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溃吸能式转向管柱及其压溃吸能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041240阅读:47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压溃吸能式转向管柱及其压溃吸能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领域,特别是涉及ー种汽车的压溃吸能式转向管柱及其压溃吸能结构。
背景技术
在汽车发生严重碰撞的交通事故中,汽车转向系统的方向盘往往会对人体造成直接伤害。一旦汽车前端被碰撞,发动机舱等后移,方向盘也随之后移,方向盘与驾驶座椅之间的空间突然縮小,驾驶员夹在中间而受到伤害。为了尽量減少这种伤害的发生,汽车设计者从方向盘的长度和角度变化入手,使汽车的转向系统除了能保证转向性能外,还能使驾驶员在汽车发生碰撞时受到的伤害降低到最小。与此相关的就是汽车的压溃吸能式转向管柱技术的出现。 在汽车发生正面碰撞过程中,转向管柱的压溃吸能作用能够有效扩展驾驶员的缓冲空间,并可吸收二次碰撞的冲击能量,从而降低对驾驶员胸部的伤害。其中压溃吸能机构性能的稳定性对转向管柱的压溃吸能效果有重要影响。目前常用的转向管柱压溃吸能机构主要是通过铸铝镶块剪切和管柱的外轴与内轴之间的过盈配合或弹簧钢片的拉伸变形等等方式来实现压溃吸能,但由于上述压溃吸能机构的结构较为复杂,铸铝镶块上注塑销的生产エ艺繁琐且其性能影响因素较多,导致现有产品存在压溃吸能效果不稳定且难以控制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一种压溃吸能式转向管柱及其压溃吸能结构,所述压溃吸能结构可以增加转向管柱压溃吸能效果的稳定性,并可简化压溃吸能结构的构造及降低生产开发成本。本发明所提供的转向管柱压溃吸能结构,包括中间轴、第一管体、第二管体以及压溃吸能结构,所述第一管体和第二管体套设于中间轴外围,所述压溃吸能结构沿所述转向管柱的轴向夹设于所述第一管体和第二管体之间,且所述压溃吸能结构的表面设有若干间隔分布的环形凹槽。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环形凹槽垂直于转向管柱的轴向。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环形凹槽相互平行。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环形凹槽沿所述压溃吸能结构的轴向均匀分布。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管体套设于所述中间轴的外围且与所述中间轴固定在一起,所述第二管体套设于所述第一管体的外围且在发生碰撞时可相对第一管体滑移,所述第一管体的一部分延伸出所述第二管体,且所述延伸出第二管体的部分形成一支撑面,所述压溃吸能结构夹设于所述第一管体的支撑面与第二管体对应的端面之间。本发明所提供的转向管柱压溃吸能结构,设于转向管柱的外围,且所述压溃吸能结构的表面设有若干间隔分布的环形凹槽。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环形凹槽垂直于转向管柱的轴向。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环形凹槽相互平行。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相邻的环形凹槽之间的间距相等。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压溃吸能结构设于所述转向管柱的一第一管体的一支撑面与一第二管体的一端面之间,所述第二管体套设于所述第一管体的一部分的外围,且在发生碰撞时可相对第一管体滑移。在本发明中,由于在压溃吸能结构的外表面设有若干间隔分布的环形凹槽,使得压溃吸能结构在受到冲击时可在环形凹槽的缓冲作用下由上而下发生分段、连续溃缩,而稳定地吸收了转向管柱受到的冲击。上述环形凹槽沿压溃吸能结构的轴向均匀分布,可使压溃吸能作用的控制更为方便,压溃吸能效果的性能更加稳定。并且,本发明的压溃吸能结构比较简单,使得产品质量易于控制,且简化了转向管柱的生产エ艺,降低了生产开发成本。·上述说明仅是本发明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发明的技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发明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


图I所示为本发明压溃吸能式转向管柱的结构示意图。图2所示为图I中压溃吸能结构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为更进一步阐述本发明为达成预定发明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以下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对依据本发明提出的压溃吸能式转向管柱及其压溃吸能结构其具体实施方式
、结构、特征及其功效,详细说明如后。图I所示为本发明压溃吸能式转向管柱的结构示意图。如图I所示,本发明的压溃吸能式转向管柱100包括中间轴10、第一管体20、第二管体30以及压溃吸能结构40。其中,中间轴10的上端与方向盘相连。第一管体20套设于中间轴10的外围且通过焊接、铆接或过盈配合等方式与中间轴10固定在一起。第二管体30套设于第一管体20的上部的外围且在发生碰撞时可相对第一管体20滑移。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第一管体20的长度大于第二管体30的长度而使得第一管体20的下段延伸出第二管体30。第一管体20延伸出第二管体30的那部分中有一段的半径较大,而在第一管体20的下段形成ー相对于第一管体20的其它部分凸出的支撑面21。所述压溃吸能结构40沿转向管柱100的轴向夹设于第一管体20的支撑面21与第二管体30对应的端面即第二管体30的下端面31之间。请进ー步參阅如图2,所述压溃吸能结构40为由低碳钢等金属材料制成的圆筒状结构,其焊接于第一管体20的下段外围且夹设于第一管体20的支撑面21与第二管体30的下端面31之间。压溃吸能结构40的外表面设有若干环形凹槽41。所述环形凹槽41相互平行且均垂直于转向管柱100的轴向。其中相邻的环形凹槽41之间的间距相等,使所述环形凹槽41沿所述压溃吸能结构40的轴向均匀分布于压溃吸能结构40的外表面。
