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热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549124阅读:210来源:国知局
换热器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温度调节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换热器。



背景技术:

随着微通道换热技术在家电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将换热器做成高度集成的模式已经开始。微通道蛇形管换热器凭借成本低、换热性能强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家用及商用电器领域。

在冰箱、冷柜、除湿机等领域,微通道蛇形管换热器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相关技术中由单根微通道扁管做成的换热器加工生产不方便,并且压降较大,对换热器性能及系统会造成不良影响,使其应用范围受到限制。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换热器,所述换热器方便加工并且换热效果提升。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换热器,包括:换热管排,所述换热管排包括两个换热管,每个所述换热管的至少一部分弯折形成蛇形结构且所述蛇形结构处设有换热翅片;至少一个三通管,所述三通管具有三个开口端且其中两个所述开口端分别与两个所述换热管的换热进口端一一对应相连或者与两个所述换热管的换热出口端一一对应相连。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换热器,使换热管排内的换热介质的流动路径增加,流动路径的长度减小,压降减小,流阻降低,换热介质流动更顺畅,换热效果提高,并且换热管的数量增多,尺寸减小,换热管排的加工制造更方便,并且还可将换热管做成较大尺寸,增大了换热器的应用范围。

另外,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换热器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的技术特征: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三通管包括两个,两个所述换热管的换热进口端与其中一个所述三通管的两个开口端一一对应相连,两个所述换热管的换热出口端与其中另一个所述三通管的两个开口端一一对应相连。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两个所述三通管设在所述换热管排同侧或对侧且位于所述换热管排的中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换热管排的边沿设有用于避让所述三通管的避让缺口,两个所述三通管在上下方向上间隔开设在所述避让缺口内。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两个所述换热管沿水平方向布置且每个所述换热管包括:直管段;弯折管段,所述弯折管段的一端与所述直管段的一端相连且沿所述直管段的延伸方向弯折形成所述蛇形结构,所述直管段的另一端和所述弯折管段的另一端中的其中一个形成为所述换热管的换热进口端,所述直管段的另一端和所述弯折管段的另一端中的其中另一个形成为所述换热管的换热出口端。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两个所述换热管在同一平面内延伸且形成为对称结构。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直管段和所述弯折管段为一体形成的扁管。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三通管包括:总管,所述总管的一个开口端形成为所述换热器的进口端或出口端;与两个所述换热管对应连通的两个支管,每个所述支管的一个开口端与对应的所述换热管相连,每个所述支管的另一个开口端与所述总管的另一个开口端相连。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每个所述换热管包括竖直管段,所述换热管排还包括沿竖直方向延伸的安装板,所述安装板位于两个所述竖直管段之间且与两个所述换热管段之间分别设有换热翅片,两个所述竖直管段的开口端分别与两个所述支管对应相连。

两个所述支管的一个开口端分别形成为封闭端且两个所述支管的侧壁上分别设有与两个所述换热管一一对应连通的开口。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换热管排包括并列且间隔设置的多个,每个所述支管的侧壁上分别设有沿其轴向间隔设置的多个所述开口,多个所述开口与多个所述换热管排中的所述换热管一一对应连通。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换热器的前视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换热器的俯视图;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换热器的左视图;

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换热器的三通管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换热器100;

换热管排10;避让缺口101;换热管11;直管段111;弯折管段112;换热翅片12;安装板13;

三通管20;总管21;支管22;开口221;弧形管23。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下面结合附图详细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换热器100。

参照图1至图5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换热器100包括换热管排10和至少一个三通管20。换热管排10包括两个换热管11,每个换热管11的至少一部分弯折形成蛇形结构,并且蛇形结构处设有换热翅片12。这里,蛇形结构可以理解为首尾相接的大致S形结构。

三通管20具有三个开口端,三个开口端中的其中两个开口端分别与两个换热管11的换热进口端一一对应相连,或者三个开口端中的其中两个开口端分别与两个换热管11的换热出口端一一对应相连。

