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骑型车辆的导风构造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107663阅读:261来源:国知局
跨骑型车辆的导风构造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跨骑型车辆的导风构造。



背景技术:

以往,公知一种通过前围罩(frontcowl)将配置在车辆前方的前大灯的侧方覆盖的车辆(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4-198528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在专利文献1的车辆中,在前围罩与前大灯面相比向前方突出的情况下,在行驶中碰撞到前大灯的前端的风会向前大灯的侧方流动,在前大灯中进入到由向后方倾斜的面和前围罩形成的间隙和层差中而成为风团(风集中处)。由于该风团,有时会对车辆的行驶稳定性造成影响。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抑制在前大灯缘部产生风团的跨骑型车辆的导风构造。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第1特征)是一种跨骑型车辆的导风构造,具有配置在车身前部的前大灯(22)、和覆盖上述前大灯(22)的侧方的前罩(46),上述前大灯(22)在其前表面(24p)上具有从车宽方向中央部向车辆侧斜后方倾斜的前大灯倾斜面(24x),上述前罩(46)具有与上述前大灯倾斜面(24x)的车宽方向外侧的缘部相比向前方突出的突出部(46a),上述跨骑型车辆的导风构造的特征在于,上述前大灯(22)在上述前大灯倾斜面(24x)的车宽方向外侧具有向上述突出部(46a)突出的方向突出的突出壁(24q),通过上述前大灯倾斜面(24x)和上述突出壁(24q)而形成有第1导风槽(24r)。

第2特征为,也可以构成为,上述第1导风槽(24r)在从正面观察时向车宽方向外侧斜上方倾斜地形成。

第3特征为,也可以构成为,上述前大灯倾斜面(24x)具有向前上升地倾斜的第1倾斜面(24t)、和位于第1倾斜面(24t)下方的向前下降地倾斜的第2倾斜面(24n),在上述第1倾斜面(24t)与上述第2倾斜面(24n)之间形成有将行驶风向上述第1导风槽(24r)引导的第2导风槽(24u)。

第4特征为,也可以构成为,在上述前大灯(22)的下方配置有覆盖前轮(2)的上方的前挡泥板(43),上述前大灯(22)在其下部具有向上方凹陷的前大灯凹部(24h),上述前挡泥板(43)在其上部具有向下方凹陷的挡泥板凹部(43b),通过上述前大灯凹部(24h)和上述挡泥板凹部(43b)而形成有向车辆后方引导行驶风的灯下导风路(55)。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第1特征,在前大灯的前表面向侧方流动的行驶风容易通过第1导风槽而沿着突出壁流动,从而能够抑制在前大灯缘部产生风团。由此,能够提高车辆的行驶稳定性。

根据第2特征,能够通过第1导风槽而将行驶风向车宽方向外侧斜上方引导,从而能够抑制向乘员侧流动的行驶风。

根据第3特征,能够容易通过第2导风槽而将行驶风向第1导风槽引导。因此,能够有效地控制行驶风在前大灯前表面的流动。

根据第4特征,能够利用前大灯和前挡泥板来形成灯下导风路,与专门形成导风路相比能够降低成本。另外,能够通过灯下导风路而将来自车辆前方的行驶风有效地向后方引导,从而能够提高车辆的行驶稳定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跨骑型车辆的左视图。

图2是表示跨骑型车辆的前部的左视图。

图3是表示跨骑型车辆的前部的主视图。

图4是表示前大灯用透镜的主要部分的立体图。

图5是表示前大灯用透镜的主要部分的剖视图。

图6是表示前大灯用透镜的单侧的主视图。

图7是图3的vii-vii线剖视图。

图8是图3的viii-viii线剖视图。

图9是图3的ix-ix线剖视图。

图10是图3的x-x线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跨骑型车辆

2前轮

22前大灯

24h透镜凹部(前大灯凹部)

24n下部前表面(第2倾斜面)

24p前表面

24q突出壁

24r第1导风槽

24t上倾斜面(第1倾斜面)

24u第2导风槽

24x前大灯倾斜面

43前挡泥板

43b挡泥板凹部

46前罩

46a内侧部(突出部)

55灯下导风路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来说明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此外,在说明中,关于前后左右及上下等方向的记载,若没有特别记载则与相对于车身的方向相同。另外,各图所示的附图标记fr表示车身前方,附图标记up表示车身上方,附图标记lh表示车身左方。

图1是本发明的跨骑型车辆1的左视图。此外,在图1中,对于左右一对地设置的部分,包含附图标记在内仅图示出左侧的部分。

跨骑型车辆1是具有供落座于座椅10的乘员放脚的脚踏板11的踏板型两轮摩托车,在车身架12的前方具有前轮2,作为驱动轮的后轮3轴支承在配置于车辆后部的单元摆动式发动机13(unitswingengine)上。

