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碳罐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917486发布日期:2019-02-19 19:05阅读:411来源:国知局
一种碳罐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汽油蒸发控制装置,特别涉及一种碳罐。



背景技术:

碳罐一般装在汽油箱和发动机之间。由于汽油是一种易挥发的液体,在常温下燃油箱经常充满蒸气,燃料蒸发排放控制装置的作用是将蒸气引入发动机进气歧管燃烧并防止挥发到大气中,这个过程起重要作用的是碳罐。

如公开号为CN107076063A的中国专利公开文本,其公开了一种碳罐,包括壳体、设置在壳体内部的第一室和第二室、填充于第一室内的第一吸附剂以及填充于第二室内的第二吸附剂,还包括与壳体内部相连通的蒸发燃料导入端口、清除端口和大气开放端口,汽油蒸发时从蒸发燃料导入端口进入壳体内部,经过第一室和第二室的过程中可以被第一吸附剂和第二吸附剂吸附掉,经过吸附的气体从大气开放端口排出到外部空气中。

为了装卸方便和减少碳罐所占用的空间,碳罐在汽车上的安装方式采用卡接式,但是汽车行驶过程中会产生不同方向的震动,碳罐可能会发生松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碳罐,其优点是可以提高碳罐在汽车上的安装稳固性。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碳罐,包括壳体、端盖以及设置在壳体远离端盖的一端的吸附口、脱附口和大气口,其中,吸附口用于将壳体内部的空间与油箱相连通,脱附口用于将壳体内部的空间与发动机相连通,大气口用于将壳体内部空间与大气相连通,壳体内部填充有吸附材料,壳体的侧面上和端盖上均固定连接有通过紧固件与汽车紧固连接的定位块,定位块上均开设有用于安装紧固件的通孔,至少有一对通孔的中心轴线相垂直;所述定位块包括与碳罐固定连接的连接板以及固定连接在连接板和碳罐之间的肋板,通孔开设于连接板上。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相互垂直的紧固件将定位块与汽车紧固连接后可以分别对碳罐两个相互垂直的方向进行固定,对碳罐具有较稳固的定位,汽车在运行时产生的震动不容易使碳罐与汽车之间发生松动;紧固件穿过通孔可以将连接板与汽车紧固连接以对碳罐进行固定,肋板可以提高连接板与碳罐之间的连接强度,碳罐与汽车之间的连接强度更高。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定位块包括连接板,通孔开设于连接板上,连接板一面设有凹槽。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通孔靠近凹槽的边缘固定连接有凸缘。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凸缘可以增大紧固件与通孔内壁之间的接触面积,增大通孔能够承受的压力极限,通孔在与紧固件相抵接位置不容易发生开裂。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凸缘的外壁与所述凹槽的内侧面之间固定连接有加强筋。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连接板在设有凹槽的位置比较薄,加强筋可以提高该处的结构强度。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壳体上固定连接有将所述吸附口和所述脱附口罩在内部的集液器,集液器内部设有集液腔,吸附口通过集液腔与汽车的油箱相连通,脱附口通过集液腔与汽车发动机的燃烧室相连通。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汽油进出吸附口和脱附口时会有少量的液化并附着在吸附口和脱附口的边缘上,经过较长使用时间后,液化后的汽油会沿吸附口和脱附口的表面流入集液器的集液腔内;集液器可以对汽油进行存储,避免汽油直接进入碳罐,汽油通过负压气流通过上部空间,挥发后流回至油箱。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碳罐还包括设置在碳罐内侧用于阻挡活性炭粉漏出碳罐的毛毡,毛毡的侧面与碳罐内壁相密封抵接。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毛毡可以将活性炭粉阻隔在碳罐内部,防止活性炭粉漏出碳罐。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碳罐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端盖和所述毛毡之间用于压紧活性炭粉的弹性组件。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弹性组件将活性炭粉压紧在碳罐内部,防止炭粉松动,保持压实的状态,降低相邻炭粉之间的相对运动和摩擦,使炭粉在使用较长时间后不容易碎。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弹性组件包括与所述毛毡相抵接的压板以及位于压板和所述端盖之间且处于被压缩状态的弹簧,弹簧两端分别与压板和端盖相抵接。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端盖靠近所述弹簧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套接在弹簧内侧的卡块。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卡块可以对弹簧进行定位,以免弹簧沿端盖的表面滑动。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定位块可以将碳罐紧固连接在汽车上,用于紧固连接的通孔相垂直,可以对碳罐两个相互垂直的方向进行限制,防止碳罐沿该两个方向运动,可以将碳罐更稳固地固定连接在汽车上,汽车行驶过程中产生的震动不容易使碳罐与汽车之间发生松动;

2、凸缘可以增强通孔与紧固件之间的连接强度;

3、肋板可以增大定位块与碳罐之间的连接强度;

4、加强筋可以增大连接板的结构强度。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施例中体现定位块与碳罐的装配关系的示意图;

图2是体现定位块结构的示意图;

图3是体现连接板结构的示意图;

图4是体现集液器以及电磁阀与壳体之间安装关系的示意图;

图5是体现毛毡与吸附材质之间相对位置关系的示意图;

图6是体现集液腔结构的示意图;

