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变容量压缩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454490阅读:19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可变容量压缩机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可变容量压缩机,其通过调节曲柄腔内的压力来改变容纳在缸孔中的活塞的行程。
背景技术
可变容量压缩机通过驱动轴的旋转使活塞在缸孔中往复运动。这样压缩在压缩室内的气体,并将气体从压缩室排出。通过改变活塞的行程可以改变压缩机的容量。当压缩机的气体流速相对降低时,通过吸入阀的气体量相应降低。这使得吸入阀在一自由振动区域自感应振动,在该区域,吸入阀避免与止动件接触。吸入阀的这种振动会改变气体的压力。接着气体的压力变化传递给连接于压缩机的外部制冷回路的蒸发器,由此引发噪音。
为了解决该问题,未审公开号2000-136776的日本专利披露了一种压缩机,其具有开度控制阀,该阀控制吸入管路的连通面积。当气体流速相对降低时,这种结构可抑制气体的压力变化。
但是,开度控制阀是基于由吸入管路中气体流动引起的压差而动作的。当气体流速变低时,压差变小。这可能会破坏开度控制阀操作的稳定性,使其难以抑制气体的压力变化。
压缩机还包括供应管路和出口管路,供应管路将曲柄腔与排出腔相连,出口管路将曲柄腔与吸入腔相连。压缩机通过调节流经供应管路和出口管路的气体量来控制曲柄腔内的压力。因而压缩机的容量得到控制。调节供应通道的开度导致容量的快速改变。另外,在排泄通道上设置一固定孔,由此减少受压缩的气体从曲柄腔到吸入腔的短路量(泄漏量)。因此,当压缩机起动时,由于在出口管路上设有固定孔,液体制冷剂从曲柄腔排泄的发生很慢。这导致曲柄腔内的液体制冷剂的更多量的蒸发。因而曲柄腔内的压力过度升高。结果,压缩机的容量只能在相当长的延迟后达到足够高的程度,妨碍了压缩机的起动性能。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变容量压缩机,当改变容量时,该压缩机能够可靠地抑制气体压力的变化,同时保持压缩机的良好的起动性能。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具有活塞的可变容量压缩机,活塞容纳在缸孔中。活塞运行,从吸入腔吸取制冷剂气体至缸孔,这些制冷剂气体是通过吸入管路导入吸入腔的。活塞在缸孔内压缩制冷剂气体,并将制冷剂气体排出至排出腔。通过供应通道,使得制冷剂气体从排出腔流至曲柄腔,并通过用来调节曲柄腔内的压力的出口管路,从曲柄腔流至吸入腔。活塞的行程随曲柄腔的压力的变化而改变。压缩机包括一开度调节阀,该阀具有用来调节吸入管路的开度的第一阀体、用来调节出口管路的开度的第二阀体与容纳第一阀体和第二阀体的阀腔。第一阀体和第二阀体相应于吸入腔内的压力和曲柄腔内的压力而可动地相互连接在阀腔内。第一阀体以这样的方式移动当吸入腔内的压力和曲柄腔内的压力之间的差降低时,增加吸入管路的开度;当吸入腔内的压力和曲柄腔内的压力之间的差增加时,减小吸入管路的开度。第二阀体以这样的方式移动当吸入腔内的压力和曲柄腔内的压力之间的差降低时,增加出口管路的开度;当吸入腔内的压力和曲柄腔内的压力之间的差增加时,减小出口管路的开度。
结合附图,本发明的其他方面和优点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显而易见,附图以示例的方式显示了本发明的原理。


参照当前优选实施例的描述和附图,将更好地理解本发明及其目的和优点,其中图1是一剖面图,显示了依照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可变容量压缩机;图2是一剖面图,显示了当图1的压缩机起动和在最大容量下运行时的开度调节阀;图3是一剖面图,显示了当图1的压缩机在容量改变状态下时的开度调节阀。
