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点胶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点胶机的定位装置。
背景技术:
在LED灯管的生产过程中,需要将LED芯片布置于软基板上,然后通过点胶机将软基板粘贴于灯管内壁,由于软基板属于柔性材料,并且软基板定位过程中不能影响点胶以及粘合过程,如何对其进行定位显得尤为重要。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点胶机的定位装置,通过定位机构对软基板施加拉紧力,将软基板拉紧便于软基板的点胶。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点胶机的定位装置,包括定位杆以及设于定位杆两端的定位机构,所述定位机构用于对软基板的两端施加向外的拉紧力。
作为本实用新型定位装置的优选实施方式,所述定位机构包括第一夹持机构和第二夹持机构,所述第一夹持机构和第二夹持机构分别对软基板的两端施加夹持拉紧力。
作为本实用新型定位装置的优选实施方式,所述定位机构包括与软基板两端的定位孔相匹配的第一定位柱和第二定位柱,所述第一定位柱和第二定位柱可升降设于定位杆上。
作为本实用新型定位装置的优选实施方式,所述定位杆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一内陷部和第二内陷部,所述第一定位柱升降设于第一内陷部内,所述第二定位柱升降设于第二内陷部内。
作为本实用新型定位装置的优选实施方式,所述定位机构还包括第一升降组件和第二升降组件,所述第一升降组件驱动第一定位柱升降以使第一定位柱的上表面露出定位杆的上表面或者位于第一内陷部内,所述第二升降组件驱动第二定位柱升降以使第二定位柱的上表面露出定位杆的上表面或者位于第二内陷部内。
作为本实用新型定位装置的优选实施方式,所述第一升降组件包括驱动件、设于驱动件输出端的连接杆、可相对连接杆旋转的旋转杆以及可升降设于第一内陷部内的输出件;所述驱动件驱动连接杆上下移动,并带动旋转杆的驱动端上下运动,所述输出件固定设于旋转杆的驱动端,所述第一定位柱固定设于输出件的上表面。
作为本实用新型定位装置的优选实施方式,所述输出件为L形,输出件的水平部可上下移动的设于第一内陷部内,输出件的竖直部固定设于旋转杆的驱动端。
作为本实用新型定位装置的优选实施方式,所述第一升降组件还包括限位杆和固定设于点胶机机架上的限位座,所述限位座沿旋转杆的长度方向设有凹槽,凹槽的两个相对侧壁设有限位槽,旋转杆相对驱动端的另一端设于凹槽内,所述限位杆贯穿旋转杆并且其两端可滑动设于限位槽内。
作为本实用新型定位装置的优选实施方式,所述第二升降组件包括翻转设于第二内陷部的翻转板和设于灯管驱动装置上的顶针,所述第二定位柱固定设于翻转板的上表面,所述顶针随着灯管驱动装置的水平移动压紧翻转板的外侧面或者远离翻转板。
作为本实用新型定位装置的优选实施方式,所述翻转板的翻转点低于所述顶针的高度。
实施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定位装置通过定位杆对软基板进行定位,并且结合软基板的柔性材料的特性,在定位杆的两端设置定位机构,在需要对软基板进行定位时,通过定位机构对软基板的两端施加向外的拉紧力,通过定位机构将柔性的软基板拉直,便于软基板的点胶,防止软基板在点胶过程中出现褶皱等现象。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定位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定位装置另一视觉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中B处的局部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仅此声明,本实用新型在文中出现或即将出现的上、下、左、右、前、后、内、外等方位用词,仅以本实用新型的附图为基准,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限定。
参见附图1至附图4,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点胶机的定位装置,包括定位杆1以及设于定位杆两端的定位机构,所述定位机构用于对软基板的两端施加向外的拉紧力。
本实用新型的定位机构优选以下两种实施方式:
第一种实施方式,所述定位机构包括第一夹持机构和第二夹持机构,所述第一夹持机构和第二夹持机构分别对软基板的两端施加夹持拉紧力,此实施方式通过夹持软基板两端的方式将软基板拉直;
第二种实施方式,所述定位机构包括与软基板两端的定位孔相匹配的第一定位柱2和第二定位柱3,所述第一定位柱2和第二定位柱3可升降设于定位杆1上。此实施方式是通过第一定位柱2和第二定位柱3将软基板拉紧,防止软基板出现褶皱现象,当需要对软基板进行定位时,所述第一定位柱2和第二定位柱3露出定位杆1的上表面,将软基板两端的定位孔对应的套在第一定位柱2和第二定位柱3上即可,此时,软基板的两端被限制,不会出现褶皱等不良现象,保证后续的点胶以及软基板与灯管内壁的贴合能够顺利完成,当需要解除定位时,所述第一定位柱2和第二定位柱3的上表面均低于定位杆1的上表面,此时,软基板的两端由于限位的两个定位柱下降会自动上翘,以免限制软基板粘贴后随灯管一起移动。
