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9634661阅读:232来源:国知局
车辆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具备可倾斜的车身框架以及两个前轮的车辆。
【背景技术】
[0002]已知一种车辆,其具备当右转弯时朝右方倾斜且当左转弯时朝左方倾斜的车身框架、以及两个前轮(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2以及非专利文献I)。
[0003]具备可倾斜的车身框架以及两个前轮的车辆具备连杆机构。连杆机构包括上横向部以及下横向部。此外,连杆机构包括支承上横向部以及下横向部的右部的右侧向部以及支承上横向部以及下横向部的左部的左侧向部。上横向部与下横向部的中间部支承于车身框架。上横向部以及下横向部以能够绕轴线旋转的方式支承于车身框架,该车轴沿着车身框架的大致前后方向延伸。与车身框架的倾斜连动,上横向部以及下横向部相对于车身框架旋转,两个前轮在车身框架的上下方向上的相对位置变化。另外,上横向部以及下横向部在车辆直立的状态下在车身框架的上下方向上设置于相比两个前轮靠上方的位置。
[0004]具备可倾斜的车身框架和两个前轮的车辆具备悬架装置,该悬架装置具备:右支承部,其将右前轮支承为能够沿着车身框架的上下方向移动;以及左支承部,其将左前轮支承为能够沿着车身框架的上下方向移动。右支承部将右前轮支承为能够绕沿着上下方向延伸的轴线旋转。左支承部将左前轮支承为能够绕沿着上下方向延伸的轴线旋转。专利文献I以及2所记载的车辆还具备车把、转向轴以及旋转传递机构。车把固定于转向轴。转向轴被支承为能够相对于车身框架旋转。当旋转车把时,转向轴也旋转。旋转传递机构将转向轴的旋转传递至右前轮以及左前轮。
[0005]专利文献
[0006]专利文献1:美国专利4,351,410号公报;
[0007]专利文献2:美国外观设计专利D547,242号公报。
[0008]非专利文献
[0009]非专利文献1:Catalogo parti di ricamb1, MP3 300ie LT Mod.ZAPM64102,Piagg1 公司。

【发明内容】

[0010]在专利文献I所记载的车辆中,右支承部包括:右支承构件,其设置于右前轮的右方,支承右前轮;以及左支承构件,其设置于右前轮的左方,支承右前轮。此外,左支承部包括:右支承构件,其设置于左前轮的右方,支承左前轮;以及左支承构件,其设置于左前轮的左方,支承左前轮。这样,在专利文献I的车辆中,右前轮以及左前轮分别在由右支承构件以及左支承构件夹持的状态下被支承为能够旋转。因此,以简单的构造容易地确保针对右前轮以及左前轮从路面承受的负荷的强度。
[0011]但是,右前轮的右支承构件、右前轮、右前轮的左支承构件、左前轮的右支承构件、左前轮以及左前轮的左支承构件在车辆的左右方向上并列。而且,当使车身框架倾斜时或者使车把转向时,车身框架、右前轮、右支承部、左前轮以及左支承部的相对位置关系发生变化。为了确保允许该相对位置关系的变化的空间,增大了具备可倾斜的车身框架和两个前轮的车辆的左右方向上的宽度。
[0012]因此,专利文献2以及非专利文献I提出了减小具备可倾斜的车身框架和两个前轮的车辆的左右方向上的宽度的技术。在专利文献2以及非专利文献I所记载的车辆中,右支承部包括单臂支承构件,该单臂支承构件设置于右前轮的左方且单臂支承右前轮。此夕卜,左支承部包括单臂支承构件,该单臂支承构件设置于左前轮的右方且单臂支承左前轮。专利文献2以及非专利文献I的车辆单臂支承右前轮以及左前轮,因此,与专利文献I的车辆相比,车身框架的左右方向上的宽度变小。