跨骑型车辆1具有轴支承在车身架12的前端部的前叉14,前轮2轴支承在前叉14的下端部。供乘员进行操舵的把手15安装在前叉14的上端。

跨骑型车辆1具有覆盖车身架12等车身的车身罩16。

车身架12具有:设在前端的头管17;从头管17向后下方延伸的下伸车架18;从下伸车架18的下端向后方延伸的左右一对的下车架19、19;和从下车架19、19的后端向后上升地延伸的左右一对的座椅架20、20。

单元摆动式发动机13是将作为内燃机的发动机30和支承后轮3的臂部31一体化而成的单元摆动式动力单元(unitswingpowerunit)。在形成为中空的壳状的臂部31的内部收纳有将发动机30的输出向后轮3传递的带式无级变速器(未图示)。

发动机30具有收纳沿车宽方向延伸的曲轴的曲轴箱34、和从曲轴箱34的前表面部向前方延伸的缸部(未图示)。

发动机30的排气管(未图示)从上述缸部引出而向后方延伸,其后端与配置在后轮3的右侧方(一侧方)的消声器37连接。

臂部31从曲轴箱34的左后部向后方延伸,位于后轮3的左侧方(另一侧方)。后轮3轴支承在臂部31的后端部的后轮车轴31a上,通过臂部31而以悬臂被支承。

发动机30的吸气装置具有空气过滤器盒40、和与空气过滤器盒40连接的节气阀体(未图示)。

空气过滤器盒40支承在臂部31上,位于臂部31的上方。即,空气过滤器盒40位于后轮3的左侧方。

上述节气阀体配置在空气过滤器盒40的前方且单元摆动式发动机13的上方,其下游端与上述缸部的吸气端口连接。

车身罩16具有:覆盖把手15的周边部的上罩45;从前方及侧方覆盖头管17及下伸车架18的前罩46;和从后方与前罩46合并而从后方覆盖头管17及下伸车架18的护腿板47。在前罩46的内侧配置有前组合灯21(以下简记为“前灯21”)。

另外,车身罩16具有:从下方覆盖下车架19、19的下罩48;从上方覆盖下车架19、19的上述脚踏板11;在座椅10的下方从侧方覆盖座椅架20、20的左右一对的后前罩49、49;和从前方覆盖座椅10的下方部分的中下罩50。

另外,跨骑型车辆1具有从上方覆盖前轮2的前挡泥板43。

图2是表示跨骑型车辆1的前部的左视图。

前灯21是使前大灯22和左右一对的转向灯23成为一体而成的照明设备,具有形成其前表面的透镜24、和设在透镜24的后方的前大灯用光源(未图示)及转向灯用光源(未图示)。

透镜24由构成前大灯22的前大灯用透镜24a、和构成转向灯23的转向灯用透镜24b一体地形成,在从侧面观察时,向后上升地延伸,前大灯用透镜24a配置在转向灯用透镜24b的下方。

前大灯用透镜24a的从侧面观察时的轮廓形成为三角形状,前大灯用透镜24a的前表面24p的车宽方向中央部24c向后下降地形成,车宽方向中央部24c的上端部在前大灯用透镜24a中向最前方突出。

前挡泥板43位于前灯21的下方。

此外,前大灯22和转向灯23为一体,但前大灯22和转向灯23也可以分体地构成。

图3是表示跨骑型车辆1的前部的主视图。

透镜24在从正面观察时形成为v字状,在v字的下部配置有前大灯用透镜24a,在v字的上部配置有左右一对的转向灯用透镜24b、24b。

前大灯用透镜24a在从正面观察时其轮廓由上边24d、下边24e、左右的侧边24f、24f构成。

上边24d由随着从车宽方向中央部24c趋向于车宽方向外侧而逐渐向上方延伸的左右一对的上倾斜部24g、24g构成。下边24e是向上方弯曲的部分,在下边24e的周边、即在前大灯用透镜24a的下部形成有向上方凹陷的透镜凹部24h。侧边24f在从正面观察时随着从车宽方向中央部24c趋向于车宽方向外侧而逐渐向上方呈直线状延伸。

在前大灯用透镜24a的后方配置有使前大灯用光源的光向前大灯用透镜24a侧反射的反射体(reflector)26。反射体26在从正面观察时沿着前大灯用透镜24a的上边24d而形成为v字状。

