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的制作方法_5

文档序号:8227044阅读:来源:国知局
2侵入至后方。因此,本发明的车辆I具备的右前挡泥板223R和左前挡泥板223L即便具备与被设置成无论连杆机构5如何动作都不能相对于车身框架21进行位移的保护部同等的保护功能,其大小也能够减小。由此,即便使右前挡泥板223R和左前挡泥板223L小型化,也能够抑制飞来物从右前轮31及左前轮32侵入至后方的情况。而且能够抑制飞来物向前轮后方部S的侵入。
[0212]如以上说明那样,根据本发明的车辆1,通过将抑制飞来物从右前轮31及左前轮32侵入至后方的功能的至少一部分分离出来,从而能够将前罩221形成得较小。而且,通过将具备抑制飞来物从右前轮31及左前轮32侵入至后方的功能的右前挡泥板223R和左前挡泥板223L设置成能够根据连杆机构5的动作相对于车身框架21进行位移,能够将其形成得较小。因此,能够确保具备可倾斜的车身框架21和两个前轮3的车辆I的相对于飞来物的保护功能,并使车辆I的前部小型化。
[0213]上述的说明中使用的“分成”、“分离”、“分担”这样的表达并不局限于将覆盖连杆机构5的至少一部分的功能与抑制飞来物从右前轮31及左前轮32侵入至后方的功能完全分离的情况。在前罩221中,并没有排除抑制飞来物从右前轮31及左前轮32侵入至后方的功能的存在。在右前挡泥板223R和左前挡泥板223L中,也没有排除将连杆机构5的至少一部分覆盖的功能的存在。
[0214]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7所示,当从车身框架21的前后方向的前方观察车身框架21为直立状态的车辆I时,右前挡泥板223R的至少一部分被配置在与右前轮31的上方的连杆机构5或转向机构7的下缘MDER和右前轮31的上端WUR的在车身框架21的上下方向上的中央CR相比靠下方、且与右前轮31的上缘WUER相比靠上方的位置。
[0215]而且,当从车身框架21的前后方向的前方观察车身框架21处于直立状态的车辆I时,左前挡泥板223L的至少一部分被配置在与左前轮32的上方的连杆机构5或转向机构7的下缘MDEL和左前轮32的上端WUL的在车身框架21的上下方向上的中央CL相比靠下方、且与左前轮32的上缘WUEL相比靠上方的位置。
[0216]根据这样的配置,当从车身框架21的前后方向的前方观察车身框架21处于直立状态的车辆I时,右前挡泥板223R的至少一部分被配置在与右前轮31的上方的连杆机构5或转向机构7的下缘MDER和右前轮31的上端WUR的在车身框架21的上下方向上的中央CR相比靠下方、且与右前轮31的上缘WUER相比靠上方的位置。被设置成能够相对于车身框架进行位移的右前挡泥板223R在与中央CR相比靠上方和下方这两方均有配置,因此即使减小右前挡泥板223R也能够确保保护功能。而且,能够确保对前轮后方部S进行保护的功能。此时,相比较于与中央CR相比靠上方的部位,与中央CR相比靠下方的部位与被设置成不能相对于车身框架21进行位移的前罩221的距离更远。因此,即使在与中央CR相比靠下方的位置配置右前挡泥板223R的一部分,也能够避免与前罩221发生干涉。
[0217]另外,当从车身框架21的前后方向的前方观察车身框架21处于直立状态的车辆I时,左前挡泥板223L的至少一部分被配置在与左前轮32的上方的连杆机构5或转向机构7的下缘MDEL和左前轮32的上端WUL的在车身框架21的上下方向上的中央CL相比靠下方、且与左前轮32的上缘WUEL相比靠上方的位置。被设置成不能相对于车身框架21进行位移的左前挡泥板223L在与中央CL相比靠上方和下方这两方均有配置,因此即使减小左前挡泥板223L也能够确保保护功能。而且,能够确保对前轮后方部S进行保护的功能。此时,与中央CL相比靠下方的部位与被设置成不能相对于车身框架21进行位移的前罩221的距离更远。因此,即使在与中央CL相比靠下方的位置配置左前挡泥板223L的一部分,也能够避免与前罩221发生干涉。