以下主要对第二种实施方式进行详细描述。
为了便于第一定位柱2和第二定位柱3的升降,本实用新型在所述定位杆1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一内陷部11和第二内陷部12,所述第一定位柱2升降设于第一内陷部11内,所述第二定位柱3升降设于第二内陷部12内,第一内陷部11和第二内陷部12便于第一定位柱2和第二定位柱3的升降。
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定位柱2和第二定位柱3有多实施方式实现升降,可以通过气缸或者电机直接驱动各自升降,也可以通过同一机构同时驱动第一定位柱2和第二定位柱3升降,本实用新型优选采用以下实施方式驱动第一定位柱2和第二定位柱3升降。
具体的,通过第一升降组件4和第二升降组件5实现升降,所述第一升降组件4驱动第一定位柱2升降以使第一定位柱2的上表面露出定位杆1的上表面或者位于第一内陷部11内,所述第二升降组件5驱动第二定位柱3升降以使第二定位柱3的上表面露出定位杆1的上表面或者位于第二内陷部12内,所述第一升降组件4和第二升降组件5的具体结构如下所述。
所述第一升降组件4包括驱动件41、设于驱动件41输出端41a的连接杆42、可相对连接杆42旋转的旋转杆43以及可升降设于第一内陷部11内的输出件44,所述驱动件41驱动连接杆42上下移动,并带动旋转杆43的驱动端43a上下运动,所述输出件44固定设于旋转杆43的驱动端43a,所述第一定位柱2固定设于输出件44的上表面。其中驱动件41为气缸或者步进电机等直线驱动部件。
所述旋转杆43相对驱动端43a的另一端为活动设于机架上的活动端43b,并通过限位杆45和固定设于点胶机机架7上的限位座46进行限制,所述限位座46沿旋转杆43的长度方向设有凹槽46a,凹槽46a的两个相对侧壁设有限位槽46b,旋转杆43相对驱动端43a的另一端设于凹槽46a内,所述限位杆45贯穿旋转杆43并且其两端可滑动设于限位槽46b内,并且所述限位槽46b的高度大于所述限位杆45的直径,限位杆45可在限位槽46b内做小范围的上下运动。为了防止限位杆45的移动范围,本实用新型还设置有弹性限位件47,弹性限位件47的一端与机架7固定连接,另一端与限位杆45连接。
本实用新型旋转杆43的驱动端43a通过第一旋转轴42a与连接杆42旋转连接,活动端43b通过限位杆45滑动限于限位槽46b内,并可小范围的上下运动。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输出件44为L形,输出件44的水平部可上下移动的设于第一内陷部11内,输出件44的竖直部固定设于旋转杆43的驱动端43a。
所述第二升降组件5包括翻转设于第二内陷部12的翻转板51和设于灯管驱动装置6上的顶针52,所述第二定位柱3设于翻转板51的上表面,所述顶针52随着灯管驱动装置6的水平移动压紧翻转板51的外侧面或者远离翻转板51。附图4中的箭头为顶针52靠近翻转板51的方向。
进一步地,所述翻转板51的翻转点低于所述顶针52的高度。所述顶针52靠近并顶靠翻转板51时,顶针52受力点高于翻转点,此时,翻转板51会绕着翻转点旋转,第二定位柱的这端会下降,相反,当顶针52远离后,翻转板51回到原位,从而实现第二定位柱3的升降。
本实用新型定位机构的第二种实施方式用于软基板点胶时的具体工作过程如下所述(以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第一升降组件4和第二升降组件5为例进行说明)。
1、定位装置处于初始位置时,驱动件41的输出轴处于伸出状态,此时,第一旋转轴42a和限位杆45处于相同的高度,旋转杆43处于水平状态,相应的,输出件44的水平部也处于水平状态,此时第一定位柱2处于上位位置,即第一定位柱2的上表面露出定位杆1的上表面,同时,灯管驱动装置6在远离软基板的位置进行上灯管操作,此时,顶针52与翻转板51的处于远离状态,翻转板51处于水平状态,相应的,第二定位柱3处于上位位置,即第二定位柱3的上表面露出定位杆1的上表面;
2、当需要进行点胶时,将软基板两端的定位孔对准并套在第一定位柱2和第二定位柱3上,即完成软基板的定位;
3、随后通过点胶头对软基板的上表面点胶,同时,灯管驱动装置6完成上管动作后带动灯管向定位杆1方向水平移动,在移动过程中,定位杆1伸入灯管内部,当灯管到达粘合位置时,灯管驱动装置6会驱动灯管下降以使灯管内壁与软基板相接触并通过粘合胶进行粘贴;
4、粘贴完成后,驱动件41的输出轴收缩,即驱动连接杆42向下运动,连接杆42带动旋转杆43的驱动端43a向下运动,此时,与驱动端43a固定连接的输出件44向下运动,以使第一定位柱2向第一内陷部11内下降,顶针52由于灯管驱动装置6向定位杆1靠近后逐渐与翻转板51靠近,并最终顶靠第二定位柱3的外侧面,第二定位柱3由于翻转点与顶靠点不在同一水平线会发生翻转,从而使第二定位柱3向第二内陷部12下降;
5、当第一定位柱2和第二定位柱3完全下降第一内陷部11和第二内陷部12内部后,软基板由于其柔性特性以及与灯管的粘贴作用,两端会自动上翘,并且灯管驱动装置6驱动灯管向上移动,此时,即完成软基板与灯管内壁的粘合;
6、最后,灯管驱动装置6驱动灯管进入下个工序,同时,第一升降组件4和第二升降组件5回归到初始状态,等待下次循环。
以上所述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