[0013]但是,专利文献2以及非专利文献I将右前轮以及左前轮的支承构造从专利文献I那样的双臂支承构造变更为单臂支承构造,因此,为了提高支承右前轮以及左前轮的刚性,需要强化支承构造的刚性。
[0014]因此,专利文献2以及非专利文献I的车辆采用轮毂装置。通过采用这样的结构来确保支承刚性。轮毂装置包括:外侧部件,其以不能旋转的方式支承于右支承部或者左支承部;以及内侧部件,其经由轴承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于外侧部件的内部。制动盘以及车轮通过螺栓拆装自如地支承于内侧部件。此外,外侧部件具备支承制动钳的制动钳支承部。这样,通过采用经由轴承将内侧部件支承于内侧的外侧部件,强化了支承刚性。
[0015]然而,在市场上,还需求与专利文献2以及非专利文献I的车辆相比将车身框架的左右方向小型化的车辆。
[0016]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可倾斜的车身框架和两个前轮的车辆,其能够确保车轮耐受从路面承受的载荷的足够的刚性并且能够进一步实现车辆的左右方向的小型化。
[0017](I)为了达成上述的目的,本发明能够采取的一个方式涉及一种车辆,具有:
[0018]车身框架,所述车身框架在右转弯时能够朝所述车辆的右方倾斜,在左转弯时能够朝所述车辆的左方倾斜;
[0019]右前轮以及左前轮,所述右前轮以及所述左前轮在所述车身框架的左右方向上并列设置,所述右前轮包括右轮胎和支承所述右轮胎的右轮子,所述左前轮包括左轮胎和支承所述左轮胎的左轮子;以及
[0020]悬架装置,包括:右缓冲装置,所述右缓冲装置包括右伸缩构件,所述右伸缩构件经由设置于所述右轮子的右轴承部支承所述右轮子使其能够绕右前轮轴线旋转,且对所述右前轮在所述车身框架的上下方向上的移位进行缓冲;以及左缓冲装置,所述左缓冲装置包括左伸缩构件,所述左伸缩构件经由设置于所述左轮子的左轴承部支承所述左轮子使其能够绕左前轮轴线旋转,且对所述左前轮在所述车身框架的上下方向上的移位进行缓冲,所述悬架装置将所述右前轮以及所述左前轮以能够在所述车身框架的上下方向上移位且在所述车身框架的左右方向上并列的状态支承于所述车身框架,
[0021]所述悬架装置通过贯通所述右伸缩构件以及所述右轴承部的右转轴部件将所述右轮子以单臂状态支承于所述右伸缩构件的下部,以使得该右轮子能够绕右转向操纵轴线旋转、且能够相对于所述车身框架在上下方向上移位,所述右转向操纵轴线沿着与所述右前轮轴线垂直的方向延伸,
[0022]所述悬架装置通过贯通所述右伸缩构件以及所述右轴承部的右转轴部件将所述右轮子以单臂状态支承于所述右伸缩构件的下部,以使得该右轮子能够绕右转向操纵轴线旋转、且能够相对于所述车身框架在上下方向上移位,所述右转向操纵轴线沿着与所述右前轮轴线垂直的方向延伸,
[0023]在所述车辆直立的状态下,所述右伸缩构件与所述左伸缩构件左右对称地配置,所述右转轴部件与所述左转轴部件左右对称地配置。
[0024]本发明人们对专利文献2以及非专利文献I的车辆的右前轮以及左前轮的支承构造进行了详细研究。专利文献2以及非专利文献I的车辆采用底连杆式的悬架装置。右前轮以及左前轮经由轮毂装置被支承于摆动杆部件,该摆动杆部件以能够摆动的方式支承于悬架装置的下部。通过采用这样的构造,确保了支承构造的刚性。
[0025]因此,本发明人们对改变悬架装置的形状进行了研究。具体而言,是不使用摆动杆而将右前轮以及左前轮以单臂状态支承于伸缩构件的下部的构造。即,是利用伸缩构件的刚性以单臂状态支承右前轮以及左前轮的构造。更具体而言,是如下的构造。悬架装置利用贯通右伸缩构件以及右轴承部的右转轴部件将右轮子以单臂状态支承于右伸缩构件的下部,以使得该右轮子能够绕沿着与右前轮轴线垂直的方向延伸的右转向操纵轴线旋转、且能够相对于车身框架在上下方向上移位。此外,悬架装置利用贯通左伸缩构件以及左轴承部的左转轴部件将左轮子以单臂状态支承于左伸缩构件的下部,以使得该左轮子能够绕沿着与左前轮轴线垂直的方向延伸的左转向操纵轴线旋转、且能够相对于车身框架在上下方向上移位。
