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热回收热力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651191阅读:486来源:国知局
余热回收热力系统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工业余热回收领域,具体是一种余热回收热力系统。
【背景技术】
[0002]在一些工业过程中,需要提供大量的过热蒸汽以满足其特定的需要,如纺织行业的地毯热定型处理;橡胶轮胎的制造以及物料的干燥等。而在另外一些场合中虽然提供的是过热蒸汽,往往需要的过热度较低的过热蒸汽,如脱碳生产等。在烟气余热回收热力系统中,由于烟气量的变化,造成过热器出口蒸汽温度变化,为稳定过热蒸汽的温度,需要设置蒸汽减温器。所以这些场合就需要将过热蒸汽过热度降低,这样就有必要将过热蒸汽进行降温处理。
[0003]目前工业上常用的表面式蒸汽减温器是一种管式热交换器,它以锅炉给水为冷却水,冷却水由管内流过而蒸汽由管外空间横向流过。
[0004]现有技术中的缺点:这种减温器由于需要额外布置位置,占据空间较大,不利于余热回收热力系统的排布。
【实用新型内容】
[0005]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余热回收热力系统占据空间较大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余热回收热力系统,以达到节约空间、回收系统内部热量的目的。
[0006]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余热回收热力系统,余热回收热力系统包括:容器,具有用于容纳液体的容纳空间;输送主管线,设置在容器外;面式减温器,设置于容纳空间中,面式减温器具有入口端和出口端,入口端和出口端均能够与容器的外部连通;自动流量调节阀,设置在输送主管线上,能够自动调节输送主管线的流量;流体输入支线,流体输入支线的一端和面式减温器的入口端连通,流体输入支线的另一端和与自动流量调节阀的入口端相连接的输送主管线连通;流体输出支线,流体输出支线的一端和面式减温器的出口端连通,流体输出支线的另一端和与自动流量调节阀的出口端相连接的输送主管线连通。
[0007]进一步地,余热回收热力系统还包括与输送主管线连接的第一检测装置,第一检测装置位于输送主管线的入口端和流体输入支线之间,第一检测装置能够检测输送主管线的管内流体温度。
[0008]进一步地,余热回收热力系统还包括与输送主管线连接的第二检测装置,第二检测装置位于输送主管线的出口端和流体输出支线之间,第二检测装置能够检测输送主管线的管内流体温度,第二检测装置与自动流量调节阀电连接。
[0009]进一步地,容器为汽包,面式减温器位于该汽包的液面以下。
[0010]进一步地,余热回收热力系统还包括过热器,该汽包的饱和蒸汽输出端口与过热器的入口端连接,过热器的出口端与输送主管线的入口端连接。
[0011]进一步地,余热回收热力系统还包括输入调节阀,输入调节阀设置于流体输入支线的两端之间,且输入调节阀能够调节流体输入支线内的流量。
[0012]进一步地,余热回收热力系统还包括输出调节阀,输出调节阀设置于流体输出支线的两端之间,且输出调节阀能够调节流体输出支线内的流量。
[0013]进一步地,余热回收热力系统还包括第一手动闸阀,第一手动闸阀设置于输送主管线上,第一手动闸阀位于流体输入支线的另一端与自动流量调节阀的入口端之间。
[0014]进一步地,余热回收热力系统还包括第二手动闸阀,第二手动闸阀设置于输送主管线上,第二动闸阀位于流体输入支线的另一端与自动流量调节阀的出口端之间。
[0015]进一步地,余热回收热力系统还包括蒸汽管网,输送主管线的出口端与蒸汽管网连接。
[0016]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将面式减温器设置在容器内,可以不需要额外布置面式减温器的安装空间,余热回收热力系统的结构更加紧凑,达到节约空间、回收系统内部热量的目的。
[0017]同时,将面式减温器设置在容器内部,可以利用容器内的流体与面式减温器进行换热,将面式减温器中的热量补充在容器内的流体中,避免能量散失。
【附图说明】
[0018]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0019]图1为根据本实用新型余热回收热力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中附图标记:10、容器;11、饱和蒸汽输出端口 ;20、输送主管线;21、自动流量调节阀;22、第一检测装置;23、第二检测装置;24、第一手动闸阀;25、第二手动闸阀;30、面式减温器;31、入口端;32、出口端;40、流体输入支线;41、输入调节阀;50、流体输出支线;51、输出调节阀;60、过热器;61、入口端;62、出口端;70、蒸汽管网。
