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体封装式防振装置以及该液体封装式防振装置中使用的弹性分隔膜和夹持部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587860阅读:16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液体封装式防振装置以及该液体封装式防振装置中使用的弹性分隔膜和夹持部件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液体封装式防振装置以及该液体封装式防振装置中使用的弹性分隔膜和夹持部件。
背景技术
作为对汽车的引擎进行支承和固定的同时防止该引擎的振动传递到车架上的防振装置,液体封装式防振装置已为人们所知。
一般来说,在液体封装式防振装置中,安装在引擎一侧的第1安装部件和安装在车架一侧的第2安装部件二者通过由橡胶状弹性体构成的主防振体相连接,并且,在安装在第2安装部件上的隔膜和主防振体之间形成液体封装室,该液体封装室被分隔体分隔为第1和第2液室,而该第1和第2液室通过节流孔彼此连通。
根据该液体封装式防振装置,可利用节流孔的使流体在第1和第2液室之间流动的效果和主防振体的振动抑制效果,发挥振动衰减功能和振动绝缘功能。
对于这种液体封装式防振装置,人们还已知如下所述的结构,即,在第1和第2液室之间装设弹性分隔膜,通过弹性分隔膜的往复变形对两个液室之间的液压变化进行吸收,从而得到输入小振幅时的低动弹簧特性的所谓弹性膜结构,以及,在该弹性分隔膜的两侧设置位移限制部件,对该弹性分隔膜的位移量从两侧进行限制以提高膜的刚性,从而使输入大振幅时的衰减特性得到提高的所谓可动膜结构。
但是,在弹性膜结构的情况下,虽然不会发生后述的噪音问题,但由于弹性分隔膜的刚性一定而与振幅的大小无关,因此,若使其输入小振幅时具有低动弹簧特性,则输入大振幅时,两个液室之间的液压压差容易被弹性分隔膜缓解。因此,流体流动的效果无法得到充分的发挥,存在着衰减特性显著降低的问题。
而在可动膜结构的情况下,虽然能够兼顾输入小振幅时的低动弹簧特性和输入大振幅时的高衰减特性,但由于是使弹性分隔膜与位移限制部件抵接的结构,因而存在着这样的问题,即,位移限制部件在这种抵接时产生振动,该振动传递到车架上而产生噪音。
本发明是为解决上述问题而提出的,其目的是,提供一种可兼顾输入小振幅时的低动弹簧特性和输入大振幅时的高衰减特性,同时还能够大幅度降低噪音的液体封装式防振装置、以及该液体封装式防振装置中使用的弹性分隔膜和夹持部件。

发明内容
为实现上述目的,技术方案1的液体封装式防振装置具有第1安装部件,筒状的第2安装部件,连接该第2安装部件和所说第1安装部件的、由橡胶状弹性材构成的主防振体,安装在所说第2安装部件上而与所说主防振体之间形成液体封装室的隔膜,将所说液体封装室分隔为所说主防振体一侧的第1液室和所说隔膜一侧的第2液室的分隔体,以及使所说第1液室和第2液室连通的节流孔;所说分隔体以具有弹性分隔膜、以及对该弹性分隔膜的周边部分从两面进行夹持的一对夹持部件而构成;其特征是,所说夹持部件具有开设在所说第1和第2液室一侧上的多个开口部、以及沿这些开口部的周边形成的对所说弹性分隔膜的位移进行限制的位移限制筋肋,所说弹性分隔膜,具有至少从其一个面上突出地设置的位移限制突起,并且该位移限制突起突出地设置在与所说夹持部件的位移限制筋肋中的至少一部分相对应的位置上。
技术方案2的液体封装式防振装置是在技术方案1的液体封装式防振装置中,所说弹性分隔膜的位移限制突起分别突出地设置在该弹性分隔膜的两个面上,这些位移限制突起分别突出地设置在与所说夹持部件的位移限制筋肋的至少一部分相对应的位置上。
技术方案3的液体封装式防振装置是在技术方案1或2的液体封装式防振装置中,所说弹性分隔膜的位移限制突起以其顶部与所说夹持部件的位移限制筋肋抵接而构成。
技术方案4的液体封装式防振装置是在技术方案1至3之任一技术方案的液体封装式防振装置中,所说夹持部件的位移限制筋肋具有相对于所说夹持部件的中心线呈辐射状设置的多条辐射状筋肋,所说弹性分隔膜的位移限制突起突出地设置在与所说多条辐射状筋肋之中的至少半数以上的辐射状筋肋相对应的位置上。
技术方案5的液体封装式防振装置是在技术方案1至3之任一技术方案的液体封装式防振装置中,所说夹持部件的位移限制筋肋具有相对于所说夹持部件的中心线呈环状设置的环状筋肋,以及使该环状筋肋与所说夹持部件的外周部分相连的、相对于所说夹持部件的中心线呈辐射状设置的多条连接用筋肋;所说弹性分隔膜的位移限制突起仅设置在与所说环状筋肋相对应的位置上,并且,所说连接用筋肋的条数在4条以下。
技术方案6的液体封装式防振装置是在技术方案1至3之任一技术方案的液体封装式防振装置中,所说夹持部件的位移限制筋肋具有相对于所说夹持部件的中心线呈环状设置的环状筋肋,以及使该环状筋肋与所说夹持部件的外周部分相连的、相对于所说夹持部件的中心线呈辐射状设置的多条连接用筋肋;所说弹性分隔膜的位移限制突起突出地设置在与所说环状筋肋相对应的位置上,并且,突出地设置在与所说多条连接用筋肋之中的至少一条以上的连接用筋肋相对应的位置上。
技术方案7的液体封装式防振装置是在技术方案6的液体封装式防振装置中,在所说连接用筋肋的条数为n条的情况下,所说弹性分隔膜的位移限制突起突出地设置在与所说环状筋肋相对应的位置上,并且,突出地设置在与所说n条连接用筋肋之中的[n/2-1(n为偶数),或者,(n+1)/2-1(n为奇数)]条以上的连接用筋肋相对应的位置上。上述n条的“n”为整数,下面的说明中也同样。
技术方案8的液体封装式防振装置是在技术方案6或7的液体封装式防振装置中,在所说连接用筋肋的条数为n条的情况下,所说弹性分隔膜的位移限制突起突出地设置在与所说环状筋肋相对应的位置上,并且,突出地设置在与所说连接用筋肋的总条数n减2的(n-2)条以上的连接用筋肋相对应的位置上。
技术方案9的液体封装式防振装置是在技术方案4至8之任一技术方案的液体封装式防振装置中,所说位移限制筋肋或所说环状筋肋和所说连接用筋肋与所说夹持部件成一体地形成。
技术方案10的液体封装式防振装置是在技术方案1至9之任一技术方案的液体封装式防振装置中,在所说弹性分隔膜的至少一个面上,在除去突出设置所说位移限制突起之外的剩下的部位突出地设置有辅助突起,该辅助突起构成为至少与所说位移限制突起相比突起高度低且突起宽度窄。
技术方案11的弹性分隔膜是在技术方案1至10之任一技术方案的液体封装式防振装置中使用的弹性分隔膜。
