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脂制进气歧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202930阅读:19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树脂制进气歧管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设置在发动机的进气系统中的树脂制进气歧管,详细地讲是涉及树脂成形而成的树脂制进气歧管。
背景技术
在专利文献I中公开有一种如下的进气歧管即在进气导入通路的弯曲部上设置突起来消除导入至稳压箱中的空气的流动的走偏,从而提高空气向各独立进气通路分配的分配性能。
专利文献I :日本特开2009 - 203966号公报
但是,在专利文献I的进气歧管中,在进气导入通路的弯曲部上设置突起,因此该突起成为障碍物,使能够导入到稳压箱中的空气的流量减少,从而使得进气歧管的流量性能降低。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即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点而做成的,其课题在于提供既能够维持流量性能,又能够谋求空气(或者,空气和除空气之外的气体混合而成的混合气体)向各分支通路分配的分配性能的提高的树脂制进气歧管。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而做成的本发明的一个技术方案的树脂制进气歧管具有稳压箱和多个分支通路,该稳压箱具有与用于导入空气的进气导入口连通的导入流路部以及与上述导入流路部连通的主流路部;该多个分支通路与上述稳压箱连通,使上述空气分配至发动机的多个气缸中;该树脂制进气歧管的特征在于,上述主流路部具有控制壁,其向流路的内侧突出地形成;进气导入口侧区域,其形成于在上述多个分支通路的排列方向上相对于上述控制壁靠上述进气导入口侧的位置;以及里侧区域,其形成于在上述多个分支通路的排列方向上相对于上述控制壁靠流路的里侧的位置;上述里侧区域的与流路轴线正交的流路截面的面积比上述进气导入口侧区域的与上述流路轴线正交的流路截面的面积小。
采用该技术方案,稳压箱的主流路部具有控制壁以及隔着该控制壁设置的进气导入口侧区域和里侧区域。而且,里侧区域的与流路轴线正交的流路截面的面积比进气导入口侧区域的与流路轴线正交的流路截面的面积小。由此,由于与吸气导入口侧区域的容积相比使里侧区域的容积减小,所以,能够抑制向里侧区域流入的空气(混合气体)的流入量, 其中,与进气导入口侧区域相比,在该里侧区域中空气(混合气体)更易于流入分支通路。因此,能够维持导入流路部的空气的流量,并且能够减少进气导入口侧区域向分支通路流入的空气(混合气体)的流入量与里侧区域向分支通路流入的空气(混合气体)的流入量的偏差。因此,能够维持流量性能,并且能够提高空气(混合气体)向各分支通路分配的分配性倉泛。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上述导入流路部形成为弯曲形状;上述主流路部具有与上述导入流路部中靠外侧的弯曲形状的壁部连接的外侧壁部,以及与上述导入流路部中靠内侧的弯曲形状的壁部连接的内侧壁部;上述控制壁以连接上述外侧壁部和上述内侧壁部之间的方式形成,通过使该控制壁在比其与上述外侧壁部连接的位置更靠上述主流路部的里侧的位置处与上述内侧壁部连接,从而使得该控制壁形成为与上述流路轴线倾斜交叉。
采用该技术方案,控制壁以连接主流路部的外侧壁部和内侧壁部之间的方式形成,该控制壁以在比其与外侧壁部相连接的位置更靠主流路部的里侧的位置处与内侧壁部相连接而形成为与流路轴线倾斜交叉。由此,能够谋求进一步提高空气(混合气体)向各分支通路分配的分配性能。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上述导入流路部的与流路轴线正交的流路截面的面积随着该导入流路部从上述进气导入口朝向上述主流路部去而逐渐变大。
