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轮摩托车前碟刹制动总成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105957阅读:156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三轮摩托车前碟刹制动总成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三轮摩托车上的部件,特别是一种碟刹制动总成。
背景技术
现有的三轮摩托车前制动一般采用毂式制动器,它包括刹车底板、刹车蹄片、刹车凸轮、活动盘及复位弹簧,刹车蹄片的一端夹持住刹车凸轮,另一端铰接在刹车底板上,工作时,通过刹车摇臂带动刹车凸轮转动,使两刹车蹄片产生位移与刹车鼓贴合,依靠刹车蹄片与刹车鼓之间的磨擦力达到刹车制动的目的,在复位弹簧的作用下,使刹车蹄片与刹车鼓之间分离,磨擦力消失后,车辆即可正常行驶。然而一般刹车蹄片张开后,只有1/3的刹车蹄片的与刹车鼓的接触,其接触面较小,接触不够紧密,使制动效果较差,当长期与刹车鼓触部位磨损,就需更换,影响使用寿命,造成材料的浪费。现有的碟刹式制动器一般使用在三轮摩托车的后轮上,当碟刹式制动器使用在三轮摩托车的后轮上时,由于前轮上没有对碟刹式制动器的刹车泵进行限位固定的机构,使得刹车泵与刹车碟盘之间容易脱落分 开,影响使用,装配也不方便,三轮摩托车在行驶时,若刹车泵与刹车碟盘之间脱落分开,会发生安全事故,刹车泵在装配后,刹车碟盘一般是裸露在外,三轮摩托车在行驶过程中,灰尘或泥水容易粘附在刹车碟盘上,造成动碟刹车片与静碟刹车片在刹车碟盘上打滑,影响制动效果,随着车轮的转动,灰尘或泥水甚至还会进入刹车泵内,缩短使用寿命。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装配方便的三轮摩托车前碟刹制动总成,它不但可以方便的在三轮摩托车前轮安装碟刹式制动器,还可以将碟刹式制动器上的刹车泵限位在刹车碟盘上,防止刹车泵与刹车碟盘之间脱落分开,提高使用的可靠性,防止灰尘或泥水粘附在刹车碟盘,避免动碟刹车片与静碟刹车片在刹车碟盘上打滑,保证制动效果。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这样的技术方案实现的,它包括有刹车碟盘、刹车毂、刹车泵、静碟刹车片及动碟刹车片,刹车泵上设置有孔,其特征在于刹车碟盘上的一个侧面上设置有圆形安装台,圆形安装台上设置有与刹车碟盘上的过孔相通的装配孔,装配孔的四周的圆形安装台上设置有安装孔,刹车毂中部设置有与装配孔相配合的且带通孔的轴套,轴套沿刹车毂的两个侧面外伸,刹车毂其中一个侧面上的轴套伸入圆形安装台的装配孔内,在轴套上设置有与圆形安装台相贴合的连接台,刹车毂上设置有多个位于轴套四周并通向连接台的固定孔,该固定孔与圆形安装台上的安装孔相对应,连接轴的一端穿过轴套上的通孔及刹车碟盘上的过孔伸出刹车碟盘;在连接轴上套有位于刹车碟盘另一个侧面的防护罩,防护罩上开设有U形缺口,在连接轴上套有位于防护罩一侧的支撑板,支撑板位于防护罩的U形缺口内,支撑板的端面设置有与刹车泵上的孔相对应的连接孔。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将碟刹式制动器中的刹车泵安装在刹车碟盘上,刹车碟盘与刹车毂之间通过螺钉穿过固定孔及圆形安装台上的安装孔彼此固定,再通过连接轴穿过轴套上的通孔、装配孔刹车碟盘上的过孔后,将连接轴的两端连接在三轮摩托车的前叉上,装配方便,方便的将碟刹式制动器安装在三轮摩托车前轮上,实现碟式制动,以提高制动效果。