具体地,当三通管20为一个时,该三通管20的两个开口端可以与两个换热管11的换热进口端一一对应相连,此时,三通管20的另一个开口端可以形成为换热器100的进口端,或者,该三通管20的两个开口端可以与两个换热器11的换热出口端一一对应相连,此时,三通管20的另一个开口端可以形成为换热器100的出口端。当三通管20为两个时,其中一个三通管20的两个开口端分别与两个换热管11的换热进口端一一对应相连,其中另一个三通管20的两个开口端分别与两个换热管11的换热出口端一一对应相连。此时,换热器100可通过两个三通管20方便地与进口管和出口管实现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换热器100,通过设置三通管20和具有两个换热管11的换热管排10,使制冷剂等换热介质可以同时在两个换热管11内流动,形成单排多流程结构,并且可以从进口管通过三通管20同时进入到两个换热管11内或者通过三通管20同时从两个换热管11流至出口管内,换热管排10内换热介质的流动路径增加,流动路径的长度减小,压降减小,流阻降低,换热介质流动更顺畅,换热效果提高,并且构成换热管排10的换热管11的数量增加,对于同尺寸的换热管排而言,单个换热管11的尺寸可降低,使换热管排10的制造更方便,并且,当换热管11的尺寸不减少时,最终制得的换热管排10的尺寸可以变大,增大了换热器100的应用范围。

如图1和图2所示,三通管20包括两个,两个三通管20设置在换热管排10的同侧,并且位于换热管排10的中部。此时,两个换热管11分别位于三通管20的两侧,换热介质可从中部进入,并向两侧流动,最后又从中部流出,流动性好,并且方便装配和制造两个换热管11。

进一步地,换热管排10的边沿可设有用于避让三通管20的避让缺口101,两个三通管20在上下方向上间隔开设在避让缺口101内。由此,使换热器100的整体结构更为集中,并且使三通管20的安装更准确和牢固。如图1和图2所示,避让缺口101可以由两个换热管11和换热翅片12配合限定出,并且两个换热管11的换热进口端可朝向避让缺口101,以方便与三通管20的连接。

当然,三通管20的设置位置不限于此,例如,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未示出的实施例中,三通管20为两个,两个三通管20设置在换热管排10的对侧,即相对的两侧,例如,一个换热管11设置在换热管排10的上侧,另一个换热管11设置在换热管排10的下侧。此时,换热管排10的相对的两侧的边沿,例如,上边沿和下边沿,分别可以设置避让缺口101,三通管20可安装在对应的避让缺口101内。其中,与进口管相连的三通管20可以设置在换热管排10的下部,也可以设置在换热管排10的上部。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示例中,换热管排10的上边沿的中部设有大致为方体形的避让缺口101,换热管排10的下边沿的中部设有一个大致呈方体形的避让缺口101,每个避让缺口101内分别设置有一个三通管20,以实现换热管排10与进口管和出口管的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两个换热管11沿水平方向布置,每个换热管11可包括直管段111和弯折管段112,弯折管段112的一端与直管段111的一端相连,并且弯折管段112沿直管段111的延伸方向弯折形成蛇形结构,直管段111的另一端和弯折管段112的另一端中的其中一个形成为换热管11的换热进口端,直管段111的另一端和弯折管段112的另一端中的其中另一个形成为换热管11的换热出口端。

也就是说,当直管段111的另一端(即不与弯折管段112相连的一端)形成为换热管11的换热进口端时,弯折管段112的另一端(即不与直管段111相连的一端)则形成为换热管11的换热出口端;当直管段111的另一端形成为换热管11的换热出口端时,弯折管段112的另一端则形成为换热管11的换热进口端。由此,不仅方便制造和安装,而且换热介质流动更稳定且顺畅,换热效果好。

如图2所示,一个换热管11在左方,另一个换热管11在右方。以位于左方的换热管11为例,该换热管11包括直管段111和弯折管段112,直管段111沿水平方向延伸,弯折管段112的左端与直管段111的左端相连,弯折管段112沿水平方向弯折形成蛇形结构,蛇形结构具有竖直管段、上弧形管段和下弧形管段,直管段111的右端和弯折管段112的右端中的一个为换热管11的换热进口端,直管段111的右端和弯折管段112的右端中的其中另一个为换热管11的换热出口端。

较优选地,两个换热管11可在同一平面内延伸,例如在同一竖直面内延伸。并且,两个换热管11可形成为对称结构,也就是说,两个换热管11的结构相同,并且设置朝向相反。由此,不仅方便制造、运输以及安装,而且换热介质流动更均匀,换热效果更好。