技术方案12的夹持部件是在技术方案1至10之任一技术方案的液体封装式防振装置中使用的夹持部件。


图1是本发明第1实施方式中的液体封装式防振装置的剖视图。
图2(a)是节流孔部件的俯视图,图2(b)是节流孔部件的侧视图。
图3是节流孔部件的图2(a)的III-III向剖视图。
图4(a)分隔板的俯视图,图4(b)是分隔板的图4(a)的IVb-IVb向剖视图。
图5(a)是弹性分隔膜的俯视图,图5(b)是弹性分隔膜的侧视图,图5(c)是弹性分隔膜的仰视图。
图6(a)是弹性分隔膜的图5(a)的VIa-VIa向剖视图,图6(b)是弹性分隔膜的图5(a)的VIb-VIb向剖视图。
图7(a)是分隔体的俯视图,图7(b)是分隔体的图7(a)的VIIb-VIIb向剖视图。
图8(a)是本发明第2实施方式中的节流孔部件的俯视图,图8(b)是节流孔部件的侧视图。
图9是节流孔部件的图8(a)的IX-IX向剖视图。
图10(a)是分隔板的俯视图,图10(b)是分隔板的图10(a)的Xb-Xb向剖视图。
图11(a)是弹性分隔膜的俯视图,图11(b)是弹性分隔膜的侧视图,图11(c)是弹性分隔膜的仰视图。
图12(a)是弹性分隔膜的图11(a)的XIIa-XIIa向剖视图,图12(b)是弹性分隔膜的图11(a)的XIIb-XIIb向剖视图。
图13(a)是分隔体的俯视图,图13(b)是分隔体的图13(a)的XIIIb-XIIIb向剖视图。
图14(a)和图14(b)示出特性评价试验的结果。
图15(a)是第3实施方式中的弹性分隔膜的俯视图,图15(b)是弹性分隔膜的侧视图,图15(c)是弹性分隔膜的仰视图。
图16(a)是弹性分隔膜的图15(a)的XVIa-XVIa向剖视图,图16(b)是弹性分隔膜的图15(a)的XVIb-XVIb向剖视图。
编号的说明100 液体封装式防振装置1 第1金属安装部件(第1安装部件)2 第2金属安装部件(第2安装部件)3 主防振体8 液体封装室9 隔膜11A第1液室11B第2液室12,112分隔体15,115,215弹性分隔膜51,151位移限制突起251a,251b位移限制突起52,152,252辅助突起16,116节流孔部件(夹持部件)18,118分隔板(夹持部件)17,19位移限制筋肋(辐射状筋肋)117a,119a位移限制筋肋(环状筋肋)117b,119b位移限制筋肋(连接用筋肋)54,154a,154b开口部56,156a,156b开口部25节流孔O,P,Q中心线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结合附图进行说明。图1是本发明第1实施方式中的液体封装式防振装置100的剖视图。
该液体封装式防振装置100,是对汽车的引擎进行支承和固定、并防止该引擎的振动传递到车架上的防振装置,如图1所示,具有安装到引擎上的第1金属安装部件1;安装到引擎下方的车架上的筒状的第2金属安装部件2;将它们连接起来的、由橡胶状弹性体构成的主防振体3。
第1金属安装部件1由铝等金属材料大致呈圆柱状形成,如图1所示,在其上端面上设置有凹陷的阴螺纹1a。此外,在第1安装部件1的外周部位形成有大致呈法兰盘形状形成的突出部,该突出部可与稳定用部件抵接而在发生大位移时起到止挡作用。
第2金属安装部件2以具有通过加硫而成形有主防振体3的筒状部件4、以及安装在该筒状部件4的下方的底部部件5而构成。筒状部件4和底部部件5分别由钢铁材料等呈具有喇叭口状开口的筒状和具有倾斜底部的杯状形成。在底部部件5的底部设置有突出的安装螺栓6。
主防振体3由橡胶状弹性体呈圆锥台形状形成,第1金属安装部件1的下表面与筒状部件4的上端开口部之间通过加硫粘接在一起。此外,将筒状部件4的内周面覆盖的橡胶膜7与主防振体3的下端相连,后述的节流孔部件16的节流孔形成壁22(参照图2)与该橡胶膜7紧密接触,从而形成节流孔25。
隔膜9由橡胶状弹性体呈具有球形的一部分的橡胶膜状形成,并如图1所示,安装在第2金属安装部件2上(在筒状部件4与底部部件5之间)。其结果,在该隔膜9与主防振体3的下表面之间形成了液体封装室8。
该液体封装室8内封装有乙二醇等防冻性液体(未图示)。此外,液体封装室8被后述的分隔体12分隔为主防振体3一侧的第1液室11A和隔膜9一侧的第2液室11B两个腔室。
隔膜9如图1所示,通过将俯视为环状的安装板10挤压固定在筒状部件4与底部部件5之间而安装在第2金属安装部件2上。而对于分隔体12,是将隔膜9的外周部分和主防振体3的台肩57呈被压缩变形的状态插入,从而利用该隔膜9(外周部)和主防振体3(台肩57)的弹性复原力将其夹持固定在液体封装室8内的。
分隔体12以具有由橡胶膜约呈圆盘状构成的弹性分隔膜15、将该弹性分隔膜15收容于内周面一侧并以位移限制筋肋17进行阻挡的节流孔部件16、以及从该节流孔部件16的下方(图1下方)开口嵌入内部的呈带格栅的圆盘状形成的分隔板18而构成。
此外,如图1所示,在节流孔部件16的外周面与将第2金属安装部件2的内周面覆盖的橡胶膜7之间形成有节流孔25。该节流孔25是使第1液室11A和第2液室11B二者连通、使得液体能够在这两个液室11A、11B之间流动的节流流路,在节流孔部件16的中心线O周围约环绕一周而形成。
弹性分隔膜15是其外周部分的整周被无间隙地夹持在节流孔部件16和分隔板18之间。因此,液体封装室8内的液体不会经后述的开口部54在第1和第2液室11A、11B之间泄漏,液体封装室8内的液体仅能通过节流孔25在第1液室11A与第2液室11B之间流通。
下面,结合图2和图3对构成分隔体12的节流孔部件16进行说明。图2(a)是节流孔部件16的俯视图,图2(b)是节流孔部件16的侧视图。而图3是节流孔部件16的图2(a)的III-III向剖视图。
如图2和图3所示,节流孔部件16由铝等金属材料大致呈具有中心线O的圆筒状形成。在节流孔部件16的轴向的上下端上分别设置有突出的大致呈法兰盘形状的节流孔形成壁22,在这些节流孔形成壁22的相向面之间形成节流流路R1。
如上所述,通过各节流孔形成壁22与将筒状部件4的内周覆盖的橡胶膜7紧密接触而形成断面大致为矩形的节流孔25(参照图1)。
此外,在上下的节流孔形成壁22上,如图2和图3所示,分别形成有被切除而形成的缺口55、58,节流流路R1的一端经缺口55与第1液室11A连通(参照图1),节流流路R1的另一端经缺口58与第2液室11B连通。
如图2和图3所示,在节流孔部件16的内周侧开设有多个(本实施方式中为4个)开口部54,沿这些开口部54的周边设置有多条(本实施方式中为4条)位移限制筋肋17。
