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身前部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072311阅读:130来源:国知局
车身前部结构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身前部结构,其不会降低热交换器的热交换性能,且能够以较大的面负荷承受吸收来自行人腿部的冲击负荷。在保险杠面板(11)的上部和散热器上框板(13a)之间,沿着车宽方向设置有侧面视呈大致Σ形状的上部EA部件(21),在该上部EA部件(21)的上部和下部形成有上突出部(22f)和下突出部(22g)。当行人的上腿部B与车身前部(1)碰撞时,该碰撞负荷施加于各突出部(22f、22g),该突出部(22f、22g)间的凹形弯曲部(22c)向上下方向扩展变形,因此,冲击负荷作为面负荷由凹形弯曲部(22c)承受。
【专利说明】车身前部结构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在保险杠面板(〃 > A 7工4 )和配设于其后方的前部刚体之间的上部插入有行人保护用冲击吸收部件的车身前部结构。
【背景技术】
[0002]目前,在配设于发动机室前部的前端,配设有保持散热器及空调装置的冷凝器等热交换器的散热器框板,该散热器框板的前方被前保险杠面板覆盖。
[0003]由于散热器及冷凝器等热交换器的价格较高,因此,已知有如下技术,即,在该热交换器和保险杠面板之间设置冲击吸收空间,在设于该冲击吸收空间的保险杠梁的前面配设冲击吸收部件且在对于前方的汽车或电线杆等障碍物以低速碰撞(轻碰撞)的情况下,只通过冲击吸收部件的变形吸收冲击能量,来防止热交换器及散热器框板等前部刚体的损坏。
[0004]在这种车身前部具有碰撞吸收空间的车辆中,散热器框板必然配设于从前保险杠面板的前端部向后方分开规定距离的位置处,因此,例如在前保险杠面板贯穿车宽方向及上下方向地广泛覆盖车身前部的前锥体类型的情况下,难以将该前保险杠面板的上端与散热器框板直接固定,而经由托架等进行固定。
[0005]另一方面,在行人腿部与车身前面碰撞的情况下,行人的上半身向覆盖发动机室上部的前发动机罩侧倾斜,因此,头部落在前发动机罩上。在该情况下,为了通过前发动机罩的变形,吸收来自头部的冲击能量,需要确保用于保证该前发动机罩的变形冲程的空间。在该情况下,散热器框板的上框架与前发动机罩前端部的下方相对,由于该上框架为刚体,因此,需要在该上框架和前发动机罩之间确保变形冲程量的空间。
[0006]例如专利文献I (日本特开2012 — 148613号公报)中公开有相对于散热器框板的上框架(隔板),以确保冲击吸收空间的状态固定前发动机罩和保险杠面板的技术。即,在该公报所公开的技术中,使设于前发动机罩前端部的罩内板(罩框架)向散热器框板的上框架方向鼓出,在该罩内板和散热器框板的上框架(下面,称为“散热器上框板”)之间设有罩锁定机构,再将保险杠面板的上端部和散热器上框板用合成树脂制的板状托架连接设置。
[0007]在该公报所公开的技术中,在车辆与行人腿部进行前面碰撞的情况下,来自前方的冲击通过板状托架向后方压曲而吸收,来自前上方的头部等落下产生的冲击通过压坏设于板状托架的箱状冲击吸收部而吸收。
[0008]现有技术文献
[0009]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2 — 148613号公报
[0010]但是,在行人腿部发生碰撞时,为了有效地吸收该冲击能量,优选以面负荷(等分布负荷)承受来自腿部的冲击负荷。在该情况下,上述的公报中所公开的技术通过压坏板状托架来吸收冲击能量,因此,如果相对于最初较大地确保承受由板状托架经受的冲击负荷的面积,则能够以面负荷承受冲击负荷。
[0011]但是,当要较大地确保承受板状托架的冲击负荷的面积时,具有其一部分与散热器框板侧重叠,且降低热交换器的热交换性能的问题。

【发明内容】

[0012]鉴于上述情况,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不会降低热交换器的热交换性能,且能够以较大的面负荷承受吸收来自行人腿部的冲击负荷的车身前部结构。
