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前部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101487阅读:20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车辆前部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前部结构。
背景技术
日本专利申请特许公开No.平10 ( 1998) -203413公开了一种车 辆前部结构,包括气箱,其连接在一对前立柱之间;发动机罩支架,
其具有剖面封闭结构,并从位于气箱所处水平面的前立柱部分向前延
伸;以及支柱外壳,其在车辆横向上位于发动机罩支架的内侧,并与 该发动机罩支架相邻。

发明内容
然而,在车辆前部结构中,发动机罩支架具有高的刚性和强度。 因此,在正面碰撞等过程中,相当大的载荷会通过没有折断或变形的 发动机罩支架传递至前立柱。这可能要求前立柱的刚性和强度更高, 从而导致车辆重量的增加。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车辆前部结构,其中,在正面碰 撞等过程中,可以导致发动机罩支架变形,从而有效吸收冲击。
本发明的一个方面在于一种车辆前部结构,包括剖面封闭的 横向部件,所述横向部件与一对前立柱连接;剖面封闭的发动机罩支 架,所述发动机罩支架从所述前立柱中相应一个前立柱的连接所述横 向部件的部分向前延伸;以及支柱外壳,所述支柱外壳与所述发动机 罩支架相邻,并位于发动机罩支架的车辆横向内侧,其中,所述发动 机罩支架设有两个角撑板,所述角撑板在所述发动机罩支架的纵向上
将其内部空间分为多个部分,并且所述发动机罩支架的位于所述两个 角撑板之间的中间部分位于所述横向部件的前部和所述支架的后部。


下面参考附图描述本发明,附图中
图1是显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车辆前部结构的透视图。 图2是显示在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车辆前部结构中的发动机罩 支架的内部的透视图。
图3是沿着图1的线III-III的车辆前部结构的横截面图。
图4是显示在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车辆前部结构中的发动机罩
支架的内部的俯视图。
图5是显示在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车辆前部结构中,在正面碰 撞等情况下变形的发动机罩支架的透视图。
图6是显示在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车辆前部结构中,在正面碰 撞等情况下变形的发动机罩支架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下面参考附图解释本发明的实施例。应当注意,附图标记FR表 示在车辆纵向上向前/朝前;IN表示在车辆横向上朝向内侧;UP表 示向上。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 一对前立柱1设置在车辆的右侧和左侧(每 个附图中仅显示了在车辆一侧的一个前立柱)。具有剖面封闭结构的 气箱2 (剖面封闭的横向部件)在前立柱1之间延伸。气箱2在车辆 横向上的两端连接在相应前立柱1的竖直方向上的大致中心部位。另 夕卜,发动机罩支架20从相应前立柱1向前延伸。每一个发动机罩支 架20都具有剖面封闭结构,并在气箱2所处高度水平从相应前立柱 1的连接气箱2的部位延伸。此外,支柱外壳3分别与相应的发动机 罩支架20相邻并在车辆横向上位于该发动机罩支架20的内侦ij。应当 注意,图1、图2和图5中的附图标记12表示下前围板。
发动机罩支架20包括发动机罩支架内侧后部10,其通过使前 立柱1在竖直方向上的大致中心部分向前延伸形成;发动机罩支架内 侧前部4,其后端与发动机罩支架内侧后部10的前端连接,并从连 接处向前延伸;以及发动机罩支架外侧加强后部6和发动机罩支架外
侧加强前部5,它们分别位于发动机罩支架内侧后部10的车辆横向 的外侧和发动机罩支架内侧前部4的车辆横向的外侧。发动机罩支架 内侧后部10、发动机罩支架内侧前部4、发动机罩支架外侧加强后部 6和发动机罩支架外侧加强前部5通过点焊等连接成整体单元。