具体实施例方式
参考图1-3,现在描述依照本发明的实施例的一种无离合器型的可变容量压缩机。
图1是纵剖面图,显示了所示实施例的压缩机10。压缩机10的前部分显示在图1的左面,压缩机10的后部分显示在图的右面。如图1所示,压缩机10包括缸体11、前壳体元件12、阀壳元件13和后壳体元件14。前壳体元件12固定地连接于缸体11的前端。后壳体元件14固定地连接于缸体11的后端。阀壳元件13设置在缸体11和后壳体元件14之间。压缩机10的壳体由缸体11、前壳体元件12和后壳体元件14限定。
曲柄腔15由缸体11和前壳体元件12限定。驱动轴16由缸体11和前壳体元件12可转动地支撑,并贯穿曲柄腔15。未示出的旋转驱动源,例如为车辆的驱动源的发动机或电动机,连接于驱动轴16。由旋转驱动源提供动力,驱动轴16以箭头R的方向旋转。
凸盘17固定于曲柄腔15的驱动轴16上。曲柄腔15容纳有斜盘18。一通孔18a贯穿斜盘18的中心。驱动轴16穿过该通孔18a。铰接机构19设置在凸盘17和斜盘18之间。因此,斜盘18通过铰接机构19连接于凸盘17,并由容纳在通孔18a内的驱动轴16支撑。这种结构使得斜盘18一体地与驱动轴16和凸盘17一起旋转。而且,允许斜盘18相对于驱动轴16倾斜,同时在驱动轴16的轴线T定义的方向上沿着驱动轴16滑动。
缸体11具有多个缸孔20(在图1中只显示了一个),这些缸孔20绕驱动轴16的轴线T以相同角间距设置。每个缸孔20在压缩机10的前后方向延伸。在每个缸孔20内容纳有单头活塞21,由此允许单头活塞21在前后方向往复运动。每个缸孔20的前开口和后开口分别由阀壳元件13的前端表面和活塞21封闭。在每个缸孔20内限定了一压缩室22。每个压缩室22的体积随着相应的活塞21的往复运动而改变。每个活塞21通过一对滑靴23与斜盘18的外圆周部分相啮合。
在后壳体元件14中面对阀壳元件13限定了吸入腔24和排出腔25。吸入孔26和吸入阀27设置在阀壳元件13上,并设置在每个压缩室22和吸入腔24之间。另外,排出孔28和排出阀29也设置在阀壳元件13上,并设置在压缩室22和排出腔25之间。
另外,吸入口30和排出口31限定在后壳体元件14上。吸入腔24通过气体通道32和吸入口30连接于外部制冷回路33。吸入腔24从设置在外部制冷回路33中的蒸发器(未示出)吸收回流的气体(低压制冷剂气体)。气体通道32设置在后壳体元件14上,由此将吸入腔24连接于吸入口30。气体通道32的连通面积足够大以确保气体流速能够对应于压缩机10的最大容量状态。“最大容量状态”定义为容量最大时的压缩机10的运转状态。在所示实施例中,吸入口30和气体通道32定义了一吸入管路,通过该吸入管路,制冷剂气体从外部制冷回路33被吸入吸入腔24。排出腔25通过排出口31连接于外部制冷回路33。由此排出腔25将高压制冷剂气体供应给设置在外部制冷回路33中的冷凝器(未示出)。除了冷凝器和蒸发器之外,外部制冷回路33还包括降压装置(未示出)。
在后壳体元件14中,开度调节阀34的阀腔35限定在吸入口30和气体通道32之间。阀腔35具有一有盖的圆筒形状。吸入口30对应于阀腔35的开口。阀腔35通过气体通道32与吸入腔24相连通。
由电磁阀形成的容量控制阀36安装在后壳体元件14中。第一供应通道37在缸体11和后壳体元件14内延伸,由此将容量控制阀36连接于曲柄腔15。第二供应通道38在后壳体元件14内延伸,由此将容量控制阀36连接于排出腔25。容量控制阀36包括一未示出的阀机构。当容量控制阀36动作(保持在打开状态)时,第一和第二供应通道37、38可相互连接。另外,连通通道39也在后壳体元件14中延伸,由此将容量控制阀36连接于开度调节阀34的阀腔35。连通通道39是从第一供应通道37分支出来的,其具有对应于开度调节阀34的阀腔35的底表面35a的一端部。一未示出的计算机连接于容量控制阀36,并执行电流供应控制程序(任务控制程序)。