前大灯用透镜24a具有:与中央部相比上下宽度在车宽方向外侧扩大的透镜下部24j;和配置在透镜下部24j的上方且反射体26的前方并向前方鼓出的透镜上部24k。

透镜下部24j具有:分别平坦地形成的正面观察时为三角形状的左右一对的透镜下侧部24m、24m;和沿着透镜下部24j的下边24e在车宽方向上延伸的透镜凹部24h。

在前大灯用透镜24a的侧边24f、24f的侧方,接近地配置有前罩46的内侧部46a、46a,内侧部46a、46a沿着侧边24f、24f延伸。

前罩46中的下部的左右的前缘46b、46b与前大灯22(详细地说为前大灯用透镜24a)的下边24e一起形成前部开口53。在前部开口53中,前叉14及前挡泥板43将其内外贯穿。

在前挡泥板43的上表面43a的车宽方向中央部,形成有向下方凹陷的挡泥板凹部43b,在挡泥板凹部43b与前大灯22(详细地说为前大灯用透镜24a)的透镜凹部24h之间形成有灯下导风路55。前部开口53及灯下导风路55成为将行驶风向车身内侧取入的导风路。

图4是表示前大灯用透镜24a的主要部分的立体图,图5是表示前大灯用透镜24a的主要部分的剖视图。

如图4及图5所示,前大灯用透镜24a的透镜下侧部24m在其车宽方向外侧的缘部上一体地具有从透镜下侧部24m的下部前表面24n向前方突出的突出壁24q。

突出壁24q沿着前罩46的内侧部46a的内侧缘46c形成。下部前表面24n构成前大灯用透镜24a的前表面24p的一部分。另外,下部前表面24n和突出壁24q形成使行驶风沿着突出壁24q流动的第1导风槽24r。

第1导风槽24r沿着突出壁24q及前罩46的内侧缘46c形成。

以往,在具有与前大灯的车宽方向外侧的缘部接近地配置有前罩的缘部、且前罩的缘部与前大灯的缘部相比向前方突出的构造的车辆中,在前大灯与前罩之间形成的间隙成为行驶风的风团,有时会对车辆的行驶稳定性造成影响。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前大灯用透镜24a的车宽方向外侧的缘部上一体地形成有向前方突出的突出壁24q,在前大灯用透镜24a自身上形成有第1导风槽24r。通过这样的构造,虽然在突出壁24q与前罩46的内侧缘46c之间形成有间隙,但与前大灯22碰撞的行驶风容易沿着第1导风槽24r流动,而难以产生以往那样的风团。

前大灯用透镜24a的透镜上部24k在其下部具有从透镜下侧部24m立起的上倾斜部24s。透镜下侧部24m的下部前表面24n和作为上倾斜部24s的前表面的上倾斜面24t形成将行驶风向第1导风槽24r引导的第2导风槽24u。上倾斜面24t构成前大灯用透镜24a的前表面24p的一部分。

在图5中,在前大灯用透镜24a的突出壁24q的车宽方向外侧,隔开间隔地形成有沿着突出壁24q向前方突出的外侧突出壁24v,突出壁24q的后端和外侧突出壁24v的后端通过连接壁24w而一体地连接。

在前罩46的内侧部46a的背面形成有向后方突出的罩突出壁46d,罩突出壁46d插入在前大灯用透镜24a的突出壁24q与外侧突出壁24v之间。罩突出壁46d是抑制前罩46的端部相对于前灯21的晃动的部分。

上述的外侧突出壁24v及罩突出壁46d仅形成在前大灯用透镜24a及前罩46的缘部的限定范围内。

图6是表示前大灯用透镜24a的单侧(右侧)的主视图。

突出壁24q仅形成在透镜下侧部24m的车宽方向外侧的缘部上,没有形成在透镜上部24k的车宽方向外侧的缘部上。

第1导风槽24r沿着突出壁24q形成,在从正面观察时,从突出壁24q的下端侧向外侧斜上方延伸。第2导风槽24u沿着上倾斜部24s的下缘形成,以随着从前大灯用透镜24a的车宽方向中央部24c侧趋向于车宽方向外侧而逐渐向上方位移的方式延伸,与第1导风槽24r连接。

图中的箭头示出碰撞到前大灯用透镜24a的前表面24p的行驶风的流动的一部分。行驶风从前大灯用透镜24a的下部前表面24n流入到第1导风槽24r中,在第1导风槽24r中向上侧流动。另外,行驶风从车宽方向中央部24c侧通过第2导风槽24u,进而与在第1导风槽24r流动的行驶风合流而沿着第1导风槽24r向上侧流动。

