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传递链以及动力传递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597187阅读:19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动力传递链以及动力传递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动力传递链以及动力传递装置。
背景技术
在用于汽车的带轮式无级变速器(CVT: Continuously Variable Transmission)等动力传递装置中的环状的动力传递链中,有将多个链节 在链的行进方向上排列并用销将相邻链节的彼此之间连接的结构(例如, 参照专利文献1 6)。该动力传递链通过销的一对端部与带轮的锥形盘 (taperdisk)接触而与带轮之间进行动力的传递。
专利文献l:日本特开平8-312725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4-301257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4-190829号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平1-169149号公报;
专利文献5:日本特开平1-169150号公报;
专利文献6:日本实开昭63-201248号公报。
因此,在驱动动力传递链时,各销依次啮入带轮,从而因销和带轮周 期性的撞击而引起的撞击音。该撞击音成为产生噪音的原因,不利于实现 低噪音化。本发明是鉴于该背景而开发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进 一步降低噪音的动力传递链以及具备该传递链的动力传递装置。

发明内容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是,在直线区域以及带轮上
巻绕的区域交替转移的动力传递链包括多个链节板和相互连接所述链节 板的多个连接部件。所述连接部件包含主动力传递部件。所述主动力传递 部件包含与对置部件对置的对置部。所述对置部件由对应于所述主动力传
递部件的链节板、或者设于所述对应的链节板和所述主动力传递部件之间 的部件的某一方构成。所述主动力传递部件的所述对置部在包含滚动接触 以及滑动接触的至少之一的接触状态下,在随着所述动力传递链的弯曲而 变位的接触部与对置部件接触。各所述主动力传递部件包含在链宽度方向 上相对置的一对端面。在各所述端面上形成有与所述带轮的对应的滑轮面 接触的接触区域。所述接触区域包含接触中心点。所述主动力传递部件包 含多种主动力传递部件。从所述链宽度方向看所述动力传递链的所述直线 区域时的所述接触部以及所述接触中心点的相对位置按照所述主动力传 递部件的种类而不同。
本申请的发明者锐意研究的结果得到一种想法,即,在动力传递链中, 使各销在依次接触带轮时的周期随机化。由此,使销和带轮的接触音的频 率宽范围分布,其结果是能够进一步降低噪音。而且,进一步锐意研究的 结果得到的理念是,销的相对于带轮的基准点和销的相对于链节的基准点 的相对位置虽然按照销的种类而不同,但对使所述接触的周期随机化是有 效的。
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使各主动力传递部件在依次啮入带轮时的啮合 周期随机化。由此,能够使各主动力传递部件在依次啮入带轮时的啮合音 的发生周期被随机化。使啮合音的频率宽范围分布,从而能够不在特定的 频率发生波峰。其结果是,能够降低随着动力传递链的驱动而产生的噪音。


图1是示意性示出作为具备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动力传递链的动力传
递装置的链式无级变速器的要部结构的立体图2是图1的主动带轮(从动带轮)以及链的局部放大剖面图; 图3是链的主要部位的剖面图4是沿图3的IV—IV线的剖面图,表示链直线区域;
图5是从链的宽度方向W看到的第一销的图6是沿图5的VI—VI线的剖面图,是与第一销的厚度方向的大致 中央部的后部平行的剖面图7是沿图5的VII—VII线的剖面图,是与第一销的高度方向的大致
中央部的后部正交的剖面图8是从链宽度方向看到链的主要部位时的图9A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其它实施方式的图,是从链宽度方向看到
的第一销的侧视图9B是沿图9 (A) IXB—IXB线并与第一销的后部平行的剖面图; 图9C是沿图9(A)的IXC—IXC线并与第一销的后部正交的剖面图; 图10A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另一其它实施方式的图,是从链宽度方向
看到的第一销的侧视图10B是沿图10 (A)的XB—XB线并与第一销的后部平行的剖面
图IOC是沿图10 (A)的XC—XC线并与第一销的后部正交的剖面