如图1和图2所示,直管段111和弯折管段112为一体形成的扁管。由此,可以增加换热面积,提高换热效率,并且换热管11的密封性更好,制造更方便。

下面对三通管20的结构进行描述。参照图1至图5所示,三通管20可包括总管21和两个支管22,总管21包括两个开口端:进口端和出口端。

当三通管20连接进口管和两个换热管11时,三通管20的总管21的进口端可与进口管相连,总管21的出口端可与两个支管22的进口端相连,两个支管22的出口端分别与两个换热管11一一对应连通,使从进口管流出的换热介质可通过三通管20实现分流;当三通管20连接出口管和两个换热管11时,两个支管22的进口端可与两个换热管11一一对应相连,两个支管22的出口端与总管21的进口端相连,总管21的出口端可与出口管相连,使两个换热管11中的换热介质可通过三通管20实现汇集,并流入到出口管内。该种结构的三通管20较方便制造和安装,换热介质流动性较好。

有利地,总管21与两个支管22的延伸方向相同,并且两个支管22处于同一水平面内,即设置高度相同,如图5所示。由此,可以进一步降低流阻,换热介质可以更顺畅地从总管21流入到两个支管22内,并且换热介质的分流更均匀,使两个换热管11的换热作用大体相当,换热器100的整体换热性好。

参照图1至图5所示,两个支管22的与换热管11相连的一个开口端可分别形成为封闭端,并且两个支管22的侧壁上分别设有开口221,开口221与换热管11对应连通。由此,更方便换热管11的布置以及与三通管20的连接,换热介质流动性较好。如图2所示,换热管11的一端可穿过开口221伸入到支管22内部。当然,换热管11的一端也可以仅与支管22的侧壁连通,而不伸入到支管22的内部,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设置。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方式中,换热管排10包括多个,多个换热管排10并列设置,例如,多个换热管排10在水平方向上一前一后设置。其中,相邻的两个换热管排10间隔开设置,以减少对换热管排10的换热效果的影响。每个支管22的侧壁上分别设有多个开口221,多个开口221沿支管22的轴向间隔开设置,多个开口221与多个换热管排10中的换热管11一一对应连通。

由此,从进口管流出的换热介质可通过三通管20分流进多个换热管排10的换热管11内,或者多个换热管排10中流动的换热介质可通过三通管20汇集到出口管内,形成多排多流程结构,增大换热管11的尺寸和使用范围,流阻进一步降低,换热效果提升且结构较简单,布置较合理,加工更加简易可靠

如图4所示,三通管20还可包括背向总管21弯曲的弧形管23,弧形管23的中部与总管21的一端相连,弧形管23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支管22相连。由此,从总管21到支管22的过渡较为圆滑,可以进一步降低流阻,并且三通管20的外形较为美观,也便于制造。

可选地,三通管20可一体形成,以方便制造,提高密封性。当三通管20由总管21和两个支管22构成时,总管21和两个支管22可以为一体成型件;当三通管20由总管21、两个支管22和弧形管23构成时,总管21、两个支管22和弧形管23可以为一体成型件。

如图1和图2所示,每个换热管11可包括竖直管段111,如图1所示,竖直管段111可以为弯折结构的一部分,即弯折管段112的一部分,也可以是单独设置的结构。换热管排10还包括安装板13,安装板13沿竖直方向延伸,并且安装板13位于两个换热管11的竖直管段111之间,安装板13与两个竖直管段之间设有换热翅片12,两个竖直管段111的开口端分别与两个支管22对应相连。由此,可以插入两条换热翅片12和安装板13进行固定密封,通过安装板13将两个换热管11连接在一起,安装较方便,结构较稳固并且换热效果较好。

进一步地,每个支管22的中心轴线可与对应的竖直管段111处于同一竖直面内,具体地,每个支管22的中心轴线与对应的竖直管段111的中心轴线处于同一竖直面内。由此,竖直管段111可以与支管22的中部连通,连通效果好,换热介质流动性更好。可选地,竖直管段111可形成为扁管并且竖直管段111的厚度与安装板13的厚度相同,此时,两个支管22的中心轴线之间的水平距离等于换热翅片12的高度(水平方向上延伸的尺寸)与扁管的厚度的两倍。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换热器100的其他构成以及操作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是可知的,在此不再详细描述。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轴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彼此可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实施例”或“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