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热器多点下料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821803阅读:789来源:国知局
预热器多点下料系统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一种提高物料换热效率的多点下料系统,尤其涉及到应用于水泥行业预热器系统的一种用于提高物料换热效率的多点下料系统。



背景技术:

熟料烧成热耗是烧成系统除熟料产量以外的一个重要技术经济指标。烧成热耗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水泥成本和工厂经济效益。现有水泥行业预热器中使用的下料管均为单点下料,容易造成预热器中的生料粉不能充分分散,时有冲料现象、内返混现象发生,气固两相换热效率低。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以上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既改善生料粉分散效果,提高预热器系统的换热效率,又减少塌料、堵料情况的预热器多点下料系统。

为了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预热器多点下料系统,包括下料管,下料管包括主管道和连接在主管道上的n个分管道,其中n≥2;m个分管道上,自上而下依次设有重锤翻板阀、膨胀节、撒料箱,撒料箱与气体通道相连,其中1≤m≤n;

剩余的n-m个分管道,自上而下依次设有闸板阀、重锤翻板阀、膨胀节、撒料箱,撒料箱与气体通道相连;此时在主管道和分管道的衔接处设有分料阀;下料管与旋风筒锥部相连,撒料箱布置在高度方向同一水平面上。

所述的撒料箱在气体通道的圆周方向上可以均匀布置,也可以非均匀布置,但为了保证最佳的物料分散效果,均匀布置为最佳方式,可以使物料分散更加均匀,与气体通道内从下而上的气流热交换更加充分,大大提高预热器分解炉系统的换热效率。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改进,所述的分管道中心线与水平面的夹角大于等于40°(物料自然堆积角),优选为60°可进一步的提高防堵效果,防堵效果佳,并且有利于该系统的设计、制造和安装。

所述的分料阀可采用电液动型分料阀,或气动型分料阀,或手动型分料阀。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改进,在主管道和分管道内壁设有耐高温浇注料,主管道和分管道耐高温浇注料不能保护到的部分(如重锤翻板阀的轴等)采用耐热钢材质,采用耐高温浇注料和耐热钢材质能有效的延长管道及管道部件(如分料阀、闸板阀、重锤翻板阀、膨胀节及撒料箱)的使用寿命。

从旋风筒锥部下来的物料从上到下依次通过下料管、重锤翻板阀、膨胀节及撒料箱进入气体通道,在气体通道内与从下至上的气流混合;或依次通过下料管、分料阀、闸板阀、重锤翻板阀、膨胀节及撒料箱进入气体通道,在气体通道内与从下至上的气流混合。

闸板阀设置在分料阀的下方,作为分料阀的作用补充,并且能够对分料阀起到保护作用;重锤翻板阀设置在闸板阀的下方,在有物料通过时,重锤翻板阀的阀板打开,在没有物料通过时,重锤翻板阀的阀板关闭,阻止热风从下至上通过,起到锁风功能;膨胀节设置在重锤翻板阀的下方或上方,用来补偿系统受热膨胀。

本发明系统为多点下料,将下料管内的物料分别通过几个分管道进行下料,同时下到气体通道圆周方向的不同位置上,从而提高了对预热器分解炉系统的工艺操作和换热效率,且减少了塌料、堵料现象的发生。

附图说明

图1-1是本发明系统的实施例I的示意图;

图1-2是图1-1AA截面俯视图;

图2-1是本发明系统的实施例II的示意图;

图2-2是图2-1AA截面俯视图;

图3-1是本发明系统的实施例III的示意图;

图3-2是图3-1AA截面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描述。

实施例I,如图1-1和1-2所示,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预热器多点下料系统,包括下料管1,下料管1包括主管道和连接在主管道上的2个分管道;一个分管道上,自上而下依次设有重锤翻板阀4、膨胀节5、撒料箱6,撒料箱6与气体通道相连;另一个分管道,自上而下依次设有闸板阀3、重锤翻板阀4、膨胀节5、撒料箱6,撒料箱6与气体通道相连;此时在主管道和分管道的衔接处设有分料阀2;下料管1与旋风筒锥部相连,撒料箱6布置在高度方向同一水平面上。

实施例II,如图2-1和2-2所示,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预热器多点下料系统,包括下料管1,下料管1包括主管道和连接在主管道上的4个分管道;一个分管道上,自上而下依次设有重锤翻板阀4、膨胀节5、撒料箱6,撒料箱6与气体通道相连;另3个分管道,自上而下依次设有闸板阀3、重锤翻板阀4、膨胀节5、撒料箱6,撒料箱6与气体通道相连;此时在主管道和分管道的衔接处设有分料阀2;下料管1与旋风筒锥部相连,撒料箱6布置在高度方向同一水平面上。

实施例III,如图3-1和图3-2所示,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预热器多点下料系统,包括下料管1,下料管1包括主管道和连接在主管道上的2个分管道;每个分管道上,自上而下依次设有重锤翻板阀4、膨胀节5、撒料箱6,撒料箱6与气体通道相连,下料管1与旋风筒锥部相连,撒料箱6布置在高度方向同一水平面上。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并不受上述实例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它的任何未背离本发明的精神实质与原理下所做的修改或者等同替换均应为等效的置换方式,都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