排泄通道40在缸体11和后壳体元件14中延伸,由此将曲柄腔15连接于开度调节阀34的阀腔35。排泄通道40具有对应于开度调节阀34的阀腔35的内壁表面35b的一端部。
在所示实施例中,第一和第二供应通道37、38定义了一供应管路,该供应管路将制冷剂气体从排出腔25供应给曲柄腔15。气体通道32、开度调节阀34的阀腔35(第一容纳腔S 1、第二容纳腔S2和阀座孔45)和排泄通道40定义了一出口管路,该出口管路将制冷剂气体从曲柄腔15传送给吸入腔24。
参见图1-3,下面将详细说明开度调节阀34的结构。
阀腔35容纳有第一阀芯41和第二阀芯42,每个阀芯都以有盖的圆筒形状形成。第一阀芯41起第一阀体的作用,其调节从外部制冷回路33延伸至吸入腔24的吸入管路的开度(连通面积)。第二阀芯42起第二阀体的作用,其调节出口管路的开度(连通面积)。第一和第二阀芯41、42容纳在阀腔35中,且沿着内壁表面35b(在吸入口30和底表面35a之间)可动。第一弹簧43充当一阀体连接弹簧,其设置在第一阀芯41和第二阀芯42之间。第一和第二阀芯41、42沿阀芯41、42的运动方向(垂直于阀腔35的径向的方向)或阀腔35的轴向串联设置。在阀腔35内,第二阀芯42位于对应于第一阀芯41的背部的一侧。第一和第二阀芯41、42通过第一弹簧43相互连接,由此允许在阀腔35的轴向上移动。第一和第二阀芯41、42可以相互独立地移动。当压缩机10运行时,第一阀体41承受来自导入吸入口30的制冷剂气体在打开吸入管路的方向上的力。第一弹簧43施加一负荷至第一阀体41以抵抗该力。
一间隙(空隙)限定在第一和第二阀芯41、42中每个的外壁表面与阀腔35的内壁表面35b之间。第一阀芯41面对吸入口30的表面承受吸入压力Pi,即吸入腔24内的压力。第二阀芯42面对阀腔35的底表面35a的表面承受曲柄腔箱压力Pc,即曲柄腔15内的压力(见图2和图3)。第二阀芯42承受来自排泄通道40的曲柄腔压力Pc和来自连通通道39的曲柄腔压力Pc。但是,来自连通通道39的曲柄腔压力Pc高于来自排泄通道40的曲柄腔压力Pc。因而来自连通通道39的曲柄腔压力Pc支配性地作用在第二阀芯42上。
阀座44被固定到阀腔35的壁上。阀座44将阀腔35分隔成容纳第一阀芯41的第一容纳腔S1和容纳第二阀芯42的第二容纳腔S2。阀座44具有一环形形状(类似环的形状)。阀座孔45贯穿阀座44的中心。阀座孔45的尺寸(直径)足够大以允许第一弹簧43穿过阀座孔45,该第一弹簧43设置在第一和第二阀芯41、42之间。另外,一通孔44a贯穿阀座44,且靠近阀座孔45定位。第一容纳腔S1通过通孔44a与第二容纳腔S2相连通。通孔44a的位置以这样的方式选择无论阀腔35内的第一和第二阀芯41、42在什么位置或怎样运动,通孔44a总是保持在打开状态。从活塞22和缸孔20的内圆周表面之间的间隙泄漏的漏泄气体通过曲柄腔35可以进入阀腔35的第二容纳腔S2,并通过通孔44a从第二容纳腔S2排出。阀座44的外壁表面被固定到阀腔35的内壁表面35b上,在阀座44的外壁表面和内壁表面35b之间没有限定间隙(空隙)。
第二弹簧46充当一阀座连接弹簧,其设置在第二阀芯42和阀座44之间。第二弹簧46在从阀座44分开的方向上对第二阀芯42施加负荷。一阀孔47充当一固定孔,其提供在第二阀芯42与阀座孔45相对的部分上。阀孔47的直径小于阀座孔45的直径。