支撑板位于防护罩的U形缺口处,便于安装,又节省材料,通过防护罩将刹车碟盘遮住,避免刹车碟盘裸露在外,支撑板的安装孔通过螺栓与刹车泵连接在一起,对刹车泵进行了限位,防止了刹车泵与刹车碟盘之间脱落分开,提高了使用的可靠性,装配方便,使用过程中,防护罩还可以防止灰尘或泥水粘附在刹车碟盘上,避免动碟刹车片与静碟刹车片在刹车碟盘上打滑,保证了制动效果,从而也避免了灰尘或泥水进入刹车总泵内,延长了使用寿命O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具有结构简单、装配方便的优点,它不但可以方便的在三轮摩托车前轮安装碟刹式制动器,还可以将碟刹式制动器上的刹车泵限位在刹车碟盘上,防止刹车泵与刹车碟盘之间脱落分开,提高使用的可靠性,防止灰尘或泥水粘附在刹车碟盘,避免动碟刹车片与静碟刹车片在刹车碟盘上打滑,保证制动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附图说明如下图I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中刹车碟盘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图2的右视图。图4是本实用新型中刹车毂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图4的后视图。图6是图4的左视图。图7是本实用新型中支撑板的结构示意图。图8是本实用新型中防护罩的结构示意图。图中I.刹车碟盘;2.刹车毂;3.刹车泵;4.圆形安装台;5.装配孔;6.安装孔;7.
轴套;8.连接台;9.固定孔;10.连接轴;11.防护罩;12. U形缺口 ; 13.支撑板;14.卡槽;15.连接螺栓;16.卷边;17.限位卡槽;18.连接孔。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如图I - 8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刹车碟盘I、刹车毂2及刹车泵3,刹车泵3上设置有孔,其特征在于刹车碟盘I上的一个侧面上设置有圆形安装台4,圆形安装台4上设置有与刹车碟盘I上的过孔相通的装配孔5,装配孔5四周的圆形安装台4上设置有安装孔6,刹车毂2中部设置有与装配孔5相配合的且带通孔的轴套7,轴套7沿刹车毂2的两个侧面外伸,刹车毂2其中一个侧面上的轴套7伸入圆形安装台4的装配孔5内,在轴套7上设置有与圆形安装台4相贴合的连接台8,刹车毂2上设置有多个位于轴套7四周并通向连接台8的固定孔9,该固定孔9与圆形安装台4上的安装孔6相对应,连接轴I O的一端穿过轴套7上的通孔及刹车碟盘I上的过孔伸出刹车碟盘;在连接轴I O上套有位于刹车碟盘I另一个侧面的防护罩I I,防护罩I I上开设有U形缺口 I 2,在连接轴I O上套有位于防护罩I I 一侧的支撑板I 3,支撑板I 3位于防护罩I I的U形缺口I 2内,支撑板I 3的端面设置有与刹车泵3上的孔相对应的连接孔I 8。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将碟刹式制动器中的刹车泵3安装在刹车碟盘I上,刹车碟盘I与刹车毂2之间通过螺钉穿过固定孔及圆形安装台上的安装孔彼此固定,再通过连接轴穿过轴套7上的通孔、装配孔刹车碟盘I上的过孔后,将连接轴I O的两端连接在三轮摩托车的前叉上,装配方便,方便的将碟刹式制动器安装在三轮摩托车前轮上,实现碟式制动,以提高制动效果。