图11A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另一其它实施方式的图,是从链宽度方向 看的第一销的侧视图IIB是沿图11 (A)的XIB—XIB线并与第一销的后部平行的剖面
图UC是沿图11 (A)的XIC—XIC线并与第一销的后部正交的剖面
图12是本发明的另一其它的实施方式的主要部位的局部剖面图13A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另一其它实施方式的图,是从链行进方向
看到的第一销的剖面图13B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另一其它实施方式的图,是从链行进方向
看到的第一销的剖面图14是本发明的另一其它实施方式的主要部位的局部剖面图; 图15是本发明的另一其它实施方式的主要部位的侧视图; 图16是第一种销以及第二种销的放大图17是本发明的另一其它实施方式的主要部位的局部剖面图; 图18A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另一其它实施方式的图,是从链行进方向 看到的第一销的侧视图18B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另一其它实施方式的图,是从链行进方向
8
看到的第一销的侧视图19是本发明的另一其它实施方式的主要部位的局部剖面图20A是表示链的啮合频率和第一销以及一方的带轮之间撞击时的 相对速度的关系的图表,表示比较例l;
图20B是表示链的啮合频率和第一销以及一方的带轮之间撞击时的 相对速度的关系的图表,表示比较例2;
图20C是表示链的啮合频率和第一销以及一方的带轮之间撞击时的 相对速度的关系的图表,表示实施例l;
图20D是表示链的啮合频率和第一销以及一方的带轮之间撞击时的 相对速度的关系的图表,表示实施例2。
具体实施例方式
参照

本发明最佳的实施方式。
图1是示意地示出作为具备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动力传递链的动力传 动装置的链式无级变速器(以下也简称为无级变速器)的要部结构的立体 图。
参照图l,无级变速器100安装在汽车等车辆上,并具备作为第一 带轮的金属(构造用钢等)制的主动带轮60;作为第二带轮的金属(构造
用钢等)制的从动带轮70;以及巻挂在这一对带轮60、 70间的环状的动 力传递链1 (以下也简称为链)。在这一对带轮60、 70间通过链1传递动 力。另外,为了便于理解,图l中的链l示出其局部的剖面。
在驱动无级变速器100时,链1在笔直张紧的直线区域和巻绕在一对 带轮60、 70的某一侧上的区域之间交替转移。
图2是图1的主动带轮60 (从动带轮70)以及链的局部放大剖面图。 参照图1以及图2,主动带轮60安装在可进行动力传递地与车辆的驱动源 连接的输入轴61上。主动带轮60具备固定滑轮62和可动滑轮63。固定 滑轮62以及可动滑轮63分别具有相对置的一对滑轮面62a、 63a。滑轮面 62a、 63a包含圆锥面状的倾斜面。
各滑轮面62a、 63a相对于与主动带轮60的中心轴线Al正交的平面 Bl倾斜。各滑轮面62a、 63a和所述平面Bl的所成的角(带轮半角C1)
例如设定为11° 。在这些滑轮面62a、 63a间区划出沟槽,通过该沟槽强 压夹住链l进行保持。
另外,在可动滑轮63上连接有用于变更沟槽宽度的液压促动器(未 图示)。在变速时,通过使可动滑轮63沿输入轴61的轴向(图2的左右 方向)移动来使沟槽的宽度变化。由此,使链1沿输入轴61的径向(图2 的上下方向)移动,能够改变主动带轮60的与链1有关的有效半径(相 当于链l的巻挂半径)
图2中,将从动带轮70中与主动带轮60对应的参照符号表示在括号 内。如图1以及图2所示,从动带轮70可一体旋转地安装在输出轴71上, 该输出轴71可传递动力地连接在驱动轮(未图示)上。从动带轮70和主 动带轮60—样,具备固定滑轮73以及可动滑轮72。固定滑轮73以及可 动滑轮72和主动带轮60 —样,分别具有强压夹住链1并用于形成沟槽的 相对置的一对滑轮面73a、 72a。
各滑轮面73a、 72a相对于与主动带轮70的中心轴线A2正交的平面 B2倾斜。各滑轮面73a、 72a和所述平面B2所成的角(带轮半角C2)例 如设定为ll。。即,主动带轮60的带轮半角C1和从动带轮70的带轮半 角C2相等(C1=C2)。
和主动带轮60的可动滑轮63 —样,在从动带轮70的可动滑轮72上 连接有液压促动器(未图示),在变速时,通过使该可动滑轮72移动来改 变槽沟的宽度。由此,使链1移动,就能够改变从动带轮70的与链1有 关的有效半径(相当于链1的巻挂半径)
图3是链1的要部剖面图。图4是沿图3的IV—IV线的剖面图、示 出链直线区域。另外,下面以链l的直线区域为基准进行说明。
参照图3以及图4,链1具备作为多个链节板的链节2、和使这些链 节2相互连接的多个连接部件200。
各连接部件200包含作为主动力传递部件的第一销3、和作为副动力 传递部件的第二销4。各连接部件200中,第一以及第二销3、 4成对。成 对的第一以及第二销3、 4相互滚动滑动接触。
所谓滚动滑动接触是指包含滚动接触以及滑动接触的至少其中之一 的接触状态。
下面,将沿链l的行进方向的方向称作链行进方向X,将与链行进方 向X正交且沿第一以及第二销3、4的长度方向的方向称作链宽度方向W,