由以上的结构叙述可以知道,在利用本发明的压溃吸能式转向管柱100的汽车前端受到碰撞时,第二管体30在冲击カ的作用下相对于第一管体20向下滑移而挤压压溃吸能结构40,使压溃吸能结构40在冲击カ的作用下发生分段、连续溃縮,吸收了转向管柱100受到的冲击,起到压溃吸能的作用。在上述压溃吸能结构40中,由于在压溃吸能结构40的外表面设有若干间隔分布的环形凹槽41,使得压溃吸能结构40在受到冲击时可在环形凹槽41的缓冲作用下由上而下发生分段、连续溃縮,而稳定地吸收了转向管柱100受到的冲击。上述环形凹槽41沿压溃吸能结构40的轴向均匀分布,可使压溃吸能作用的控制更为方便,压溃吸能效果的性能更加稳定。并且,本发明的压溃吸能结构40比较简单,使得产品质量易于控制,且简化了转向管柱100的生产エ艺,降低了生产开发成本。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发明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发明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范围内,当可利用上述掲示的技术内容作出些许更动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内容,依据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对 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权利要求
1.一种压溃吸能式转向管柱(100),包括中间轴(10)、第一管体(20)、第二管体(30)以及压溃吸能结构(40),所述第一管体(20)和第二管体(30)套设于中间轴(10)外围,其特征在干所述压溃吸能结构(40)沿所述转向管柱(100)的轴向夹设于所述第一管体(20)和第ニ管体(30)之间,且所述压溃吸能结构(40)的表面设有若干间隔分布的环形凹槽(41)。
2.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压溃吸能式转向管柱(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环形凹槽(41)垂直于转向管柱(100)的轴向。
3.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压溃吸能式转向管柱(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环形凹槽(41)相互平行。
4.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压溃吸能式转向管柱(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环形凹槽(41)沿所述压溃吸能结构(40)的轴向均匀分布。
5.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压溃吸能式转向管柱(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管体(20)套设于所述中间轴(10)的外围且与所述中间轴(10)固定在一起,所述第二管体(30)套设于所述第一管体(20)的外围且在发生碰撞时可相对第一管体(20)滑移,所述第一管体(20)的一部分延伸出所述第二管体(30),且所述延伸出第二管体(30)的部分形成ー支撑面(21),所述压溃吸能结构(40)夹设于所述第一管体(20)的支撑面(21)与第二管体(30)对应的端面(31)之间。
6.一种转向管柱的压溃吸能结构(40),设于ー转向管柱(100)的外围,其特征在于所述压溃吸能结构(40)的表面设有若干间隔分布的环形凹槽(41)。
7.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转向管柱的压溃吸能结构(40),其特征在于所述环形凹槽(41)垂直于转向管柱(100)的轴向。
8.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转向管柱的压溃吸能结构(40),其特征在于所述环形凹槽(41)相互平行。
9.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转向管柱的压溃吸能结构(40),其特征在于相邻的环形凹槽(41)之间的间距相等。
10.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转向管柱的压溃吸能结构(40),其特征在于所述压溃吸能结构(40)设于所述转向管柱(100)的一第一管体(20)的一支撑面(21)与一第二管体(30)的一端面之间,所述第二管体(30)套设于所述第一管体(20)的一部分的外国,且在发生碰撞时可相对第一管体(20)滑移。
全文摘要
一种压溃吸能式转向管柱,包括中间轴、第一管体、第二管体以及压溃吸能结构,所述第一管体和第二管体套设于中间轴外围,所述压溃吸能结构沿所述转向管柱的轴向夹设于所述第一管体和第二管体之间,且所述压溃吸能结构的表面设有若干间隔分布的环形凹槽。在本发明中,由于在压溃吸能结构的外表面设有若干间隔分布的环形凹槽,使得压溃吸能结构在受到冲击时可在环形凹槽的缓冲作用下由上而下发生分段、连续溃缩,而稳定地吸收了转向管柱受到的冲击。
文档编号B62D1/19GK102837725SQ20121032746
公开日2012年12月26日 申请日期2012年9月6日 优先权日2012年9月6日
发明者林涛, 其力格尔, 郭庆祥, 王纯, 周大永, 刘卫国, 赵福全 申请人: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杭州分公司, 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 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