支撑板位于防护罩的U形缺口处,便于安装,又节省材料,通过防护罩I I将刹车碟盘遮住,避免刹车碟盘I裸露在外,支撑板I 3的安装孔通过螺栓与刹车泵3连接在一起,对刹车泵3进行了限位,防止了刹车泵与刹车碟盘之间脱落分开,提高了使用的可靠性,装配方便,使用过程中,防护罩还可以防止灰尘或泥水粘附在刹车碟盘上,避免动碟刹车片与静碟刹车片在刹车碟盘上打滑,保证了制动效果,从而也避免了灰尘或泥水进入刹车总泵内,延长了使用寿命。如图4、6所示,为了便于与计程器连接,在刹车毂2另一个侧面上的轴套7端面设置有卡槽I 4。 如图4、5、6所示,,为了便于与车轮连接,在刹车毂2上设置有连接螺栓I 5,连接螺栓I 5位于固定孔9所在面积的外围。如图8所示,为了进一步增加防护效果,防护罩I I的边缘设置有卷边I 6。如图7所示,在支撑板13上设置有限位卡槽17。该限位卡槽I 7可以是由两块凸起物之间的空位形成,以便于对摩托车前叉进行限位。
权利要求1.一种三轮摩托车前碟刹制动总成,包括刹车碟盘(I)、刹车毂(2)及刹车泵(3),刹车泵(3)上设置有孔,其特征在于刹车碟盘(I )上的一个侧面上设置有圆形安装台(4),圆形安装台(4 )上设置有与刹车碟盘(I )上的过孔相通的装配孔(5 ),装配孔(5 )四周的圆形安装台(4 )上设置有安装孔(6 ),刹车毂(2 )中部设置有与装配孔(5 )相配合的且带通孔的轴套(7 ),轴套(7 )沿刹车毂(2 )的两个侧面外伸,刹车毂(2 )其中一个侧面上的轴套(7 )伸入圆形安装台(4 )的装配孔(5 )内,在轴套(7 )上设置有与圆形安装台(4 )相贴合的连接台(8 ),刹车毂(2)上设置有多个位于轴套(7 )四周并通向连接台(8 )的固定孔(9),该固定孔(9)与圆形安装台(4 )上的安装孔(6 )相对应,连接轴(I O )的一端穿过轴套(7 )上的通孔及刹车碟盘(I )上的过孔伸出刹车碟盘;在连接轴(I O )上套有位于刹车碟盘(I )另一个侧面的防护罩(I 1),防护罩(I I)上开设有U形缺口(I 2),在连接轴(I O )上套有位于防护罩(I I ) 一侧的支撑板(I 3),支撑板(I 3)位于防护罩(I I )的U形缺口( I 2 )内,支撑板(13)的端面设置有与刹车泵(3 )上的孔相对应的连接孔(I 8)。
2.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三轮摩托车前碟刹制动总成,其特征在于在刹车毂(2)另一个侧面上的轴套(7)端面设置有卡槽(I 4)。
3.如权利要求I或2的三轮摩托车前碟刹制动总成,其特征在于在刹车毂(2)上设置有连接螺栓(I 5),连接螺栓(I 5)位于固定孔(9)所在面积的外围。
4.如权利要求I或2的三轮摩托车前碟刹制动总成,其特征在于防护罩(II )的边缘设置有卷边(16)。
5.如权利要求4的三轮摩托车前碟刹制动总成,其特征在于在支撑板(13)上设置有限位卡槽(17)。
专利摘要一种三轮摩托车前碟刹制动总成,包括刹车碟盘、刹车毂及刹车泵,刹车泵上设置有孔,刹车碟盘上设置有带装配孔的圆形安装台,装配孔的四周的圆形安装台上设置有安装孔,刹车毂中部设置有轴套,在轴套上设置有连接台,刹车毂上设置有与安装孔相对应的固定孔,连接轴穿过轴套及刹车碟盘;在连接轴上套有防护罩,在连接轴上套有位于防护罩一侧的支撑板,支撑板的端面设置有与刹车泵上的孔相对应的连接孔。它不但可以方便的安装碟刹式制动器,还可以将碟刹式制动器上的刹车泵限位在刹车碟盘上,防止刹车泵与刹车碟盘之间脱落分开,提高使用的可靠性,防止灰尘或泥水粘附在刹车碟盘,避免动碟刹车片与静碟刹车片在刹车碟盘上打滑,保证制动效果。
文档编号B62L1/02GK202703813SQ201220371108
公开日2013年1月30日 申请日期2012年7月30日 优先权日2012年7月30日
发明者代胜强 申请人:代胜强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