将与链行进方向X以及链宽度方向W的双方正交的方向称作正交方向V。 各链节2形成板状,其包含作为在链行进方向X的前后排列的一对的 端部的前端部5以及后端部6、以及配置在所述前端部5以及后端部6之 间的中间部7。
在前端部5以及后端部6中分别形成有作为第一贯通孔的前贯通孔9 以及作为第二贯通孔的后贯通孔10。中间部7具有将贯通孔9以及后贯通 孔10之间隔开的柱部8。该柱部8在链行进方向X上具有规定的厚度。
另外,各链节2的周边部形成圆滑的曲线,成为难以形成应力集中的 形状。
使用链节2形成第一 第三列51 53。具体而言,第一列51、第二 列52以及第三列53分别包含有在链宽度方向W排列的多个链节2。在第 一 第三列51 53各列中,同一列的链节2以链行进方向X的位置彼此 相同的方式并排。第一 第三列51 53沿链行进方向X并排配置。
第一 第三列51 53的链节2分别使用对应的连接部件200,与对应 的第一 第三列51 53的链节2可相对旋转(可弯曲)地连接。
具体而言,第一列51的链节2的前贯通孔9和第二列52的链节2的 后贯通孔10在链宽度方向W上排列且相互对应,通过插通这些贯通孔9、 10的连接部件200,第一以及第二的列51、 52的链节2彼此之间在链行 进方向X上可弯曲地连接。
同样,第二列52的链节2的前贯通孔9和第三列53的链节2的后贯 通孔IO在链宽度方向W上排列且相互对应,通过插通这些贯通孔9、 10 的连接部件200,第二以及第三列52、 53的链节2彼此之间在链行进方向 X上可弯曲地连接。
在图3中,第一 第三列51 53只分别图示了一个,但第一 第三 列51 53沿链行进方向X以重复方式进行配置。而且,在链行进方向X 上彼此邻接的两列链节2彼此之间通过对应的连接部件200依次连接,形 成环状的链l。
参照图3以及图4,第一销3为沿链宽度方向W延伸的长(板状)的
动力传递部件。第一销3的周面11沿链宽度方向W平行延伸。
该周面11具有朝向链行进方向X的前方的作为对置部的前部12、朝
向链行进方向X的后方的作为背部的后部13、作为在正交方向V上相对 置的一对端部的一端部14以及另一端部15。
前部12的剖面形状形成圆滑的曲线,在接触部D与成对的第二销4 滚动滑动接触。前部12的剖面中的比链1的直线区域的接触部D靠向链 外径侧的部分成为接触部T的变位量的变化率根据链节2之间的弯曲角的 增大而增大的变化率增大部分。具体而言,形成作为规定的曲线的渐开线 曲线。该剖面的渐开线曲线是以基础圆BC为基础,从链宽度方向W看, 基础圆BC的中心配置在比前部12靠链内径侧的位置处。
后部13形成平坦面。该平坦面相对于与链行进方向X正交的规定的 平面E (在图4中为与纸面正交的平面),具有规定的倾斜角Z。后部13 相对于平面E向图的逆时针方向倾斜,并朝向链的内径侧。
一端部14在第一销3的周面11中构成链外径侧(正交方向V的一侧) 的端部,形成为朝向链外径侧凸弯曲的曲面。
另一端部15在第一销3的周面11中构成链内径侧(正交方向V的另 一侧)的端部,形成朝向链内径侧凸弯曲的曲面。
第一销3在沿与后部13正交的方向的厚度方向G具有规定的厚度。 另外,从链宽度方向W看时的与后部13平行的高度方向H上具有规定的 高度。
在第一销3的长度方向(链宽度方向W)上相对置的一对端部16分 别从配置在链宽度方向W的一对端部上的链节2向链宽度方向W突出。
在这些一对的端部16上分别设有相对置的一对作为动力传递面的端 面17。 一对端面17具有夹住与链宽度方向W正交的平面而相互对称的形 状。这些端面17用于与各带轮60、 70的对应的滑轮面62a、 63a、 72a、 73a (参照图2)摩擦接触。
第一销3被夹持在上述对应的滑轮面62a、 63a、 72a、 73a之间,由此, 在第一销3和各带轮60、 70之间传递动力。第一销3由于其端面17有助 于直接进行动力传递,故例如由轴承用钢(SUJ2)等高强度耐磨损材料形 成。
图5是从链宽度方向W看到第一销3的图。图6是沿图5的VI—VI 线的剖面图,是在第一销3的厚度方向G的大致中央部的与后部13平行 的剖面图。图7是沿5的VII—Vn线的剖面图,是在第一销3的高度方向 H的大致中央部的与后部13正交的剖面图。
参照图5 图7,第一销3的端面17形成为包含球面的一部分的形状, 向链宽度方向W的外侧凸弯曲。该端面17具有规定的曲率半径R,朝向 链内径侧。
上述规定的曲率半径R例如设定为40mm 200mm的范围(40《R《 200。在本实施方式例如为150mm)。由此,端面17在作为相交叉的两个 方向、即厚度方向G和高度方向H上分别具有曲率半径。
另外,第一销3的一端部14与另一端部15相比,在链宽度方向W上 形成地长(宽幅)。而且,如图6所示,从与后部13平行的剖面看,连接 端面17的顶部23 (顶点)和该端面17的曲率中心点J的第一直线Kl、 和通过端面17的顶部23向链宽度方向W延伸的第二直线K2成规定的角 度L交叉。该角度L与图2所示的滑轮半角C1 (C2)相等(L=C1=C2)。
再参照图5以及图6,在端面17上设有接触区域24。端面17中的接 触区域24与上述各带轮的对应的滑轮面接触。
接触区域24从链宽度方向W看,例如呈椭圆形形状,具有接触中心 点M (相当于接触区域24的重心)。接触中心点M和端面17的顶部23 一致。 一对接触中心点M之间的距离DM在各第一销3之间是固定的。
