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废气的热水产生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516212阅读:10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利用废气的热水产生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热交换设备,特别是涉及一种利用废气的热水产生装置。
背景技术
一般锅炉在燃料燃烧后,会产生大量的热废气,由于排出的废气温度很高,若直接 排入空气中,不但会对环境产生不良的热岛效应,而且,白白地流向大气也是一种资源浪 费。再者,热废气中混含有碳颗粒及燃料燃烧后产生的灰尘、杂质等等,对环境及人体也会 造成不良的影响。由此可见,上述现有的锅炉在结构与使用上,显然仍存在有不便与缺陷,而亟待加 以进一步改进。为了解决上述存在的问题,相关厂商莫不费尽心思来谋求解决之道,但长久 以来一直未见适用的设计被发展完成,而一般产品又没有适切的结构能够解决上述问题, 此显然是相关业者急欲解决的问题。因此如何能创设一种新型结构的利用废气的热水产生 装置,实属当前重要研发课题之一,亦成为当前业界极需改进的目标。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的锅炉存在的缺陷,而提供一种新型结构的利 用废气的热水产生装置,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使其能够将废热回收再利用,不但能节省 能源且符合环保需求的利用。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是采用以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依据本实 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利用废气的热水产生装置,包括有一个壳体单元、一个集热单元、一个热 交换单元及一个导送单元;其中该壳体单元,具有一个集热区、一个设于该集热区一侧的废 气入口及一个设于该集热区另一侧的废气出口 ;该集热单元,设置在该集热区中,并具有多 数支呈并列设置且呈并联式的热管,所述热管彼此互相连通,且内部填充有液态介质;该热 交换单元,设置在该壳体单元一侧,并具有一个热交换区、一个冷水入口、一个与该冷水入 口错开的热水出口及一个连接在该冷水入口与该热水出口间且绕经该热交换区的热交换 流道;该导送单元,用以导送介质,并具有连接在该集热单元与该热交换区的多数支导升管 及多数支导降管,所述热管中的液态介质吸热气化上升后利用所述导升管导送进入该热交 换区进行热交换,气态介质换热后发生相变生成液态介质再由所述导降管导流回送至该集 热单元。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以及解决其技术问题还可以采用以下的技术措施来进一步实 现。较佳地,前述的利用废气的热水产生装置,其中所述的导送单元还具有多数支连 通所述热管顶端的上连接横管、多数支连通所述热管底端的下连接横管、二个用于连通所 述上连接横管的上部集箱、二个用于连通所述下连接横管的下部集箱及多数支用于连通所 述上部集箱与所述下部集箱的导管。较佳地,前述的利用废气的热水产生装置,其中所述的导送单元还具有二个设于
3所述下部集箱的排放阀。较佳地,前述的利用废气的热水产生装置,其中所述的导送单元还具有一个设于 其中一支导管且能显示介质液位的显示部。较佳地,前述的利用废气的热水产生装置,其中所述的壳体单元还具有至少一个 对应于该集热区的清灰门。较佳地,前述的利用废气的热水产生装置,其中所述的壳体单元还具有多数个将 压力气体吹入该集热区的清扫吹口。较佳地,前述的利用废气的热水产生装置,其中所述的壳体单元还具有一个设置 于该集热区底部且呈漏斗状的落灰斗。较佳地,前述的利用废气的热水产生装置,其中所述的热交换单元具有一个管壳、 二个间隔设于该管壳内部的隔板及连接在所述隔板上的多数支第一输送管、多数支第二输 送管,所述隔板将该管壳区隔成设于中段的热交换区、一个位于该热交换区一侧的空间及 一个位于该热交换区另一侧的回流室,该空间又区隔成一个与该冷水入口接通的导入室及 一个与该热水出口接通的导出室,所述第一输送管连通该导入室与该回流室,所述第二输 送管连通该回流室与导出室,且该导入室、所述第一输送管、该回流室、所述第二输送管及 该导出室共同构成该热交换流道。较佳地,前述的利用废气的热水产生装置,其中所述的热交换单元的管壳对应该 热交换区设有一个介质加入口。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明显的优点和有益效果。由以上技术内容可知,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利用废气的热水产生装置,包括有一个壳体单元、 一个集热单元、一个热交换单元及一个导送单元。该壳体单元具有一个集热区、一个设于该 集热区一侧的废气入口及一个设于该集热区另一侧的废气出口。该集热单元设置在该集热 区中,并具有多数支呈并列设置且呈并联式的热管,所述热管彼此互相连通,且内部填充有 液态介质。该热交换单元设置在该壳体一侧,并具有一个热交换区、一个冷水入口、一个与 该冷水入口错开的热水出口及一个连接在该冷水入口与该热水出口间且绕经该热交换区 的热交换流道。该导送单元用以导送介质,并具有连接在该集热单元与该热交换区的多数 支导升管及多数支导降管,所述热管中的液态介质吸热气化上升后利用所述导升管导送进 入该热交换区进行热交换,气态介质换热后发生相变生成液态介质再由所述导降管导流回 送至该集热单元。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利用所述热管设置在该壳体单元的集热区,且所述 热管呈并联式并列设置,不但能产生较佳的热传效率,且能将废热气的热能回收再利用,提 供产业节省能源,且符合环保的需求。上述说明仅是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 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其它目的、特征 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

