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强度无粘结剂多级孔复合mor催化剂的制备方法

文档序号:4917699阅读:364来源:国知局
一种高强度无粘结剂多级孔复合mor催化剂的制备方法
【专利摘要】一种高强度无粘结剂多级孔复合丝光沸石(MOR)催化剂的制备方法,其特点在于采用介孔氧化硅作为前躯体,经铝源浸渍铝处理后,在水蒸气、水和有机胺混合蒸汽气氛下,利用气相合成法得到高强度无粘结剂多级孔复合的MOR分子筛催化剂,其硅铝比可在一定范围内任意调节。
【专利说明】—种高强度无粘结剂多级孔复合MOR催化剂的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丝光沸石催化剂的制备方法。
[0002]硅铝分子筛具有规则均匀的孔道结构、大的比表面积、高的吸附性能、优异的酸性和择形催化性能、以及良好的热/水热稳定性,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吸附分离、离子交换及工业催化等重要领域。由于分子筛材料尺寸较小且相对松散,无法直接实现应用,因而必须经过成型过程来获得理想的尺寸、形状和强度性能。然而,成型过程中所必须使用的粘结剂材料,会堵塞部分分子筛的孔道,降低分子筛的有效比表面积,增加分子筛的传质阻力,严重影响分子筛材料的有效性能。并且,粘结剂的加入造成分子筛的有效含量明显下降。因此,在保持高强度和特定形状的前提下,实现无粘结型分子筛的制备是非常具有现实意义的工作。
[0003]丝光沸石分子筛(以下简称M0R)具有独特的孔道结构和优异的催化性能,目前被广泛应用于石油加工和精细化工工业。CN102039152A将硅、铝及碱性金属等原料按一定比例混合、成型、干燥后,在水(或胺水混合物)气氛中晶化,得到无粘结剂MOR分子筛。我们使用具有特定形状的介孔氧化硅前躯体,通过浸溃Al后,利用气相转移法实现了前躯体向高强度的无粘结剂多级孔复合MOR分子筛的原位转化。本方法所得产品结晶度高,能够完好地保持介孔氧化硅前躯体的外形和强度,并通过Al浸溃过程在一定的范围内实现硅铝比的任意调节,同时具有多级孔复合的孔道结构。