在车辆横向上位于内侧的发动机罩支架内侧后部IO和发动机罩
支架内侧前部4具有字母"L"形状的横截面。发动机罩支架内侧后 部10的"L"形横截面包括侧面内壁10a和底壁10b。发动机罩支架 内侧前部4的"L"形横截面包括侧面内壁4a和底壁4b。在车辆横 向上位于外侧的发动机罩支架外侧加强后部6和发动机罩支架外侧 加强前部5具有字母"L"形状的横截面。发动机罩支架外侧加强后 部6的"L"形横截面包括侧面外壁6a和顶壁6b。发动机罩支架外 侧加强前部5的"L"形横截面包括侧面外壁5a和顶壁5b。在纵向 的所有剖面上,发动机罩支架20具有剖面封闭结构(箱形剖面结构), 该结构具有横截面为大致呈矩形的内部空间。内部空间的前端由发动 机罩支架外侧加强前部5的端壁5c封闭。
此外,在发动机罩支架20后部的内部空间中设置两个角撑板7 和8。这些角撑板7和8在纵向上将发动机罩支架20的内部空间分 为三部分。
后部角撑板7的位置接近前立柱1。角撑板7包括在内部空间 的整个横截面上延伸的矩形防护壁部分7a;和设置在防护壁部分7a 的各个周边(四条边)上的连接凸缘7b。通过将连接凸缘7b分别与 发动机罩支架20的侧面内壁10a、侧面外壁6a、顶壁6b(加强板11) 和底壁10b连接,来使角撑板7固定在发动机罩支架20内部。在本 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防护壁部分7a与气箱2的前壁2a相邻并在 车辆横向上设置在其外侧,或者在车辆纵向上与气箱2的前壁2a处 于同一位置。同时,在角撑板7的顶部上设置包括矩形顶板lla和连 接凸缘lib的加强板11。
前部角撑板8包括在内部空间的整个横截面上延伸的矩形防 护壁部分8a;和设置在防护壁部分8a各个周边(四条边)上的连接 凸缘8b。通过将连接凸缘8b分别与发动机罩支架20的侧面内壁10a、 侧面外壁6a、顶壁6b (加强板ll)和底壁10b连接,来使角撑板8 固定在发动机罩支架20内部。在本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防护壁 部分8a与支柱外壳3的后端部分3a相邻并在车辆横向上设置在其外 侧,或者在车辆纵向上与支柱外壳3的后端部分3a处于同一位置。此外,在本实施例的情况中,支架9设置在发动机罩支架内侧 后部10与发动机罩支架内侧前部4之间的边界部分(连接处),并 连接到发动机罩支架20的内部。支架9包括全部固定到发动机罩 支架20内部的底壁9a、侧壁9b和连接凸缘9d;和连接在车辆横向 上位于内侧的发动机罩支架20顶部与在车辆横向上位于外侧的发动 机罩支架20底部的斜壁9c。支架9增加了发动机罩支架20刚性和 强度。在本实施例的情况中,如图3所示,基本上相互平行设置的角 撑板7和角撑板8中的较长(较高)角撑板(后部角撑板7)的竖直 长度(高度)Lv大于两个角撑板7和8之间的距离(最短距离)Lh。 当竖直长度Lv大于距离Lh时,容易在两个角撑板7和8之间部分 形成褶皱W。在本实施例中,如图5和图6所示,当由于正面载荷 而使侧面外壁6a和侧面内壁10a的位于两个角撑板7和8之间的部 分变形时,在发动机罩支架20的侧面外壁6a和侧面内壁10a中形成 竖直褶皱W,该竖直褶铍W在竖直方向上具有波状脊或沟,并在车 辆横向上提供凸起或凹陷。由于形成褶皱W,所以发动机罩支架20 (图6情况中的发动机 罩支架外侧加强后部6)侧向弯曲,例如如图6所示,向支柱外壳3 弯曲,并且支柱外壳3变形以吸收冲击。如图6所示,希望发动机罩支架20向使其与支柱外壳3干涉的 方向弯曲。应当注意,在发动机罩支架20改为向相反方向弯曲的情 况下,即,发动机罩支架20向远离支柱外壳3的方向弯曲,则连接 在发动机罩支架20上的支柱外壳3的变形(由在车辆横向上向外拉 伸支柱外壳3而引起的变形)吸收冲击。此外,在本实施例的情况中,两个角撑板7和8中的每一个角 撑板都在发动机罩支架20的内部空间的整个横截面上延伸。如图3 所示,角撑板7防止经侧面外壁6a中的通孔6c进入发动机罩支架 20的后部内部空间的热空气(由箭头A表示)穿过内部空间向前流 动。而且,角撑板8防止进入发动机罩支架20的前部内部空间的热 空气(由另一箭头A表示)向后流动。换句话说,在本实施例中, 这两个角撑板7和8起到隔热板的作用。