采用该技术方案,稳压箱的与进气导入口连通的导入流路部的与流路轴线正交的流路截面的面积随着该导入流路从进气导入口朝向主流路部去而逐渐变大。由此,通过使导入流路部的流路截面的面积平顺地变大,从而能够使空气(混合气体)在流路的下流侧 (里侧)顺利地流动。因此,能够更可靠地维持流量性能。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从上述进气导入口侧朝向上述里侧,上述多个分支通路按照第一分支通路、第二分支通路、第三分支通路、第四分支通路的顺序排列。在上述多个分支通路的排列方向上,上述控制壁形成在上述稳压箱和上述第三分支通路相连接的连接部分的范围内的位置处。
采用该技术方案,从稳压箱的进气导入口侧朝向流路的里侧,多个分支通路按照第一分支通路、第二分支通路、第三分支通路、第四分支通路的顺序排列,在多个分支通路的排列方向上,控制壁形成在稳压箱和上述第三分支通路相连接的连接部分的范围内的位置处。由此,能够抑制空气(混合气体)向易于流入空气(混合气体)的第三分支通路、第四分支通路流入的流入量。因此,能够增加空气(混合气体)向第一分支通路、第二分支通路流入的流入量。因此,能够有效地提高空气(混合气体)向各分支通路分配的分配性能。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上述主流路部的上述流路轴线形成为直线形状。
采用该技术方案,主流路部的流路轴线形成为直线形状。由此,构成主流路部的壁部形成为直线形状,所以,能够使空气(混合气体)顺畅地流动到稳压箱的流路的下游侧(里侧)。此外,能够谋求树脂制进气歧管的小型化,进一步,能够提高生产率。
采用本发明的树脂制进气歧管能够维持流量性能,并且能够提高空气(混合气体) 向各分支通路分配的分配性能。


图I是树脂制进气歧管的主视图。
图2是图I所示的树脂制进气歧管的右视图。
图3是图I所示的树脂制进气歧管的俯视图。
图4是图I的A-A剖视图。
图5是树脂制进气歧管的分解图。
图6是自树脂制进气歧管拆卸下部构件后的状态的图,是从中部构件中的与下部构件相接合的接合面侧看到的图。
图7是图3的B-B剖视图。
图8是表示对本实施例的稳压箱的内部的空气(混合气体)的流动进行解析的解析结果的图。
图9是表示对以往的稳压箱的内部的空气(混合气体)的流动进行解析的解析结果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详细说明将本发明具体化而成的实施方式。
树脂制进气歧管的i兑明
首先,对树脂制进气歧管I的整体概要进行说明。在此,图I是树脂制进气歧管I 的主视图。另外,图2是从附图右侧看图I所示的树脂制进气歧管I的图,图3是图I所示的树脂制进气歧管I的俯视图。另外,图4是图I的A-A剖视图,图5是树脂制进气歧管I 的分解图。
如图I 图5所示,树脂制进气歧管I由上部构件10、中部构件12、下部构件14 等构成。另外,如图4所示,上部构件10相对于中部构件12配置在附图上侧,构成各分支通路16中的位于附图上侧的上半壳部。即,上部构件10形成弯曲形状的进气管路18上的靠外侧的部分,该进气管路18构成分支通路16的一部分。
在图4中,中部构件12配置于上部构件10的下侧,包括构成稳压箱20的上半壳部的稳压箱形成部22。另外,中部构件12构成各分支通路16的在图4中位于稳压箱20的上侧的部分的下半壳部。即,中部构件12形成弯曲形状的进气管路18上的靠内侧的部分, 该进气管路18构成分支通路16的一部分。
另外,中部构件12在稳压箱形成部22上具有用于与下部构件14的稳压箱形成部 24熔接的熔接部26。并且,中部构件12还在进气管路18的通路口 28具有用于与下部构件14的弯曲管路部30熔接的熔接部32。
