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发动机曲轴箱通风系统中的油气分离总成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829443阅读:367来源:国知局
一种发动机曲轴箱通风系统中的油气分离总成结构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属于汽车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发动机曲轴箱通风系统中的油气分离总成结构。



背景技术:

发动机工作的时候,在做功冲程汽缸内燃烧的高温高压气体会沿着活塞组件与气缸壁之间的间隙窜入曲轴箱中,导致曲轴箱内充满窜气,如窜气不能有效释放,会导致发动机密封件失效,造成安全隐患。但因窜气中含有大量的机油和燃油蒸汽,直接排入大气会造成环境污染,故此需设计油气分离器系统。油气分离器是将曲轴箱窜气中携带的机油油滴进行分离,分离后的曲轴箱窜气通过曲轴箱通风管路引入燃烧室燃烧,分离后的油滴回流到油底壳内,从而防止出现机油消耗过高、燃烧异常等问题。

现有技术中,如中国专利【申请号:201110208039.9;申请公布号:CN 102251828 A】公开了一种独立外悬挂式发动机油气分离器,包括分离器主体,所述分离器主体采集曲轴箱内的油气,油气经过独立外悬挂式发动机油气分离器进行油气分离工作,分离后的机油经过回油管路直接回到发动机曲轴箱内再次利用,分离后的气体经过管路连接到进气歧管上。上述油气分离器的油气分离效率低,机油消耗量高,易发生窜油、冬季乳化、结冰等问题,并且结构复杂、制造成本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的技术存在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发动机曲轴箱通风系统中的油气分离总成结构,本实用新型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避免冬季低温环境下曲轴箱窜气发生乳化、结冰。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发动机曲轴箱通风系统中的油气分离总成结构,发动机包括气缸盖罩,发动机曲轴箱通风系统包括PCV阀和通气管,所述气缸盖罩上具有油气出口一和油气出口二,其特征在于,所述油气分离总成结构包括安装在气缸盖罩上的PCV侧油气分离器和补气侧油气分离器,所述PCV阀通过PCV侧油气分离器与油气出口一相连通,所述通气管通过补气侧油气分离器与油气出口二相连通。

本发动机曲轴箱通风系统中的油气分离总成结构的工作原理是通过两个外挂分体式油气分离器的组合设置,其中,补气侧油气分离器能够在低负荷工况下承担补气功能,帮助曲轴箱扫气,有效解决曲轴箱窜气冬季乳化、结冰的情况发生;具体来说,PCV阀与进气岐管相连通,通气管与空气滤清器相连通,当处于低负荷工况下,即空滤后压力大于曲轴箱压力、曲轴箱压力大于进气岐管压力时,曲轴箱内的窜气从油气出口一进入PCV侧油气分离器,并通过PCV侧油气分离器分离后,气体由PCV阀进入进气歧管,分离下来的液态机油回到油底壳;同时,经空滤器过滤后的新鲜空气由通气管进入补气侧油气分离器,然后通过油气出口二进入曲轴箱,保证曲轴箱内窜气充分扫气,使得窜气保持充分流动状态,使得冬季低温环境下窜气不易发生乳化、结冰的情况;当处于高负荷工况下,即进气岐管压力大于曲轴箱压力、曲轴箱压力大于空滤后压力时,此时PCV阀关闭,窜气通过油气出口二进入补气侧油气分离器进行油气分离,分离出来的气体从通气管进入空滤器,最终进入燃烧室重新参与燃烧,分离下的液态机油回到油底壳。