如图6所示,第1导风槽24r在从正面观察时向车宽方向外侧斜上方倾斜地形成。根据该结构,能够通过第1导风槽24r将行驶风向车宽方向外侧斜上方引导,从而能够抑制向乘员侧流动的行驶风。

图7是图3的vii-vii线剖视图。

前大灯22具有前大灯用壳体61、反射体26、前大灯用透镜24a及延伸部件62。

前大灯用壳体61安装在车身侧,构成了构成前灯21的壳体的一部分。在前大灯用壳体61上安装有前大灯用光源(未图示)。

反射体26配置在前大灯用壳体61的前方,支承在前大灯用壳体61上。

详细地说,反射体26通过光轴调整机构63来改变反射体26的指向角度,该光轴调整机构63能够摆动地支承在前大灯用壳体61上,且调整光源的光轴。光轴调整机构63具有:能够旋转地支承在前大灯用壳体61的背面的调整螺钉65;安装在反射体26的背面且与调整螺钉65螺合的螺母部件66;和设在反射体26上的摆动轴(未图示)。通过转动调整螺钉65,反射体26与螺母部件66一起以摆动轴为中心摆动,从而能够调整为规定的光轴角度。

前大灯用透镜24a配置在反射体26的前方,前大灯用透镜24a的周缘与前大灯用壳体61的周缘嵌合。延伸部件62从前方将反射体26的外缘与前大灯用透镜24a的侧壁24y之间覆盖,防止其露出于外部。

前大灯用透镜24a具有随着从车宽方向中央部24c趋向于车宽方向外侧而逐渐向后方延伸的左右一对的前大灯倾斜面24x、24x。前大灯倾斜面24x由下部前表面24n及上倾斜面24t形成。

前大灯用透镜24a在其车宽方向两侧缘上形成有从下部前表面24n向前方突出的突出壁24q、24q。

突出壁24q、24q被前罩46的内侧部46a、46a从其前方及车宽方向外侧覆盖,内侧部46a、46a的前缘与突出壁24q、24q的前缘接近。

通过如上述那样形成前大灯倾斜面24x,而能够使碰撞到前大灯22的行驶风沿着左右的前大灯倾斜面24x、24x向车宽方向两侧分开地流动。

突出壁24q、第1导风槽24r及侧壁24y被延伸部件62从后方覆盖。因此,来自前大灯用光源82(参照图9)的直接光被延伸部件62遮蔽,几乎不会从突出壁24q、第1导风槽24r及侧壁24y向外部照射前大灯用光源82的光。

如图3及图7所示,具有配置在车身前部的前大灯22、和覆盖前大灯22的侧方的前罩46,前大灯22在其前表面24p上具有从车宽方向中央部24c向车辆侧斜后方倾斜的前大灯倾斜面24x。前罩46具有与前大灯倾斜面24x的车宽方向外侧的缘部相比向前方突出的作为突出部的内侧部46a。前大灯22在前大灯倾斜面24x的车宽方向外侧具有向内侧部46a突出的方向突出的突出壁24q,通过前大灯倾斜面24x和突出壁24q而形成第1导风槽24r。

根据该结构,在前大灯22的前表面24p上向侧方流动的行驶风容易通过第1导风槽24r而沿着突出壁24q流动,能够抑制在前大灯22的缘部产生风团。由此,能够提高车辆的行驶稳定性。

图8是图3的viii-viii线剖视图。

在前大灯用透镜24a的侧壁24y上形成有向前方突出的突出壁24q、和沿着突出壁24q向前方突出的外侧突出壁24v。在突出壁24q与外侧突出壁24v之间插入有从前罩46的内侧部46a的背面向后方突出的罩突出壁46d。突出壁24q、外侧突出壁24v及连接壁24w构成卡合凹部24z,卡合凹部24z与罩突出壁46d卡合。即,卡合凹部24z和罩突出壁46d构成前大灯用透镜24a与前罩46的卡合部68。

外侧突出壁24v及罩突出壁46d在该图中具有20mm左右的进深。

前大灯用壳体61在其背面形成有向后方突出的多个被支承部61a。在车身侧、例如车身架12(参照图1)上安装有灯安装托架(未图示)。在灯安装托架上安装有多个支承部件71,在多个支承部件71上经由橡胶制的索环72而弹性支承前大灯用壳体61的各被支承部61a。

前大灯用透镜24a的透镜下部24j的大部分被延伸部件62从后方覆盖,因此来自前大灯用光源82的直接光被延伸部件62遮蔽而几乎不会到达透镜下部24j。

图9是图3的ix-ix线剖视图。

前大灯用透镜24a的第2导风槽24u形成在下部前表面24n与上倾斜面24t之间。

下部前表面(第2倾斜面)24n是从第2导风槽24u的下缘25a向下斜前方延伸的平坦面。上倾斜面(第1倾斜面)24t是从上倾斜面24t的上缘25b向下方、然后向下斜后方延伸的弯曲面。