[0218]因此,能够确保具备可倾斜的车身框架21和两个前轮3的车辆I的相对于飞来物的保护功能,并使车辆I的前部小型化。
[0219]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6所示,在车身框架21处于直立状态下,右前挡泥板223R的至少一部分被配置在车身框架21的前后方向上的与右前轮31的前端WFR相比靠后方的位置。而且,在车身框架21处于直立状态下,左前挡泥板223L的至少一部分被配置在车身框架21的前后方向上的与左前轮32的前端WFL相比靠后方的位置。
[0220]根据这样的配置,由于将右前挡泥板223R配置在与右前轮31的前端相比靠后方的位置,因此能够抑制飞来物从右前轮31侵入至后方,并使右前挡泥板223R小型化。而且,能够抑制飞来物侵入至前轮后方部S,并使右前挡泥板223R小型化。而且,能够在避免位移的右前轮31与右前挡泥板223R发生干涉的同时,使右前轮31与右前挡泥板223R接近。因此,能够将具备右前挡泥板223R的车辆I形成得更小。
[0221]而且,由于将左前挡泥板223L配置在与左前轮32的前端相比靠后方的位置,因此能够抑制飞来物从左前轮32侵入至后方,并使左前挡泥板223L小型化。而且,能够抑制飞来物侵入至前轮后方部S,并使左前挡泥板223L小型化。而且,能够避免位移的左前轮32与左前挡泥板223L发生干涉,并使左前轮32与左前挡泥板223L接近。因此,能够将具备左前挡泥板223L的车辆I形成得更小。
[0222]因此,能够确保具备可倾斜的车身框架21和两个前轮3的车辆I的相对于飞来物的保护功能,并使车辆I的前部小型化。
[0223]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6所示,在车身框架21处于直立状态下,右前挡泥板223R的至少一部分被配置在车身框架21的前后方向上的与右前轮31的后端WBR相比靠后方的位置。而且,在车身框架21处于直立状态下,左前挡泥板223L的至少一部分被配置在车身框架21的前后方向上的与左前轮32的后端WBL相比靠后方的位置。
[0224]由于将右前挡泥板223R配置在与右前轮31的后端相比靠前方的位置,因此能够抑制飞来物从右前轮31侵入至后方,并使右前挡泥板223R小型化。而且,能够抑制飞来物侵入至前轮后方部S,并使右前挡泥板223R小型化。而且,能够避免位移的右前轮31与右前挡泥板223R发生干涉,并使右前轮31与右前挡泥板223R接近。因此,能够将具备右前挡泥板223R的车辆I形成得更小。
[0225]而且,由于将左前挡泥板223L被配置在与左前轮32的后端相比靠前方的位置,因此能够抑制飞来物从左前轮32侵入至后方,并使左前挡泥板223L小型化。而且,能够抑制飞来物侵入至前轮后方部S,并使左前挡泥板223L小型化。而且,能够避免位移的左前轮32与左前挡泥板223L发生干涉,并使左前轮32与左前挡泥板223L接近。因此,能够将具备左前挡泥板223L的车辆I形成得更小。
[0226]因此,能够确保具备可倾斜的车身框架21和两个前轮3的车辆I的相对于飞来物的保护功能,并使车辆I的前部小型化。
[0227]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8所示,在车身框架21的直立状态下从车身框架21的侧方观察车辆时,左前挡泥板223L的前缘223eL以上端223fL和下端223gL的至少一者位于与前端223hL相比靠后方的位置的方式倾斜。同样,在车身框架21的直立状态下从车身框架21的侧方观察车辆时,右前挡泥板223R的前缘223eR以上端223fR和下端223gR的至少一者位于与前端223hL相比靠后方的位置的方式倾斜。
[0228]在此,“左前挡泥板223L的前缘223eL”是指:在图18中的车身框架21的前后方向的前方出现的从上端223fL到下端223gL的轮廓部分。而且,“右前挡泥板223R的前缘223eR”是指:在图18中的车身框架21的前后方向的前方出现的从上端223fR到下端223gR的轮廓部分。