开口部54是为了使液体封装室8内的液压变化能够传递到弹性分隔膜15上、并且能够避免因液压变化而发生位移的弹性分隔膜15与之发生碰撞而设置的作为躲避部的开口,以将圆分成4等分的形状开口。
位移限制筋肋17是为了与弹性分隔膜15的后述的位移限制突起51(参照图5)抵接而对弹性分隔膜15进行约束的筋肋,如图2所示,相对于节流孔部件16的中心线O呈辐射状成直线形成。
各位移限制筋肋17在周向上大致等间隔(90度间隔)分布,并如图2所示,俯视时总体上约呈十字形分布。而且,各位移限制筋肋17的筋肋宽度和筋肋厚度彼此大体相同。
下面,结合图4对构成分隔体12的分隔板18进行说明。图4(a)是分隔板18的俯视图,图4(b)是分隔板18的图4(a)的IVb-IVb向剖视图。
分隔板18是为了与上述节流孔部件16一起对弹性分隔膜15进行夹持,从而对该弹性分隔膜15的位移进行限制的部件,如图4所示,呈具有中心线P的圆盘状形成。
如图4所示,在分隔板18的内周侧开设有多个(本实施方式中为4个)开口部56,沿这些开口部56的周边设置有多条(本实施方式中为4条)位移限制筋肋19。
开口部56与上述开口部54(参照图2)同样,也是为了使液体封装室8内的液压变化能够传递到弹性分隔膜15上、并且能够避免因液压变化而发生位移的弹性分隔膜15与之发生碰撞而设置的作为躲避部的开口。
此外,位移限制筋肋19与上述位移限制筋肋17(参照图2)同样,也是为了与弹性分隔膜15的后述的位移限制突起51(参照图5)抵接而对弹性分隔膜15进行约束的筋肋。
这些开口部56和位移限制筋肋19是以与上述节流孔部件16的开口部54和位移限制筋肋17相同的图案(位置、大小、范围等)构成,故将其说明省略。
分隔板18从节流孔部件16的下端开口插入,内嵌在该节流孔部件16的内周上(参照图1)。此时,分隔板18是在周向上定好位置、即使得位移限制筋肋19的位置与节流孔部件16的位移限制筋肋17的位置对齐后嵌入的。此外,分隔板18相对于节流孔部件16在深度方向上的定位是通过分隔板18的上端与形成于节流孔部件16内周的台肩(参照图3)卡合而实现的。
下面,结合图5和图6对弹性分隔膜15进行说明。图5(a)、(b)和(c)分别是弹性分隔膜15的俯视图、侧视图和仰视图。而图6(a)是弹性分隔膜15的图5(a)的VIa-VIa向剖视图,图6(b)是弹性分隔膜15的图5(a)的VIb-VIb向剖视图。
弹性分隔膜15是由橡胶状弹性体大致呈圆盘状构成的橡胶膜,如上所述,被容纳在分隔体12内,起着缓解第1和第2液室11A、11B之间的液压压差的作用。在该弹性分隔膜15的上下两个面上,如图5和图6所示,分别突出地设置有位移限制突起51和辅助突起52。
位移限制突起51是可与节流孔部件16和分隔板18的位移限制筋肋17、19抵接的筋肋状突起,分布在与各位移限制筋肋17、19相对应的位置上。具体地说,如图5所示,各位移限制突起51相对于弹性分隔膜15的中心线Q呈辐射状成直线设置有多条(本实施方式中为4条)。
各位移限制突起51如图5所示,在周向上约等间隔(90度间隔)分布,俯视时总体上约呈十字形分布,因而与位移限制筋肋17、19的分布是相对应的。
各位移限制突起51在弹性分隔膜15的上下两个面上对称分布,并且,各位移限制突起51的突起宽度和突起高度也彼此大体相同。
此外,各位移限制突起51的突起高度如图6所示,与弹性分隔膜15的外周部的高度大致相同。因此,在分隔体12组装后的状态下(参照图7),各位移限制突起51的顶部以被压缩若干的状态与位移限制筋肋17、19相抵接。
因此,在位移限制突起51与位移限制筋肋17、19之间不产生间隙,即使随着大振幅的输入弹性分隔膜15发生位移,位移限制突起51的顶部也不会与位移限制筋肋17、19发生碰撞。其结果,能够避免因位移限制突起51与位移限制筋肋17、19碰撞而产生噪音,与此相应地,可进一步降低噪音。
辅助突起52是旨在防止弹性分隔膜15发生破裂等损坏现象的筋肋状突起,如图5和图6所示,由相对于弹性分隔膜15的中心线Q呈辐射状的部分和呈环状的部分组合而成。各辅助突起52的突起高度和突起宽度彼此相同。
另外,如图6所示,将辅助突起52设计得与位移限制突起51相比突起宽度窄且突起高度低,因此,能够避免弹性分隔膜15整体刚性增加,从而维持输入小振幅时的低动弹簧特性。
下面,结合图7对分隔体12的组装后的状态进行说明。图7(a)是分隔体12的俯视图,图7(b)是分隔体12的图7(a)的VIIb-VIIb向剖视图。
在分隔体12组装后的状态下,从图7(a)所示的中心线方向上看过去,节流孔部件16的位移限制筋肋17的位置与分隔板18的位移限制筋肋19的位置在周向上是对齐的,并且,弹性分隔膜15以其位移限制突起51的位置与位移限制筋肋17、19的位置在周向上对齐、也就是说位移限制突起51的顶部与位移限制筋肋17、19相抵接的状态被容纳在分隔体12内。
其结果,根据本发明的液体封装式防振装置100,输入小振幅时,与现有的弹性膜结构同样,弹性分隔膜15也能够有效地缓解第1和第2液室11A、11B之间的液压压差,使动弹簧值得以减小。而输入大振幅时,如图7所示,以位移限制筋肋17、19对弹性分隔膜15的位移进行限制,从而能够提高弹性分隔膜15的整体刚性,与此相应地,可使衰减特性得到提高。
并且,在输入大振幅时,当弹性分隔膜15的非位移受限部(不受位移限制筋肋17、19约束的部分)发生较大位移时,由于节流孔部件16和分隔板18如图7所示,其除去位移限制筋肋17、19之外的剩下的部分为开口部54、56,因此,能够避免弹性分隔膜15的非位移受限部与节流孔部件16或分隔板18抵接。其结果,可兼顾输入小振幅时的低动弹簧特性和输入大振幅时的高衰减特性,同时还能够大幅度降低噪音。
再有,根据本发明的液体封装式防振装置100,如上所述,在与位移限制筋肋17、19相对应的位置上设置弹性分隔膜15的位移限制突起51,因此,在随着大振幅的输入弹性分隔膜15发生位移的情况下,能够使位移受到位移限制筋肋17、19限制的位移限制突起51向压缩方向挠曲,与此相应地,可使弹性分隔膜15的整体刚性得到进一步提高。其结果,能够进一步提高输入大振幅时的衰减特性。
此时,为了得到输入小振幅时的低动弹簧特性,需要将弹性分隔膜15的硬度降低或厚度减薄,但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弹性分隔膜15的变形量增大而导致其耐久性降低,而根据本发明的液体封装式防振装置100,可通过位移限制筋肋17、19的约束作用减小弹性分隔膜15的位移量(变形量),因此,能够确保具有与现有的弹性膜结构大约同等的低动弹簧特性,同时还能够使弹性分隔膜15自身的耐久性得到提高。
