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带有覆膜的包装体及包装膜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758279发布日期:2018-06-22 22:58阅读:310来源:国知局
一种带有覆膜的包装体及包装膜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覆膜包装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带有覆膜的包装体及包装膜。



背景技术:

随着消费者对产品外观美观性要求日益增加,越来越多的厂商为了提升产品外观形象,开始对产品进行覆膜包装,即提升产品外观的美观度,又有效的保护了产品。

但是现有技术中,经过覆膜包装的产品,覆膜会被紧紧压覆在产品包装表面,再加之覆膜具有一定的撕裂强度,导致消费者很难直接拆解产品覆膜包装,往往需要借助工具,这就大大降低了消费者的体验度。

为了克服覆膜包装不易拆解的问题,现有方式是对覆膜预先进行开孔、切口或者设置易撕带,达到方便拆装的目的。但是,上述方法易导致覆膜的切口处的撕裂强度降低。这就使在覆膜包装过程中,覆膜在受力被拉伸时,覆膜包装的完整性极易被破坏。因此,亟待提供一种新型的覆膜方案。



技术实现要素:

为克服现有覆膜包装不易拆解,覆膜在包装过程中完整性不佳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带有覆膜的包装体及包装膜。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带有覆膜的包装体,其包括包装体和裹覆于包装体上的覆膜,所述覆膜包括易撕结构,所述易撕结构从靠近包装体向远离包装体依次包括保护膜层以及覆膜层,所述覆膜层在对应所述保护膜层的区域形成易撕区域,所述易撕区域的面积小于等于所述保护膜层的面积。

优选地,所述易撕区域开设有伤损部,用于方便拆解覆膜。

优选地,所述保护膜层包括保护膜基体和第一粘结层,所述第一粘结层形成于所述保护层基体靠近包装体的表面上,所述第一粘结层用于将所述保护膜层粘接与所述包装体上。

优选地,所述保护膜层包括保护膜基体和第二粘结层,所述第二粘结层设置于所述保护膜层靠近所述覆膜层的表面上,用于将所述保护膜片粘接于所述覆膜层上。

优选地,所述易撕结构进一步包括易撕膜层,所述易撕膜层粘接于所述易撕区域远离包装体的表面之上,所述易撕膜层与所述易撕区域的粘接强度大于所述易撕区域伤损部处的撕裂强度。

优选地,所述易撕膜层包括手撕区域和粘结区域,所述手撕区域由所述粘结区域延伸而得。

优选地,在相对于同一物体时,所述手撕区域粘结力小于所述粘结区域的粘结力,且所述手撕区域设有字标或图标。

优选地,所述粘结区域至少粘接所述易撕区域和部分覆膜层,所述易撕区域开设有伤损部,所述粘结区域与所述易撕区域粘接强度大于所述易撕区域伤损部处的撕裂强度。

优选地,所述粘结区域仅覆盖粘接部分所述易撕区域上的伤损部。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包装膜,用于包覆于包装体上,其为如上所述的覆膜。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带有覆膜的包装体及包装膜,通过在包装体上预先粘结保护膜层,之后再将覆膜层通过热切和热缩处理,裹覆于保护膜层和包装体上,并在覆膜层与保护膜层的对应区域内开设伤损部,以形成包含有伤损部的易撕区域。

由于是先覆膜后开设伤损部,故而在包装过程中覆膜可一保持很好的完整性。进一步地,由于易撕区域与包装体之间设有保护膜层,即使在覆膜之后,再对覆膜开设伤损部,以及在对覆膜开设伤损部的过程中出现偏差,也不会伤损包装体。同时开设伤损部后的覆膜,又方便了形成完整的覆膜包装后的快速拆解。

进一步地,通过限定易撕区域与保护膜层之间的面积大小关系和位置关系,可使易撕区域始终处于保护膜层与覆膜层接触区域内,进一步保证了覆膜易撕区域开设伤损部时,不伤损包装体,也方便了覆膜包装的拆解。

进一步地,通过在保护膜层靠近覆膜层的表面上设置所述第二粘结层,实现了将所述保护膜层与所述覆膜层优先粘结。进一步保护了所述包装体在覆膜层易撕区域进行切口处理时,免受意外伤损。并且,通过限定膜层的撕裂强度、各膜层间的粘接强度的大小关系进一步保证覆膜包装的的简易拆解。

更进一步地,通过在覆膜层上粘接易撕膜层,进一步降低了覆膜包装的拆解难度,提高了拆解效率。

最后,通过粘结区域同时粘接所述易撕区域和部分覆膜层,进一步防止了覆膜包装受力意外破损,也方便了覆膜包装的拆解。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提供一种带有覆膜的包装体及包装膜的立体示意图。