[0026]根据本发明所涉及的车辆,由于单臂支承右轮子以及左轮子,所以与双臂支承右轮子以及左轮子的构造相比,能够在车身框架的左右方向上缩小车辆的宽度。
[0027]此外,在右伸缩构件的下部以单臂状态右轮子,在左伸缩构件的下部以单臂状态支承左轮子。因此,通过提高右伸缩构件以及左伸缩构件的刚性,能够提高右轮子对右伸缩构件的支承刚性以及左轮子对左伸缩构件的支承刚性。右伸缩构件以及左伸缩构件的刚性例如能够通过增加其直径来提高。表示右伸缩构件以及左伸缩构件的刚性的指标亦即截面惯性矩与右伸缩构件以及左伸缩构件的直径的四次方成比例地变大。仅凭借稍微增大直径便能够充分增大截面惯性矩,因此即便确保必要的刚性,也不易导致右伸缩构件以及左伸缩构件变大。
[0028]此外,右转轴部件贯通增大了直径的右伸缩构件,左转轴部件贯通增大了直径的左伸缩构件。因此,能够确保右伸缩构件支承右转轴部件的较大的区域,并能够确保左伸缩构件支承左转轴部件的较大的区域。由此,提高了右伸缩构件支承右转轴部件的刚性以及左伸缩构件支承左转轴部件的刚性。也就是说,通过使用提高了刚性的右伸缩构件以及左伸缩构件,也提高了右转轴部件以及左转轴部件的支承刚性。
[0029]既抑制了大型化又提高了刚性的右伸缩构件以及左伸缩构件左右对称地配置,右转轴部件以及左转轴部件左右对称地配置,从而作为车辆整体在左右方向上变小了。
[0030]基于这些理由,能够提供一种既能够确保车轮耐受从路面承受的载荷的充分的刚性又能够进一步实现车辆在左右方向上的小型化的车辆。
[0031]在上述本发明所涉及的车辆中,也可以形成为以下的结构。
[0032](2)所述右轮子包括:支承所述右轮胎的环状的右轮辋部、在径向上设置于所述右轮辋部的内侧的右轮毂部、以及连结所述右轮辋部与所述右轮毂部的右轮辐部,所述右轮辋部、所述右轮毂部以及所述右轮辐部一体成形,并且在所述车辆直立的状态下,在所述车身框架的左右方向上所述右轮毂部形成于相比所述右轮辋部更接近所述右伸缩构件的位置,
[0033]所述左轮子包括:支承所述左轮胎的环状的左轮辋部、在径向上设置于所述左轮辋部的内侧的左轮毂部、以及连结所述左轮辋部与所述左轮毂部的左轮辐部,所述左轮辋部、所述左轮毂部以及所述左轮辐部一体成形,并且在所述车辆直立的状态下,在所述车身框架的左右方向上所述左轮毂部形成于相比所述左轮辋部更接近所述左伸缩构件的位置。
[0034]右前轮从路面承受的负荷经由右轮毂部输入至右转轴部件。右转轴部件贯通右伸缩构件并支承于该右伸缩构件,因此,右转轴部件被作用意欲以支承于右伸缩构件的点为中心朝上方弯曲被右轮毂部支承的点的弯曲力矩。由于右轮毂部相比右轮辋部更接近右伸缩构件设置,所以作用于右转轴部件的弯曲力矩变小。
[0035]左前轮从路面承受的负荷经由左轮毂部输入至左转轴部件。左转轴部件贯通左伸缩构件并支承于该左伸缩构件,因此,左转轴部件被作用意欲以支承于左伸缩构件的点为中心朝上方弯曲被左轮毂部支承的点的弯曲力矩。由于左轮毂部相比左轮辋部更接近左伸缩构件设置,所以作用于左转轴部件的弯曲力矩变小。
[0036]因此,容易确保支承右转轴部件以及左转轴部件的支承刚性,能够将支承构造进一步小型化。
[0037]在上述本发明所涉及的车辆中,也可以形成为以下的结构。
[0038](3)所述右轮子包括:支承所述右轮胎的环状的右轮辋部、在径向上设置于所述右轮辋部的内侧的右轮毂部、以及连结所述右轮辋部与所述右轮毂部的右轮辐部,所述右轮辋部、所述右轮毂部以及所述右轮辐部一体成形,