[0013]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身前部结构,其包括:保险杠面板;前部刚体,其沿着车宽方向配设于所述保险杠面板的后方;以及行人保护用冲击吸收部件,其沿着车宽方向插入所述保险杠面板和所述前部刚体之间的上部且将其后部固定设置于该前部刚体,其中,在所述行人保护用冲击吸收部件的与所述保险杠面板对向的前壁部,沿着车宽方向形成有在上下方向凹进弯曲的弯曲部,并且在所述弯曲部的上部和下部分别形成有向所述保险杠面板方向突出的上突出部和下突出部。
[0014]在根据本发明的车身前部结构中,所述下突出部可以比所述上突出部更向所述保险杠面板侧突出。
[0015]在根据本发明的车身前部结构中,所述行人保护用冲击吸收部件可以具有所述前壁部和配设于所述前壁部的后方的后壁部,在从所述上突出部的上端向后方延伸的上面凸缘可以固定设置有所述保险杠面板的上端部,所述后壁部的上端部可以在比固定设置所述保险杠面板的上端部的所述上面凸缘的部位更靠前方处连接设置于该上面凸缘。
[0016]在根据本发明的车身前部结构中,所述后壁部可以具有从所述上面凸缘向下方延伸的纵壁面部和从该纵壁面部向斜后下方倾斜的斜面部,所述斜面部的下端可以固定设置于所述前部刚体的上部。
[0017]在根据本发明的车身前部结构中,所述后壁部的所述纵壁面部和所述斜面部的边界部位可以设定于比所述上突出部和所述弯曲部之间的边界部位低的位置。
[0018]在根据本发明的车身前部结构中,所述行人保护用冲击吸收部件的从所述下突出部的下端向后方延伸的下面凸缘可以固定设置于所述前部刚体,并且所述行人保护用冲击吸收部件可以利用所述前壁部件、所述后壁部件和所述前部刚体形成闭合截面以在内部形成有将来自车身前方的空气导向发动机室内的空气通路。
[0019]在根据本发明的车身前部结构中,所述空气通路可以经由隔开部被区划成上部空气通路和下部空气通路,在暴露于所述上部空气通路的所述前壁部和所述后壁部可以分别开设上部导风口和上部导出口,第一空气管道可以被连通于所述上部导出口。
[0020]在根据本发明的车身前部结构中,在暴露于所述下部空气通路的所述前部刚体和所述后壁部可以分别开设下部导风口和下部导出口,第二空气管道可以被连通于所述下部导出口。
[0021 ] 在根据本发明的车身前部结构中,所述下部导出口可以形成于所述下部导风口的上方。
[0022]发明效果
[0023]根据本发明,由于在行人保护用冲击吸收部件的与保险杠面板对向的前壁部,沿着车宽方向形成在上下方向凹进弯曲的弯曲部,且在该弯曲部的上部和下部分别形成有向保险杠面板方向突出的上突出部和下突出部,因此,当来自行人腿部的冲击负荷施加于行人保护用冲击吸收部件时,挤压该行人保护用冲击吸收部件的上突出部和下突出部,由于该两个突出部的挤压力,弯曲部承受力矩负荷并向上下方向扩展变形,从而能够以面负荷承受来自腿部的冲击负荷。另外,通常弯曲部被凹进弯曲的情况,上突出部和下突出部之间的跨度较短,因此,前部刚体没有被行人保护用冲击吸收部件广泛地覆盖,在该前部刚体为热交换器的情况下,不会降低该热交换性能。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24]图1是第一实施方式的车身前部的主要部分截面侧视图;
[0025]图2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在行人发生前面碰撞时的上部冲击吸收部件的行为的相当于图1的截面侧视图;
[0026]图3是表不第一实施方式的在头部碰撞时的上部冲击吸收部件的行为的相当于图1的截面侧视图;
[0027]图4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在轻碰撞时的上部冲击吸收部件的行为的相当于图1的截面侧视图;
[0028]图5是第一实施方式的上部冲击吸收部件的前壁部件的立体图;
[0029]图6是第一实施方式的上部冲击吸收部件的从正面斜下方观察的立体图;
[0030]图7是第一实施方式的上部冲击吸收部件的从侧面斜下方观察的立体图;
[0031]图8是第一实施方式的上部冲击吸收部件的从背面斜上方观察的立体图;