在上述配置的开度调节阀34中,第一和第二阀芯41、42可以朝着阀腔35的底表面35a移动(后退)。这扩大了吸入口30和气体通道32之间的气体连通面积以及排泄通道40和阀座44的阀座孔45之间的气体连通面积。排泄通道40与阀腔35的第二容纳腔S2相连通。第一和第二阀芯41、42朝向阀腔35的底表面35a的运动是由重力(每个阀芯41、42的重量)和起辅助力作用的第二弹簧46的推动力推动的。在图2中,吸入管路包括吸入口30和气体通道32,出口管路包括排泄通道40、阀腔35和气体通道32,吸入管路和出口管路均保持在对应于最大开度的状态。在所示实施例中,第一阀芯41在第一容纳腔S1内朝着阀腔35的底表面35a移动的方向对应于第一阀芯41增大吸入管路的开度的方向。第二阀芯42在第二容纳腔S2内朝着阀腔35的底表面35a移动的方向对应于第二阀芯42增大出口管路的开度的方向。
第一和第二阀芯41、42还可以在开度调节阀34内朝着吸入口30移动(前进)。这减少了吸入口30和气体通道32之间的气体连通面积以及排泄通道0和阀座44的阀座孔45之间的气体连通面积。在图3中,吸入管路包括吸入口30和气体通道32,出口管路包括排泄通道40、阀腔35和气体通道32,吸入管路和出口管路均保持在对应于最小开度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第二阀芯42保持与阀座44相接触。在所示实施例中,第一阀芯41在第一容纳腔S1内朝着吸入口30移动的方向对应于第一阀芯41减小吸入管路的开度的方向。第二阀芯42在第二容纳腔S2内朝着吸入口30移动的方向对应于第二阀芯42减小出口管路的开度的方向。吸入管路的最小开度对应于一数值,该数值限制为流过吸入管路的制冷剂气体的量变得足够大以抑制压缩机10在容量改变状态时的气体压力变化的程度。″容量改变状态″对应于容量正在变化(在小于最大容量的范围内)的压缩机10的状态。
所示实施例的压缩机10的运行说明如下。
通过每个活塞21从上死点到下死点的运动,制冷剂气体通过吸入孔26和吸入阀27从吸入腔24被吸入到相连的压缩室22内。然后通过每个活塞21从下死点到上死点的运动,制冷剂气体在压缩室22内被压缩至一预定程度。然后制冷剂气体从压缩室22通过排出孔28和排出阀29流至排出腔25。
在这种情况下,操作容量控制阀36来控制气体通过第一和第二供应通道37、38进入曲柄腔15的量相对于气体通过排泄通道40从曲柄腔15出来的量的比例。这决定了曲柄腔15的曲柄腔压力Pc,或者调节了曲柄腔15内的压力。如果曲柄腔压力Pc发生变化,曲柄腔15内的压力和缸孔20相对于活塞21的压力之间的差也发生变化。这改变了斜盘18的倾斜角,调节了活塞21的行程,或压缩机10的容量。换句话说,如果曲柄腔压力Pc降低,斜盘18的倾斜角将增加。这将增大活塞21的行程,相应地增大压缩机10的容量。相反,如果曲柄腔压力Pc升高,斜盘18的倾斜角将减小。这将减小活塞21的行程,相应地减小压缩机10的容量。
当压缩机10起动时,容量控制阀36保持在关闭状态。第一和第二供应通道37、38因而被相互分离。换句话说,供应管路保持在完全关闭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阻止制冷剂从排出腔25流至曲柄腔15。另外,防止曲柄腔压力Pc提供给开度调节阀34的第二阀芯42。
因此,在阀腔35中,曲柄腔压力Pc与吸入压力Pi之间的差保持在较小的程度。这使得第一和第二阀芯41、42接受辅助力、重力(每个阀芯41、42的重量)和第二弹簧46的推动力,朝着阀腔35的底表面35a移动。换句话说,第一和第二阀芯41、42切换到阀芯41、42使包括吸入口30和气体通道32的吸入管路以及包括排泄通道40、阀腔35和气体通道32的出口管路保持在完全打开的状态的位置(见图2)。也就是说,每个吸入管路和出口管路的开度均变为最大。这使得液体制冷剂从曲柄腔15按顺序依次流过排泄通道40、第二容纳腔S2、阀座孔45、第一容纳腔S1和气体通道32,如图2中相应的箭头所示。液体制冷剂因而快速地传送(导入)给吸入腔24。
当压缩机10起动时,制冷剂不从排出腔25流至曲柄腔15。另外,从曲柄腔15流出的液体制冷剂抑制了曲柄腔15内的压力的升高,这种升高可能由曲柄腔15内的液体制冷剂的蒸发引起。这样,曲柄腔压力Pc和吸入压力Pi之间的差最小化。因此曲柄腔压力Pc很快降低,斜盘18的倾斜角以相应的速度增加。这使得压缩机10的容量最大化。压缩机10的起动性能因而被保持在良好的水平上。