图1是本实用新型利用废气的热水产生装置一个较佳实施例的主视组合图;图2是该较佳实施例的侧视组合图;[0020]图3是沿着图1中的直线III-III所取的剖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更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为达成预定发明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以下 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对依据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利用废气的热水产生装置其具体实施方 式、结构、特征及其功效,详细说明如后。如图1及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利用废气的热水产生装置的较佳实施例,包含有一 个壳体单元10、一个集热单元20、一个热交换单元30及一个导送单元40。该壳体单元10具有一个集热区11、一个设于该集热区11 一侧且导入高温废气的 废气入口 12、一个设于该集热区11另一侧且导出低温废气的废气出口 13、二个对应于该集 热区11的清灰门14、多数个将压力气体吹入该集热区11的清扫吹口 15及一个设置于该集 热区11底部且呈漏斗状的落灰斗16。该集热单元20设置在该集热区11中,并具有多数支呈并列设置且呈并联式的热 管21,所述热管21内部填充有液态介质。该热交换单元30设置在该壳体单元10顶部,并具有一个管壳31、二个间隔设于该 管壳31内部的隔板32、多数支连接在所述隔板32下半部的第一输送管33及多数支连接在 所述隔板32上半部的第二输送管34。所述隔板32将该管壳31区隔成设于中段的一个热 交换区35、一个位于该热交换区35 —侧的空间36及一个位于该热交换区35另一侧的回流 室37,如图3所示,该空间36又借一个连接在所对应的隔板32与该管壳31侧端间的封板 361而区隔成一个导入室38及一个导出室39,该管壳31对应该热交换区35设有一个介质 加入口 311及一个压力计312,该导入室38设有一个冷水入口 381,该导出室39设有一个 热水出口 391,所述第一输送管33连通该导入室38与该回流室37,所述第二输送管34连 通该回流室37与该导出室39,且该导入室38、所述第一输送管33、该回流室37、所述第二 输送管34及该导出室39共同构成一个热交换流道,借该封板361能使该冷水入口 381与 该热水出口 391隔绝错开,且该热交换流道连接在该冷水入口 381与该热水出口 391间且 绕经该热交换区35。该导送单元40用以导送介质,并具有多数支连通所述热管21顶端的上连接横管 41、多数支连通所述热管21底端的下连接横管42、二个用于连通所述上连接横管41的上部 集箱43、二个用于连通所述下连接横管42的下部集箱44、多数支用于连通所述上部集箱43 与下部集箱44的导管45、多数支连接在所述上部集箱43与该热交换区35的导升管46、多 数支连接在所述上部集箱43与该热交换区35的导降管47、二个设于所述下部集箱44的排 放阀48、一个设于其中一支导管45且显示介质液位的显示部49。再如图1及图2所示,当锅炉燃烧所产生的废热气经由该壳体单元10的废气入口 12导入该集热区11时,热废气的热量被该集热单元20的所述热管21吸收,所述热管21 内的介质产生相变化并气化上升,并利用所述上连接横管41、所述上集部箱43、所述导升 管46导送进入该热交换单元30的热交换区35,气态介质换热后发生相变生成液态介质, 会再由所述导降管47导流回送至所述上部集箱43,且沿着所述导管45滴落至所述下部集 箱44。同时,冷水由该冷水入口 381导入该导入室38,且在流经所述第一输送管33时,与 导入该热交换区35的气态介质产生热交换,并加温产生热水,热水再流经该回流室37、第二输送管34、导出室39,进一步加热,最后由该热出水口 391排出以供使用。本实用新型的功效归纳如下一、本实用新型在该壳体单元10设置供压力气体吹出清扫吹口 15,能定期对热管 21的沾粘物吹拂、清除,确保热管21的传热、散热性能,且所吹落的烟灰落入该落灰斗16中 排出收集。二、本实用新型具有并联式热管21的整体装置组装检测合格后,通过真空泵,将 设备管内抽真空至工艺真空度,由该压力计312测量,在其中一支导管45所设的显示部49, 方便于观察和掌握热管21中工作介质的工作状态,以便采取对应措施,确保正常和良好的 工作状态,关闭该介质加入口 311的控制阀就能正常使用。三、该热交换单元30的管壳31内部利用所述隔板32、第一输送管33、第二输送管 34、封板361的设置,产生封闭状热交换流道,热交换效率高,能不断输出热水至用热设备。四、所述热管21竖立的排列方向使得管内介质相态转换更加有利,所有热管21全 部由上连接横管41、下连接横管42、上集部箱43、下集部箱44、导管45相连通,可以保证每 根热管21中的介质形态、质量、压力等指针相同,可以发挥每根热管21的最大效应,便于进 行维护维修及介质的更换。五、利用该介质加入口 311能添加介质、所述下部集箱44所安装的排放阀48能排 放介质,方便于热管21清洗及更换介质。