在图4中,下部构件14配置在中部构件12的下侧,包括构成稳压箱20的下半壳部的稳压箱形成部24。另外,下部构件14包括弯曲管路部30,该弯曲管路部30构成各分支通路16的在图4中位于稳压箱20下侧的一部分,使稳压箱和进气管路18之间连通。
以上的上部构件10、中部构件12和下部构件14分别是将合成树脂作为材料利用注射成形形成为规定的形状。
分支通路16连通于稳压箱20,自该稳压箱20分支并形成为弯曲形状,形成有多个分支通路16。在此,作为一例子,形成有4个分支通路16。详细的内容如后所述,从进气导入口 38侧朝向稳压箱20的里侧(下游侧),分支通路16按照第一分支通路16a、第二分支通路16b、第三分支通路16c、第四分支通路16d的顺序排列(参照图6)。分支通路16中的、在图4中位于稳压箱20的下侧的部分由下部构件14所具有的弯曲管路部30形成。另外,分支通路16中的、在图4中位于稳压箱20的上侧的进气管路部18由上部构件10和中部构件12形成。
如图4所示,稳压箱20形成在中部构件12与下部构件14之间,内包在分支通路 16的内周部34的内侧地形成。另外,如后述的图6所示,稳压箱20包括连通于进气导入口 38且流路轴线LI形成为弯曲形状的导入流路部35、及连通于该导入流路部35且流路轴线L2形成为直线形状的主流路部37。在此,流路轴线LI是导入流路部35的中心轴线,流路轴线L2是主流路部37的中心轴线。
另外,如图I等所示,在树脂制进气歧管I中形成有用于固定节气门装置(未图示) 的凸缘36。在该凸缘36中形成有通向内部的稳压箱20的进气导入口 38。另外,如图2所示,在树脂制进气歧管I中形成有用于安装EGR管(未图示)的凸缘40。在该凸缘40中形成有通向内部的稳压箱20的EGR (Exhaust Gas Recirculation,废气再循环)气体导入口 42。
另外,如图I等所示,在树脂制进气歧管I上形成有PCV (Positive Crankcase Ventilation,曲轴箱强制通风)管44 (管接头),该PCV管44用于安装为了使来自发动机 (未图示)的曲轴箱(未图示)的窜气回流而使用的窜气还原用管(未图示)。该PCV管44与上部构件10—体地形成。另外,该PCV管44通过后述的PCV通路46 (参照图6)通向内部的稳压箱20。于是,从窜气还原用管导入到PCV管44中的窜气通过连通于PCV管44的 PCV通路46导入到稳压箱20的内部。
另外,如图I等所示,在树脂制进气歧管I中形成有管接头48,该管接头48用于安装向制动增压器(未图示)提供负压的负压管(未图示)。该管接头48通向内部的稳压箱 20。
在该构造的树脂制进气歧管I中,用未图示的空气滤清器过滤后的空气(吸入空气)经过未图示的节气门装置,从进气导入口 38导入到稳压箱20的内部。然后,导入到稳压箱20内部的空气与通过PCV通路46导入到稳压箱20内部的窜气、从EGR气体导入口 42 导入到稳压箱20内部的EGR气体等除空气之外的气体混合。之后,空气与除空气之外的气体混合而成的混合气体分配到各分支通路16,经过各分支通路16分别导入到发动机的各气缸(未图不)内。
另外,该构造的树脂制进气歧管I是通过将上部构件10、中部构件12和下部构件 14互相组合,利用振动熔接使它们互相结合并一体化来制造的。
中部构件的说明
接着,对构成该树脂制进气歧管I的各构件中的中部构件12进行说明。在此,图6 是自树脂制进气歧管I拆下下部构件14后的状态的图,是从中部构件12中的用于与下部构件14接合的接合面侧看到的图。
如图6所示,在中部构件12中的与下部构件14接合的接合面侧形成有用于向发动机(未图不)的缸盖(未图不)固定的凸缘50。在该凸缘50中横向并排地形成有与4气缸发动机相对应的4个进气导出口 52。另外,在该凸缘50的缘部形成有用于向缸盖固定的多个安装孔54。
并且,在中部构件12中的与下部构件14接合的接合面侧形成有构成稳压箱20的上半壳部的凹形状的稳压箱形成部22。在隔着该稳压箱形成部22地与凸缘50相反侧横向并排地形成有与各分支通路16相对应的4个通路口 28。另外,在中部构件12的中央部,与上述管接头48相对应地形成有连通于稳压箱20的气体导入孔56。并且,详细内容如后所述,在中部构件12上形成有控制壁58。