在沿链宽度方向W看时,作为接触区域24的规定部的长轴N,相对 于与上述的链行进方向X正交的平面E具有规定的冲角(迎之角)F (例 如5 12° ,在本实施方式为IO。 )。 S卩,长轴N相对于平面E向图的逆 时针方向倾斜10° 。长轴N随着从链外径侧朝向内径侧,向链的行进方 向X侧前进。
该冲角F例如与第一销3的后部13的倾斜角Z相等(F-Z)。 如上所述,端面17形成为包含球面的一部分的形状。由此,接触区
域24在厚度方向G以及高度方向H上分别具有曲率半径。
参照图3以及图4,第二销4 (也称带或内构件)是由与第一销3相
同的材料形成的、沿链宽度方向W延伸的长尺寸(板状)的对置部件。
第二销4是设于对应的链节2和成对的第一销3之间的部件。
第二销4在链宽度方向W上形成地比第一销3短,使得不与上述各 带轮的滑轮面接触。第二销4相对于成对的第一销3配置在链行进方向X 的前方。在链行进方向X上,第二销4的壁厚形成为比第一销3薄。
第二销4的周面18在链宽度方向W上延伸。该周面18具有朝向链 行进方向X的后方的后部19、朝向链行进方向X的前方的前部20、作为 正交方向V上的一对端部的一端部21以及另一端部22。
后部19形成为与链行进方向X正交的平坦面。该后部19与成对的第 一销3的前部12对置,随着链节2之间的弯曲,在接触部D和前部12滚 动滑动接触。
前部20形成为与后部19大致平行^fe延伸的平坦面。
一端部21在第二销4的周面18中构成链外径侧的端部,形成为朝向 链外径侧凸弯曲的曲面。
另一端部22在第二销4的周面18中构成链内径侧的端部,形成为朝 向链内径侧凸弯曲的曲面。
根据上述结构,从链宽度方向W看的以第一销3为基准的该第一销3 和成对的第二销4的接触部D的轨迹大致形成渐开线曲线。
链1为所谓的压入型的链。具体而言,第一销3可相对移动地游嵌(间 隙配合)在各链节2的前贯通孔9中,同时压入嵌合在各链节2的后贯通 孔10中以限制相对移动,第二销4压入嵌合在各链节2的前贯通孔9中 以限制相对移动,同时可相对移动地游嵌在各链节2的后贯通孔10中。
换言之,第一销3可相对移动地游嵌在各链节2的前贯通孔9中,同 时,压入嵌合与该第一销3成对的第二销4以限定相对移动。在各链节2 的后贯通孔10中压入嵌合第一销3以限定相对移动,同时,可相对移动 地游嵌与第一销3成对的第二销4。
根据上述结构,在链行进方向X上邻接的链节2相互弯曲时,即链l 弯曲时,对应的第一销3在变位的接触部D上,相对于成对的第二销4进 行滚动滑动接触。
另外,链1具有规定的连接节距P。所谓连接节距P是指链1的直线 区域中的在链行进方向X上相邻的第一销3之间的节距。具体而言,是链
1的直线区域的链节2的前贯通孔9内的第一以及第二销3、4相互的接触 部D、和该链节2的后贯通孔10内的第一以及第二销3、 4相互的接触部 D之间的在链行进方向X上的距离。在本实施方式中,连接节距P例如设 定为8mrru
图8是从链宽度方向W看链1的要部时的图。另外,参照图8进行 说明时,处于从链宽度方向W看链1的直线区域时的状态。
参照图8,本实施方式的特征在于,第一销3包含作为多种作为动力 传递部件的第一种销3a以及第二种销3b,并且,这些第一种销3a以及第 二种销3b在链行进方向X上随机配列。
所谓"第一种销3a以及第二种销3b在链行进方向X上随机配列"意
思是第一种销3a以及第二种销3b的至少其中一方在链行进方向X的至少
一部分上被不规则配置。另外,所谓"不规则"是指不具有周期性和规则 性的至少其中之一。
在从链宽度方向W看链1的直线区域时,第一种销3a的接触部D以 和接触中心点M间的相对位置与第二种销3b接触部D和其接触中心点M 间的相对位置不同。
具体而言,第一种销3a的端面17的顶部23大致与该端面17的重心 一致。即,第一种销3a的端面17的接触区域24的接触中心点M大致与 该端面17的重心一致。在高度方向H以及厚度方向G上,接触中心点 M位于第一种销3a的大致中央部。
第二种销3b的端面17的顶部23相对于该端面17的重心Q偏离配置。 即,第二种销3b的端面17的接触区域24的接触中心点M相对于该端面 17的重心Q偏离配置。
从链宽度方向W看,第二种销3b的端面17的接触中心点M相对于 该端面17的重心Q,在与链行进方向X以及正交方向V的至少其中一方 (本实施方式为双方)上隔开配置。
第一种销3a的端面17的接触中心点M和该第一种销3a的端面17 的曲率中心点的相对位置、以及第二种销3b的端面17的接触中心点M和 该第二种销3b的端面17的曲率中心点的相对位置,在链行进方向X、链 宽度方向、以及正交方向V的至少其中一方上不同。
根据上述结构,当从链宽度方向W看链1的直线区域时,第一种销
3a的接触中心点M相对于其接触部D的相对位置和第二种销3b的接触中 心点M相对于其接触部D的相对位置,在链行进方向X以及正交方向V 的至少其中一方(本实施方式为双方)上不同。
由此,从链宽度方向W看链1的直线区域时的以第一销3的端面17 的接触中心点M为基准的在链行进方向X上相邻的第一销3之间的距离 (接触中心点节距a)设有多种。
具体而言,为通过第一种销3a的彼此之间或第二种销3b的彼此之间 在链行进方向X上相邻而形成的接触中心点间距a 1、和通过第一种销3a 和第二种销3b在链行进方向X上相邻而形成的接触中心点间距a 2这两 类。