当压缩机10在最大容量状态下运行时,容量控制阀36保持在关闭状态。所以,在压缩机10的起动期间,从排出腔25到曲柄腔15的供应通道保持在完全关闭的状态。曲柄腔压力Pc和吸入压力Pi之间的差因而变得相当小。因此,如果第一和第二阀芯41、42在吸入口30的附近定位,从吸入口30流至吸入室24的制冷剂气体将使得第一和第二阀芯41、42朝着阀腔35的底表面35a移动。在这种情况下,第一阀芯41不受第一弹簧43引起的负荷的影响。也就是说,第一弹簧43保持在剩余长度。当第一和第二阀芯41、42运动结束的时候,包括吸入口30和气体通道32的吸入管路以及包括关闭通道40、阀座孔45、阀腔35和气体通道32的出口管路变成完全打开(见图2)。换句话说,每个吸入管路和出口管路的开度均最大化。压缩机10因而按照最大容量运行。
当压缩机10在容量改变状态下运行时,容量控制阀36保持在打开状态。第一和第二供应通道37、38因而被相互连通。因而,从排出腔25延伸至曲柄腔15的供应管路打开一预定开度。这使得曲柄腔压力Pc升至高于吸入压力Pi的程度。而且,当供应管路打开时,曲柄腔15内的压力通过连通通道39施加于开度调节阀34的第二阀芯42上。因而,如果第一和第二阀芯41、42在阀腔35的底表面35a的附近定位,吸入压力Pi和曲柄腔压力Pc之间的差将使得第一和第二阀芯41、42朝着吸入口30移动。在这个过程中,通过第二阀芯42朝着第一阀芯41的运动,第一弹簧43的推动力施加于第一阀芯41上。当第一和第二阀芯41、42朝着吸入口30的运动结束的时候,包括吸入口30和气体通道32的吸入管路关闭至小于完全打开状态的开度(见图3)。这使得从外部制冷回路33延伸至吸入腔24的吸入管路的开度限制为足够抑制制冷剂气体的压力变化的程度。在这种情况下,包括排泄通道40、阀腔35和气体通道32的出口管路也被关闭(图3)。
所示实施例具有下列优点。
(1)当压缩机10起动以及在最大容量下运行时,开度调节阀34将吸入管路的开度和出口管路的开度增大至图2的程度。反之,在压缩机10的容量改变状态下,开度调节阀34将吸入管路的开度和出口管路的开度减小至图3的程度。因而,当压缩机10起动时,通过保持在增大的开度下的出口管路,液体制冷剂很快地从曲柄腔15传送至吸入腔24。这缩短了充分增大压缩机10的容量所需要的时间,因而保持了压缩机10在这个期间的性能。而且,正如所述的,吸入管路的开度在最大容量状态下增大,而在容量改变状态下减小。这可靠地抑制了当压缩机10在容量改变状态下运行时的制冷剂气体的压力变化。
(2)第一阀芯41通过第一弹簧43连接于第二阀芯42。因而,在压缩机10的最大容量状态下,第一弹簧43仅仅是跟随第一和第二阀芯41、42的运动,而没有拉伸或压缩。也就是说,第一和第二阀芯41、42被保持在不受弹簧43的推动力的状态下。第一和第二阀芯41、42的运动不会引起能量损失。因而最大容量状态下的压缩机10的性能得到保持。反之,当压缩机10在容量改变状态下运行时,作为辅助力的第一弹簧43的推动力推动第一和第二阀芯41、42的运动。因而可靠地限制吸入管路的开度,并且充分地抑制压力变化。
(3)阀孔47限定在第二阀芯42上。因而,当第一和第二阀芯41、42以增大吸入管路和出口管路的开度的方式移动时,作用于第二阀芯42的曲柄腔压力Pc通过阀孔47被释放。换句话说,阀孔47将压力从第二阀芯42的内部释放到外部。这防止了第二阀芯42内部的压力作为制动力作用于第二阀芯42。因而使得第一和第二阀芯41、42快速和可靠地移动。
(4)第一阀芯42通过第二弹簧46连接于阀座44。因而,当第一和第二阀芯41、42以增大吸入管路和出口管路的开度的方式移动的时候,由第二弹簧46的推动力推动该运动,该推动力起辅助力的作用。这使得第一和第二阀芯41、42快速和可靠地移动。
