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快速制备碳纳米管薄膜的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1067959阅读:1304来源:国知局
一种快速制备碳纳米管薄膜的方法与制造工艺

本发明属于表面润滑与防护领域,涉及一种快速制备碳纳米管薄膜的方法,主要用于降低低速运动部件表面的摩擦和磨损。



背景技术:

任何机械零部件在工作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产生摩擦与磨损现象,摩擦造成巨大的能量损耗,而磨损则会使机械设备精度和可靠性降低,因此,控制摩擦,减少磨损对节约能源、提高设备可靠性以及延长机械零部件寿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碳纳米管(CNTs)是一种特殊的纳米材料,被认为是由石墨烯面经过一定程度弯曲而成的中空圆柱体,具有较高的强度、模量、韧性,在摩擦副的表面起到很好的“微轴承”的作用,同时具有优异的自润滑性能,能够有效提高抗摩擦磨损性能,是减摩抗磨的理想材料,在摩擦学领域中具有巨大的应用前景。

碳纳米管薄膜在复合材料、场发射材料、燃料电池、固体润滑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然而,如何快速大面积制备碳纳米管薄膜成为其应用的最大阻力;Sun等(Sun Z., Cheng X. Investigation of carbon nanotube-containing film on silicon substrates and its tribological behavior [J]. Applied Surface Science, 2015, 355: 272)通过自组装的方式在Si基底上得到多壁碳纳米管薄膜,随后对其摩擦磨损性能进行研究,其摩擦系数为0.12(载荷500 mN)。但制备过程涉及的前处理过程复杂,周期很长,所用Piranha溶液危险系数高且溶剂对环境有污染。

清华大学专利(CN 200410034108.9)公开了一种碳纳米管薄膜的电泳沉积制备方法,所得的薄膜虽均匀性较好,但是制备过程涉及碳纳米管的修饰、碳纳米管稳定悬浮液的配置,电泳沉积以及后处理,耗时很长(十小时以上),灵活性较差。

浙江大学专利(CN 200810059933.2)公开了一种单臂碳纳米管薄膜的制备方法,即在钼/铁双催化剂、氢气和氩气的混合气体条件下,利用电弧放电得到碳纳米管薄膜。此方法对设备要求高,灵活性差。

到目前为止,碳纳米管薄膜的方法依然存在着灵活性差,设备要求高,耗时长,环境污染等弊端,且都不适合大面积制备。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快速制备碳纳米管薄膜的方法。

本发明通过机械擦涂碳纳米管粉末(0.4-100 nm)从而形成固体润滑薄膜,基底需预先处理成一定的织构,这种薄膜的优势在于载荷从5-15 N变化时,摩擦系数稳定且随载荷、摩擦配副变化不明显,大体上维持在0.09-0.13(层数不同摩擦系数不同),远低于基底的摩擦系数(0.55左右),磨痕宽度和深度明显减小。本发明前处理简单且不需要后处理,适合大面积快速制备,可用于金属、陶瓷和聚合物等材质表面的耐磨损和降低摩擦系数。

一种快速制备碳纳米管薄膜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对基底表面进行拉丝、织构化或抛光处理;

步骤二:采用丙酮/乙醇超声清洗以除去基底表面的油污,再用N2吹干;

步骤三:将碳纳米管粉末放置到两块已处理的基底之间,再将其进行单向往复对磨,所得薄膜为黑色,和基底结合紧密,薄膜的厚度由涂覆次数来决定。

所述基底为金属、陶瓷或聚合物。

所述碳纳米管粉末的管径为0.4-100 nm。

所述碳纳米管为单壁或多壁。

所述往复对磨的速度为5 m/min。

对薄膜的摩擦学性能进行测试(载荷5 N-15 N),用钢球、Si3N4球或Al2O3球作为摩擦配副。结果显示摩擦系数稳定在0.09-0.13,且随载荷、摩擦配副变化波动较小,磨痕宽度和深度明显减小。

本发明制备的碳纳米管薄膜具有优异的摩擦学性能,制备方法简单易行,不受制备面积的限制,有利于工业化应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制备路线示意图。

