合机构,与所述离合机构连接的离合踏板,离合踏板包括上连杆和下连杆,所述下连杆底部连接歇脚板,所述上连杆和所述下连杆之间通过销轴连接。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离合器结构,当汽车发生正面碰撞导致驾驶员左脚从歇脚板上滑落时,下连杆将会绕着销轴向远离驾驶员左脚的位置旋转,避免了下连杆与小腿或者足部的刚性接触,从而降低了碰撞过程中对驾驶员小腿或者足部的损伤。
【IPC分类】B60K23/02, B60N3/00
【公开号】CN205256016
【申请号】CN201521047267
【发明人】丁成, 彭昌坤, 郭九大
【申请人】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公开日】2016年5月25日
【申请日】2015年12月15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