在上述的发动机曲轴箱通风系统中的油气分离总成结构中,所述PCV侧油气分离器内具有油气分离腔一和迷宫挡板一,所述PCV侧油气分离器的壳体外具有与油气分离腔一相通的PCV阀安装座,所述PCV阀螺接在所述PCV阀安装座内,所述PCV侧油气分离器的壳体底部具有与油气出口一相通的入气口,所述PCV侧油气分离器的壳体内具有将油气分离腔一分隔成上下两个腔室的中间分离腔隔板,所述入气口位于中间分离腔隔板一端的下方,所述中间分离腔隔板另一端的上表面上具有中间分离腔入气口,所述中间分离腔隔板的上表面上还具有向内凹陷的集油腔一,所述集油腔一的底部具有与气缸盖罩相连通的回油孔一。当处于低负荷状态下时,窜气从油气出口一进入到入气口,再从下腔室经中间分离腔入气口进入上腔室,在此过程中,窜气经迷宫挡板一后实现油气分离,分离后的气体从PCV阀安装座进入PCV阀,分离后的液态机油通过集油腔一内的回油孔一回流到曲轴箱内;因此,通过以上设计的中间分离腔隔板将油气分离腔一分隔成上下两个腔室,使得在有限的空间内加长了气流通道,增加了油气与油气分离腔一接触时间及油气撞击迷宫挡板一的几率,提高了油气分离的效率,从而有效解决了机油消耗量高、窜油等问题。

在上述的发动机曲轴箱通风系统中的油气分离总成结构中,所述迷宫挡板一包括位于油气分离腔一顶面上的挡板一和位于中间分离腔隔板上下表面上且位置相对的挡板二,所述挡板一靠近入气口且沿横向设置在集油腔一的上方,位于中间分离腔隔板上表面的挡板二靠近PCV阀安装座且沿横向设置在集油腔一的一侧侧壁上。通过以上对迷宫挡板一的结构合理设计和布置,从而提高油气分离的效率,有效解决机油消耗量高、窜油等问题。

在上述的发动机曲轴箱通风系统中的油气分离总成结构中,所述集油腔一的底部具有向回油孔一倾斜的导油面,所述回油孔一位于集油腔一底部的最低处。通过设计导油面,使得回油更加顺畅。

在上述的发动机曲轴箱通风系统中的油气分离总成结构中,所述补气侧油气分离器具有油气分离腔二和迷宫挡板二,所述补气侧油气分离器的壳体外具有与油气分离腔二相通的管接头,所述通气管连接在管接头上,所述油气分离腔二的底部具有向上隆起的分离道,所述分离道的窜气入口与油气出口二相通,靠近分离道的窜气出口的油气分离腔二的底部具有与油气出口二相通的补气出口,所述油气分离腔二的底部还具有向内凹陷的集油腔二和集油腔三,所述集油腔二和集油腔三的底部分别具有与气缸盖罩相连通的回油孔二。当处于高负荷状态下时,窜气从油气出口二进入到分离道内,在此过程中,窜气会打在分离道的内壁上实现第一次油气分离,分离后的气体进入油气分离腔二,由迷宫挡板二进行二次分离,最终分离出的气体从通气管出去,分离出的液态机油经回油孔二回流到曲轴箱内;因此,通过以上设计的隆起的分离道,使得在有限的空间内加长了气流通道,增加了油气与油气分离腔二接触时间及油气撞击迷宫挡板二的几率,提高了油气分离的效率,从而有效解决了机油消耗量高、窜油等问题。

在上述的发动机曲轴箱通风系统中的油气分离总成结构中,所述迷宫挡板二包括位于油气分离腔二顶面上的挡板三和位于油气分离腔二底面上的挡板四,所述挡板三沿横向设置在集油腔二的上方,所述挡板四靠近管接头且沿横向设置在集油腔二的一侧侧壁上。通过以上对迷宫挡板二的结构合理设计和布置,从而提高油气分离的效率,有效解决机油消耗量高、窜油等问题。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动机曲轴箱通风系统中的油气分离总成结构具有以下优点:本油气分离总成结构能够有效避免在冬季低温环境下曲轴箱窜气发生乳化、结冰的现象,并且,本油气分离总成结构油气分离效率高,机油消耗量低,不易发生窜油。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动机曲轴箱通风系统中的油气分离总成结构的装配示意图。