[0032]图9是第一实施方式的上部冲击吸收部件的背面立体图;以及
[0033]图10是第二实施方式的相当于图1的剖视图。
[0034]符号说明
[0035]I…车身前部
[0036]2…发动机室
[0037]3…前发动机罩
[0038]11…保险杠面板
[0039]13…散热器框板
[0040]13a…散热器上框板
[0041]13b…前面部
[0042]13c…下部导风口
[0043]21…上部冲击吸收部件
[0044]22…前壁部件
[0045]22a…上面凸缘
[0046]22b…下面凸缘
[0047]22c…凹形弯曲部
[0048]22d…上倾斜面
[0049]2?…下倾斜面
[0050]22f…上突出部
[0051]22g…下突出部
[0052]22h…上部导风口
[0053]23…后壁部件[0054]23b…纵壁面部[0055]23c…斜面部
[0056]23e…上部导出口
[0057]24…隔开部件
[0058]25a…上部空气通路
[0059]25b…下部空气通路
[0060]27…下部导出口
[0061]B…上腿部
[0062]L、L,…跨度
【具体实施方式】
[0063]下面,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0064][第一实施方式]
[0065]在图1~图9中表不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图1的符号I为车身前部,在该车身前部I形成有发动机室2,该发动机室2的上部被开关自如的前发动机罩3封闭。另外,在车身前部I的前端配设有前保险杠10。该前保险杠10具有保险杠面板11和未图示的保险杠梁以及冲击吸收部件(EA (能量吸收)部件)。保险杠面板11以合成树脂等弹性材料为原材而形成,且作为车身前端面造型的一部分发挥作用,在本实施方式中,采用贯穿车宽方向及上下方向广泛覆盖车身前面的前锥体类型。
[0066]在该保险杠面板11的上端部形成有台阶部(段差部)11a,该台阶部Ila与前发动机罩3的前端部形成边界P。另外,该保险杠面板11的上部前面被开口,在该开口部位安装有将来自前方的大气导向发动机室2的前格栅12。而且,在前端即发动机室2的前部,沿着车宽方向配设有散热器框板13,在该散热器框板13的后部固定设置有作为热交换器的散热器14、空调装置的冷凝器15。另外,该散热器框板13及固定设置于该散热器框板13的热交换器相当于本发明的前部刚体。
[0067]在该散热器框板13和保险杠面板11之间形成有前部冲击吸收空间16a,而且,在散热器框板13的上框架(散热器上框板)13a和前发动机罩3之间形成有上部冲击吸收空间16b。另外,在前部冲击吸收空间16a中配设有上述的保险杠梁及固定设置于该保险杠梁前面部的冲击吸收部件(EA部件)。
[0068]另外,在两个冲击吸收空间16a、16b交叉的保险杠面板11的上部附近,沿着车宽方向配设有作为行人保护用冲击吸收部件的上部冲击吸收部件(以下,称为“上部EA部件”)21。如图5~图9所示,该上部EA部件21具有:作为前壁部的前壁部件22、作为后壁部的后壁部件23和作为隔开部的隔开部件24。该各部件22~24是通过加工薄板而成为板金制的,并通过点焊接而接合。
[0069]如图1、图5所示,以侧面视,前壁部件22形成大致Σ形状,且沿着保险杠面板11的内表面配设于车宽方向。该前壁部件22具有相互平行地对峙并向后方延伸的上面凸缘22a和下面凸缘22b,上面凸缘22a的后端部利用夹子26固定于保险杠面板11的台阶部Ila的下表面。另外,下面凸缘22b通过点焊接等接合于散热器上框板13a的前面部13b的下端。该散热器上框板13a的前面部13b比后面部更向下方延长高度hl,在该延伸的部位上隔开规定间隔地穿设有多个下部导风口 13c (参照图8、图9)。另外,该下面凸缘22b也可以经由螺栓等联接部件固定于散热器上框板13a的前面部的下部处。另外,符号13d是支承散热器框板13的车宽方向中央的散热器中心框板。