第一种销3a以及第二种销3b在链行进方向X上随机配列。由此,接 触中心点间距a 1以及接触中心点间距a2在链行进方向X上被随机配列。
所谓"接触中心点间距a 1以及接触中心点间距a2在链行进方向X 上随机配列"是指接触中心点间距al以及接触中心点间距a2的至少其 中之一在链行进方向X的至少一部分被不规则配置。
另外,在链宽度方向W上,第一种销3a的一对端面17的顶部23 (接 触中心点M)之间的距离和第二种销3b的一对端面17的顶部(接触中心 点M)之间的距离彼此相等。
在与链宽度方向W正交的投影平面S中,设有具有沿链行进方向X 的相反方向延伸的x轴和沿正交方向V延伸的y轴的二维相对坐标系。当 将第一种销3a的接触部D以及接触中心点M投影到上述投影平面S上时, 以接触部D的投影点为原点的接触中心点M的投影点的坐标(以下,简 称为"第一种销3a的接触中心点M的投影点的坐标"),例如为(Axl, Ayl)。即,相对于第一种销3a的接触部D,其接触中心点M在x轴方向 上离开Axl,在y方向上离开Ayl。
同样,当将第二种销3b的接触部D以及接触中心点M投影到上述投 影平面S上时,以接触部D的投影为原点的接触中心点M的投影点的坐 标(以下,简称为"第二种销3b的接触中心点M的投影点的坐标"),例 如为(Ax2, Ay2)。 g卩,相对于第二种销3b的接触部D,其接触中心点M在x轴方向上离开Ax2,在y方向上离开Ay2。
这样,第一种销3a的接触中心点M的投影点坐标的两个坐标成分与 第二种销3b的接触中心点M的投影点坐标对应的坐标成分的至少其中之 一 (本实施方式为双方)不同。
在此,上述成分Axl, Ax2分别优选位于0mm 2.0mm的范围(0 《△ xl《2.0且0《△ x2《2.0)。
在上述各成分Axl, Ax2中,当该值不足Omm,即成为负值时,由 于各接触中心点M比对应的接触部D靠链行进方向X的前方位置,所以, 其不能物理设定。另外,在上述各成分Axl, Ax2中,当该值超过2mm 时,销中心越往后方移动,与各带轮60、 70的相对撞击速度就越大,振 动'噪音就越大。因此,以上述方式设定各成分Axl, Ax2的范围。
另外,上述成分Ayl, Ay2分别优选在0.5mm 2.4mm的范围(0.5 《△ yl《2.4且0.5《△ y2《2.4)。
在上述各成分Ayl, Ay2中,当该值小于0.5mm时,也跟尺寸相关, 但是,由于与各带轮60、 70接触时的连接节距小于直线状态的连接节距, 故不优选。另外,在上述各成分Ayl, Ay2中,当该值超过2.4mm时, 由于与各带轮60、 70接触时的连接节距过大,所以,以上述方式设定该 各成分Ayl, Ay2的范围。
另外,优选上述成分Axl和成分Ax2的差值的绝对值l Axl—Ax2 I位于0.1mm 1.0匪的范围(0.1《I Axl—Ax2|《1.0)。
当上述差值的绝对值I Axl — Ax2 I小于O.lmm时,即使随机配置第 一销3a以及第二销3b,啮合n次的波峰分散小,从而降低噪音的效果小。 当上述差值的绝对值I Axl — Ax2 I大于l.Omm时,第一销3a的端面17 的接触区域24的范围超出正常的范围。所以,将上述差值的绝对值I A xl—Ax2 I设定在上述的范围。
另外,优选上述成分Ayl和成分Ay2的差值的绝对值| Ayl—Ay2 I位于0.1mm 0.5mm的范围(0.1《| Ayl—Ay2 |《0.5)。
当上述差值的绝对值I Ayl—Ay2 I小于0.1mm时,啮合一次的波峰 的分散效果小。另外,如果上述差值的绝对值I Ayl—Ay2 |大于0.5mm, 则当链1的旋转半径变大时,妨碍正常顺序下的第一销3和各带轮60、 70
的接触。所以,将该差值的绝对值I Ayl— Ay2 I设定在上述的范围。
以上为无级变速器100的概略结构。参照图1以及图8,在该无级变
速器100中,当随着输入轴61的旋转驱动而主动带轮60旋转时,链l旋 转驱动,第一种销3a以及第二种销3b依次啮入各带轮60、 70。
根据本实施方式,当从链宽度方向W看链1的直线区域时,第一种 销3a的接触部D和其接触中心点M的相对位置、以及第二种销3b的接 触部D和其接触中心点M的相对位置不同。
由此,各第一销3依次啮入各带轮60、 70的时刻不同,能够使啮合 的周期无规则。即,使各第一销3依次啮入各带轮60、 70时的啮合音的 发生周期无规则。能够宽范围分布该啮合音的频率,能够不在特定的频率 发生峰值,从而能够降低随着链1的驱动而产生的噪音。
另外,使第一种销3a的接触中心点M的投影点坐标的两个坐标成分 (A xl , A yl)与第二种销3b的接触中心点M的投影点坐标对应的两个 坐标成分(Ax2, Ay2)的至少其中之一不同(本实施方式,与厶x2, A y2双方均不同)。这样,通过使第一种销3a的接触中心点M的投影点相 对于其接触部D的投影点、以及第二种销3b的接触中心点M的投影点相 对于其接触部D的投影点的位置不同这种简单结构,能够确实发挥降低噪 音的效果。
另外,各第一销3的接触区域24在作为相交叉的两个方向即厚度方 向G以及高度方向H这两个方向上分别具有曲率。由此,能够使各接触 区域24和各带轮60、 70的对应的滑轮面62a、 63a、 72a、 73a的接触更顺 滑,能够进一步降低链1驱动时的噪音。