【发明内容】

[0004]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直接合成高强度无粘结剂多级孔复合MOR分子筛催化剂。本发明人通过实验研究发现,首先将铝引入到前躯体中,经高温焙烧后,将无机碱性金属离子通过浸溃的方法再引入到前躯体上,最后在水蒸汽或水与有机胺混合蒸汽的气氛中,通过气相转移法将处理后的前躯体直接转化为高强度无粘结剂多级孔复合的MOR分子筛。
[0005]本发明中所采用的介孔氧化硅前躯体可以为成熟商品,可直接购买得到,无需进行制备(青岛海洋化工有限公司,硅胶)。
[0006]在第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高强度无粘结剂多级孔复合MOR催化剂的制备方法,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07]a)将氧化硅前躯体在含铝盐的溶液中浸溃后,经烘干、焙烧,得到
[0008]Si: Al的摩尔比为50-2.5: I的固体;
[0009]b)将步骤a)中所得固体在含无机碱性金属离子(M)的水溶液中浸溃、烘干,得到Si: M的摩尔比为50-1: I的固体;
[0010]c)将步骤b)中所得固体置于水蒸汽或水与有机胺混合蒸汽中,在120-210°c晶化10-200h,所得固体产品经过干燥后即得到高强度无粘结剂多级孔复合MOR催化剂。
[0011]在一个优选的方面,步骤a)的处理过程可重复进行2-3次以实现处理后固体中Si/Al的摩尔比50-2.5: I的目的。[0012]在另一个优选的方面,步骤a)中所述介孔氧化硅前躯体中介孔的孔容为0.2-1.0cm3/g,平均孔径为 2-50nm。
[0013]在另一个优选的方面,步骤a)中所述介孔氧化硅前躯体中介孔的孔容为0.4-1.0cm3/g,平均孔径为 2-20nm。
[0014]在另一个优选的方面,步骤a)中所述介孔氧化硅前躯体的形状为球形或柱状。球形前躯体一般用于流化床或移动床催化剂的制备,柱状前躯体一般用于固定床催化剂的制备。氧化硅前躯体的形状并不限制为这两种,所有具有规则或不规则形状的氧化硅在原理上都可以用作合成的前躯体,最终转化为MOR分子筛。
[0015]在另一个优选的方面,步骤a)中所述介孔氧化硅前躯体的平均粒径为0.5-30毫米,抗压碎力为20-100N/颗。
[0016]在另一个优选的方面,步骤a)中所述介孔氧化硅前躯体的平均粒径为0.5-15毫米,抗压碎力为50-80N/颗。
[0017]在另一个优选的方面,步骤a)中所述介孔氧化硅前躯体的平均粒径为1-10毫米,抗压碎力为50-70N/颗。
[0018]在另一个优选的方面,步骤a)中所述铝盐为铝酸钠、硝酸铝、氯化铝或硫酸铝中的一种或任意几种的混合物。
[0019]在另一个优选的方面,步骤a)中所述铝盐水溶液中,铝离子的浓度为0.1-5.0wt % ο
[0020]在另一个优选的方面,步骤b)中所述无机碱性离子水溶液中,调节无机碱性离子浓度使溶液PH值为8-14。
[0021]在另一个优选的方面,步骤b)中所述无机碱性离子水溶液中,无机碱性金属离子为钠、钾、镁或钙中的一种或任意几种的混合物,来自其氧化物或氢氧化物。
[0022]在另一个优选的方面,步骤c)中所述有机胺为乙二胺、三乙胺、正丁胺、二正丁胺中的一种或任意几种的混合物;步骤c)中所述水和有机胺混合蒸汽中,有机胺和水的重量比为0-5:1。
[0023]在另一个优选的方面,步骤c)中所述水蒸汽、水和有机胺混合蒸汽与步骤b)中所得固体的质量比为0.1-5: I。
[0024]在另一个优选的方面,步骤c)中的晶化温度为140_190°C,晶化时间为20_120h。
[0025]本发明能产生的有益效果包括:
[0026](I)合成的MOR催化剂不含粘结剂、抗压碎力高、具有介、微、大孔复合结构。
[0027](2)通过调变步骤a)中铝盐溶液的浓度,所合成MOR催化剂的硅铝比可在2.5-50内任意调控。
[0028](3)合成的MOR催化剂能很好的保持初始前躯体的形貌、孔道结构、尺寸和强度。
[0029](4)合成方法简单易行,原料利用率高,废液生成量低。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30]图1中a和b分别为前躯体氧化硅小球IV的外表面和剖面扫描电镜照片;c和d分别为样品2#的外表面和剖面扫描电镜照片;e和f分别为样品9#的外表面和剖面扫描电镜照片。[0031]图2中a为前躯体氧化硅小球IV的氮气物理吸附等温线;b为样品2#的氮气物理吸附等温线;其中的插图为各自孔分布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2]下面通过实施例详述本发明,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这些实施例。
[0033]样品的物相分析在荷兰帕纳科(PANalytical)公司的V Pert PRO X射线衍射仪(Cu Ka石墨单色器λ = 0.15418nm)上进行。
[0034]样品的元素组成采用飞利浦公司的Magix 2424X型射线荧光分析仪测定。
[0035]样品形貌在KYKY-AMRAY-1000B型扫描电子显微镜上观测。
[0036]样品的氮气物理吸附测定在美国麦克ASAP2010型物理吸附仪进行。
[0037]样品的强度采用大连智能试验机厂ZQJ-1I型智能颗粒强度试验机测定。
[0038]实施例1
[0039]根据文献方法合成MOR分子筛作为参考样品(Verified Synthesis of ZeoliticMaterials 2nd Ed, Elsevier,2001,212),记为样品 1#,其 XRD 结果示于表 1,XRF 元素组成及氮气物理吸附结果见表2。
[0040]表I样品1#的XRD结果[0041]
【权利要求】
1.一种高强度无粘结剂多级孔复合丝光沸石催化剂的制备方法,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将介孔氧化硅前躯体在含铝盐的水溶液中浸溃后,经烘干、焙烧,得到Si: Al的摩尔比为50-2.5: I的固体; b)将步骤a)所得固体在含无机碱性离子M的水溶液中浸溃后烘干,得到Si: M的摩尔比为50-1: I的固体; c)将步骤b)所得固体置于含有水蒸汽或水与有机胺混合蒸汽中,于120-210°C晶化10-200h,固体经过干燥后即得高强度无粘结剂多级孔复合丝光沸石催化剂。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a)所述介孔氧化硅前躯体中介孔的孔容为0.2-1.0cm3/g,优选为0.4-1.0cm3/g,平均孔径为2_50nm,优选为2_20nm。
3.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a)所述介孔氧化硅前躯体的形状为球形或柱状。
4.按照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a)所述介孔氧化硅前躯体的平均粒径为0.5-30毫米,优选为0.5-15毫米,更优选为1-10毫米。
5.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a)所述铝盐为铝酸钠、硝酸铝、氯化铝或硫酸铝中的一种或任意几种的混合物;铝离子的浓度为0.1-5.0wt%。
6.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b)所述无机碱性离子的水溶液中,溶液PH值为8-14。
7.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b)所述无机碱性离子的水溶液中,无机碱性离子为钠、钾、镁或钙中的一种或任意几种的混合物,来自其氧化物或氢氧化物。
8.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c)所述有机胺为乙二胺、三乙胺、正丁胺、二正丁胺中的一种或任意几种的混合物;步骤c)所述水和有机胺混合蒸汽中,有机胺与水的重量比为0-5:1。
9.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c)所述水蒸气、水和有机胺混合蒸汽与步骤b)所得固体的质量比为0.1-5: I。
10.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步骤C)中的晶化温度为140-190°c,晶化时间为20-120h。
【文档编号】B01J29/18GK103657705SQ201210316126
【公开日】2014年3月26日 申请日期:2012年8月30日 优先权日:2012年8月30日
【发明者】张琳, 田鹏, 刘中民, 杨虹熠 申请人: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