如上所述,第1实施方式的弹性分隔膜15是其在与各位移限制筋肋17、19相对应的所有位置上设置有位移限制突起51。
即,相对于上下共计8条位移限制筋肋17、19(参照图2和图4),在弹性分隔膜15的上下两个面上,在相对应的位置上设置了共计8条位移限制突起51(参照图5)。因此,在位移限制筋肋17、19与弹性分隔膜15之间不会产生间隙,因而在输入大振幅时能够避免弹性分隔膜15与位移限制筋肋17、19发生碰撞,充分抑制噪音的产生。
但并不限于此,当然也可以使弹性分隔膜15的位移限制突起51的条数少于位移限制筋肋17、19的条数。在本实施方式中,例如也可以将弹性分隔膜15的位移限制突起51在上下两面的条数各减少到2条(共计4条)。
更具体地说,若以将各位移限制突起51设置在与各位移限制筋肋17、19相对应的位置上为前提,则最好是,位移限制筋肋17、19的条数n相对于位移限制突起51的条数m至少在两倍以下(n≤2m)。“n”、“m”均为整数,在下面的说明中也同样。
此外,除了该条件之外,若还能够满足位移限制筋肋17、19与位移限制突起51的条数之差在2以下(n-m≤2)的条件则更好。这是由于,通过满足上述条件,能够提高位移限制筋肋17、19的整体刚性从而确保其耐久性,同时还能够充分降低噪音。
下面,结合图8至图13对第2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第1实施方式中,弹性分隔膜15的位移限制突起51呈辐射状成直线设置,而在第2实施方式中,弹性分隔膜115的位移限制突起151是呈环状设置的。对于与上述第1实施例相同的部分赋予相同的编号,将其说明省略。
首先,结合图8对节流孔部件116进行说明。图8示出本发明第2实施方式中的节流孔部件116,(a)是节流孔部件116的俯视图,(b)是节流孔部件116的侧视图。而图9是节流孔部件的图8(a)的IX-IX向剖视图。
如图8和图9所示,在节流孔部件116的内周侧开设有多个(本实施方式中为5个)开口部154a、154b,沿这些开口部154a、154b的周边设置有多条(本实施方式中环状为1条,辐射状为4条)位移限制筋肋117a、117b。
开口部154a、154b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同样,也是为了使液体封装室8内的液压变化能够传递到弹性分隔膜115上、并且能够避免因液压变化而发生位移的弹性分隔膜115与之发生碰撞而设置的作为躲避部的开口。
如图8和图9所示,开口部154a的形状是相对节流孔部件116的中心线O为同心的圆,开口部154b的形状是将沿周向的环形孔在辐射方向上4等分而得到的形状。
位移限制筋肋117a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同样,也是为了与弹性分隔膜115的位移限制突起151(参照图11)抵接而对弹性分隔膜115进行约束的筋肋,位移限制筋肋117b则是为了对位移限制筋肋117a进行支持的筋肋。
如图8和图9所示,位移限制筋肋117a形成相对节流孔部件116的中心线O为同心的环状,位移限制筋肋117b形成相对于节流孔部件116的中心线O呈辐射直线状。
各位移限制筋肋117b在周向上大致等间隔(90度间隔)分布。此外,各位移限制筋肋117a、117b的筋肋宽度和筋肋厚度彼此大体相同。
下面,结合图10对分隔板118进行说明。图10(a)是分隔板分隔板件118的俯视图,图10(b)是分隔板118的图10(a)的Xb-Xb向剖视图。
分隔板118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同样,也是为了与节流孔部件116一起对弹性分隔膜115进行夹持,从而对该弹性分隔膜115的位移进行限制的部件,如图10所示,呈具有中心线P的圆盘状形成。
如图10所示,在分隔板118的内周侧开设有多个(本实施方式中为5个)开口部156a、156b,沿这些开口部156a、156b的周边设置有多条(本实施方式中环状为1条,辐射状为4条)位移限制筋肋119a、119b。
这些开口部156a、156b和位移限制筋肋119a、119b对应于上述节流孔部件116的开口部154a、154b和位移限制筋肋117a、117b,是以与后者相同的图案(位置、大小、范围等)构成,故将它们的说明省略。
分隔板118虽然也内嵌在节流孔部件116的内周上(参照图13(b)),但此时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不同,不需要相对于节流孔部件116在周向上进行对位。这是因为,位移限制筋肋119b相对于位移限制筋肋117b在周向上的位置是否对齐,不会对噪音的产生造成影响。这样一来,可简化分隔体112的组装(将分隔板118内嵌到节流孔部件116中的作业),降低该作业的成本。
此时,由于在节流孔部件116和分隔板118上一体地形成有其位移限制筋肋117a、117b、119a、119b,因此,不必像这些筋肋117a~119b单独形成时那样进行复杂的组装作业,与此相应地,可降低节流孔部件116与分隔板118的组装成本。
此外,与它们单独形成时相比,能够准确设定弹性分隔膜115与各筋肋117a~119b的相向面之间的间隔、以及各筋肋117a~119b相对于弹性分隔膜115(位移限制突起151)的位置。
下面,结合图11和图12对弹性分隔膜115进行说明。图11的(a)、(b)和(c)分别是弹性分隔膜115的俯视图、侧视图和仰视图。而图12(a)是弹性分隔膜115的图11(a)的XIIa-XIIa向剖视图,图12(b)是弹性分隔膜115的图11(a)的XIIb-XIIb向剖视图。
弹性分隔膜115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同样,也是由橡胶状弹性体约呈圆盘状构成的橡胶膜,起着缓解第1和第2液室11A、11B之间的液压压差的作用。
在该弹性分隔膜115的上下两个面上,如图11和图12所示,分别突出地设置有位移限制突起151和辅助突起152。
位移限制突起151如图11所示,以弹性分隔膜115的中心线Q为同心的环状设置,以与上述节流孔部件116和分隔板118中的环状位移限制筋肋117a、119a的直径大约相同的直径构成。
各位移限制突起151在弹性分隔膜115的上下两个面上对称分布,并且突起宽度和突起高度也大致相同。
