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顶盖杆的汽车车身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609138阅读:181来源:国知局
具有顶盖杆的汽车车身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一种汽车车身,其中车顶面在侧面通过车顶通道和设置在车顶通道中的顶盖杆限定边界。这种汽车车身由de102005027177a1已知。



背景技术:

传统意义上顶盖杆仅用作用于车顶负载支架的固定装置并且与之相应地首先从使用性角度被设置,但是最近时期顶盖杆也用作艺术装饰件,尤其顶盖杆在相对较高构造的车身形状中(例如在客货两用车或suv中)用于遮盖车顶的拱起结构并且使得车顶对于观察者而言是平面状的,这不同于其在实际中的用途。这种情况甚至发展成在一些汽车款型中顶盖杆完全失去了其原本的用于车顶负载支架的固定功能,并且仅用于艺术装饰目的。

为了顶盖杆能够遮盖拱起的车顶,必须尽可能靠近车顶的下边缘地固定顶盖杆。这导致了车顶通道(其按照传统方式在车顶的侧面边缘上在汽车客舱的车门上方延伸,用于将雨水从车门开口处排出)被扩宽,用于在其中也安装顶盖杆。

为了雨水能够从车顶通道排出,该车顶通道必须延伸到车顶面的后边缘。由金属深冲而成的顶盖杆由于制造技术的原因在其端部被楔状压扁并且不会到达车顶通道的后端。

若在车顶面的后边缘上、在其延长部分中安装车尾门,则车尾门也必须在其上边缘上具有与沟槽的横截面相应的凹处,用于避免由于行驶的风导致的大的流体噪音。该凹处提高了在制造车尾门时的耗费,此外,该凹处也不美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实现一种汽车车身,其中能够避免在车尾门的上边缘处的流体噪音,而该上边缘的走向不必与通向车尾门的车顶通道的横截面相适配。

该技术问题通过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解决的方式是,在具有沿汽车纵向向后通过车尾门限定边界和通过车顶通道限定边界的车顶面的汽车车身中,其中车尾门的上棱边和车顶通道的后棱边共同限定出向前指向的开口,在车顶通道中设有顶盖杆并且上棱边和顶盖杆的后部侧边之间的间距小于开口的高度。按照本发明,车尾门的上棱边不必与车顶通道的横截面相适配,以避免二者在车顶通道的端部处限定出向前指向的开口,迎面风会落入该开口中,取而代之,接受开口的存在,但是顶盖杆这样近地引向开口,使得顶盖杆即使不能完全堵塞开口,但也能在其横截面的大部分上堵塞开口,并且因此避免在开口处产生流体噪音。

为了有效地堵塞开口,顶盖杆的后部侧边具有相对水平面大于45°的斜度。

侧边的斜度大致与被车尾门的上棱边和车顶通道的后棱边定义的平面一致,优选它们的偏差不大于约15°。

为了使流体噪音和风阻力最小化还适宜的是,顶盖杆的顶端面与车尾门的上棱边齐平。

为了避免(在金属板的改型时获得的)造型的限制,顶盖杆的优选至少一个包含后部的侧边的端部段由塑料成型。

尤其整个顶盖杆由塑料一体式成型。这尤其当顶盖杆仅用于艺术装饰目的并且不再具有用于安装车顶负载支架的功能时是特别适宜的。

备选的,端部段与顶盖杆的主体插塞连接。因此主体尤其由金属板形成并且具有用于安装车顶负载支架所需的承载能力。

为了尽可能大面积地封闭所述开口,端部段可以比顶盖杆的主体更宽。

构成顶面的板件和侧壁板可以在车顶通道中相互连接。

构成顶面的板件和侧壁板之间的连接部可以通过顶盖杆自身覆盖。

但是即使顶盖杆没有覆盖连接部,而是在构成顶面的板件上与该连接部相邻地突出,顶盖杆也能有效的遮挡连接部。

顶盖杆在其整个长度上连续地贴靠在车顶通道的底板上。

顶盖杆可以成型为空心体,尤其向下开口的沟槽的形式或者端部封闭的管的形式。

当顶盖杆仅用于艺术装饰目的并且不用于通过车顶支架承载时,可以预防用户尝试装配车顶支架,方式是顶盖杆设计具有向上缩窄的横截面,车顶支架的通常设置用于形状配合固定的固持卡钩在该横截面上会脱离。

附图说明

本发明其他特征和优点由以下参照附图对实施例的说明得出。在附图中:

图1示出按照本发明的汽车车身的车顶面的后顶角的立体图;

图2示出剖切汽车车身的车顶面和车尾门之间的边界区域的纵截面;

图3示出图2中放大的细节;

图4示出车顶面的侧面边缘区域的横截面;和

图5示出按照本发明第二技术方案的与图1相似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示出沿行驶方向观察按照本发明的汽车车身的客舱的后顶角。客舱的车顶面1基本上通过一体式车顶板2构成。车顶板2的侧面边缘区域分别构成侧壁3和车顶通道5的底板4,该车顶通道5在车顶面1的两个侧面上、在其整体长度上、从在图1中未示出的与前挡风玻璃的上边缘相邻的前棱边延伸至后棱边6。沿后棱边6向汽车内部弯折有较窄的凸缘,用于加固车顶板2。该凸缘在图1中不可见,在图3中以20标示。