图2a是本实用新型图1中Ⅰ-Ⅰ方向剖视示意图。

图2b是本实用新型图2a中A部放大示意图。

图3是图2a中所述覆膜层、保护膜层及包装体表面局部之间关系的爆炸状态示意图。

图4a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中所述覆膜的变形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4b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中所述保护膜层的变形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提供一种带有覆膜的包装体及包装膜的变形立体示意图。

图6a是本实用新型图5中Ⅱ-Ⅱ方向剖视示意图。

图6b是本实用新型图6a中B部放大示意图。

图7图2a中所述易撕膜层、覆膜层、保护膜层及包装体表面局部之间关系的爆炸状态示意图。

图8a是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中所述覆膜层、易撕膜层和保护膜层立体配合透视图示意图。

图8b是本实用新型图第四实施例中所述覆膜层、易撕膜层和保护膜层表面局部之间关系的爆炸状态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实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请参阅图1,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中,提供一带有覆膜的包装体10,所述带有覆膜的包装体10包括包装体11和覆膜12,所述覆膜12用于裹覆于所述包装体11的外表面,以对所述包装体11的外表面进行保护和美化。

所述包装体11可以为任一待进行覆膜包装物体,如包装盒、手机、电脑或电视,其形状不受限制,优选的,所述包装体11为方形包装盒。

请参阅图2a,所述覆膜12包括覆膜层131,所述覆膜12还包括一易撕结构13,该易撕结构从靠近包装体11表面向远离包装体11表面,依次包括保护膜层132以及部分覆膜层131。也即在易撕结构13所在处,保护膜层132位于包装体11和覆膜层131之间。

请参阅图2b,进一步地,在所述易撕结构13中,所述覆膜层131在对应所述保护膜层132的区域形成一易撕区域1311。

请参阅图3,优选地,所述易撕区域1311与所述保护膜层132两者之间的面积比为1:(1-3)。也即,易撕区域1311面积小于所述保护膜层132面积,并且所述易撕区域1311全部分布于所述覆膜层131与所述保护膜层132的对应接触区域内部,可以有效防止在所述覆膜层131的所述易撕区域1311上开设伤损部1312时,对所述包装体11造成损伤。

进一步优先的,所述易撕区域1311与所述保护膜层132的面积比为1:(1.5-2)。更进一步地,所述易撕区域1311与所述保护膜层132的面积比可具体为1:1.5、1:1.8、1:1.9或者1:2。

请进一步参阅图2b,在其中一具体实施例中,所述保护膜层132包括保护膜基体1321,以及形成在所述保护膜基体1321靠近所述包装体11的表面上的第一粘结层1322,所述保护膜层132通过所述第一粘结层1322粘接于包装体11上。所述易撕结构13是在包装过程中,先把所述保护膜层132粘接于包装体11上,然后将覆膜层131通过热切和热缩覆膜处理,无缝隙包裹于所述保护膜层132和包装体11上,再在覆膜层131对应保护膜层132的区域形成易撕区域1311,从而形成所述易撕结构13。

进一步地,所述易撕区域1311内开设有伤损部1312,所述伤损部1312可在所述覆膜层131包裹于所述包装体11上之后,通过机械刀具或激光切割形成。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伤损部1312也可在所述覆膜层131成膜时,由模具注塑成型。所述伤损部1312为切口,优选的,所述伤损部1312还可为间断裂口、锯齿裂口、波浪裂口、圆通孔、L型通孔和矩形通孔中的任一种或多种。所述破损部1312在所述易撕区域1311上的排布方式为规则排布或者杂乱排布。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所述伤损部1312还可设置在所述易撕区域1311的边缘处。所述伤损部1312用于方便用户将覆膜12从包装体10上拆解下来。优选地,所述切口1219贯穿所述覆膜层131。

本实施例中,通过在包装体11上预先粘接保护膜层132,之后再将覆膜层131包裹于保护膜层132和包装体11上,并在覆膜层131与保护膜层132的对应区域内形成易撕区域1311。并在所述易撕区域1311内开设伤损部1312,以形成包含有伤损部1312的易撕区域1311。由于易撕区域1311与包装体11之间设有保护膜层132,即使在先将覆膜12裹覆于包装体11上之后开设伤损部1312,以及在对裹覆于包装体11上的覆膜12开设伤损部1312时出现偏差,也不会伤损包装体11,同时又方便了形成完整的覆膜包装后的快速拆解。