[0229]根据这样的结构,来自前方的飞来物沿着右前挡泥板223R和左前挡泥板223L的倾斜的部分向车身框架的上下方向脱离。由此,能够抑制飞来物从右前轮31及左前轮32侵入至后方。而且,能够抑制飞来物向前轮后方部S的侵入。因此,能够将右前挡泥板223R和左前挡泥板223L形成得更小。因此,能够确保具备可倾斜的车身框架和两个前轮的车辆I的相对于飞来物的保护功能,并使车辆I的前部更加小型化。
[0230]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9所示,在车身框架21的直立状态下从车身框架21的上方观察车辆I时,右前挡泥板223R的前缘223eR以右端223iR和左端223 jR的至少一者位于与前端223hR相比靠后方的位置的方式倾斜。而且,在车身框架21的直立状态下从车身框架21的上方观察车辆I时,左前挡泥板223L的前缘223eL以右端223iL和左端223jL的至少一者位于与前端223hL相比靠后方的位置的方式倾斜。
[0231]在此,“左前挡泥板223L的前缘223eL”是指:在图19中的车身框架21的前后方向的前方出现的从右端223iL到左端223jL的轮廓部分。而且,“右前挡泥板223R的前缘223eR”是指:在图19中的车身框架21的前后方向的前方出现的从右端223iR到左端223jR的轮廓部分。
[0232]根据这样的结构,来自前方的飞来物沿着右前挡泥板223R和左前挡泥板223L的倾斜的部分向车身框架的左右方向脱离。由此,能够抑制飞来物从右前轮31及左前轮32侵入至后方的情况。而且,能够抑制飞来物向前轮后方部S的侵入。因此,能够将右前挡泥板223R和左前挡泥板223L形成得更小。因此,能够确保具备可倾斜的车身框架和两个前轮的车辆I的相对于飞来物的保护功能,并使车辆I的前部更加小型化。
[0233]在本实施方式中,右前挡泥板223R将右前轮31的上表面的至少一部分覆盖,具有抑制右前轮31卷起的泥水等的飞溅的挡泥板功能的至少一部分。而且,左前挡泥板223L将左前轮32的上表面的至少一部分覆盖,具有抑制左前轮32卷起的泥水等的飞溅的挡泥板功能的至少一部分。
[0234]根据这样的结构,能够直接抑制飞来物从右前轮31及左前轮32侵入至后方。而且,能够抑制飞来物向前轮后方部S的侵入。因此,能够将具备抑制飞来物从右前轮31及左前轮32侵入至后方的功能的右前挡泥板223R及左前挡泥板223L形成得更小。而且,向右前挡泥板223R赋予右前轮31的挡泥板功能的一部分,并向左前挡泥板223L赋予左前轮32的挡泥板功能的一部分,由此能够提高右前挡泥板223R、右保护部、左前挡泥板223L及左保护部的设计自由度。而且,根据这样的结构,向右前轮31的右前挡泥板赋予右保护部的功能的一部分,并向左前轮32的左前挡泥板赋予左保护部的功能的一部分,由此能够提高右前挡泥板223R、右保护部、左前挡泥板223L及左保护部的设计自由度。由此,与按各功能分别构成部件的情况相比,能够在确保相同功能的同时从整体上使得结构小型化。因此,能够确保具备可倾斜的车身框架和两个前轮的车辆I的相对于飞来物的保护功能,并使车辆I的前部更加小型化。
[0235]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参照图5和图6说明那样,右前挡泥板223R和左前挡泥板223L被固定于右托架317和左托架327。
[0236]根据这样的结构,右前挡泥板223R和左前挡泥板223L根据连杆机构5的动作而直接移动,因此容易使右前挡泥板223R和左前挡泥板223L小型化。因此,能够确保具备可倾斜的车身框架21和两个前轮3的车辆I的相对于飞来物的保护功能,并使车辆I的前部更加小型化。