【具体实施方式】
[0021]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0022]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余热回收热力系统,余热回收热力系统包括容器10、输送主管线20、面式减温器30、自动流量调节阀21、流体输入支线40和流体输出支线50。容器10具有用于容纳液体的容纳空间。输送主管线20设置在容器10外。面式减温器30设置于容纳空间中,面式减温器30具有入口端31和出口端32,入口端31和出口端32均能够与容器10的外部连通。自动流量调节阀21设置在输送主管线20上,能够自动调节输送主管线20的流量。流体输入支线40的一端和面式减温器30的入口端连通,流体输入支线40的另一端和与自动流量调节阀21的入口端相连接的输送主管线20连通。流体输出支线50的一端和面式减温器30的出口端连通,流体输出支线50的另一端和与自动流量调节阀21的出口端相连接的输送主管线20连通。
[0023]通过将面式减温器30设置在容器10内,可以不需要额外布置面式减温器30的安装空间,使余热回收热力系统的结构更加紧凑,达到节约空间、回收系统内部热量的目的。同时,将面式减温器30设置在容器10内部,可以利用容器10内的流体与面式减温器30进行换热,将面式减温器30中的热量补充在容器10内的流体中,避免能量散失。
[0024]其次,在输送主管线20上设置自动流量调节阀21,能够根据需要自动调节输送主管线20的开度,从而使部分流体流经面式减温器30进行换热降温,再将降温后的流体与输送主管线20中的流体混合后达到设定的使用温度后再输送至下一工序。在此过程中,自动流量调节阀21能够根据输送主管线20出口端流体温度来自动调节其本身开度大小。
[0025]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面式减温器30的换热面积的多少及结构形式需要根据过热蒸汽温降多少及空间位置进行计算和布置。优选地,可以将面式减温器30设置成盘管状结构,以增加面式减温器的热交换面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自动流量调节阀21为现有技术中的套筒导向单座阀501G。厂家为KOSO工装自控(无锡)有限公司。
[0026]进一步地,上述面式减温器30需要设置支撑组件,支撑组件固定于容器10内,并与面式减温器30连接。设置支撑组件目的是为了保证在内压及外压的作用下均能够满足面式减温器30的性能参数。
[0027]具体地,余热回收热力系统还包括与输送主管线20连接的第一检测装置22和第二检测装置23。第一检测装置22位于输送主管线20的入口端和流体输入支线40之间,第一检测装置22能够检测输送主管线20的管内流体温度。第二检测装置23位于输送主管线20的出口端和流体输出支线50之间,第二检测装置23能够检测输送主管线20的管内流体温度,第二检测装置23与自动流量调节阀21电连接。
[0028]设置第一检测装置22和第二检测装置23,能够通过第一检测装置22和第二检测装置23检测输送主管线20内不同管段内的流体温度,同时,将第二检测装置23与自动流量调节阀21电连接,目的是将第二检测装置23的温度信号传输到自动流量调节阀21内,使自动流量调节阀21根据该温度信号来控制自身的开度大小,实现实时的流量调节。
[0029]为了进一步提高该余热回收热力系统的自动化,该余热回收热力系统还设有控制单元,自动流量调节阀21、第一检测装置22、第二检测装置23、输入调节阀41、输出调节阀51均于该控制单元连接并受该控制单元的控制。
[0030]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余热回收热力系统还包括输入调节阀41和输出调节阀51。输入调节阀41设置于流体输入支线40的两端之间,且输入调节阀41能够调节流体输入支线40内的流量。输出调节阀51设置于流体输出支线50的两端之间,且输出调节阀51能够调节流体输出支线50内的流量。
[0031]设置输入调节阀41和输出调节阀51,可以通过上述输入调节阀41和输出调节阀51分别控制对应的流体输入支线40和流体输出支线50的开闭。当上述输入调节阀41和输出调节阀51均开启时,输送主管线20内的流体会被分流,被分流的这部分流体能够流入面式减温器30内进行减温换热。当上述输入调节阀41和输出调节阀51均关闭时,输送主管线20内的流体不会被分流,直接通过输送主管线20输送至下一工序。
[0032]优选地,余热回收热力系统还包括第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