进一步地,通过限定易撕区域1311与保护膜层132之间的面积大小关系和位置关系,可使易撕区域1311始终处于保护膜层132与覆膜层131接触区域内,进一步保证了易撕区域1311进行开设伤损部1312时,不伤损包装体11,也方便了覆膜包装的拆解。

请参阅图4a和图4b,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中,其与上述第一实施例中所提供的覆膜12的区别在于:一种覆膜22的易撕结构23中的保护膜层232,包括保护膜基体2321和第二粘结层2323,所述第二粘结层2323形成于所述保护膜层232靠近所述覆膜层231的表面上。所述第二粘结层2323可用于将所述保护膜层232与所述覆膜层231粘接固定在一起。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粘结层2323与易撕区域2311的粘接强度小于覆膜层233伤损部2312处的撕裂强度。所述易撕结构23是在包装过程中,先把所述保护膜层232粘接于覆膜层231上,然后将所述保护膜层232和所述覆膜层231,同时通过热切和热缩覆膜处理,无缝隙包裹于所述包装盒本体21上,再在覆膜层231对应保护膜层232的区域形成伤损部2312,进而形成易撕区域2311,最后形成所述易撕结构23。

本实施例中,通过在保护膜层232靠近覆膜层231的表面上设置所述第二粘结层2323,实现了将所述保护膜层232与所述覆膜层231优先粘接。防止了再形成易撕区域2311时,伤损包装体21。并且,由于所述保护膜层232仅通过所述第二粘结层2323与所述覆膜层231粘结,所以在拆解覆膜包装的同时所述保护膜层232不会遗留于所述包装体21表面上。

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中,所述保护膜层可以为薄膜层、薄纸层或薄布层中的任一种。

请参阅图5和图6a,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例中,其与上述第一实施例中所提供的覆膜12的区别在于:一种覆膜32的易撕结构33还包括易撕膜层333,易撕膜层333至少粘接于所述第一实施例中覆膜32上的易撕区域3311,即至少粘接于覆膜层331与保护膜层332相对应的一面。可以理解,易撕膜层333和保护膜层332分别位于易撕区域3311的对应的两面,也即易撕结构33从靠近包装体31向远离包装体31表面,依次包括保护膜层132,覆膜层331和易撕膜层333(如图6b中所述)。

请参阅图7,所述易撕膜层333定义粘结区域3331和手撕区域3332。在共同粘接覆膜层331时,所述手撕区域3332粘结力小于所述粘结区域3331的粘结力。所述粘结区域3331粘接全部易撕区域3311和部分覆膜层331,也即所述粘结区域3331的面积大于等于所述易撕区域3311的面积。所述手撕区域3332从所述粘结区域3331延伸而成,粘接于部分覆膜层331。进一步地,所述粘结区域3331与所述易撕区域3311的粘接强度大于所述易撕区域3311伤损部3312处的撕裂强度,进而保证通过易撕膜层333可拆解覆膜包装。

优选地,所述手撕区域3332开设有图标或字标,以方便判断手撕区域3332的位置。

本实施例中,所提供的覆膜32通过在覆膜层331上粘接易撕膜层333,进一步降低了覆膜包装的拆解难度,提高了拆解效率。另外,通过粘结区域3331同时粘接所述易撕区域3311和部分覆膜层331,进一步防止了覆膜包装受力意外破损。

请参阅图8a与图8b,本实用新型的第四实施例中,其与上述第二实施例中所述覆膜22的区别在于:覆膜42的易撕结构43进一步包括易撕膜层433,易撕膜层433粘结区域4331面积小于易撕区域4311的面积,易撕区域4311内部设有伤损部4312,粘结区域4331粘接于易撕区域4311之内。

优选的,所述粘结区域4331至少覆盖粘接一所述易撕区域4311内的伤损部4312所述手撕区域4332部分粘接所述部分覆膜层431。优选地,所述手撕区域4332粘接所述部分覆膜层431的部分设有图标或字标,以方便判断手撕区域4332的位置。

本实施例中,防止了再形成易撕区域4311时,伤损包装体41的同时,通过在易撕区域4311上设置所述易撕膜片433,进一步方便了覆膜包装的拆解。并且在通过易撕膜层433拆解覆膜包装的同时,保护膜片432一并从包装体41上移除。

本实用新型的第五实施例中,提供一种包装膜,所述包装膜为上述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第二实施例、第三实施例或第四实施例中所述的覆膜,且上述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第二实施例、第三实施例或第四实施例中对覆膜的限定,依然适用于本实施例中所述的包装膜。本实施例中所述包装膜适用于各种包装体上,如包装盒、手机、电脑或电视上,所述包装膜即可以有效保护包装体,又可以实现简易拆解。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实用新型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