此外,各位移限制突起151的突起高度如图12所示,与弹性分隔膜115的外周部分的高度大致相同。因此,在分隔体112组装后的状态下(参照图13),各位移限制突起151的顶部是以被压缩若干的状态与位移限制筋肋117a、119a相抵接的。
因此,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同样,能够避免因位移限制突起151与位移限制筋肋117a、119a碰撞而产生噪音,与此相应地,可进一步降低噪音。
辅助突起152是旨在防止弹性分隔膜115发生破裂等损坏现象的棂状突起,如图11和图12所示,由相对于弹性分隔膜115的中心线Q呈辐射状成直线设置有多条(本实施方式中为12条)。各辅助突起152的突起高度和突起宽度彼此大致相同。
另外,如图12所示,将辅助突起152设计得比位移限制突起151的突起高度低,因此,能够避免弹性分隔膜115整体刚性增加,从而维持输入小振幅时的低动弹簧特性。
在这里,作为第2实施方式的弹性分隔膜115,其位移限制突起151以突起宽度与辅助突起152大约相同而构成。即,比上述第1实施方式中的位移限制突起51的突起宽度窄。这样,在位移限制突起151呈环状构成的情况下,因其突起宽度变窄,故能够得到输入大振幅时的高衰减特性,并能够维持输入小振幅时的低动弹簧特性。
下面,结合图13对分隔体112组装后的状态进行说明。图13(a)是分隔体112的俯视图,图13(b)是分隔体112的图13(a)的XIIIb-XIIIb向剖视图。
分隔体112是这样进行组装的,即,从图13(a)所示的中心线方向上看过去,节流孔部件116的位移限制筋肋117b的位置、与分隔板118的位移限制筋肋119b的位置在周向上是对齐的。
此时,弹性分隔膜115的整个外周部分被无间隙地夹持在节流孔部件116与分隔板118之间,以防止液体在第1和第2液室11A、11B之间发生泄漏。此外,弹性分隔膜115的位移限制突起151以被压缩若干的状态被夹持在位移限制筋肋117a、119a之间。
在第2实施方式中,弹性分隔膜115的位移限制突起151以同心环状地形成,并且,该同心环状的位移限制突起151仅设置在与节流孔部件116和分隔板118的同心环状的位移限制筋肋117a、119a相对应的位置上。
因此,在分隔体112的组装工序中,不需要像上述第1实施方式那样,使弹性分隔膜115(位移限制突起151)相对于节流孔部件116(以及分隔板118)在周向上的位置对齐,可使作业工序得以简化,因此,可降低作业成本,与此相应地,能够降低液体封装式防振装置的总体制造成本。
如上所述,根据第2实施方式,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同样,能够以位移限制筋肋117a、119a有效限制弹性分隔膜115的位移,从而兼顾输入小振幅时的低动弹簧特性和输入大振幅时的高衰减特性,同时还能够利用开口部154a、154b避免弹性分隔膜115与节流孔部件116等发生碰撞,从而大幅度降低噪音。
此外,与第1实施例同样,随着弹性分隔膜115发生位移,能够使位移限制突起151向压缩方向挠曲,从而使弹性分隔膜115的整体刚性得到进一步提高,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输入大振幅时的衰减特性。
再有,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即使为了得到输入小振幅时的低动弹簧特性而降低弹性分隔膜115的硬度或减小厚度,也能够利用位移限制筋肋117a、119a的约束作用减小弹性分隔膜115的位移量(变形量),与此相应地,能够使弹性分隔膜115自身的耐久性得到提高。
下面,结合图14对特性评价试验的结果进行说明。
在这里,对液体封装式防振装置100有如下要求,即,在怠速时或输入属于摇蓝曲音域范围的小振幅(一般来说,频率为20Hz~40Hz、振幅为±0.05mm~±0.1mm)时具有低动弹簧特性,而在输入传动曲轴振动等大振幅(一般来说,频率为10Hz~20Hz、振幅为±1mm~±2mm)时噪音小,以及,在输入介于上述二者之间的振幅(诸如颤动区域等)时具有高衰减特性。
为此,在本特性评价试验中,就上述动弹簧特性、噪音特性、以及衰减特性等各种特性,使用第1和第2实施方式中的液体封装式防振装置100(以下称作“实施例1、2”)进行了测定。
实施例1、2的差异仅在于分隔体12、112的构成不同(参照图7和图13),其它部件的形状和特性等则完全相同。
此外,为了进行对比,在特性评价试验中,还对具有弹性膜结构和可动膜结构的液体封装式防振装置(以下称作“弹性膜结构”和“可动膜结构”)的各种特性进行了测定。
弹性膜结构以弹性分隔膜装设在第1和第2液室之间、通过弹性分隔膜的往复变形可对两个液室之间的液压变化进行吸收而构成,因此,弹性分隔膜只有其外周部分受到约束。而相对于弹性膜结构,可动膜结构是以位移限制部件设置在弹性分隔膜的两侧、以该位移限制部件对弹性分隔膜的位移量从两侧进行限制而构成。
图14示出特性评价试验的结果。在图14(a)中,纵轴是将从引擎侧(第1金属安装部件1侧)输入既定的振动(频率15Hz,振幅±1mm)时从车架侧(第2金属安装部件2侧)输出的加速度值作为噪音指标的,而横轴表示怠速时(频率30Hz,振幅±0.05mm)的动弹簧值。
而在图14(b)中,纵轴表示输入中等振幅(±0.5mm)的同时使频率连续改变时所得到的衰减特性的最大(峰)值,横轴表示怠速时(频率30Hz,振幅±0.05mm)的动弹簧值。
首先,对图14(a)中的测定结果进行比较,通过比较可知,作为可动膜结构,其噪音特性和动弹簧特性二者具有相反的关系。即,若试图提高噪音特性,则将导致怠速时(输入小振幅时)的动弹簧特性变差(增大),反之,若试图提高动弹簧特性,则导致噪音特性变差。
这是由于,作为可动膜结构,虽然弹性分隔膜刚性的提高能够抑制与位移限制部件抵接而降低噪音,但与此同时,弹性分隔膜无法充分缓解两个液室之间的液压压差,从而导致怠速时的动弹簧值增大。
相对于此,实施例1、2如图14(a)所示,噪音特性不受怠速时的动弹簧特性的影响,而且,在噪音特性方面能够得到与弹性膜结构同等的极为良好的结果。
由此结果可以确认,通过如前所述在节流孔部件16、116等部件上设置开口部54、154a,将它们作为旨在避免与液压变化而发生位移的弹性分隔膜115发生碰撞的躲避部加以利用,至少可得到与可动膜结构同等的低动弹簧特性,与此同时,与该可动膜结构相比还能够大幅度降低输入大振幅时的噪音。