[0237]当从车身框架21的前后方向的前方观察车身框架21处于直立状态的车辆I时,若在与右前轮31的上方的连杆机构5或转向机构7的下缘MDER和右前轮31的上端WUR的在车身框架21的上下方向上的中央CR相比靠上方、且与前罩221的前部221a的右下缘CDER相比靠下方的位置配置至少一部分,则作为右保护部发挥功能的部分也可以固定在右托架317以外的部分。例如,可以固定于连杆机构5、右缓冲器33、转向力传递机构6中的任一者上。另外,连杆机构5包含头管211、下横向部件52及右侧向部件53。而且,转向力传递机构6包含中间传递板61、右传递板62、中间接头64、右接头65及横拉杆67。
[0238]当从车身框架21的前后方向的前方观察车身框架21处于直立状态的车辆I时,若在与左前轮32的上方的连杆机构5或转向机构7的下缘MDEL和左前轮32的上端WUL的在车身框架21的上下方向上的中央CL相比靠上方、且与前罩221的前部221a的左下缘CDEL相比靠下方配置至少一部分,则作为左保护部发挥功能的部分也可以固定在左托架327以外的部分。例如,可以固定于连杆机构5、左缓冲器35、转向力传递机构6中的任一者上。另外,连杆机构5包含头管211、下横向部件52及左侧向部件54。而且,转向力传递机构6包含中间传递板61、左传递板63、中间接头64、左接头66及横拉杆67。
[0239]例如,在图11所示的变形例中,右前挡泥板223R和左前挡泥板223L被分别固定于右缓冲器和左缓冲器的上部。
[0240]本变形例的左缓冲器35A包含左外筒322A(左缓冲器的上部的一例)和左内筒326A (左缓冲器的下部的一例)。左外筒322A的上部固定于左托架327。左内筒326A在其一部分插入到左外筒322A内的状态下,被配置在左外筒322A的下方。左内筒326A对左前轮32进行支承。
[0241]从前方观察车身框架21处于直立状态的车辆I时,本变形例的左前挡泥板223L具有比左前轮32更加向车身框架21的左右方向的右方延伸的部分。左前挡泥板223L被固定于左外筒322A。
[0242]虽然省略了图示,但是本变形例的右缓冲器33A具有与左缓冲器35A左右对称的结构。即本变形例的右缓冲器33A包含右外筒312A(右缓冲器的上部的一例)和右内筒316A (右缓冲器的下部的一例)。右外筒312A的上部被固定于右托架317。右内筒316A在其一部分插入到右外筒312A内的状态下,被配置在右外筒312A的下方。右内筒316A对右前轮31进行支承。
[0243]虽然省略了图示,但本变形例的右前挡泥板223R具有与左前挡泥板223L左右对称的结构。即,当从前方观察车身框架21处于直立状态的车辆I时,右前挡泥板223R具有比右前轮31更加向车身框架21的左右方向的左方延伸的部分。右前挡泥板223R被固定于右外筒312A。
[0244]根据这样的结构,即使因右缓冲器33和左缓冲器35的动作而右前轮31和左前轮32在车身框架21的上下方向上位移,右前挡泥板223R及左前挡泥板223L也不会伴随于此而向同方向位移。因此,能够将右前挡泥板223R及左前挡泥板223L形成得更小。因此,能够确保具备可倾斜的车身框架21和两个前轮3的车辆I的相对于飞来物的保护功能,并使车辆I的前部更加小型化。
[0245]作为另一例,在图13所示的变形例中,车身罩22包含右保护罩226R(右保护部的一例)和左保护罩226L (左保护部的一例)。右保护罩226R及左保护罩226L被分别固定于连杆机构5。图13的(a)是从车身框架21的前后方向的前方观察该结构的主视图。图13的(b)是从车身框架21的左右方向的左方观察该结构的左视图。
[0246]右保护罩226R及左保护罩226L通过合成树脂等成形。右保护罩226R在上部具备右固定部226aR。右保护罩226R经由右固定部226aR而被固定于连杆机构5的下横向部件52。左保护罩226L在上部具备左固定部226aL。左保护罩226L经由左固定部226aL而
当前第5页1 2 3 4 5 6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