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油底壳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185441阅读:13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油底壳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油底壳。
背景技术
油底壳是安装在发动机底部的一个部件,油底壳的主要作用是存储润滑油和密封 曲轴箱。油底壳在通常情况下受力很小,因此一般多使用薄钢板冲压而成,油底壳的形状主 要取决于发动机的总体布置和机油容量。油底壳一般包括一个开口向上的壳体,壳体内设 有挡油板,挡油板的主要作用是防止汽车行驶过程中油面波动较大,有助于曲轴的充分润 滑。传统油底壳由于结构简单、成本低,在发动机上一直广泛使用。传统油底壳的不足之处 在于挡油板的两端与壳体直接焊接在一起,虽然在常态下具有增强油底壳强度的作用,但 在发动机发生震动时,挡油板与油底壳焊接处容易发生撕裂现象,尤其是在对发动机进行 长跑实验时,这种缺陷更加明显,严重的,会导致事故发生,不利于油底壳的机构稳定性和 整机安全性。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不足提供一种结构合理,稳定性强,且 安全性好的一种油底壳。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油底壳包括壳体,壳体内设有挡油板,其结构特点是至 少有一个壳体的对应内侧面上固设有限位件,挡油板的端部与所述限位件对应卡装在一 起。本结构的油底壳是通过卡装限位结构来实现结构合理,稳定性强,且安全性好的卡装限位结构主要是指设置在壳体内侧面上的限位件,该限位件至少固设在壳体 的一个内侧面上,当把挡油板放置到壳体内时,挡油板至少有一端要与限位件卡装在一起。 挡油板与限位件之间是卡装配合的活动连接关系,限位件的作用只是限制挡油板的活动范 围,因此,挡油板与限位件之间就存在一定的活动空间。当发动机高速运转发生震动时,即 使油底壳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形,挡油板也在限位件的限位范围之内,挡油板不会从限位件 内脱出,不会对油底壳稳定性造成影响。由于挡油板在限位件的作用下依然竖立在壳体内 部,对润滑油油面具有较好的波动抑制作用,可以使曲轴转动时都能蘸取适量的润滑油,因 此能够对曲轴保持较好的润滑作用,不会出现曲轴够不到油面或蘸油过多问题,有利于减 少故障的发生,安全性较高。作为一种实现方式,所述限位件为弯折板,弯折板包括固接在一起的固定折板和 限位折板,固定折板与壳体内侧面固接在一起,限位折板上固设有与限位折板间隔设置的 限位副板,挡油板端部插装在限位折板和限位副板之间。本实施方式的限位件是采用夹持结构来实现对挡油板的限位的。该限位件包括固 定折板和限位折板,固定折板和限位折板按照一定的弯折角度固接在一起,固定折板的主 要作用是与壳体内壁固接在一起,起固定作用,限位折板上设置有限位副板,限位副板与限位折板间隔设置,安装挡油板时,就是把挡油板的端部插装在限位折板和限位副板之间,这 样,限位折板和限位副板就起到了对挡油板的限位作用。作为改进,限位折板上部固设有能弯折的定位条板。在限位折板上部设置定位条板,当把挡油板卡装进限位折板和限位副板之间时, 可以将定位条板弯折到挡油板上方,因此,限位折板和限位副板对挡油板的两个侧面进行 限位,定位条板对挡油板上部限位,这样,不但能使挡油板相对壳体在一定方向活动,还能 使挡油板与壳体保持一定的相对位置关系,有助于保持壳体内油面平稳。作为进一步改进,限位折板和限位副板平行设置。将限位折板和限位副板平行设置,当把挡油板端部插入限位折板和限位副板之间 的空腔内时,挡油板与限位折板、限位副板之间将是面接触方式,插装时将更方便。作为更进一步改进,所述限位副板由部分限位折板切割冲压而成。将限位副板从限位折板上冲压而成,不但可以节省制作工序,还可以节省制造成 本,有助于推广应用。作为另一种实现方式,所述限位件为两个弯折板,弯折板包括固接在一起的固定 折板和限位折板,固定折板与壳体内侧面固接在一起,限位折板分别位于挡油板两侧。该实现方式与第一种实现方式类似,不同之处是本实现方式是在挡油板两侧分别 设有一个弯折板,弯折板的固定折板与壳体内壁固接在一起,起固定支撑限位折板的作用, 限位折板在固定折板的支撑下起限制挡油板向两侧移动的作用。作为改进,至少一个限位折板上部固设有能弯折的定位条板。定位条板的主要作用是对挡油板的上方进行限位,防止挡油板上下窜动。作为进一步改进,所述弯折板的弯折角度为90度。将弯折板的弯折角度设置为90度,把两个弯折板固定到壳体内壁上后,两个限位 折板就垂直于壳体内壁,这样,当把挡油板端部插入两个限位折板之间的空腔内时,两个限 位折板与挡油板平行设置,对挡油板的限位效果更好。综上所述,采用这种结构的油底壳,结构合理,稳定性强,且安全性好,适合在各种 发动机上使用,尤其适合在农用车辆或越野车辆的发动机上使用,可以提高发动机整体稳 定性和行驶安全性。

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细说明图1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
一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
二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为壳体,2为挡油板,3为弯折板,4为固定折板,5为限位折板,6为限位副 板,7为定位条板,8为安装孔。
