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槽型风冷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360605阅读:254来源:国知局
一种槽型风冷装置的制造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风冷装置,具体是一种槽型风冷装置。



背景技术:

3D打印(3DP)是快速成型技术的一种,它是一种以数字模型文件为基础,运用粉末状金属或塑料线材等可粘合材料,通过逐层打印的方式来构造物体的技术。3D打印技术是一种广泛应用的快速成型技术,其生产技术原理为:首先通过计算机建立目标生产零件的三维数据模型,然后通过对应的三维分层技术对三维模型进行切片处理,从而得到一个以切面为单元的数据信息组合,在计算机的控制下,通过单元切面的对应数据,对可熔性材料进行逐层打印,最终完成相应复杂零件的加工制造。目前熔融堆积3D打印技术的材料主要为线材,但由于某些材料在挤出加工冷却的过程中遇到了某些问题,一般采用水冷装置进行冷却,但由于某些材料的特殊性能,比如易吸水及与水发生反应等,使得装置的冷却效果差,这就为人们的使用带来了不便。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槽型风冷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槽型风冷装置,包括外冷槽、内冷槽、空心盖板和夹层,所述内冷槽位于外冷槽内部并且夹层位于内冷槽和外冷槽之间,空心盖板与外冷槽相连,空心盖板和外冷槽靠近挤出机模头处均设置有一个进风口,内冷槽四面分布有均匀的进风口。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空心盖板通过活页与外冷槽相连。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空心盖板和外冷槽的进风口均采用斜向进口,内冷槽的下部设置有进风口并且内冷槽下部进风口采用规律的折线形排列结构。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内冷槽的上部和两侧均设置有进风口,内冷槽上部和两侧的进风口均采用直线排列。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内冷槽和外冷槽的底部均采用开放式结构。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该装置设计合理,结构紧凑,节约空间,无需在衔接过程中增加特殊的衔接装置,保证物料的表面性质并且经济简单实用;使用该装置时,冷风流经过外冷槽的主进风口进入内冷槽与外冷槽中间的夹层,使冷却风在进口处能够得到适当的缓冲后,通过内冷槽的进风口从四周均匀的进入内风槽,对线材进行冷却,可以调节冷却风流的大小,用于冷却不同材料和不同线径的线材,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附图说明

图1为槽型风冷装置的主视图。

图2为槽型风冷装置的俯视图。

图3为槽型风冷装置中进风口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内冷槽,2-外冷槽,3-空心盖板,4-夹层。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详细地说明。

请参阅图1-3,一种槽型风冷装置,包括外冷槽2、内冷槽1、空心盖板3和夹层4,所述内冷槽1位于外冷槽2内部并且夹层4位于内冷槽1和外冷槽2之间,空心盖板3与外冷槽2相连,空心盖板3和外冷槽2靠近挤出机模头处均设置有一个进风口,内冷槽1四面分布有均匀的进风口。空心盖板3通过活页与外冷槽2相连。空心盖板3和外冷槽2的进风口均采用斜向进口,内冷槽1的下部设置有进风口并且内冷槽1下部进风口采用规律的折线形排列结构。内冷槽1的上部和两侧均设置有进风口,内冷槽1上部和两侧的进风口均采用直线排列。内冷槽1和外冷槽2的底部均采用开放式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是:该装置采用双层风冷,内冷槽1四面分布有均匀的进风口,外冷槽2靠近挤出机模头下端口进风,保证线材在模头出口进入内冷槽1后可迅速的冷却,冷却风经内冷槽1四周的风口进入,防止了由于不均匀的风流作用导致线材变形,并保证线材能迅速冷却。进入的风在进入夹层4后,会第一时间进行缓冲,风压减小,均匀的进入内冷槽1的进风口,并在内冷槽1周围形成螺旋冷却风流;由于主进风口为斜向进口,保证了冷却风能够在保证风压的同时,不至于使进风口的温度过低导致线材骤冷,导致线材变形;内冷槽1四面进风,在另一端口采用开放式端口,有利于冷却交换后的热风排出;内冷槽1的下部进风口为规律的折线形排列,保证了冷却风能够在底部均匀的吹向线材;内冷槽1的上部(顶盖)和两侧的进风口均采用直线排列,以保证风压与风量;内冷槽1和外冷槽2底部均为开放式结构,方便操作进行操作及观察,并能够通过内冷槽1顶部开放程度,调整冷却风流的大小,用于冷却不同材料和不同线径的线材。

上面对本专利的较佳实施方式作了详细说明,但是本专利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还可以在不脱离本专利宗旨的前提下作出各种变化。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