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 的限制,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熟 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范围内,当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 作出些许更动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内 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 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权利要求一种利用废气的热水产生装置,包括有一个壳体单元、一个集热单元、一个热交换单元及一个导送单元;其特征在于该壳体单元,具有一个集热区、一个设于该集热区一侧的废气入口及一个设于该集热区另一侧的废气出口;该集热单元,设置在该集热区中,并具有多数支呈并列设置且呈并联式的热管,所述热管彼此互相连通,且内部填充有液态介质;该热交换单元,设置在该壳体单元一侧,并具有一个热交换区、一个冷水入口、一个与该冷水入口错开的热水出口及一个连接在该冷水入口与该热水出口间且绕经该热交换区的热交换流道;该导送单元,用以导送介质,并具有连接在该集热单元与该热交换区的多数支导升管及多数支导降管,所述热管中的液态介质吸热气化上升后利用所述导升管导送进入该热交换区进行热交换,气态介质换热后发生相变生成液态介质再由所述导降管导流回送至该集热单元。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利用废气的热水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导送单元还具有多 数支连通所述热管顶端的上连接横管、多数支连通所述热管底端的下连接横管、二个用于 连通所述上连接横管的上部集箱、二个用于连通所述下连接横管的下部集箱及多数支用于 连通所述上部集箱与所述下部集箱的导管。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利用废气的热水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导送单元还具有二 个设于所述下部集箱的排放阀。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利用废气的热水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导送单元还具有一 个设于其中一支导管且能显示介质液位的显示部。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利用废气的热水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壳体单元还具有至 少一个对应于该集热区的清灰门。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利用废气的热水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壳体单元还具有多 数个将压力气体吹入该集热区的清扫吹口。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利用废气的热水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壳体单元还具有一 个设置于该集热区底部且呈漏斗状的落灰斗。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利用废气的热水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热交换单元具有一个 管壳、二个间隔设于该管壳内部的隔板及连接在所述隔板上的多数支第一输送管、多数支 第二输送管,所述隔板将该管壳区隔成设于中段的热交换区、一个位于该热交换区一侧的 空间及一个位于该热交换区另一侧的回流室,该空间又区隔成一个与该冷水入口接通的导 入室及一个与该热水出口接通的导出室,所述第一输送管连通该导入室与该回流室,所述 第二输送管连通该回流室与导出室,且该导入室、所述第一输送管、该回流室、所述第二输 送管及该导出室共同构成该热交换流道。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利用废气的热水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热交换单元的管壳 对应该热交换区设有一个介质加入口。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是有关于一种利用废气的热水产生装置,一种利用废气的热水产生装置,包含有一个壳体单元、一个集热单元、一个热交换单元及一个导送单元。该集热单元具有多数支呈并联式的热管,该热交换单元具有一个热交换区、一个冷水入口、一个热水出口及一个连接在该冷水入口与该热水出口间且绕经该热交换区的热交换流道,该导送单元连接在该集热单元与该热交换单元间,且用以导送介质。借此,锅炉高温烟气导入该壳体单元后,利用该集热单元集热、利用该热交换单元进行热交换,能达到产生热水目的。
文档编号F28D7/16GK201662347SQ20102011413
公开日2010年12月1日 申请日期2010年1月29日 优先权日2010年1月29日
发明者李天德 申请人:李天德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