(5)阀腔35容纳第一阀芯41和第二阀芯42两个,第一阀芯41调节吸入管路的开度,第二阀芯42调节出口管路的开度。第一和第二阀芯41、42一体地相互移动。因此,与用于吸入管路的开度调节阀和用于出口管路的开度调节阀在相互不连接的分开的位置设置的情况相比,压缩机10的结构简化了,压缩机10的尺寸减小了。例如,如果用于吸入管路和出口管路的开度调节阀被分隔为独立的阀,必须分别提供供给曲柄腔压力Pc至阀的通道。然而,在所示实施例中,只需要单一的通道来提供曲柄腔压力Pc至开度调节阀34。而且,在实施例中,第一和第二阀芯41、42一体地相互移动,因而同时调节了吸入管路和出口管路的开度。因而可靠地将吸入管路和出口管路的开度调节至所要求的程度。
(6)当压缩机10在容量改变状态下运行(当曲柄腔压力Pc比较高时)时,出口管路保持在关闭状态。这将减少受压缩的制冷剂气体流入吸入室24的短路量(泄漏量)。因而,避免制冷循环由于泄漏的制冷剂气体的再膨胀引起效率的降低。
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显而易见,在不背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本发明可以具体化为其他许多具体的形式。尤其是,很明显,本发明可以具体为下列形式。
在所示实施例中,开度调节阀34是直立的。但是,开度调节阀34可以水平定位。在这种情况下,第一和第二阀芯41、42不受重力的影响。因而,当压缩机10在容量改变状态下运行时,第二弹簧46的推动力推动第一和第二阀芯41、42朝着阀腔35的底表面35a移动。
在所示实施例中,可以省略阀孔47。
在所示实施例中,第一和第二阀芯41、42的形状和阀腔35的形状可以根据需要改变。例如,第一和第二阀芯41、42可以具有平行六边形的形状,阀腔35可以具有长方形的横截面形状(如图在垂直于第一和第二阀芯41、42的运动方向的方向上所示)。
在所示实施例中,可以省略将第二阀芯42连接于阀座44的第二弹簧46。在这种情况下,在压缩机10的容量改变状态下,第一和第二阀芯41、42仅仅依靠阀芯41、42的重量而移动。
在所示实施例中,当压缩机10在最大容量状态下运行时,作用于第一阀芯41的第一弹簧43的负荷,被减小为足够完全打开吸入管路和出口管路的程度。换句话说,只要吸入管路和出口管路保持在完全打开状态,第一弹簧43的负荷就可以施加给第一阀芯41,而不管第一弹簧43的长度是否对应于初始大小。
在所示实施例中,阀座44可以具有多个通孔44a。换句话说,通孔44a的数量和每个通孔44a的直径可以设置成与每个吸入管路和出口管路的开度的节流量相一致。
所以,当前的例子和实施例将被认为是说明性的,而非限制性的,本发明不局限于这里给出的细节,而是可以在附带的权利要求书的范围和等同物下进行变更。
权利要求
1.一种可变容量压缩机(10),其具有活塞(21),活塞(21)容纳在缸孔(20)中,活塞(21)运行以将制冷剂气体从吸入腔(24)吸入缸孔(20),该制冷剂气体是通过吸入管路(30,32,35)被导入吸入腔(24)的,活塞(21)在缸孔(20)内压缩制冷剂气体,并将制冷剂气体排出至排出腔(25),通过供应通道(37,38)使得制冷剂气体从排出腔(25)流至曲柄腔(15),通过用于调节曲柄腔(15)内的压力(Pc)的出口管路(32,35,40),制冷剂气体从曲柄腔(15)流至吸入腔(24),活塞(21)的行程相应于曲柄腔(15)内的压力(Pc)而改变,压缩机(10)的特征在于开度调节阀(34),其具有用于调节吸入管路(30,32,35)的开度的第一阀体(41)、用于调节出口管路(32,35,40)的开度的第二阀体(42)与容纳第一阀体(41)和第二阀体(42)的阀腔(35),其中,第一阀体(41)和第二阀体(42)相应于吸入腔(24)内的压力(Pi)和曲柄腔(15)内的压力(Pc)可动地相互连接