稳压箱的说明
接下来,使用图6 图9对稳压箱20的构造进行说明。在此,图7是图3的B-B剖视图。另外,图8是表示对本实施例的稳压箱20的内部的空气(混合气体)的流动进行解析的解析结果的图,图9是表示对以往的稳压箱的内部的空气(混合气体)的流动进行解析的解析结果的图。另外,图8和图9仅表示了向第四分支流路16d流入的空气(混合气体) 的流动。
如图6和图7所示,在稳压箱20的空气(混合气体)流路的里侧(下游侧)的位置处,在中部构件12上形成有控制壁58。该控制壁58在主流路部37中形成为向流路的内侧 (图6的纸面外侧,图7的下侧)突出。而且,在多个分支通路16的排列方向上相对于控制壁58靠进气导入口 38—侧的位置处形成有进气导入口侧区域60。此外,在多个分支通路 16的排列方向上相对于控制壁58靠稳压箱20的流路的里侧的位置处形成有里侧区域62。 并且,里侧区域62的与流路轴线L2正交的流路截面的面积比进气导入口侧区域60的与流路轴线L2正交的流路截面的面积小。由此,使得里侧区域62的容积比进气导入口侧区域 60的容积急剧减少。
此处,在以往那样未形成控制壁58的情况下,流入到稳压箱20的内部的空气(混合气体)需要进行半径比较小的弯曲进入第一分支通路16a、第二分支通路16b,因此难以进入第一分支通路16a、第二分支通路16b ;另一方面,该流入到稳压箱20的内部的空气(混合气体)能够进行半径比较大的弯曲进入第三分支通路16c、第四分支通路16d,因此容易进入第三分支通路16c、第四分支通路16d。因此,向各分支通路16流入的空气(混合气体) 的流入量产生了偏差。但是,在本实施例中,像上述那样地形成控制壁58,从而使得里侧区域62的容积比进气导入口侧区域60的容积急剧地减少,因此,能够抑制里侧区域62中的空气(混合气体)的流量。
因此,能够抑制向第三分支通路16c、第四分支通路16d流入的空气(混合气体)的流入量。此外,无需在导入流路部35上设置像上述的以往技术那样的突起。因此,能够维持导入流路部35中的空气的流量,并且能够使进气导入口侧区域60和里侧区域62中的向各分支通路16流入的空气(混合气体)的流入量的偏差减小。因此,能够维持流量性能,并且能够提高空气(混合气体)向各分支通路16分配的分配性能。
此外,如图6所示,稳压箱20的主流路部37具有与导入流路部35中靠外侧的弯曲形状的壁部连接的外侧壁部64,以及与导入流路部35中靠内侧的弯曲形状的壁部连接的内侧壁部66。并且,控制壁58以连接外侧壁部64和内侧壁部66之间的方式形成。更详细而言,通过使控制壁58与内侧壁部66相连接的内侧连接部68比与外侧壁部64相连的外侧连接部70更靠稳压箱20的里侧,从而控制壁58形成为与流路轴线L2倾斜交叉。
因此,自进气导入口 38经由导入流路部35而流入主流路部37中的空气较为容易地一边与其它的气体混合,一边沿着控制壁58从外侧壁部64侧向内侧壁部66侧流动。由此,在稳压箱20的内部,空气(混合气体)的流动稳定。因此,能够更加可靠地减少进气导入口侧区域60向分支通路16流入的混合气体的流入量和里侧区域62向分支通路16流入的混合气体的流入量的偏差。因此,能够谋求进一步提高空气(混合气体)向各分支通路16分配的分配性能。
此外,如图7所示,在多个分支通路16的排列方向(沿流路轴线L2的方向、图7的左右方向)上,控制壁58形成在稳压箱20和第三分支通路16c相连接的连接部分的范围内的位置。即,在沿流路轴线L2的方向上,进气导入口侧区域60跨越配置有第一分支通路16a和第二分支通路16b的位置地形成,里侧区域62跨越配置有第三分支通路16c和第四分支通路16d的位置地形成。
由此,能够抑制向第三分支通路16c和第四分支通路16d流入的空气(混合气体) 的流量,能够增加向第一分支通路16a和第二分支通路16b流入的空气(混合气体)的流量。 因此,能够抑制各分支通路16之间的空气(混合气体)的流入量的偏差,能够有效地提高空气(混合气体)向各分支通路16分配的分配性能。