[0070]另外,在该前壁部件22的前面部形成有向离开保险杠面板11的方向弯曲的凹形弯曲部22c。该凹形弯曲部22c以朝向上斜前方延伸的上倾斜面22d和朝向下斜前方延伸的下倾斜面22e形成。另外,该前壁部件22在上倾斜面22d侧的上端部形成有上突出部22f,在下倾斜面22e的下端部形成有下突出部22g。该两个突出部22f、22g均向靠近保险杠面板11的方向弯曲。
[0071]该下突出部22g比上突出部22f更向前方突出,两个突出部22f、22g以靠近保险杠面板11的内部的状态配设。因此,在车身前面部与车辆、电线杆等障碍物A (参照图4)发生轻碰撞的情况下,能量首先传递到下突出部22g。另外,图2的符号B是行人的上腿部(大腿部附近),图3的符号B’是行人的头部。
[0072]另外,后壁部件23将前壁部件22背部的散热器上框板13a和上面凸缘22a之间封闭,如图1所示,在前壁部件22的上面凸缘22a的底面点焊连接有形成于后壁部件23上端部的上部凸缘23a。另外,纵壁面部23b从后壁部件23的上部凸缘23a大致垂直地延伸,斜面部23c从该纵壁面部23b的下端向散热器上框板13a侧延伸,进一步,在该斜面部23c的下端形成有安装于散热器上框板13a的下部凸缘23d。
[0073]另外,纵壁面部23b和斜面部23c之间的边界部位形成于比前壁部件22的上突出部22f和凹形弯曲部22c之间的边界部位仅仅低设定高度h2的位置。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该下部凸缘23d通过点焊连接等与散热器上框板13a接合,但也可以经由螺栓等联接部件固定。
[0074]本实施方式的上部EA部件21利用前壁部件22、后壁部件23和散热器上框板13a形成框形截面(BOX断面,闭合截面)。另外,该上部EA部件21内被隔开部件24区划成上部空气通路25a和下部空气通路25b。另外,如后述,该各空气通路25a、25b作为将来自车身前方的空气的空气导向发动机室2内的通路而发挥作用。
[0075]该隔开部件24沿着凹形弯曲部22c的下突出部22g伸出,其上端部点焊连接于后壁部件23的内面及后述的台座部23f的底面。另外,隔开部件24的下端部与前壁部件22的下倾斜面22e抵接。在该情况下,也可以将该隔开部件24的下端部与下倾斜面22e点焊连接。是将该隔开部件24的下端部与下倾斜面22e抵接还是焊接,根据碰撞时在上部EA部件21产生的阻力的程度而确定。即,在需要比较大的阻力的情况下进行焊接,在不需要那么大的阻力的情况下,只进行抵接。
[0076]另外,如图5、图6所示,在形成前壁部件22的凹形弯曲部22c的上倾斜面22d上,沿车宽方向并隔开规定间隔地开设有多个上部导风口 22h。另外,如图8、图9所示,在暴露于上部空气通路25a侧的后壁部件23上,沿车宽方向并隔开规定间隔地开设形成有上部导出口 23e。另外,该后壁部件23在上部导出口 23e的下面大致水平地弯曲形成有台座部23f。该台座部23f通过将后壁部件23的点焊连接于散热器上框板13a的部位侧切割并向上方掀起而形成,通过该台座部23f的切割,在散热器上框板13a和台座部23f之间形成下部导出口 27。
[0077]在上述的台座部23f载置有作为第一管道的冷却风管道(未图示)的取入口以与上部导出口 23e连通,该冷却风管道以行驶风为冷却风而向中间冷却器供给。该冷却风管道形成于前发动机罩3的背面,通过利用该前发动机罩3封闭发动机室2的上部,使得管道的冷却风取入口与上部导出口 23e连通。另外,在散热器上框板13a上载置固定有设于滤气器上游的作为第二管道的进气管道的空气取入口,以与下部导出口 27连通。
[0078]以下,对这种构成产生的本发明的作用进行说明。
[0079][正常行驶]
[0080]在形成于保险杠面板11和散热器框板13之间的前部冲击吸收空间16a的上部配设的上部EA部件21内被隔开部件24区划成上部空气通路25a和下部空气通路25b。如图5?图9所示,在形成该上部空气通路25a前壁的前壁部件22的上倾斜面22d和形成该上部空气通路25a后壁的后壁部件23的斜面部23c上分别开设上部导风口 22h和上部导出口 23e,对中间冷却器供给行驶风(冷却风)的管道(未图示)的冷却风取入口与该上部导出口 23e连通。
[0081]因此,当车辆行驶时,如图1粗实线的箭头所示,从前格栅12侧导入的行驶风经由上部导风口 22h流入上部空气通路25a,利用隔开部件24导向上部导出口 23e,并从该上部导出口 23e向中间冷却器侧作为冷却风而供给。