,其中,第一阀体(41)以这样的方式移动当吸入腔(24)内的压力(Pi)和曲柄腔(15)内的压力(Pc)之间的差降低时,增加吸入管路(30,32,35)的开度;当吸入腔(24)内的压力(Pi)和曲柄腔(15)内的压力(Pc)之间的差增加时,减小吸入管路(30,32,35)的开度;和其中,第二阀体(42)以这样的方式移动当吸入腔(24)内的压力(Pi)和曲柄腔(15)内的压力(Pc)之间的差降低时,增加出口管路(32,35,40)的开度,当吸入腔(24)内的压力(Pi)和曲柄腔(15)内的压力(Pc)之间的差增加时,减小出口管路(32,35,40)的开度。
2.依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缩机(10),其特征在于第一阀体(41)和第二阀体(42)可以相互独立地移动。
3.依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缩机(10),其特征在于,开度调节阀(34)包括阀体连接弹簧(43),该阀体连接弹簧(43)将第二阀体(42)连接于第一阀体(41),阀体连接弹簧(43)对第一阀体(41)施加一负荷来抵抗在打开吸入管路(30,32,35)的方向上作用于第一阀体(41)上的力,其中,当吸入腔(24)内的压力(Pi)与曲柄腔(15)内的压力(Pc)之间的差降低时,第二阀体(42)在从第一阀体(41)分开的方向上移动,这样减小或基本上抵消阀体连接弹簧(43)作用于第一阀体(41)上的负荷;和其中,当吸入腔(24)内的压力(Pi)与曲柄腔(15)内的压力(Pc)之间的差增加时,第二阀体(42)朝着第一阀体(41)移动,这样允许阀体连接弹簧(43)的负荷作用于第一阀体(41)。
4.依照权利要求3的压缩机(10),其特征在于第一阀体(41)承受吸入腔(24)内的压力(Pi),第二阀体(42)承受曲柄腔(15)内的压力(Pc),第二阀体(42)包括固定孔(47)。
5.依照权利要求3的压缩机(10),其特征在于开度调节阀(34)包括阀座(44),用于将阀腔(35)分隔成容纳第一阀体(41)的第一容纳腔(S1)和容纳第二阀体(42)的第二容纳腔(S2),阀座(44)具有阀座孔(45),阀体连接弹簧(43)可以穿过该阀座孔(45);和阀座连接弹簧(46),用于将第二阀体(42)连接于阀座(44),阀座连接弹簧(46)在从阀座(44)分开的方向上推动第二阀体(42)。
6.依照权利要求1-5之一的压缩机(10),其特征在于当压缩机(10)起动和在最大容量下运行时,第一阀体(41)调节吸入管路(30,32,35)的开度至完全打开的程度,在压缩机(10)的容量改变状态下,调节至小于完全打开的程度但大于完全关闭的程度的程度,和其中,当压缩机(10)起动和在最大容量下运行时,第二阀体(42)调节出口管路(32,35,40)的开度至完全打开的程度,在压缩机(10)的容量改变状态下,调节至小于完全打开的程度但大于完全关闭的程度的程度。
全文摘要
制冷剂气体是通过吸入管路被导入吸入腔的。制冷剂气体可通过出口管路从曲柄腔流至吸入腔。开度调节阀(34)具有用于调节吸入管路的开度的第一阀体和用于调节出口管路的开度的第二阀体。第一阀体和第二阀体相互连接。第一阀体以这样的方式移动当吸入腔内的压力和曲柄腔内的压力之间的差降低时,增加吸入管路的开度;当吸入腔内的压力和曲柄腔内的压力之间的差增加时,减小吸入管路的开度。因此,可靠地抑制了气体压力的变化,同时保持压缩机的良好的起动性能。
文档编号F04B39/00GK1818383SQ200610008999
公开日2006年8月16日 申请日期2006年1月27日 优先权日2005年1月27日
发明者太田雅树, 中山治, 金井明信, 山之内亮人 申请人:株式会社丰田自动织机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