下面,对图14(b)中的测定结果进行比较。首先,作为可动膜结构,由于以位移限制部件对弹性分隔膜的位移量进行限制而能够提高弹性分隔膜的刚性,因此,如图14(b)所示,能够得到高衰减特性。但是,如上所述,因弹性分隔膜与位移限制部件发生抵接而导致噪音特性极差。
而作为弹性膜结构,如图14(b)所示,只能得到极弱的衰减特性。这是由于,作为弹性膜结构,其弹性分隔膜的刚性一定而与振幅无关,因而若将其设计成在输入小振幅时具有低动弹簧特性,则两个液室之间的液压压差容易被弹性分隔膜缓解,流体流动的效果将无法得到充分的发挥。
相对于此,实施例1、2如图14(b)所示,在将怠速时的动弹簧特性设计得与弹性膜结构同等的情况下,能够实现衰减特性的大幅度提高。
由此结果可以确认,通过如前所述以节流孔部件16、116等的位移限制筋肋17、117a等对位移限制突起51、151进行约束而对弹性分隔膜15、115的位移进行限制,可维持输入小振幅时的低动弹簧特性,同时还能够大幅度提高衰减特性。
如以上所说明的,根据本发明的液体封装式防振装置100,以位移限制筋肋17、117a等对弹性分隔膜15、115进行约束而对其位移进行限制,并且,开设开口部54、154a等以设置弹性分隔膜15、115的躲避部,因此,可兼顾输入小振幅时的低动弹簧特性和输入大振幅(或中等振幅)时的高衰减特性,同时还能够大幅度降低输入大振幅时的噪音。
以上结合第1和第2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受上述各实施方式的任何限定,很容易推断,在不超出本发明要旨的范围内还可以进行各种改进和变型。
例如,在第1实施方式中,就位移限制突起51和位移限制筋肋17、19相对于各中心线O、P、Q呈辐射状成直线设置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于成直线设置,当然也可以将它们以其它形状进行设置。作为其它形状,例如可列举出漩涡状曲线等。
另一方面,在上述第2实施方式中,就位移限制突起151和位移限制筋肋117a、119a呈环状设置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该环状并不限于正圆,也包括椭圆形和多边形等形状。
此外,位移限制突起151等的环状并非一定要与节流孔部件116、分隔板118或弹性分隔膜115的中心线O、P、Q为同心,各环状的中心也可以偏离各中心线O、P、Q。
此外,在上述第2实施方式中,对于弹性分隔膜115上只设置环状位移限制突起151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于此,也可以除了该环状位移限制突起151之外还设置辐射状位移限制突起。
下面,将这种构成作为第3实施方式结合图15和图16进行说明。图15示出第3实施方式中的弹性分隔膜215,(a)~(c)分别是弹性分隔膜215的俯视图、侧视图和仰视图。而图16的(a)和(b),分别是弹性分隔膜215的图15(a)的XVIa-XVIa向剖视图和图15(a)的XVIb-XVIb向剖视图。
第3实施方式中的弹性分隔膜215如图15和图16所示,具有相对中心线T为同心环状设置的位移限制突起251a;以及相对于中心线T呈辐射状成直线设置的多条(本实施方式中为4条)位移限制突起251b。弹性分隔膜215上还突出地设置有辅助突起252。
同心环状的位移限制突起251a以直径与上述第2实施方式中的节流孔部件116和分隔板118上的环状位移限制筋肋117a、119a的直径大致相同而构成。而呈辐射直线状的各位移限制突起251b则如图15(a)所示,在周向上等间隔(90度间隔)分布,与分布在所说节流孔部件116和分隔板118上的辐射状位移限制筋肋117b、119b相对应。
各位移限制突起251a、251b分别以大致相同的突起宽度和突起高度构成。此外,各位移限制突起251a、251b的突起高度如图16所示,与弹性分隔膜215的外周部分的高度大致相同,设计成其顶部能够与位移限制筋肋117a、117b、119a、119b抵接。
在将该第3实施例中的弹性分隔膜215放入上述第2实施方式中的节流孔部件116及分隔板118中使用的情况下,由于在与各位移限制筋肋117a、117b、119a、119b相对应的所有位置上设置有位移限制突起251a、251b,在这些位移限制筋肋117a~119b与弹性分隔膜215之间不会产生间隙,因此,输入大振幅时能够避免弹性分隔膜215与位移限制筋肋117a~119b发生碰撞,从而充分抑制噪音的产生。
但并不限于此,当然也可以使弹性分隔膜215的位移限制突起251b的条数少于位移限制筋肋117b、119b的条数。在第3实施方式中,例如也可以将弹性分隔膜215的位移限制突起251b在上下两面的条数各减少到1条(共计2条)。
但是,在上述使弹性分隔膜215的位移限制突起251b的条数少于位移限制筋肋117b、119b的条数的情况下,最好是,将弹性分隔膜215的位移限制突起251b在上下的某一个面上至少设置1条以上。这是因为,该位移限制突起251b的存在能够相应地抑制噪音的产生。
更具体地说,若以各位移限制突起251b设置在与各位移限制筋肋117b、119b相对应的位置上为前提,则最好是,位移限制筋肋117b、119b的条数n相对于位移限制突起251b的条数m,能够满足n≤2m+2。
此外,若除了该条件之外,还能够满足位移限制筋肋117b、119b与位移限制突起251b的条数之差在2以下(n-m≤2)的条件则更好。这是由于,通过满足上述条件,能够提高位移限制筋肋117b、119b的整体刚性从而确保其耐久性,同时还能够充分降低噪音。
此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就位移限制突起51、151、251a、251b从弹性分隔膜15、151、251上突出地设置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于此,也可以使这些位移限制突起51、151、251a、251b以从位移限制筋肋17、19、117a、117b、119a、119b上突出地设置而构成。
此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对于弹性分隔膜15、115、215上设置辅助突起52、152、252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于此,当然也可以将这些辅助突起52、152、252省略。