[0082]另一方面,对于下部空气通路25b,在形成该下部空气通路25b后壁的散热器上框板13a的前面部13b开设有下部导风口 13c,而且,在形成该下部空气通路25b后部上壁的后壁部件23的斜面部23c开设有下部导出口 27 (参照图8、图9),与滤气器连通的进气管道与该下部导出口 27连通。
[0083]因此,经由滤气器向发动机供给的进气从前格栅12侧等经由开设于散热器上框板13a的下部导风口 13c流入下部空气通路25b,如图1中粗实线的箭头所示,在下部空气通路25b内曲折移动并从下部导出口 27吸入进气管道。由于供给到发动机的进气在流入下部空气通路25b时及在下部空气通路25b内曲折移动,因此,进气所包含的雨滴、雪片等被分离。
[0084]这样,本实施方式的上部EA部件21作为向中间冷却器供给的冷却风的导风流路,以及从向进气管道供给的进气分离雨滴、雪片等的曲径流路发挥作用,因此,即使将该上部EA部件21配设于散热器上框板13a的前方,也不会在对中间冷却器、发动机的空气供给中产生障碍。
[0085][腿部碰撞]
[0086]当行人腿部与车身前部I接触时,该腿部中的上腿部(大腿部附近)B与设于车身前部I的前保险杠10的保险杠面板11及安装于该保险杠面板11的前格栅12接触,并且挤压该保险杠面板11及前格栅12,对配设于其后方的上部EA部件21施加碰撞负荷。
[0087]此时,行人的上半身偏向前发动机罩3侧,因此,上腿部B的上部以向车身方向倾倒的状态压塌前格栅12及保险杠面板11,并向上部EA部件21传递碰撞负荷。
[0088]如图1所示,上部EA部件21的前壁部件22形成大致Σ形状,另外,下突出部22g比上突出部22f更向前方突出。因此,首先对该下突出部22g施加来自上腿部B的碰撞负荷,接着,对上突出部22f施加冲击负荷。
[0089]当对下突出部22g施加碰撞负荷时,由于与该下突出部22g连接设置的下倾斜面22e向前斜下方延伸,因此,在该下倾斜面22e产生要向下方扩展的力矩负荷。另一方面,当对上突出部22f施加来自上腿部B的冲击负荷时,该上突出部22f被压塌,并且由于与该上突出部22f连接设置的上倾斜面22d向前斜上方延伸,因此,在该上倾斜面22d产生要向上方扩展的力矩负荷。另外,构成该上部EA部件21的各部件22?24具有一定程度的刚性,因此,当施加来自上腿部B的碰撞负荷时,还向车宽方向挠曲变形。
[0090]其结果,如图2所示,下倾斜面22e向下方扩展变形,上倾斜面22d向上方扩展变形,通过该倾斜面22d、22e向上下方向的变形,在上突出部22f和下突出部22g之间比最初的跨度L扩大到跨度L’。同时,两倾斜面22d、22e间的弯曲角度接近平坦(180° ),因此,该两倾斜面22d、22e以较大的面负荷(等分布负荷)承受来自上腿部B的冲击负荷。其结果,来自上腿部B的冲击能量通过两倾斜面22d、22e向扩展方向的变形及随着变形而向后方的移动被有效地吸收。
[0091]另外,该上部EA部件21利用前壁部件22、后壁部件23和散热器上框板13a形成框形截面(闭合截面),随着该前壁部件22的变形,后壁部件23也以支承于散热器上框板13a的状态进行变形,因此,利用薄板板金制的前壁部件22和后壁部件23,可更有效地吸收来自上腿部B的冲击能量。
[0092]因此,表示冲击负荷和上部EA部件21的位移量(变形量)的关系的负荷位移特性接近能够以小的变形冲程吸收大的冲击负荷的理想矩形波,能够更有效地吸收冲击能量。另外,通过上突出部22f的后退,前发动机罩3的前端被挤压而变形,因此,通过该前发动机罩3的变形,也可吸收冲击能量。
[0093]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隔开部件24的下端只与下倾斜面22e抵接,因此,隔开部件24不会作为两倾斜面22d、22e扩展变形时的阻力发挥较大作用。但是,如果将该隔开部件24与下倾斜面22e进行点焊连接并适当设定板厚,则能够调节该下倾斜面22e的阻力。
[0094][头部碰撞]