如上所述,在本实施例的情况中,这两个角撑板7和8在纵向 上将发动机罩支架20的内部空间分为三部分,并按以下方式排列 两个角撑板7和8之间的中间部分(由图4中的M表示)位于气箱 2的前部和支柱外壳3的后部。按照这种结构,发动机罩支架20的 刚性和强度在中间部分M附近相对降低,这使得在正面碰撞等过程 中从正面输入的冲击载荷引起中间部分弯曲变形。因而,在从正面输 入载荷的情况中,可以减少将要传递至前立柱1的载荷。因此,前立 柱1的刚性和强度可以较低,同时抑制了车身重量的增加。具体地说,因为中间部分M设置在支柱外壳3的后部,所以来 自正面的冲击载荷可以更有效地传递至与正在变形的发动机罩支架 20连接的支柱外壳3,因此导致支柱外壳3变形。通过在中间部分M 的前部位置,特别是在发动机罩支架20与支柱外壳3连接处的发动 机罩支架20内部位置,提供作为加强部件的支架9,可以进一步增 强这种效果。而且,在本实施例的情况中,两个角撑板7和8中更接近前立 柱l设置的角撑板7与气箱2的前壁2a相邻设置。这使得可以增强 发动机罩支架20的设有角撑板7的部分的刚性和强度,从而相应地 允许发动机罩支架20在角撑板7与前角撑板8之间的部分可靠地变 形。另外,在本实施例的情况中,两个角撑板7和8中至少一个角 撑板(本实施例中为角撑板7)的竖直长度Lv大于两个角撑板7和 8之间的距离。这使得当载荷从正面施加到发动机罩支架20时,发 动机罩支架20的侧面外壁6a和侧面内壁10a的位于角撑板7和8之 间的部分可以更可靠地形成竖直褶皱W。竖直褶皱W允许发动机罩 支架20可靠地侧向弯曲并引起支柱外壳3变形,从而更有效地吸收 冲击。此外,在本实施例的情况中,两个角撑板7和8中至少一个角撑板(本实施例中为两个角撑板7和8)在发动机罩支架20的内部空间的整个横截面上延伸。这可以抑制热空气穿过发动机罩支架20的内部空间流动。在此描述的优选实施例是举例性而非限制性的,并且在未背离本发明的精神和实质特征的情况下,可以以其他方式实施或具体化本 发明。本发明旨在涵盖权利要求书表示的范围和在权利要求书含义范围以内的所有变型。本发明涉及2006年8月9日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 No.2006-216841所包含的主题,在此以引用的方式明确地将该专利 申请并入本文本中。
权利要求
1. 一种车辆前部结构,包括 剖面封闭的横向部件,其与一对前立柱连接;剖面封闭的发动机罩支架,其从所述前立柱中相应一个前立柱 的连接所述横向部件的部分向前延伸;以及支柱外壳,其与所述发动机罩支架相邻,并在车辆横向上位于 发动机罩支架的内侧,其中,所述发动机罩支架设有两个角撑板,所述角撑板在所述 发动机罩支架的纵向上将其内部空间分为多个部分,并且所述发动机罩支架的位于所述两个角撑板之间的中间部分位于所述横向部件的前部和所述支柱外壳的后部。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前部结构,其中 所述两个角撑板中更接近所述前立柱中相应一个前立柱的一个角撑板与所述横向部件的前壁相邻设置。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前部结构,其中 所述两个角撑板中至少之一的竖直长度大于所述两个角撑板之间的距离。
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前部结构,其中 所述两个角撑板中至少之一在所述发动机罩支架的内部空间的整个横截面上延伸。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一种车辆前部结构,包括剖面封闭的横向部件,所述横向部件与一对前立柱连接;剖面封闭的发动机罩支架,所述发动机罩支架从所述前立柱中相应一个前立柱的连接所述横向部件的部分向前延伸;以及支柱外壳,所述支柱外壳与所述发动机罩支架相邻,并在车辆横向上位于发动机罩支架的内侧。所述发动机罩支架设有两个角撑板,所述角撑板在所述发动机罩支架的纵向上将其内部空间分为多个部分,并且所述发动机罩支架的位于所述两个角撑板之间的中间部分位于所述横向部件的前部和所述支柱外壳的后部。
文档编号B62D23/00GK101121422SQ20071014353
公开日2008年2月13日 申请日期2007年8月7日 优先权日2006年8月9日
发明者中村至, 金川纯也, 高岛英严 申请人:日产自动车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