具体实施方式
具体实施方式
一,如图1所示,该油底壳包括壳体1,壳体1呈开口向上的筒状,壳 体1 口部向外翻边,在壳体1 口部边沿上设有安装孔8,这样,该油底壳安装到发动机上时更 加方便。壳体1内侧壁上设有弯折板3,弯折板3包括一个固定折板4和一个限位折板5,限位折板5和固定折板4垂直固定在一起。在本实施例中,壳体1的一个内侧壁上设置有两 个弯折板3,这两个弯折板3的固定折板4与壳体1内侧壁焊接在一起,两个弯折板3的限 位折板5相邻间隔且平行设置,这样,就在两个限位折板5之间形成一个间隙。与该内侧壁 相对应的壳体1另一个内侧壁上也对应设置有两个弯折板3,该两个弯折板3的限位折板5 之间也存在一个间隙。在所述两个间隙中插装有贯通两间隙的挡油板2,挡油板2呈长方形 板状,挡油板2在高度上从壳体1内底面延伸到弯折板3上端面,挡油板2在长度上从壳体 1的一个内侧面延伸到壳体1的另一个内侧面,为了使挡油板2在长度方向上有较大的活动 空间,挡油板2在长度上可以比上述长度稍小。因为挡油板2与壳体1、弯折板3都是活动 连接,所以,即使发动机在使用时发生剧烈震动导致壳体1变形,挡油板2也会在所述间隙 内移动,因此不会对壳体1的结构造成影响,更不会导致漏油或其他故障,安全性较高。限 位折板5上固设有定位条板7,定位条板7呈长方形条状,当在弯折板3之间插入挡油板2 后,可以将定位条板7从限位折板5 —侧弯折到另一侧,这样就相当于对挡油板2的上方进 行了限位,可以防止挡油板2在间隙内上下窜动,可保证有利于油底壳的整体稳定性。
具体实施方式
二,如图2所示,该油底壳与具体实施方式
一的结构类似,不同之处 在于,每个壳体1内侧壁上只设有一个弯折板3,所述弯折板3包括一个固定折板4和一个 限位折板5,固定折板4和限位折板5垂直固接在一起,限位折板5上平行间隔设置有限位 副板6,限位副板6与限位折板5固接在一起,这样,在限位副板6和限位折板5之间就形 成一个间隙。在壳体1与该内侧壁对应的另一个内侧壁上也固设有一个同样结构的弯折板 3,所述两个弯折板3的间隙对应设置,所述间隙内插装有一个挡油板2,挡油板2呈长方形 板状,挡油板2的左右两侧由限位折板5和限位副板6进行限位,限位折板5上部固设有定 位条板7,定位条板7呈长条形,当挡油板2插入到弯折板3内的间隙内时,将定位条板7弯 折到挡油板2另一侧,这样就起到了对挡油板2上方限位的作用,可以防止挡油板2上下窜 动,有助于壳体1内油面的稳定。在本实施例中,挡油板2的两端都是通过弯折板3与壳体1内侧壁连接,在实际使 用时,也可以将挡油板2的一端与壳体1内侧壁固接,而另一端通过弯折板3与壳体1内侧 壁插装配合,其结构类似,效果相同,在此不再细述。
权利要求一种油底壳,包括壳体(1),壳体(1)内设有挡油板(2),其特征是至少有一个壳体(1)的对应内侧面上固设有限位件,挡油板(2)的端部与所述限位件对应卡装在一起。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油底壳,其特征是所述限位件为弯折板(3),弯折板(3)包括 固接在一起的固定折板(4)和限位折板(5),固定折板(4)与壳体(1)内侧面固接在一起, 限位折板(5)上固设有与限位折板(5)间隔设置的限位副板(6),挡油板(2)端部插装在限 位折板(5)和限位副板(6)之间。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油底壳,其特征是限位折板(5)上部固设有能弯折的定位条 板⑵。
4.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油底壳,其特征是限位折板(5)和限位副板(6)平行设置。
5.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油底壳,其特征是所述限位副板(6)由部分限位折板(5) 切割冲压而成。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油底壳,其特征是所述限位件为两个弯折板(3),弯折板(3) 包括固接在一起的固定折板(4)和限位折板(5),固定折板(4)与壳体(1)内侧面固接在一 起,限位折板(5)分别位于挡油板(2)两侧。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油底壳,其特征是至少一个限位折板(5)上部固设有能弯折 的定位条板(7)。
8.如权利要求2、3、6或7所述的油底壳,其特征是所述弯折板(3)的弯折角度为90度。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油底壳,包括壳体,壳体内设有挡油板,至少有一个壳体的对应内侧面上固设有限位件,挡油板的端部与所述限位件对应卡装在一起。所述限位件为弯折板,弯折板包括固接在一起的固定折板和限位折板,固定折板与壳体内侧面固接在一起,限位折板上固设有与限位折板间隔设置的限位副板,挡油板端部插装在限位折板和限位副板之间。限位折板上部固设有能弯折的定位条板。采用这种结构的油底壳,结构合理,稳定性强,且安全性好,适合在各种发动机上使用,尤其适合在农用车辆或越野车辆的发动机上使用,可以提高发动机整体稳定性和行驶安全性。
文档编号F01M11/00GK201687548SQ20102021627
公开日2010年12月29日 申请日期2010年5月27日 优先权日2010年5月27日
发明者刘建新, 孙刚, 李培新, 王延欣 申请人:潍柴重机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