[0095]如图3所示,当行人的头部B’落在前发动机罩3的前端部和保险杠面板11的边界P附近时,前发动机罩3的前端部和形成于保险杠面板11的上端部的台阶部Ila向下方弯曲变形。于是,在该台阶部Ila的底面固定设置的上部EA部件21的上面凸缘22a的后端附近要向下方弯曲变形。
[0096]在该上面凸缘22a的底面点焊连接有后壁部件23的上部凸缘23a,该上部凸缘23a从与斜面部23c连续的纵壁面部23b的上端向后方弯曲形成。因此,当向纵壁面部23b施加来自上部凸缘23a的挤压力时,斜面部23c以固定于散热器上框板13a的下部凸缘23d为中心向上部空气通路25a侧凹下变形。
[0097]其结果,形成于上部EA部件21的前壁部件22的上面凸缘22a、形成于后壁部件23的上部凸缘23a及斜面部23c躲避到不干扰前发动机罩3的变形轨迹的位置,从而确保上部冲击吸收空间16b中的前发动机罩3的变形冲程。
[0098]因此,即使行人的头部B’落在边界P附近,也不会由于上部EA部件21的阻力(反作用力)而阻碍吸收冲击能量,而是能够通过前发动机罩3的变形冲程,有效地吸收该冲击能量,其结果,能够降低头部伤害值(HIC)。
[0099][轻碰撞]
[0100]如图4所示,在车身前部I对于车辆或电线杆等障碍物A,以保险杠梁(未图示)不变形程度的低速碰撞(轻前部碰撞)的情况下,该冲击能量通过固定设置于未图示的保险杠梁前面的冲击吸收部件(EA部件)的变形所吸收,如该图所示,障碍物A停止在前发动机罩3的跟前。
[0101]此时,对上部EA部件21也传递障碍物A的冲击负荷,但是当上部EA部件21受到来自障碍物A的冲击负荷而后退时,对配设于其后方的前发动机罩3及散热器上框板13a等零件造成损坏。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使上部EA部件21向下方大幅度鼓出变形,以防止这些零件的损坏。
[0102]即,上部EA部件21利用前壁部件22、后壁部件23、具有较高的刚性的散热器上框板13a形成框形截面(闭合截面)。因此,当障碍物A挤压下突出部22g时,该下突出部22g向后方挤压,并以下倾斜面22e、下面凸缘22b向下方鼓出的方式弯曲变形,散热器上框板13a不会变形。
[0103]另一方面,当上突出部22f被障碍物A挤压时,上倾斜面22d和上突出部22f之间的弯曲部位扩展,该上突出部22f向上方变形。当该上突出部22f向上方变形时,连续形成于该上突出部22f的上面凸缘22a的后端向下方倾斜,并向下方挤压后壁部件23的纵壁面部 23b ο
[0104]如图1所示,后壁部件23的纵壁面部23b和斜面部23c之间的弯曲部位形成于比前壁部件22的上倾斜面22d和上突出部22f之间的弯曲部位低设定高度h2的位置。因此,当向下方挤压纵壁面部23b时,该纵壁面部23b和斜面部23c之间的弯曲部位向上部空气通路25a侧凹下变形,并允许上面凸缘22a向下方倾斜。因此,即使上突出部22f被障碍物A挤压,上面凸缘22a及后壁部件23的斜面部23c也不会向后方突出,避免与前发动机罩3等的干扰而防止损坏。
[0105]另外,上部EA部件21通过将前壁部件22和后壁部件23固定设置于散热器上框板13a而形成框形截面,因此,通过消减零件数量,可以实现结构的简化、轻量化及制造成本的降低。
[0106]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使隔开部件24的下端部与前壁部件22的下倾斜面22e抵接,但在碰撞时的阻力不足的情况下,使该下端部与下倾斜面22e点焊连接。在该情况下,通过适当选择隔开部件24的材质、板厚等,可以调节阻力。
[0107][第二实施方式]
[0108]图10中表不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另外,对与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构成部分标注相同的符号并简化说明。
[0109]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设于上部EA部件21的前壁部件22的上突出部22f和上倾斜面22d之间,沿着车宽方向以每规定间隔形成向前方突出的加强筋22i。