此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是将位移限制突起51、151、251a、251b的突起高度设计成其顶部在分隔体12、112组装后的状态下与位移限制筋肋17、19、117a、117b、119a、119b抵接,但并不限于此,也可以将其突起高度设计成在其顶部与位移限制筋肋17、19、117a、117b、119a、119b之间形成间隙。最好是,该间隙在分隔体12、112组装后的状态下约在0.3mm以下。
此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就弹性分隔膜15、115、215通过加硫作为单体成形,该弹性分隔膜15、115、215被夹持在节流孔部件16、116与分隔板18、118之间而构成分隔体12、112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于此,当然也可以将弹性分隔膜15、115、215通过加硫粘接在节流孔部件16、116或分隔板18、118的一方或双方上而构成。
此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就将本发明应用于以一个节流孔25使第1液室11A和第2液室11B连通的所谓单节流孔型液体封装式防振装置100中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于此,当然也可以将本发明应用于所谓的双节流孔型液体封装式防振装置中。
所谓双节流孔型液体封装式防振装置,是指以具有主液室、第1和第2两个副液室、以及使该第1和第2副液室分别与主液室连通的第1和第2两个节流孔而构成的装置。
产业上利用的可能性根据技术方案1的液体封装式防振装置,在输入小振幅时,能够与现有的弹性膜结构同样,靠弹性分隔膜有效地缓解第1和第2液室之间的液压压差,从而降低动弹簧值。而在输入大振幅时,由于弹性分隔膜的位移受到夹持部件的位移限制筋肋的限制,因而能够利用该位移限制筋肋的约束作用使弹性分隔膜的整体刚性得到提高,与此相应地,能够提高衰减特性。
此外,在该输入大振幅时,当弹性分隔膜的非位移受限部(不受位移限制筋肋约束的部分)发生较大位移时,由于夹持部件上除去位移限制筋肋之外的剩下的部分是开口部,因而能够避免弹性分隔膜与夹持部件二者发生碰撞。其结果,具有可兼顾输入小振幅时的低动弹簧特性和输入大振幅时的高衰减特性,同时还能够大幅度降低输入大振幅时的噪音的效果。
再有,在弹性分隔膜的至少一个面上,在与夹持部件的位移限制筋肋相对应的位置上设置有位移限制突起。因此,在随着大振幅的输入弹性分隔膜发生位移时,位移受到位移限制筋肋的限制因而位移限制突起向压缩方向挠曲,依靠该位移限制突起的作用可使弹性分隔膜的整体刚性进一步提高,其结果,具有可提高输入大振幅时的衰减特性的效果。
根据技术方案2的液体封装式防振装置,除了具有技术方案1的液体封装式防振装置的效果之外,由于将位移限制突起设置在弹性分隔膜的两个面上,因此,还具有这样的效果,即,即使随着大振幅的输入弹性分隔膜向第1或第2液室的某一方发生位移,也能够使位移限制突起在位移限制筋肋之间向压缩方向挠曲,从而有助于提高弹性分隔膜的整体刚性,与此相应地,能够进一步提高输入大振幅时的衰减特性。
根据技术方案3的液体封装式防振装置,除了具有技术方案1或2的液体封装式防振装置的效果之外,由于位移限制突起是以其顶部与位移限制筋肋抵接而构成,也就是说,在位移限制突起与位移限制筋肋之间未设置间隙,因此,具有这样的效果,即,即使随着大振幅的输入弹性分隔膜发生位移,也能够避免位移限制突起的顶部与位移限制筋肋碰撞而产生噪音,与此相应地,能够进一步降低噪音。
根据技术方案4的液体封装式防振装置,除了具有技术方案1至3之任一技术方案的液体封装式防振装置的效果之外,还具有能够抑制噪音的产生的效果。即,若与位移限制筋肋相对应的位置上未设置位移限制突起,则在该位移限制筋肋与弹性分隔膜之间将产生间隙,在输入大振幅时弹性分隔膜与之发生碰撞而产生噪音,对此,由于产生该噪音的位移限制筋肋的条数少于总数的一半,因而能够充分抑制噪音的产生。
另一方面,在要求位移限制筋肋具有输入大振幅时对弹性分隔膜的位移进行限制所需要的刚性强度时,若设置相对应的位置上未设置位移限制突起的位移限制筋肋,则能够与这种设置相应地提高夹持部件(位移限制筋肋)的整体刚性,从而减小各位移限制筋肋所承受的负荷,因此,还能够使夹持部件(位移限制筋肋)的耐久性相应地得到提高。
根据技术方案5的液体封装式防振装置,除了具有技术方案1至3之任一技术方案的液体封装式防振装置的效果之外,还具有能够抑制噪音的产生的效果。即,由于位移限制突起未设置在与连接用筋肋相对应的位置上,弹性分隔膜与连接用筋肋之间产生间隙,因此,在输入大振幅时,弹性分隔膜将与连接用筋肋发生碰撞,连接用筋肋成为产生噪音的原因,对此,由于该连接用筋肋的条数在4条以下,因而能够充分抑制噪音的产生。
环状筋肋最好是相对夹持部件的中心线为同心的环状设置。即,若像本发明这样,位移限制突起只突出设置在与环状筋肋相对应的位置上,则在分隔体的组装工序中,不需要使弹性分隔膜(位移限制突起)相对于夹持部件(环状筋肋)在周向上的位置对齐,可使作业工序简化,因此,具有可降低作业成本,并与此相应地降低液体封装式防振装置的总体制造成本的效果。
根据技术方案6的液体封装式防振装置,除了具有技术方案1至3之任一技术方案的液体封装式防振装置的效果之外,还具有能够抑制噪音的产生的效果。即,若与连接用筋肋相对应的位置上未设置位移限制突起,则在该位移限制筋肋与弹性分隔膜之间产生间隙,因此,在输入大振幅时,弹性分隔膜将与之碰撞而产生噪音,对此,由于与多条连接用筋肋之中的至少一条以上的连接用筋肋相对应的位置上设置有弹性分隔膜的位移限制突起,因此,能够相应地抑制噪音的产生。
另一方面,在要求连接用筋肋具有对输入大振幅时的弹性分隔膜的位移进行限制并对环状筋肋进行支持所需要的刚性强度时,若设置相对应的位置上未设置位移限制突起的连接用筋肋,则能够与这种设置相应地提高夹持部件(环状筋肋和连接用筋肋)的整体刚性,从而减小各连接用筋肋所承受的负荷,因此,还能够使夹持部件(位移限制筋肋)的耐久性相应地得到提高。
根据技术方案7的液体封装式防振装置,除了具有技术方案6的液体封装式防振装置的效果之外,还具有能够充分抑制噪音的产生的效果。即,若如上所述,在与连接用筋肋相对应的位置上未设置位移限制突起,则在输入大振幅时时弹性分隔膜将发生碰撞而产生噪音,对此,由于将弹性分隔膜的位移限制突起设置在与n条连接用筋肋之中的[n/2-1(n为偶数),或者,(n+1)/2-1(n为奇数)]条以上的连接用筋肋相对应的位置上,因此,能够充分抑制噪音的产生。