另外,通过在第一销3设置冲角F来优化第一销3的配置,从而能够 使与各带轮60、 70的卡合更顺滑。
再者,将第一销3游嵌在各链节2的前贯通孔9中,同时将其压入嵌 合在各链节2的后贯通孔10中,将第二销4压入嵌合在各链节2的前贯 通孔9中,同时将其游嵌在各链节2的后贯通孔10中。
由此,当各第一销3的端面17与各带轮60、 70的对应的滑轮面62a、 63a、 72a、 73a接触时,成对的第二销4相对于上述的第一销3进行滚动 滑动接触,由此,使链节2彼此之间的弯曲成为可能。
此时,在成对的第一以及第二销3、 4之间,相互的滚动接触的成分
多而滑动接触的成分极少,于是,其结果是,各第一销3的端面17相对 于上述各滑轮面62a、 63a、 72a、 73a几乎不旋转地接触,从而能够降低摩 擦损失,确保高的传递效率。
而且,成对的第一以及第二销3、 4的相互的接触部D的轨迹被描绘 成大致渐开线形状,由此,当各第一销3依次啮入各带轮60、 70时,能 够抑制在链1上发生弦振动的运动(chordal action)。其结果是,能够进一 步降低链l驱动时的噪音。
这样,就能够实现传递效率以及安静性优良的无级变速器100。
图9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其它实施方式的图,图9 (A)是从链宽度 方向W看到的第一销3A的侧视图,图9(B)是沿图9(A)的IXB—IXB 线并与第一销3A的后部13平行的剖面图,图9 (C)是沿图9 (A)的IXC 一IXC线并与第一销3A的后部13正交的剖面图。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主要说明与图1 图8所示实施方式的不同 点,对于相同的结构,在图中赋予相同的符号并省略其说明。
参照图9 (A) 图9 (C),本实施方式的特征之处在于,在从链宽 度方向W看时的相交叉的两个方向上对第一销3A的各端面17A实施凸 面加工(双凸面加工)。
具体地说,在第一销3A的各端面17A上,在从链宽度方向W看时 的厚度方向G以及高度方向H上,分别实施凸面加工。
艮口,如图9 (B)所示,第一销3A的端面17A的与后部13平行的剖 面形状呈凸面加工的形状。该形状形成为向链宽度方向W的外侧凸出的 形状。该形状既可以具有固定的曲率半径,也可以具有多种曲率半径。
另外,如图9 (C)所示,第一销3A的端面17 A的与后部13正交的 剖面形状形成实施凸面加工的形状。该形状形成为中间部向链宽度方向W 的外侧凸出的形状。该形状既可以具有固定的曲率半径,也可以具有多种 曲率半径。
图10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另一其它实施方式的图,图10 (A)是从 链宽度方向W看到的第一销3B的侧视图,图10 (B)是沿图IO (A)的 XB—XB线并与第一销3B的后部13平行的剖面图,图10 (C)是沿图
10 (A)的XC—XC线并与第一销3B的后部13正交的剖面图。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主要说明与图1 图8所示的实施方式的不
同点,对于相同的结构,在图中赋予相同的符号并省略其说明。
参照图10 (A) 图10 (C),本实施方式的特征之处在于,第一销
3B的各端面17B形成由圆筒面的一部分构成的形状。具体地说,在与后
部13正交的剖面上,端面17B具有规定的曲率半径RB (例如150mm)。 另外,在与第一销3B的后部13平行的剖面中,端面17B形成为直线
形状。第一销3B的一对端面17B之间在链宽度方向上的长度随着朝向链
内径侧而变短。
该端面17B的圆筒面具有中心轴线A3,当从与第一销3B的后部13 正交的方向看时,该中心轴线A3随着从链外径侧朝向内径侧,朝向链宽 度方向W的内侧倾斜。该倾斜对于每种第一销都不同。
图11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另一其它实施方式的图,.图11 (A)是从 链宽度方向W看到的第一销3C的侧视图,图ll (B)是沿图IO (A)的 XIB—XIB线并与第一销3C的后部13平行的剖面图,图11 (C)是沿图 10 (A)的XIC—XIC线并与第一销3C的后部13正交的剖面图。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主要说明与图1 图8所示的实施方式的不 同点,对于相同的结构,在图中赋予相同的符号并省略其说明。
参照图11 (A) 图11 (C),本实施方式的特征之处在于,第一销 3C的端面17C在从链宽度方向W看时的一方向上实施凸面加工(单凸面 加工),并形成圆筒状。
具体而言,在第一销3C的端面17C上,在从链宽度方向W看时与后 部13正交的方向上实施凸面加工。
艮卩,如图11 (C)所示,第一销3C的端面17 C的与后部13正交的 剖面的形状形成为凸面加工的形状。该形状形成为中间部向链宽度方向W 的外侧凸出的形状。该形状既可以具有固定的曲率半径,也可以具有多种 曲率半径。
另外,如图11 (B)所示,第一销3C的端面17C的与后部13平行的 剖面的形状形成为直线形状。第一销3C的一对端面17C之间的在链宽度 方向上的距离随着朝向链内径侧而变短。