[0110]在本实施方式中,沿着车宽方向以每规定间隔形成加强筋22i,因此,在行人的上腿部B或障碍物A发生碰撞而对上突出部22f施加冲击负荷的情况下,该冲击负荷也可以由加强筋22i承受。因此,上突出部22f的前面部难以压垮,这样,可以使上突出部22f向上方可靠地变形。
[0111]另外,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例如如果将形成于上部EA部件21的前壁部件22的上面凸缘22a和形成于后壁部件23的上部凸缘23a通过折回加工而形成,则可以利用一个板材形成两个壁部件22、23。另外,在以不同部件形成上部EA部件21的前壁部件22和后壁部件23的情况下,可以以不同的材质或板厚形成该两个壁部件22、23。通过适当设定该两个壁部件22、23的材质或板厚,可以调节对于碰撞的阻力。
【权利要求】
1.一种车身前部结构,包括: 保险杠面板; 前部刚体,其沿着车宽方向配设于所述保险杠面板的后方;以及行人保护用冲击吸收部件,其沿着车宽方向插入所述保险杠面板和所述前部刚体之间的上部,并且将其后部固定设置于所述前部刚体;其中 在所述行人保护用冲击吸收部件的与所述保险杠面板对向的前壁部,沿着车宽方向形成有在上下方向凹进弯曲的弯曲部, 在所述弯曲部的上部和下部分别形成有向所述保险杠面板方向突出的上突出部和下突出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前部结构,其中, 所述下突出部比所述上突出部更向所述保险杠面板侧突出。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身前部结构,其中, 所述行人保护用冲击吸收部件具有所述前壁部和配设于所述前壁部的后方的后壁部, 在从所述上突出部的上端向后方延伸的上面凸缘固定设置有所述保险杠面板的上端部, 所述后壁部的上端部在比固定设置所述保险杠面板的上端部的所述上面凸缘的部位更靠前方处连接设置于该 上面凸缘。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身前部结构,其中, 所述后壁部具有从所述上面凸缘向下方延伸的纵壁面部和从该纵壁面部向斜后下方倾斜的斜面部, 所述斜面部的下端固定设置于所述前部刚体的上部。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身前部结构,其中, 所述后壁部的所述纵壁面部和所述斜面部的边界部位设定于比所述上突出部和所述弯曲部之间的边界部位低的位置。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身前部结构,其中, 所述行人保护用冲击吸收部件的从所述下突出部的下端向后方延伸的下面凸缘固定设置于所述前部刚体,并且所述行人保护用冲击吸收部件利用所述前壁部件、所述后壁部件和所述前部刚体形成闭合截面以在内部形成有将来自车身前方的空气导向发动机室内的空气通路。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身前部结构,其中, 所述空气通路经由隔开部被区划成上部空气通路和下部空气通路, 在暴露于所述上部空气通路的所述前壁部和所述后壁部分别开设上部导风口和上部导出口, 第一空气管道被连通于所述上部导出口。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身前部结构,其中, 在暴露于所述下部空气通路的所述前部刚体和所述后壁部分别开设下部导风口和下部导出口, 第二空气管道被连通于所述下部导出口。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车身前部结构,其中,所述下部导 出口形成于所述下部导风口的上方。
【文档编号】B62D25/08GK103692988SQ201310436907
【公开日】2014年4月2日 申请日期:2013年9月24日 优先权日:2012年9月27日
【发明者】长谷川胜海, 末栋宽士, 八崎和伦, 太田一宏, 铃木隆 申请人:富士重工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