图7是体现壳体内部结构的示意图;

图8是体现第一第一腔和第二腔结构的示意图;

图9是体现弹性组件结构的示意;

图10是体现卡片结构的示意图。

图中,1、壳体;11、吸附口;12、脱附口;13、大气口;14、第一腔室;15、第二腔室;2、端盖;21、卡块;3、吸附材料;4、定位块;41、连接板;411、通孔;412、凹槽;413、凸缘;414、加强筋;42、肋板;5、电磁阀;6、集液器;61、集液腔;7、毛毡;8、弹性组件;81、压板;811、卡片;82、弹簧。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实施例:一种碳罐,如图1所示,包括壳体1、端盖2以及位于壳体1一端并与壳体1内部相连通的吸附口11、脱附口12和大气口13,吸附口11与油箱(图中未画出)相连通,油箱内的汽油蒸发后产生的汽油蒸汽可以从吸附口11进入壳体1内,壳体1内填充有吸附材料3,用于吸附汽油蒸汽,当汽车启动时,外部空气从大气口13被吸入壳体1内部,空气将吸附在吸附材料3中的汽油蒸汽带入脱附口12,空气和汽油蒸汽混合气体从脱附口12进入发动机进气歧管为汽车发动机燃烧室提供汽油蒸汽。壳体1的一对侧面上和端盖2上均固定连接有定位块4,用于与汽车上的连接部相连接以将碳罐固定在汽车上。

如图2所示,定位块4包括连接板41和固定连接在连接板41两端的肋板42,连接板41中心开设有通孔411,将螺栓或螺钉等紧固件穿过通孔411并与汽车上对应设置的连接部螺纹连接,可将定位块4紧固连接在汽车上。

如图3所示,连接板41远离肋板42的一面开设有凹槽412,用于减轻定位块4的重量。通孔411边缘固定连接有凸缘413,用于增强通孔411的结构强度,凸缘413的外壁与凹槽412的内侧面之间固定连接有加强筋414,用于提高连接板41的结构强度。

如图4所示,端盖2上和其中一个侧面上的连接板41水平设置,若壳体1如图4中所示的方位安装,则安装好后可以限制壳体1上下运动;壳体1另一个侧面上的连接板41竖直设置,安装好后可限制壳体1水平运动,相互垂直设置的定位板可以对壳体1进行稳固地定位,汽车运行时产生的震动不容易导致碳罐与汽车之间发生松动。

如图4和图5所示,大气口13的接头上安装有电磁阀5,电磁阀5,俗称CVS或CVV,它和压力传感器匹配来控制整个燃油系统的密封性能,通过汽车电脑控制CVV的开关,压力传感器测试燃油系统的压力衰减来检测密封。

如图5所示,吸附口11和脱附口12外面罩有集液器6,油箱在动态泄露时可能导致少量的汽油在颠簸过程中直接从管道流到集液器6中,集液器6可以对汽油进行存储,避免汽油直接进入碳罐污染活性炭粉造成活性炭粉失效,最后集液器6中的液态汽油通过负压气流通过上部空间,挥发后再流回至油箱。

如图5和图6所示,集液器6内部设有集液腔61,吸附口11和脱附口12通过集液腔61与外部的管路相连通。

如图7所示,壳体1内部设有第一腔室14和第二腔室15,第一腔室14和第二腔室15内填充的吸附材料3(见图5)可以分别是BAX1500型活性炭粉和BAX1100LD型活性炭粉。

如图8所示,第一腔室14和第二腔室15在远离吸附口11和脱附口12的一端相互连通,可以延长汽油蒸汽从吸附口11到大气口13之间的路径,汽油蒸汽可以被吸附更彻底。

如图5和图9所示,壳体1两端内侧均设有毛毡7,毛毡7的侧面与壳体1内壁之间密封抵接,可以防止活性炭粉从端盖2与壳体1连接处的缝隙中漏出,也可以防止活性炭粉从吸附口11、脱附口12或大气口13漏出。

如图9所示,端盖2和毛毡7之间设有对活性炭粉进行挤压的弹性组件8,弹性组件8包括与毛毡7相抵接的压板81以及位于压板81和端盖2之间的弹簧82,弹簧82的两端分别与压板81和端盖2相抵接,碳罐组装好后,弹簧82处于压缩状态,可以推动压板81将活性炭粉压实在壳体1内部。端盖2靠近压板81的一面固定连接有卡块21,卡块21套在弹簧82靠近端盖2一端的内侧,对弹簧82进行定位,防止弹簧82与端盖2之间发生相对滑动。

如图10所示,压板81靠近端盖2的一面固定连接有卡片811,卡片811套接在弹簧82远离端盖2的一端内侧,对弹簧82进行定位,防止弹簧82与压板81之间发生相对滑动。压板81上设有均匀分布的网格孔,用于减小压板81的重量和耗材,也便于气体通过。

工作过程:油箱内的汽油蒸汽进入碳罐内之后,活性炭粉可对汽油蒸汽进行吸附,减少汽油蒸汽逸出到大气中污染空气;脱附过程中,吸附在活性炭粉中的汽油蒸汽可以脱附出来,进入到进气歧管,然后进入发动机进行燃烧。

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