此外,如图6所示,稳压箱20的主流路37的流路轴线L2形成为直线形状。由此, 稳压箱20的外侧壁部64和内侧壁部66形成为直线形状。由此,能够使空气(混合气体)在稳压箱20的里侧顺畅地流动。此外,能够谋求树脂制进气歧管I的小型化,进一步,能够提高树脂制进气歧管I的生产率。
此外,如图6、图7所示,稳压箱20的导入流路部35中,随着从进气导入口 38朝向主流路部37去,与流路轴线LI正交的流路截面的面积逐渐变大。由此,从吸气导入口 38 朝向主流路部37,稳压箱20的导入流路部35的壁部形成为光滑的曲面形状。
此处,进行了与稳压箱的内部的空气(混合气体)的流动相关的解析。于是,如图9 所示,以往的稳压箱72的导入流路部74的与流路轴线正交的流路截面的面积在主流路部 76侦彳(图9的左侧)的位置处急剧地变化。因此,如图9所示,导入至导入流路部74中的空气碰上导入流路部74的壁部从而跳起。因此,导入到以往的稳压箱72的内部的空气的流量被聚拢,空气的流速产生偏差,空气无法顺利地流入至该稳压箱72的内部。因此,以往的稳压箱72的流量性能较为低下。
与此相对地,如图8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导入到稳压箱20的内部的空气的流量不会发生聚拢,空气的流速稳定,在该稳压箱20的内部的整个流路的范围内,空气顺利地流入。因此,本实施例的稳压箱20提高了流量性能。由此,从进气导入口 38朝向主流路部37 去,将稳压箱20的导入流入部35的壁部形成光滑的曲面形状,并使与流路轴线LI正交的流路截面的面积逐渐变大,从而能够使自进气导入口 38导入的空气自导入流路部35顺利地流入到主流路部37中。因此,在主流路部37中,能够使空气(混合气体)的流动稳定,能够在稳压箱20的里侧使空气(混合气体)顺利地流动。因此,能够可靠地维持流量性能。
本实施例的效果
根据本实施方式,稳压箱20的主流路部37具有控制壁58、以及隔着该控制壁58 设置的进气导入口侧区域60和里侧区域62。而且,里侧区域62的与流路轴线L2正交的流路截面的面积比吸气导入口侧区域60的与流路轴线L2正交的流路截面的面积小。由此, 由于使里侧区域62的容积比进气导入口侧区域60的容积减少,所以能够抑制里侧区域中的空气(混合气体)的流入量,其中,与在进气导入口侧区域60相比在该里侧区域62中的空气(混合气体)更易于流入分支通路16。因此,能够维持导入流路部35的空气的流量,并且能够减少进气导入口侧区域60和里侧区域62中向分支通路16流入的空气(混合气体)的流入量的偏差。因此,能够维持流量性能,并且能够提高空气(混合气体)向各分支通路16 分配的分配性能。
此外,控制壁58以连接主流路部37的外侧壁部64和内侧壁部66之间的方式形成,以使该控制壁58的内侧连接部68位于比外侧连接部70靠主流路部37的里侧的位置处与流路轴线L2倾斜交叉。由此,能够进一步提高空气(混合气体)向各分支通路16分配的分配性能。
此外,稳压箱20的导入流路部35中,随着从进气导入口 38朝向主流路部37去, 与流路轴线LI正交的流路截面的面积逐渐变大。由此,通过使导入流路部35的流路截面的面积平顺地变大,从而能够使空气(混合气体)在流路的里侧顺利地流动。因此,能够更可靠地维持流量性能。
此外,从稳压箱20的进气导入口 38侧朝向流路的里侧,多个分支通路16按照第一分支通路16a、第二分支通路16b、第三分支通路16c、第四分支通路16d的顺序排列。而且,在多个分支通路16的排列方向上,控制壁58形成在稳压箱20和第三分支通路16c相连接的连接部分的范围内的位置处。由此,能够抑制向易于流入空气(混合气体)的第三分支通路16c、第四分支通路16d流入的空气(混合气体)的流入量。因此,能够增加向第一分支通路16a、第二分支通路16b流入的空气(混合气体)的流入量。因此,能够有效地提高空气(混合气体)向各分支通路16分配的分配性能。