图12是本发明的另一其它实施方式的主要部位的局部剖面图。在本 实施方式中,主要说明与图1 图8所示的实施方式的不同点,对于相同 的结构,在图中赋予相同的符号并省略其说明。
参照图12,本实施方式的特征之处在于,各第一销相对于各带轮的对 应的滑轮面依次接触(卡合)时的接触周期被随机化。
具体地说,作为连接节距不同的多种链节,设有作为连接节距相对较
长的链节2、和作为连接节距相对较短的链节2D。
链节2D的柱部8D在链行进方向X上的厚度比链节2的柱部8D在 链行进方向X上的厚度薄。由此,链节2D的连接节距PD比链节2的连 接节距P短(PD<P)。
链节2和链节2D (包含链节2的链节列和包含链节2D的链节列)均 在链行进方向X上随机配列。
另外,此时所谓的"随机配列",意思是链节2以及链节2D的至少其 中一方在链行进方向X的至少一部分上不规则配置。
根据本实施方式,使各第一销3依次啮入各带轮时的啮合音的发生周 期更加无规则,从而能够宽范围分布该啮合音的频率,能够进一步降低驱 动时的噪音。
图13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另一其它实施方式的图,图13 (A)以及 图13 (B)分别是从链行进方向X看到的第一销的剖面图。
另外,本实施方式中,主要说明与图1 图8所示的实施方式的不同 点,对于相同的结构,在图中赋予相同的符号并省略其说明。
参照图13 (A)以及图13 (B),本实施方式的特征之处在于,各第
一销相对于各带轮的对应的滑轮面依次接触时的接触周期被随机化。
具体而言,作为一对端面的接触中心点之间的距离不同的多种第一
销,设有第一销3、 3E。在链宽度方向W上,第一销3E的一对端面17
的接触中心点M之间的距离TE比第一销3的一对端面17的接触中心点
M之间的距离T短(TE<T)。
第一销3和第一销3E均在链行进方向X上随机配列。另外,此时所
谓的"随机配列",意思是第一销3以及第一销3E的至少其中一方在链行
进方向X的至少一部分上不规则配置。
图14是本发明的另一其它实施方式的主要部位的局部剖面图。本实 施方式中,主要说明与图1 图8所示的实施方式的不同点,对于相同的 结构,在图中赋予相同的符号并省略其说明。
参照图14,本实施方式的特征之处在于,各第一销相对于各带轮的对 应的滑轮面依次接触时的接触周期被随机化。
具体而言,作为随着链节2之间的弯曲而接触部的滚动滑动接触(移 动)的轨迹不同的多种第一销,设有第一销3、 3F。
第一销3F的周面11F的前部12F的剖面形状形成为与第一销3的前 部12的剖面形状不同的形状。例如,在前部12F的剖面形状中,相对于 链的直线区域的接触部DF而位于链外径侧位置的部分,形成渐开线曲线。 该渐开线曲线的基础圆的半径UF比第一销3的前部12的剖面的渐开线曲 线的基础圆的半径U小(UF<U)。
根据上述结构,以第一销3为基准的该第一销3的接触部D的滚动滑 动接触的轨迹与以第一销3F为基准的该第一销3F的接触部DF的滚动滑 动接触的轨迹不同。
第一销3和第一销3F在链行进方向X上被随机配列。此时的所谓的 "随机配列",意思是指第一销3以及第一销3F的至少其中一方在链行进 方向X的至少一部分上不规则配置。
另外,如图15以及图16所示,对于每种第一销而言,使从链宽度方 向看链的直线区域时的接触部和接触中心点的相对位置不同,同时也可以 使接触部的滚动滑动接触的轨迹不同。
具体而言,作为多种的第一销,设有第一种销3La以及第二种销3Lb。
第一种销3La的前部12La包含有作为在接触部DLa和第二销4L的 后部19进行滚动滑动接触的变化率增大部分的主体部121La和避让部 122La。主体部121La根据链节2之间的弯曲角的增大而增大接触部DLa 的变位量的变化率。
同样,第二种销3Lb的前部12Lb包含有作为在接触部DLb和第二销 4L的后部19进行滚动滑动接触的变化率增大部分的主体部121Lb和避让 部122Lb。主体部121Lb根据链节2之间的弯曲角的增大而增大接触部 DLb的变位量的变化率。
作为第一种销3La的主体部121La的剖面的(从链宽度方向W看到 的)规定曲线的渐开线曲线INYLa,以具有中心CLa以及半径RbLa的基 础圆BLa为基础。中心CLa配置在与链行进方向X正交且包含链的直线 区域的接触部DLal的平面ELa上。渐开线曲线INVLa和接触部DLal交 叉。
同样,作为第二种销3Lb的主体部121Lb的剖面的(从链宽度方向W 看到的)规定曲线的渐开线曲线INVLb,以具有中心CLb以及半径RbLb 的基础圆BLb为基础。中心CLb配置在与链行进方向X正交且包含链的 直线区域的接触部DLbl的平面ELb上。渐幵线曲线INVLb和接触部DLbl 交叉。
第一种销3La的渐开线曲线INVLa的基础圆BLa的半径RbLa为相对 较大的值,例如设定为60mm。第二种销3Lb的渐开线曲线INVLb的基础 圆BLb的半径RbLb为相对较小的值,例如设定为45mm。
即第一种销3La作为基础圆的曲率半径相对较大的第一种主动力传递 部件而设置,第二种销3La作为基础圆的曲率半径相对较小的第二种的主 动力传递部件而设置。
由此,第一种销3La以及第二种销3Lb的接触部DLa、 DLb的滚动滑 动接触的轨迹不同。