图2是本发动机曲轴箱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油气分离总成结构中PCV侧油气分离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油气分离总成结构中PCV侧油气分离器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油气分离总成结构中PCV侧油气分离器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油气分离总成结构中补气侧油气分离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油气分离总成结构中补气侧油气分离器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油气分离总成结构中补气侧油气分离器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中,1、气缸盖罩;1a、油气出口一;1b、油气出口二;2、PCV阀;3、通气管;4、PCV侧油气分离器;4a、油气分离腔一;41、PCV阀安装座;42、入气口;43、中间分离腔隔板;44、中间分离腔入气口;45、集油腔一;46、回油孔一;47、挡板一;48、挡板二;49、导油面;5、补气侧油气分离器;51、油气分离腔二;52、管接头;53、分离道;531、窜气入口;532、窜气出口;54、补气出口;55、集油腔二;56、集油腔三;57、回油孔二;58、挡板三;59、挡板四。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是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描述,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

如图1和图2所示,发动机包括气缸盖罩1,发动机曲轴箱通风系统包括PCV阀2和通气管3。气缸盖罩1上具有油气出口一1a和油气出口二1b。本油气分离总成结构包括安装在气缸盖罩1上的PCV侧油气分离器4和补气侧油气分离器5,PCV阀2通过PCV侧油气分离器4与油气出口一1a相连通,通气管3通过补气侧油气分离器5与油气出口二1b相连通。

具体来说,如图3和图4所示,PCV侧油气分离器4内具有油气分离腔一4a和迷宫挡板一。PCV侧油气分离器4的壳体外具有与油气分离腔一4a相通的PCV阀安装座41,PCV阀2螺接在PCV阀安装座41内。PCV侧油气分离器4的壳体底部具有与油气出口一1a相通的入气口42。PCV侧油气分离器4的壳体内具有将油气分离腔一4a分隔成上下两个腔室的中间分离腔隔板43。入气口42位于中间分离腔隔板43一端的下方,中间分离腔隔板43另一端的上表面上具有中间分离腔入气口44。中间分离腔隔板43的上表面上还具有向内凹陷的集油腔一45,集油腔一45的底部具有与气缸盖罩1相连通的回油孔一46。集油腔一45的底部具有向回油孔一46倾斜的导油面49,回油孔一46位于集油腔一45底部的最低处。如图5所示,迷宫挡板一包括位于油气分离腔一4a顶面上的挡板一47和位于中间分离腔隔板43上下表面上且位置相对的挡板二48,挡板一47靠近入气口42且沿横向设置在集油腔一45的上方,位于中间分离腔隔板43上表面的挡板二48靠近PCV阀安装座41且沿横向设置在集油腔一45的一侧侧壁上。

如图6和图7所示,补气侧油气分离器5具有油气分离腔二51和迷宫挡板二。补气侧油气分离器5的壳体外具有与油气分离腔二51相通的管接头52,通气管3连接在管接头52上。油气分离腔二51的底部具有向上隆起的分离道53,分离道53的窜气入口531与油气出口二1b相通。靠近分离道53的窜气出口532的油气分离腔二51的底部具有与油气出口二1b相通的补气出口54。油气分离腔二51的底部还具有向内凹陷的集油腔二55和集油腔三56,集油腔二55和集油腔三56的底部分别具有与气缸盖罩1相连通的回油孔二57。如图8所示,迷宫挡板二包括位于油气分离腔二51顶面上的挡板三58和位于油气分离腔二51底面上的挡板四59,挡板三58沿横向设置在集油腔二55的上方,挡板四59靠近管接头52且沿横向设置在集油腔二55的一侧侧壁上。

本文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精神作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会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

尽管本文较多地使用了气缸盖罩1、油气出口一1a、油气出口二1b、PCV阀2、通气管3、PCV侧油气分离器4、油气分离腔一4a、PCV阀安装座41、入气口42、中间分离腔隔板43、中间分离腔入气口44、集油腔一45、回油孔一46、挡板一47、挡板二48、导油面49、补气侧油气分离器5、油气分离腔二51、管接头52、分离道53、窜气入口531、窜气出口532、补气出口54、集油腔二55、集油腔三56、回油孔二57、挡板三58、挡板四59等术语,但并不排除使用其它术语的可能性。使用这些术语仅仅是为了更方便地描述和解释本实用新型的本质;把它们解释成任何一种附加的限制都是与本实用新型精神相违背的。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