此外,主流路37的流路轴线L2形成为直线形状。由此,构成主流路部37的外侧壁部64和内侧壁部66形成为直线形状,所以,能够使空气(混合气体)顺利地流动到稳压箱 20的流路的里侧。此外,能够实现树脂制进气歧管I的小型化,而且,能够提高生产率。
另外,不言而喻,上述实施方式只是简单的例示,并未对本发明有任何的限定,能够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改良、变形。
附图标记说明
I、树脂制进气歧管;10、上部构件;12、中部构件;14、下部构件;16、分支通路; 16a、第一分支通路;16b、第二分支通路;16c、第三分支通路;16d、第四分支通路;20、稳压箱;35、导入流路部;37、主流路部;38、进气导入口 ;58、控制壁;60、进气导入口侧区域; 62、里侧区域;64、外侧壁部;66、内侧壁部;68、内侧连接部;70、外侧连接部;L1、流路轴线; L2流路轴线。
权利要求
1.一种树脂制进气歧管,其具有稳压箱和多个分支通路, 该稳压箱具有与用于导入空气的进气导入口连通的导入流路部以及与上述导入流路部连通的主流路部; 该多个分支通路与上述稳压箱连通,使上述空气分配至发动机的多个气缸中; 其特征在于,上述主流路部具有 控制壁,其向流路的内侧突出地形成; 进气导入口侧区域,其形成于在上述多个分支通路的排列方向上相对于上述控制壁靠上述进气导入口侧的位置; 里侧区域,其形成于在上述多个分支通路的排列方向上相对于上述控制壁靠流路的里侧的位置; 上述里侧区域的与流路轴线正交的流路截面的面积比上述进气导入口侧区域的与流路轴线正交的流路截面的面积小。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树脂制进气歧管,其特征在于, 上述导入流路部形成为弯曲形状; 上述主流路部具有与上述导入流路部中靠外侧的弯曲形状的壁部连接的外侧壁部,以及与上述导入流路部中靠内侧的弯曲形状的壁部连接的内侧壁部; 上述控制壁以连接上述外侧壁部和上述内侧壁部之间的方式形成,上述控制壁以如下方式与上述流路轴线倾斜交叉地形成,即该控制壁在比其与上述外侧壁部连接的位置靠上述主流路部的里侧的位置处与上述内侧壁部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I或2所述的树脂制进气歧管,其特征在于,随着从上述进气导入口朝向上述主流路部去,上述导入流路部的与导入流路部的流路轴线正交的流路截面的面积逐渐变大。
4.根据权利要求I 3中任一项所述的树脂制进气歧管,其特征在于,从上述进气导入口侧朝向上述里侧,上述多个分支通路按照第一分支通路、第二分支通路、第三分支通路、第四分支通路的顺序排列。
在上述多个分支通路的排列方向上,上述控制壁形成在上述稳压箱和上述第三分支通路相连接的连接部分的范围内的位置处。
5.根据权利要求I至4任一项所述的树脂制进气歧管,其特征在于, 上述主流路部的上述流路轴线形成为直线形状。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维持流量性能,并且能够提高空气(混合气体)向各分支通路分配的分配性能的树脂制进气歧管。本发明的树脂制进气歧管(1)中,稳压箱(20)的主流路部(37)具有控制壁(58),其向流路的内侧突出地形成;进气导入口侧区域(60),其形成于在多个分支通路(16)的排列方向上相对于控制壁(58)靠进气导入口(38)侧的位置;里侧区域(62),其形成于在多个分支通路的排列方向上相对于控制壁(58)靠流路的里侧的位置;里侧区域(62)的与流路轴线(L2)正交的流路截面的面积比上述进气导入口侧区域(60)的与流路轴线(L2)正交的流路截面的面积小。
文档编号F02M35/104GK102979648SQ20121029971
公开日2013年3月20日 申请日期2012年8月21日 优先权日2011年9月5日
发明者谷川裕纪, 久田一郎 申请人:爱三工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