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食品循环蒸发浓缩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347548阅读:314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食品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食品循环蒸发浓缩装置。



背景技术:

蒸发浓缩技术是食品工业中应用较广泛的一种浓缩方法,蒸发浓缩主要适用于如牛奶、水果榨汁、蔬菜榨汁及甘蔗榨汁等液态食品。蒸发浓缩是根据溶剂和溶质挥发度的不同,达到一定的气液平衡,实现分离效果,即通过加热使得挥发性较强溶剂汽化变成气体而挥发性较小的溶质保持液态,从而增大溶质的浓度。食品的蒸发浓缩通常是在蒸发器内进行,现有的蒸发器通常是在蒸发室内放入可通入高温蒸汽的软管,然而软管在蒸发器内是随意放置的,软管通常都会堆积于蒸发室底部,从而导致蒸发室内的食品受热不均,进而导致了食品的蒸发浓缩效率低,且现有的蒸发器都是一次性的蒸发器,当食品浓度不够时再次放入蒸发器里,工序复杂,浪费时间。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食品循环蒸发浓缩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食品循环蒸发浓缩装置,包括常温室,所述常温室的顶部设置有进料口,该进料口的一侧设置有排气管,所述排气管的表面安装有排气阀,所述常温室的内部设置有过滤网,所述常温室的底部通过出料管连接有蒸发室,所述蒸发室的内部设置有分流管,所述分流管的中部设置有加热板,且所述分流管的弯折处均设有加热管,所述蒸发室的底部连接有排液管,且该排液管和出料管均和分流管连通,所述排液管的一侧通过管道连接有浓度检测器,所述浓度检测器的内部设置有悬浮球和红外线检测传送装置,且该红外线检测传送装置位于浓度检测器的一侧,所述排液管的底部一侧设置有循环管,该循环管的一端与出料管连接,且该循环管的中部设置有循环泵,所述排液管的底部设置有电磁阀,该电磁阀的底部连接有出液管,所述蒸发室的一侧设置有控制面板,该控制面板电连接加热板、加热管、浓度检测器、循环泵和电磁阀。

优选的,所述蒸发室的内腔一侧设置有温度传感器,且该温度传感器电连接控制面板。

优选的,所述常温室的内腔一侧设置有压力传感器,且该压力传感器电连接控制面板。

优选的,所述加热板为工字形。

优选的,所述分流管呈扁平状。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该食品循环蒸发浓缩装置通过设置浓度检测器,检测食品的浓度,当食品浓度不够时,通过循环泵和循环管再次进行蒸发浓缩,当浓度达到时,打开电磁阀,进入出液管,通过设置分流管,使食品蒸发的更快,更加均匀,该食品循环蒸发浓缩装置使用方便,受热均匀,所示蒸发浓缩过后的食品质量更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结构示意图。

图中:1常温室、2进料口、3排气管、4排气阀、5过滤网、6出料管、7蒸发室、8分流管、9加热板、10加热管、11浓度检测器、111悬浮球、112红外线检测传送装置、12循环泵、13循环管、14电磁阀、15出液管、16排液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本发明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食品循环蒸发浓缩装置,包括常温室1,常温室1的内腔一侧设置有压力传感器,且该压力传感器电连接控制面板,常温室1的顶部设置有进料口2,该进料口2的一侧设置有排气管3,排气管的表面安装有排气阀4,常温室1的内部设置有过滤网5,常温室1的底部通过出料管6连接有蒸发室7,蒸发室7的内腔一侧设置有温度传感器,且该温度传感器电连接控制面板,蒸发室7的内部设置有分流管8,分流管8呈扁平状,通过设置分流管8,使食品蒸发的更快,更加均匀,分流管8的中部设置有加热板9,加热板9为工字形,且分流管8的弯折处均设有加热管10,蒸发室7的底部连接有排液管16,且该排液管16和出料管6均和分流管8连通,排液管16的一侧通过管道连接有浓度检测器11,浓度检测器11的内部设置有悬浮球111和红外线检测传送装置112,且该红外线检测传送装置112位于浓度检测器11的一侧,排液管16的底部一侧设置有循环管13,该循环管13的一端与出料管6连接,且该循环管13的中部设置有循环泵12,排液管16的底部设置有电磁阀14,该电磁阀的底部连接有出液管15,通过设置浓度检测器16,检测食品的浓度,当食品浓度不够时,通过循环泵12和循环管13再次进行蒸发浓缩,当浓度达到时,打开电磁阀14,进入出液管15,蒸发室7的一侧设置有控制面板,该控制面板电连接加热板9、加热管10、浓度检测器11、循环泵13和电磁阀14,该食品循环蒸发浓缩装置使用方便,受热均匀,所示蒸发浓缩过后的食品质量更好。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