根据技术方案8的液体封装式防振装置,除了具有技术方案6或7的液体封装式防振装置的效果之外,还具有能够进一步抑制噪音的产生的效果。即,若如上所述,在与连接用筋肋相对应的位置上未设置位移限制突起,则弹性分隔膜会与连接用筋肋发生碰撞而产生噪音,对此,由于将弹性分隔膜的位移限制突起设置在与连接用筋肋的总条数n减2的(n-2)条以上的连接用筋肋相对应的位置上,也就是说,可产生噪音的连接用筋肋的条数在2条以下,因此,能够进一步抑制噪音的产生。
根据技术方案9的液体封装式防振装置,除了具有技术方案4至8之任一技术方案的液体封装式防振装置的效果之外,由于位移限制筋肋或环状筋肋和连接用筋肋是与夹持部件成一体形成,因此,还具有这样的效果,即,不必像这些筋肋单独形成时那样进行复杂的组装作业,与此相应地,可降低作业成本。而且,与它们单独形成时相比,能够准确设定弹性分隔膜与各筋肋的相向面之间的间隔、以及各筋肋相对于弹性分隔膜(位移限制突起)的位置,因此,能够进一步降低噪音。
根据技术方案10的液体封装式防振装置,除了具有技术方案1至9之任一技术方案的液体封装式防振装置的效果之外,由于弹性分隔膜上突出地设置有辅助突起,因此,还具有能够抑制弹性分隔膜因输入大振幅时发生的位移而破损等,从而提高其耐久性的效果。而且,由于辅助突起与位移限制突起相比是以突起高度低且突起宽度窄而构成,因此,具有可抑制弹性分隔膜整体刚性的提高,从而维持输入小振幅时的低动弹簧特性的效果。
根据技术方案11的弹性分隔膜,具有与技术方案1至10之任一技术方案的液体封装式防振装置中使用的弹性分隔膜同样的效果。
根据技术方案12的夹持部件,具有与技术方案1至10之任一技术方案的液体封装式防振装置中使用的夹持部件同样的效果。
权利要求
1.一种液体封装式防振装置,具有第1安装部件,筒状的第2安装部件,连接该第2安装部件和所说第1安装部件的、由橡胶状弹性材构成的主防振体,安装在所说第2安装部件上而与所说主防振体之间形成液体封装室的隔膜,将所说液体封装室分隔为所说主防振体一侧的第1液室和所说隔膜一侧的第2液室的分隔体,以及使所说第1液室和第2液室连通的节流孔;所说分隔体以具有弹性分隔膜、以及对该弹性分隔膜的周边部分从两面进行夹持的一对夹持部件而构成;其特征是,所说夹持部件具有开设在所说第1和第2液室一侧上的多个开口部、以及沿这些开口部的周边形成的对所说弹性分隔膜的位移进行限制的位移限制筋肋,所说弹性分隔膜,具有至少从其一个面上突出地设置的位移限制突起,并且该位移限制突起突出地设置在与所说夹持部件的位移限制筋肋中的至少一部分相对应的位置上。
2.如权利要求1所说的液体封装式防振装置,其特征是,所说弹性分隔膜的位移限制突起分别突出地设置在该弹性分隔膜的两个面上,这些位移限制突起分别突出地设置在与所说夹持部件的位移限制筋肋的至少一部分位相对应的位置上。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说的液体封装式防振装置,其特征是,所说弹性分隔膜的位移限制突起以其顶部与所说夹持部件的位移限制筋肋抵接而构成。
4.如权利要求1至3之任一权利要求所说的液体封装式防振装置,其特征是,所说夹持部件的位移限制筋肋具有相对于所说夹持部件的中心线呈辐射状设置的多条辐射状筋肋,所说弹性分隔膜的位移限制突起突出地设置在与所说多条辐射状筋肋之中的至少半数以上的辐射状筋肋相对应的位置上。
5.如权利要求第1至3之任一权利要求所说的液体封装式防振装置,其特征是,所说夹持部件的位移限制筋肋具有相对于所说夹持部件的中心线呈环状设置的环状筋肋,以及使该环状筋肋与所说夹持部件的外周部分相连的、相对于所说夹持部件的中心线呈辐射状设置的多条连接用筋肋;所说弹性分隔膜的位移限制突起仅突出地设置在与所说环状筋肋相对应的位置上,并且,所说连接用筋肋的条数在4条以下。
6.如权利要求1至3之任一权利要求所说的液体封装式防振装置,其特征是,所说夹持部件的位移限制筋肋具有相对于所说夹持部件的中心线呈环状设置的环状筋肋,以及使该环状筋肋与所说夹持部件的外周部分相连的、相对于所说夹持部件的中心线呈辐射状设置的多条连接用筋肋;所说弹性分隔膜的位移限制突起突出地设置在与所说环状筋肋相对应的位置上,并且,突出地设置在与所说多条连接用筋肋之中的至少一条以上的连接用筋肋相对应的位置上。
7.如权利要求6所说的液体封装式防振装置,其特征是,在所说连接用筋肋的条数为n条的情况下,所说弹性分隔膜的位移限制突起突出地设置在与所说环状筋肋相对应的位置上,并且,突出地设置在与所说n条连接用筋肋之中的[n/2-1(n为偶数),或者,(n+1)/2-1(n为奇数)]条以上的连接用筋肋相对应的位置上。
8.如权利要求6或7所说的液体封装式防振装置,其特征是,在所说连接用筋肋的条数为n条的情况下,所说弹性分隔膜的位移限制突起突出地设置在与所说环状筋肋相对应的位置上,并且,突出地设置在与所说连接用筋肋的总条数n减2的(n-2)条以上的连接用筋肋相对应的位置上。
9.如权利要求4至8之任一权利要求所说的液体封装式防振装置,其特征是,所说位移限制筋肋或所说环状筋肋和所说连接用筋肋与所说夹持部件成一体地形成。
10.如权利要求1至9之任一权利要求所说的液体封装式防振装置,其特征是,在所说弹性分隔膜的至少一个面上,在除去突出设置所说位移限制突起之外的剩下的部位突出地设置有辅助突起,该辅助突起构成为至少与所说位移限制突起相比突起高度低且突起宽度窄。
11.一种弹性分隔膜,其特征是,用于第1至第10之任一权利要求所说的液体封装式防振装置中。
12.一种夹持部件,其特征是,用于第1至第10之任一权利要求所说的液体封装式防振装置中。
全文摘要
提供一种可兼顾输入小振幅时的低动弹簧特性和输入大振幅时的高衰减特性,并能够大幅度降低输入大振幅时的噪音的液体封装式防振装置。根据本发明的液体封装式防振装置(100),以位移限制筋肋(17、19)对弹性分隔膜(15)进行约束而对其位移进行限制,并且开设开口部(54、56)作为弹性分隔膜(15)的躲避部,因此,可兼顾输入小振幅时的低动弹簧特性和输入大振幅(中等振幅)时的高衰减特性,同时还能够大幅度降低输入大振幅时的噪音。
文档编号F16F13/04GK1997840SQ20048000941
公开日2007年7月11日 申请日期2004年3月31日 优先权日2004年3月31日
发明者山本健太郎, 田中康弘 申请人:东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