图2是擦涂碳纳米管薄膜前后在5-15 N变载荷条件下、Al2O3作为摩擦配副时的摩擦系数曲线(图a)和磨损2D轮廓图(图b:不锈钢,图c:碳纳米管/不锈钢)。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步骤一:取201不锈钢块(40 mm×20 mm×1.7 mm),表面进行拉丝处理、粗糙度0.04-0.05R;

步骤二:采用丙酮/乙醇超声清洗(30 min)以除去其表面的油污,再用N2吹干;

步骤三:将双壁碳纳米管粉末(2-7 nm)放置到两块已处理的201不锈钢块之间,再将其进行单向往复对磨(5 m/min)(图1),所得样品为黑色,和基底结合紧密,薄膜的厚度由涂覆次数来决定;

步骤四:利用MFT-R4000摩擦磨损试验机和三维表面轮廓仪(MicroXAM-3D)分别考察薄膜的摩擦学性能和磨损结果;

薄膜的摩擦学性能进行测试(变载荷5 N-15 N),用Al2O3球作为摩擦配副。结果显示摩擦系数稳定在0.10-0.11,且随载荷较小,磨痕宽度和深度明显减小。图2给出了5-15 N变载荷下的摩擦磨损结果。

实施例2

步骤一:取304不锈钢块(40 mm×20 mm×1.7 mm),表面进行拉丝处理、粗糙度0.04-0.05R;

步骤二:采用丙酮/乙醇超声清洗(30 min)以除去其表面的油污,再用N2吹干;

步骤三:将单壁碳纳米管粉末(0.4-2 nm)放置到两块已处理的304不锈钢块之间,再将其进行单向往复对磨(5 m/min)(图1),所得样品为黑色,和基底结合紧密,薄膜的厚度由涂覆次数来决定;

步骤四:利用MFT-R4000摩擦磨损试验机和三维表面轮廓仪(MicroXAM-3D)分别考察薄膜的摩擦学性能和磨损结果;

薄膜的摩擦学性能进行测试(变载荷5 N-15 N),用Si3N4球作为摩擦配副。结果显示摩擦系数稳定在0.11-0.13,且随载荷较小,磨痕宽度和深度明显减小。

实施例3

步骤一:取聚氨酯两块(40 mm×20 mm×1.7 mm);

步骤二:采用丙酮/乙醇超声清洗(30 min)以除去其表面的油污,再用N2吹干;

步骤三:将多壁碳纳米管粉末(7-100 nm)放置到两块已处理的聚氨酯块之间,再将其进行单向往复对磨(5 m/min)(图1),所得样品为黑色,和基底结合紧密,薄膜的厚度由涂覆次数来决定;

步骤四:利用MFT-R4000摩擦磨损试验机和三维表面轮廓仪(MicroXAM-3D)分别考察薄膜的摩擦学性能和磨损结果;

薄膜的摩擦学性能进行测试(变载荷5 N-15 N),用GCr15球作为摩擦配副。结果显示摩擦系数稳定在0.09-0.11,磨痕宽度和深度明显减小。

实施例4

步骤一:取抛光的201不锈钢两块(40 mm×20 mm×1.7 mm),表面进行点阵处理,每四个点组成1x1 mm2的正方形;

步骤二:采用丙酮/乙醇超声清洗(30 min)以除去其表面的油污,再用N2吹干;

步骤三:再在上面镀一层TiN(厚度为50-70 nm);

步骤四:将多壁碳纳米管粉末(7-100 nm)放置到两块镀了TiN的201不锈钢块之间,再将其进行单向往复对磨(5 m/min)(图1),所得样品为黑色,和基底结合紧密,薄膜的厚度由涂覆次数来决定;

步骤五:利用MFT-R4000摩擦磨损试验机和三维表面轮廓仪(MicroXAM-3D)分别考察薄膜的摩擦学性能和磨损结果;

薄膜的摩擦学性能进行测试(变载荷5 N-15 N),用Al2O3球作为摩擦配副。结果显示摩擦系数稳定在0.09-0.11,磨痕宽度和深度明显减小。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