车身的侧壁板7在图1中部分示出的侧窗开口和未示出的门开口的上方延伸。侧壁板7沿顶线8弯折,用于构成车顶通道5的在图1中被挡住的第二侧壁9。

车尾门13与两个车顶通道5之间延伸的后棱边6的中部区域齐平地邻接,并且与侧壁板7邻接。在车顶通道5的端部上,车尾板13的上棱边14的走向与侧壁3、9和底板4的走向偏离,因此侧壁3、9和底板4的上棱边14和后棱边构成面向迎面风的开口15。

在车顶通道5的底板4上固定有顶盖杆10。在此,顶盖杆10是基本上在车顶通道5的整体长度上延伸的、由塑料构成的一体式成型体。顶盖杆10设计为沟槽形式的空心体,该沟槽的开口侧面向底板4并且其纵壁12(参照图4)在开口侧的两侧紧密地贴靠在底板4上。这种空心体尤其通过面状材料的深冲或者通过注塑成型获得。为了简化在车顶通道5中的固定,顶盖杆也可以设计为管状的,并具有面状贴靠在底板4上的壁。顶盖杆10的顶端面11与底板4的距离保持相同地连续地延伸直接到后棱边6上,因此顶盖杆10的在图1中背离观察者的后面的侧边在其横截面的较大部分上封闭开口15。

开口15的在顶盖杆10的左侧和右侧的剩余部分可以保持开放,因为由于其较小的尺寸不会显著地有助于流体噪音产生。若期望,则可以进一步减小这种剩余开口的横截面(如图1中在顶盖杆10的与侧壁板7相连的侧面上观察)的方式是,除了顶盖杆10之外还在车尾门13中成型较小形状的凹处16。

图2示出沿车顶通道5的纵向、通过顶盖杆10延伸的切面的示意纵截面。可以看到的是车顶通道5的底板4、顶盖杆10的顶端面11以及与其对置的具有车尾玻璃17的车尾门13。尤其如在图3的放大视图中清楚可见,顶盖杆10在其后端通过陡峭下降的侧边18结束,该侧边大致平行于通过车尾门13的上棱边14和底板4的后棱边6延伸的平面19定向。在侧边18和上棱边14之间的(沿着侧边18的面法向测量的)间距d明显小于开口15的高度h,因此迎面风通过顶盖杆10被有效地阻止在上棱边14上折射并且形成高噪音的涡流。

图4示出沿汽车横向剖切车顶通道5的截面。该截面平面在汽车纵向上位于后棱边6之前;因为底板4和顶盖杆10的顶端面11相互平行地向后下降,所以顶端面11在横截面中比车尾盖13的上棱边14更高。顶盖杆10的纵壁12在其整体高度上、从其贴靠在底板4上的下棱边、向上朝向顶端面11会聚或收敛,因此可以排除车顶支架通过夹持或者形状配合地作用在顶盖杆10上的安装。

在此可以看出的是,底板4和车顶通道5的侧壁3是上车顶板2的一体式组件,在底板4的外边缘上法兰21向下弯折并且与从侧壁板7弯折的侧壁9的下边缘钎焊连接或者熔焊连接。在钉板2和侧壁板7之间的连接部22位于沟槽23的最深位置处,该沟槽22一侧被侧壁9限定边界,另一侧被顶盖杆10限定边界,并且因此仅在很窄限定的视角下、从斜上方可见。

根据未示出的变型,在车顶板和侧壁板之间的连接部可以被完全遮盖,方式是该连接部在车顶通道的中部设置在顶盖杆下方。

图5示出与图1中相同视角的本发明的另外变型的立体图。车顶板2和侧壁板7与图1至4所示的区别在于在此标以10’的顶盖杆。顶盖杆10’构造为多构件式的;顶盖杆10’的主体24在其长度上具有不变的横截面,并且例如设计为由塑料或金属构成的挤压件。端部段25与主体24的后端部相连,例如通过将端部段25的销子插入主体24的空腔中。端部段25向后扩宽,因此端部段25在其整个延伸长度上封闭开口15。

不言而喻的是,上述详细的说明和附图虽然显示了本发明确定的例示性的构造,但是它们仅用于说明并且不应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所述结构设计的不同的变型是可能的,只要没有脱离权利要求的范围和其等效替代方案的范围即可。由该说明书和附图也可以得出没有在权利要求中提及的实施例的特征。这些特征也可以以不同于在此具体公开的组合的形式出现。因此,多个这种特征在相同句子中或以文本相互关联的其他形式提到的事实不能得出这样的结论:这些特征只能以具体公开的组合出现;相反原理上以此为基础,多个这种特征也可以单独地删除或修改,只要这不影响本发明的功能性即可。

附图标记清单

1车顶面

2车顶板

3侧壁

4底板

5车顶通道

6后棱边

7侧壁板

8顶线

9侧壁

10顶盖杆

11顶端面

12纵壁

13车尾门

14上棱边

15开口

16凹槽

17车尾玻璃

18侧边

19平面

20凸缘

21凸缘

22连接

23沟槽

24主体

25端部段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