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擎吹漏气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190423阅读:21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引擎吹漏气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引擎吹漏气结构,尤指一种适用于机车的引擎吹漏气结构。
背景技术
一般机车引擎内部皆使用机油以作为润滑及降温之用,以确保引擎内部的机件可正常运作。而于引擎运转的过程中,由燃烧室经由活塞环而泄进曲轴室的废气会增加引擎室的内压,如不及时排出,将会造成油封漏油等问题。且因为此废气会与引擎室中飞溅的小油滴混合成油气,而此油气则必须藉由一回收设备加以分离及回收以循环使用。习知的机油回收结构设计主要可分为离心式及迷宫式两种,其中离心式是指将油气以离心力旋转甩开至一壁面上并凝结回收;迷宫式则是使油气多次撞击于隔板或隔肋上而凝结回收。两者又以离心式的效果明显优于迷宫式。亦有同时结合离心式及迷宫式的结构设计。在油气通过上述任一种机油回收结构后,皆由一设于汽缸头盖表面的排出口进入于该处外接的一连接管,此连接管并连接至一油气分离器以进行二次油气分离、及压力平衡。由于习知引擎机油回收结构为单一排出口设计,若将同一引擎安装于不同的车架配置时,常会发生连接管与车架或其它车内零部件相干涉的情形,必需修改汽缸头或汽缸头盖。 因此习知引擎机油回收结构并非十分理想。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引擎吹漏气结构,该结构可以在不重新设计汽缸头盖的情况下,引擎可直接搭配于各种不同布局的车架款式。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引擎吹漏气结构包括一汽缸头盖、及一迷宫机构,其中汽缸头盖包括有相反的一向内面、及一向外面,迷宫机构是设于汽缸头盖的向内面,迷宫机构界定出一吹漏气流道。此外,上述汽缸头盖设有复数排出通道是与吹漏气流道相连通,复数排出通道并分别开口于汽缸头盖的向外面。藉由上述吹漏气结构设计,单一种引擎可选择启用所需特定位置的接头以搭配于不同车架布局,不须重新设计制造汽缸头盖,因此在成本上有极大优势。上述复数排出通道可包括有三排出通道,三排出通道可排列成T形。上述复数排出通道可以是透过一连接道而连通于吹漏气流道,且连接道与复数排出通道呈垂直。或者,复数排出通道可以是更分别开口于汽缸头盖的向内面而与吹漏气流道相连通。由于不同迷宫走势及出口位置也会影响吹漏气表现,以前者将吹漏气流道末端端口固定的设计较佳。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可利用的油气排出口有多个位置选择,不会局限在一处, 因此在迷宫机构布局不变的前提下,可搭配于各种不同车架设计,不致发生外部连接管与车架或其它零部件干涉的情形。由于迷宫机构布局极易影响引挚性能及机油消耗量,因此利用本实用新型可不必费力地针对不同车架设计而重新修改迷宫机构布局,在设计与制造成本的节省上有极大的优势。

图1是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引擎汽缸头盖底视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引擎汽缸头盖顶视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引擎汽缸头盖侧剖视图。图4是本实用新型第二较佳实施例的引擎汽缸头盖底视图。主要元件符号说明汽缸头盖10,30 向内面101,301内杯壁面IOla 向外面102外杯壁面102a 上侧面103,303左侧面104右侧面105,305迷宫机构11 吹漏气流道12,31挡墙13排出通道 21,22,23,32,33连接道24外部连接管25油气分离器2具体实施方式