下部前表面24n向前下降地倾斜,上倾斜面24t向前上升地倾斜,因此能够通过下部前表面24n和上倾斜面24t将行驶风集中于第2导风槽24u。而且,第2导风槽24u与左右的前大灯倾斜面24x、24x(参照图8)同样地,随着趋向于车宽方向外侧而逐渐向车辆后方延伸。因此,能够使集中于第2导风槽24u的行驶风向车宽方向两侧(第1导风槽24r侧)流动。

在前大灯用壳体61的上部安装有底座81,在底座81上安装有由led构成的多个前大灯用光源82。

如图9所示,前大灯倾斜面24x具有向前上升地倾斜的作为第1倾斜面的上倾斜面24t、和位于上倾斜面24t的下方的向前下降地倾斜的作为第2倾斜面的下部前表面24n。在上倾斜面24t与下部前表面24n之间形成有将行驶风向第1导风槽24r引导的第2导风槽24u。根据该结构,能够容易通过第2导风槽24u将行驶风向第1导风槽24r引导。因此,能够有效地控制前大灯22的前表面24p上的行驶风的流动。

另外,如图7及图9所示,突出壁24q在后方配置有作为遮光部件的延伸部件62,通过延伸部件62遮蔽从前大灯用光源82向突出壁24q的光(直接光)。根据该结构,能够抑制突出壁24q及其周围中的发光和光的折射,从而能够提高外观性。

图10是图3的x-x线剖视图。

前大灯用透镜24a的上倾斜部24s的下缘经由透镜下部24j而与透镜凹部24h连接。通过透镜凹部24h和前挡泥板43的挡泥板凹部43b而形成灯下导风路55。

图中的箭头示出碰撞到前大灯用透镜24a的前表面24p的行驶风的流动的一部分。行驶风沿着上倾斜部24s的上倾斜面24t及透镜下部24j的前表面而向下斜后方流动,而且,从透镜凹部24h的下方的灯下导风路55通过并在车身内部向后方流动。

像这样,在前大灯用透镜24a的车宽方向中央部24c中,行驶风沿着向前上升的上倾斜面24t及透镜下部24j的前表面而向前挡泥板43侧流动,并从灯下导风路55向车身内部流动。另外,如图9所示,在从前大灯用透镜24a的车宽方向中央部24c向车宽方向外侧隔开间隔的位置处,行驶风通过向前下降的下部前表面24n、和向前上升的上倾斜面24t而集中于第2导风槽24u,从第2导风槽24u向第1导风槽24r流动并向车辆上侧流动。即,在前大灯用透镜24a中,能够将行驶风控制成不同的方向,而且也能够进行向各方向的风量调整。由此,能够给车辆的行驶稳定性、向乘员的风势、发动机冷却带来好影响。

如图3及图10所示,在前大灯22的下方配置有覆盖前轮2的上方的前挡泥板43。前大灯22在其下部具有向上方凹陷的作为前大灯凹部的透镜凹部24h。前挡泥板43在其上部具有向下方凹陷的挡泥板凹部43b。通过透镜凹部24h和挡泥板凹部43b而形成向后方引导行驶风的灯下导风路55。

根据该结构,能够利用前大灯22和前挡泥板43来形成作为导风路的灯下导风路55,与专门形成导风路相比能够降低成本。另外,能够通过灯下导风路55而将来自车辆前方的行驶风有效地向车辆后方引导,从而能够提高车辆的行驶稳定性。

上述的实施方式原则上示出本发明的一个方式,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任意地进行变形及应用。

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如图6所示,将突出壁24q仅形成在透镜下侧部24m的车宽方向外侧的缘部上,但并不限于此,也可以形成在透镜下侧部24m及透镜上部24k的车宽方向外侧的缘部上。

另外,如图9所示,将第2导风槽24u形成在上倾斜面24t与下部前表面24n之间,但并不限于此,也可以通过在上倾斜面24t的下方位置处使下部前表面24n凹陷,来将下部前表面24n整体作为第2导风槽24u。

本发明的跨骑型车辆并不限于适用于两轮摩托车的情况,也包含两轮摩托车以外的车辆。跨骑型车辆是指如下车辆:包含跨着车身而乘的所有车辆,不仅包含两轮摩托车(也包含带原动机的自行车),还包含分类成atv(allterrainvehicle全地形车辆)的三轮车辆和四轮车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