[0039]所述左轮子包括:支承所述左轮胎的环状的左轮辋部、在径向上设置于所述左轮辋部的内侧的左轮毂部、以及连结所述左轮辋部与所述左轮毂部的左轮辐部,所述左轮辋部、所述左轮毂部以及所述左轮辐部一体成形,
[0040]所述右轴承部包括在所述车身框架的左右方向上并列的多个轴承,在所述车辆直立的状态下,多个所述轴承的左右方向上的中央设置于相比所述右轮辋部的左右方向上的中央更接近所述右伸缩构件的位置,
[0041]所述左轴承部包括在所述车身框架的左右方向上并列的多个轴承,在所述车辆直立的状态下,多个所述轴承的左右方向上的中央设置于相比所述左轮辋部的左右方向上的中央更接近所述左伸缩构件的位置。
[0042]另外,多个轴承的左右方向上的中央是指在车身框架的左右方向上右端的轴承的右端部与左端的轴承的左端部的中央的意思。
[0043]右前轮从路面承受的负荷经由设置于右轮毂部的右轴承部输入至右转轴部件。右转轴部件贯通右伸缩构件并支承于该右伸缩构件,因此,右转轴部件被作用意欲以支承于右伸缩构件的点为中心朝上方弯曲被右轴承部支承的点的弯曲力矩。由于右轴承部的左右方向上的中央相比右轮辋部的左右方向上的中央更接近右伸缩构件设置,所以作用于右转轴部件的弯曲力矩变小。
[0044]左前轮从路面承受的负荷经由设置于左轮毂部的左轴承部输入至左转轴部件。左转轴部件贯通左伸缩构件并支承于该左伸缩构件,因此,左转轴部件被作用意欲以支承于左伸缩构件的点为中心朝上方弯曲被左轴承部支承的点的弯曲力矩。由于左轴承部的左右方向上的中央相比左轮辋部的左右方向上的中央更接近左伸缩构件设置,所以作用于左转轴部件的弯曲力矩变小。
[0045]因此,容易确保支承右转轴部件以及左转轴部件的支承刚性,能够将支承构造进一步小型化。
[0046]在上述本发明所涉及的车辆中,也可以形成为以下的结构。
[0047](4)所述右轴承部包括在所述车身框架的左右方向上并列的多个所述轴承,在所述车辆直立的状态下,多个所述轴承中的在左右方向上设置于接近所述右伸缩构件的位置的轴承在所述车身框架的左右方向上设置于所述右转轴部件的中间部,
[0048]所述左轴承部包括在所述车身框架的左右方向上并列的多个所述轴承,在所述车辆直立的状态下,多个所述轴承中的在左右方向上设置于接近所述左伸缩构件的位置的轴承在所述车身框架的左右方向上设置于所述左转轴部件的中间部。
[0049]右前轮从路面承受的负荷经由设置于右轮毂部的右轴承部输入至右转轴部件。右转轴部件贯通右伸缩构件并支承于该右伸缩构件,因此,右转轴部件被作用意欲以支承于右伸缩构件的点为中心朝上方弯曲被右轴承部支承的点的弯曲力矩。右转轴部件的左部支承于右伸缩构件,接近右伸缩构件的轴承被设置在右转轴部件的中间部,弯曲力矩的支承点与作用点位于接近的位置。由此,容易减小作用于右转轴部件的弯曲力矩。
[0050]左前轮从路面承受的负荷经由设置于左轮毂部的左轴承部输入至左转轴部件。左转轴部件贯通左伸缩构件并支承于该左伸缩构件,因此,左转轴部件被作用意欲以支承于左伸缩构件的点为中心朝上方弯曲被左轴承部支承的点的弯曲力矩。左转轴部件的右部支承于左伸缩构件,接近左伸缩构件的轴承被设置在左转轴部件的中间部,弯曲力矩的支承点与作用点位于接近的位置。由此,容易减小作用于左转轴部件的弯曲力矩。
[0051]因此,容易确保支承右转轴部件以及左转轴部件的支承刚性,能够将支承构造进一步小型化。
[0052]在上述本发明所涉及的车辆中,也可以形成为以下的结构。
[0053](5)所述右轮子具有右盘固定部,与所述右轮子一起旋转的右制动盘固定于所述右盘固定部,
[0054]所述左轮子具有左盘固定部,与所述左轮子一起旋转的左制动盘固定于所述左盘固定部,
[0055]在下部被所述右转轴部件贯通的所述右伸缩构件支承右制动钳,该右制动钳通过夹入所述右制动盘而对所述右前轮施加制动力,