参考图1 3,分别为第一实施例的引擎汽缸头盖底视图、顶视图、侧剖视图。图 1为将本实用新型吹漏气机油回收结构应用于机车的引擎,但并非限定于此,亦可应用于其它种类载具。图示为一速克达机车(SCOOTER-TYPE MOTORCYCLE)引擎的汽缸头盖,汽缸头盖10呈约略四方形杯状,并与引擎的汽缸头(图未示)相结合。汽缸头盖10包括有相反的一向内面101与一向外面102,其中向内面101是指朝向汽缸头、位于引擎内部的一侧表面。需特别说明的是,在上述杯状汽缸头盖场合中,内杯壁面IOla亦属于向内面101的一部分,外杯壁面102a亦属于向外面102的一部分。在向内面101设置有一迷宫机构11,主要是在汽缸头盖向内面101突出形成复数个挡墙13,挡墙13是交错排列并因此界定出一供油气流动的通道,称吹漏气流道12。吹漏气流道12以其末端端口 P与一连接道24相连,且连接道24亦连接至一排出通道21。排出通道21最终开口于汽缸头盖10的上侧面103 (属于外杯壁面102a的一部分)。自与排出通道21开口端相反的一端又垂直地连接有二排出通道22,23,二排出通道22,23各自开口于汽缸头盖10的左侧面104、及右侧面105 (亦皆属于外杯壁面102a的一部分)。因此三排出通道21 23排列成T字形。特别地,前述连接道24的走向与三排出通道21 23的走向相互垂直。上述各排出通道21 23于向外面102的开口皆相当于引擎内部油气离开引擎而进入外部连接管的最后端口。藉由上述结构,引擎运转所产生并积于汽缸头盖10的机油油气会进入迷宫机构 11,循吹漏气流道12行走,此时机构内的挡墙13会发挥导引气体、阻挡油滴的作用,亦即部分机油凝结收集于挡墙13上。未被收集的机油则随气体通过吹漏气流道12,并接而流进连接道24以及三排出通道21 23至少其中之一,最后流出汽缸头盖10进入外部连接管 25、及油气分离器26。 参考图4,为第二实施例引擎汽缸头盖底视图。本实施例的汽缸头盖30向内面形成有一吹漏气流道31,且有一排出通道32 —端开口于向内面301、另一端开口于上侧面 303,一排出通道33 —端开口于向内面301、另一端开口于右侧面305,二排出通道32,33皆与吹漏气流道31相连通。在此种结构设计下,吹漏气不经过一连接道而直接从所设定排出通道排出,同样具有采用同一引擎即可因应不同车架配置 的优点。然,相较而言,因吹漏气流道末端端口的位置对于引挚性能及机油消耗量亦有所影响,故仍以第一例吹漏气流道末端端口位置为单一固定的设计较佳。
权利要求1.一种引擎吹漏气结构,包括一汽缸头盖,包括有相反的一向内面、及一向外面;以及一迷宫机构,设于该汽缸头盖的该向内面,界定出一吹漏气流道; 其特征在于该汽缸头盖设有复数排出通道是与该吹漏气流道相连通,该复数排出通道并分别开口于该汽缸头盖的向外面。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引擎吹漏气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复数排出通道包括有三排出通道。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引擎吹漏气结构,其特征在于该三排出通道排列成T形。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引擎吹漏气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复数排出通道透过一连接道而连通于该吹漏气流道,且该连接道与该复数排出通道呈垂直。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引擎吹漏气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复数排出通道更分别开口于该汽缸头盖的向内面而与该吹漏气流道相连通。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引擎吹漏气结构,包括一汽缸头盖、及设于汽缸头盖的向内面的一迷宫机构,迷宫机构界定出一吹漏气流道。汽缸头盖设有复数排出通道是与吹漏气流道相连通,且复数排出通道并分别开口于汽缸头盖的向外面。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可利用的油气排出口有多个位置选择,不会局限在一处,因此在迷宫机构布局不变的前提下,在不须重新设计汽缸头盖之情况下,可搭配于各种不同车架设计,不致发生外部连接管与车架或其它零部件干涉的情形。由于迷宫机构布局极易影响引擎性能及机油消耗量,因此利用本实用新型可不必费力地针对不同车架设计而重新修改迷宫机构布局,在设计与制造成本的节省上有极大的优势。
文档编号F01M11/08GK202039920SQ20112013677
公开日2011年11月16日 申请日期2011年4月29日 优先权日2011年4月29日
发明者王友颖, 谢荣凌, 高永福 申请人:三阳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