[0056]在下部被所述左转轴部件贯通的所述左伸缩构件支承左制动钳,该左制动钳通过夹入所述左制动盘而对所述左前轮施加制动力,
[0057]所述右轴承部包括在所述车身框架的左右方向上并列的多个所述轴承,多个所述轴承中的在左右方向上设置于接近所述右伸缩构件的位置的轴承在所述车身框架的左右方向上设置于与所述右盘固定部重叠的位置,
[0058]所述左轴承部包括在所述车身框架的左右方向上并列的多个所述轴承,多个所述轴承中的在左右方向上设置于接近所述左伸缩构件的位置的轴承在所述车身框架的左右方向上设置于与所述左盘固定部重叠的位置。
[0059]当右制动钳对右前轮施加制动力时,在固定右制动盘的右盘固定部和支承右制动钳的右伸缩构件上产生负荷。因此,右盘固定部和右伸缩构件需要具备针对这些负荷的刚性。
[0060]当左制动钳对左前轮施加制动力时,在固定左制动盘的左盘固定部和支承左制动钳的左伸缩构件上产生负荷。因此,左盘固定部和左伸缩构件需要具备针对这些负荷的刚性。
[0061]右伸缩构件为单臂支承构造且提高了刚性,因此,右制动钳被右伸缩构件牢固地支承。
[0062]此外,在该轴承的周围提高了右轮子的支承刚性,以便以高的刚性支承接近右伸缩构件的轴承。由于右盘固定部被设置在支承刚性高的区域,所以能够确保右盘固定部的刚性。
[0063]左伸缩构件为单臂支承构造且提高了刚性,因此,左制动钳被左伸缩构件牢固地支承。此外,在该轴承的周围提高了左轮子的支承刚性,以便以高的刚性支承接近左伸缩构件的轴承。由于左盘固定部被设置在支承刚性高的区域,所以能够确保左盘固定部的刚性。
[0064]在上述本发明所涉及的车辆中,也可以形成为以下的结构。
[0065](6)所述右轮子具有与所述右轮子一起旋转的右制动盘,
[0066]所述左轮子具有与所述左轮子一起旋转的左制动盘,
[0067]在下部被所述右转轴部件贯通的所述右伸缩构件支承右制动钳,该右制动钳通过夹入所述右制动盘而对所述右前轮施加制动力,
[0068]在下部被所述左转轴部件贯通的所述左伸缩构件支承左制动钳,该左制动钳通过夹入所述左制动盘而对所述左前轮施加制动力。
[0069]右伸缩构件在下部被右转轴部件贯通并支承该右转轴部件,因此具备高的刚性。右制动钳支承于具备高刚性的右伸缩构件,因此,右制动钳被右伸缩构件牢固地支承。由于使用提高了强度以提高右轮子的支承刚性的右伸缩构件支承右制动钳,因此支承右制动钳的构造无需另行设置或者不易导致变大。
[0070]左伸缩构件在下部被左转轴部件贯通并支承该左转轴部件,因此具备高的刚性。左制动钳支承于具备高刚性的左伸缩构件,因此左制动钳被左伸缩构件牢固地支承。由于使用提高了强度以提高左轮子的支承刚性的左伸缩构件支承左制动钳,因此支承左制动钳的构造无需另行设置或者不易导致变大。
[0071]因此,能够不使车辆大型化而以高刚性支承右制动钳以及左制动钳。
[0072]在上述本发明所涉及的车辆中,也可以形成为以下的结构。
[0073](7)所述右轮子包括:支承所述右轮胎的环状的右轮辋部。在径向上设置于所述右轮辋部的内侧的右轮毂部、以及连结所述右轮辋部与所述右轮毂部的右轮辐部,所述右轮辋部、所述右轮毂部以及所述右轮辐部一体成形,
[0074]所述左轮子包括:支承所述左轮胎的环状的左轮辋部、在径向上设置于所述左轮辋部的内侧的左轮毂部、以及连结所述左轮辋部与所述左轮毂部的左轮辐部,所述左轮辋部、所述左轮毂部以及所述左轮辐部一体成形,
[0075]所述右轮子具有右盘固定部,所述右盘固定部固定与所述右轮子一起旋转的右制动盘,
[0076]所述左轮子具有左盘固定部,所述左盘固定部固定与所述左轮子一起旋转的左制动盘,
[0077]在下部被所述右转轴部件贯通
当前第1页1 2 3 4 5 6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