第二种销3Lb的渐开线曲线INVLb的基础圆BLb的半径RbLb设定 为第一种销3La的渐开线曲线INVLa的基础圆BLa的半径RbLa的例如 60% 85%的范围(本实施方式为75%)。第一种销3La的接触部DLal和 第二种销3Lb的接触部DLbl (第一种销3La的渐开线曲线INVLa的起点 和第二种销3Lb的渐开线曲线INVLb的起点)在链行进方向X上沿一直 线排列。
在与链宽度方向W正交的投影平面S中设有具有Lx轴和与Lx轴正 交延伸的Ly轴的二维相对坐标系,其中,Lx轴相对于链行进方向X倾斜 冲角F的量,并随着向链行进方向X的相反方向前进而向链径向内侧前进。
以将第一种销3La的接触部DLal以及接触中心点MLa投影到上述投 影平面S上时的接触部DLal的投影点作为原点的上述相对坐标系中的接 触中心点MLa的投影点的坐标(以下,简称为"第一种销3La的接触中
心点MLa的投影点坐标")例如为(ALxl, ALyl)。艮卩,相对于第一种 销3La的接触部DLal,其接触中心点MLa在Lx轴方向上离开△ Lxl ,同 时在Ly轴方向上离开ALyl。
同样,将第二种销3Lb的接触部DLbl以及接触中心点MLb投影到 上述投影平面S上时的以接触部DLbl的投影点为原点的接触中心点MLb 的投影点的坐标(以下,简称为"第二种销3Lb的接触中心点MLb的投 影点坐标")例如为(ALx2, ALy2)。即,相对于第二种销3Lb的接触部 DLbl,其接触中心点MLb在Lx轴方向上离开ALx2,同时在Ly轴方向 上离开ALy2。
第一种销3La的△ Lyl相对较短,第二种销3Lb的△ Ly2相对较长(A LyKALy2)。艮卩,第一种销3La的接触部DLal和接触中心点MLa的相 对位置,在作为与链径向对应的方向的Ly轴方向上配置地相对较近,第 二种销3Lb的接触部DLbl和接触中心点MLb的相对位置在Ly轴方向上 配置地相对较远。
上述A Ly 1禾卩△ Ly2的差值(△ Ly2— △ Lyl)例如设定在0.05 0.4mm 的范围。另外,第一种销3La的ALxl和第二种销3Lb的ALxl,既可以 是相同的值,也可以为相互不同的值。
在x轴以及y轴的相对坐标系中,第二种销3Lb的接触部DLbl以及 接触中心点MLb之间在y轴方向上的相对距离也比第一种销3La的接触 部DLal以及接触中心点MLa之间在y轴方向上的相对距离长。
换言之,从链宽度方向W看链的直线区域时的第一种销3La的接触 部DLal和接触中心点MLa的相对位置在链径向上相对接近。另外,从链 宽度方向W看链的直线区域时的第二种销3Lb的接触部DLM和接触中 心点MLb的相对位置在链径向上相对远离。
第二销4L在链径向的一对端部.(链径向的外侧端部以及链径向的内 侧端部)分别具有一对锷部25、 26,链径向的一对端部分别向链行进方向 X的相反方向突出。由此,使链节2和第二销4L相互压入部分的接触面 积增多,从而降低在链节2上产生的应力。
另外,在第二销4中,也可以只在链径向的一对端部的某一个上设置 锷部25或锷部26。
作为第一种销3La的凹部的避让部122La用于避免与位于第二销4L 中的链外径侧的一个锷部25接触。避让部122La在第一种销3La的周面 中设置在从链宽度方向W看压入后贯通孔10的部分27和主体部121La 之间,相对于该主体部121La呈凹形状。由此,随着链节2彼此之间的弯 曲,第一种销3La以及第二销4的接触部DLa变位时, 一方的锷部25不 与第一种销3La接触。另外,避让部121La的凹形也可以设有多个。
第二种销3Lb的避让部122Lb用于避免与位于第二销4L中的链外径 侧的一个锷部25接触。该避让部122 Lb形成为与主体部121Lb连续顺滑 连接的曲面。通过使主体部121Lb的渐开线曲线INVLb的基础圆BLb的 半径RbLb相对减小,使主体部121Lb的链外径侧的端部相对于第二销4 充分地位于链行进方向X的后方位置。由此,即使没有将避让部122Lb 做成凹形形状,也能够避免与第二销4L的一个锷部25接触。另外,第二 种销3Lb的避让部122Lb也可以形成为平面。
如上所述,通过使第一种销3La的避让部122La的形状和第二种销 3Lb的避让部122Lb的形状不同,能够很容易识别第一种销3La和第二种 销3Lb。
第一种销3La和第二种销3Lb在链行进方向X上被随机配列。此时 所谓"随机配列"意思是第一种销3La和第二种销3Lb的至少其中之一在 链行进方向X的至少一部分上被不规则配置。
关于设置在链上的第一种销3La和第二种销3Lb的数量,第二种销 3Lb的数量相对较少。另外,第一种销3La的数量和第二种销3Lb的数量 既可以相同,也可以使第二种销3Lb的数量相对较多。
根据本发明实施方式,能够使第一种销3La以及第二种销3Lb依次啮 入带轮时的啮合音的频率宽范围分布,能够使噪音的峰值很低。由此,能 够进一步降低链驱动时的振动以及噪音。
图17是本发明的另一其它实施方式的主要部位的局部剖面图。本实 施方式中,主要说明与图1 图8所示的实施方式的不同点,对于相同的 结构,在图中赋予相同的符号并省略其说明。
参照图17,本实施方式的特征之处在于,各第一销相对于各带轮的对 应的滑轮面依次接触时的接触周期被随机化。
具体地说,作为链直线区域中的接触区域的规定部的长轴的冲角(倾 斜)不同的多种的第一销,设有作为冲角相对较小的小冲角的第一销3以 及作为冲角相对较大的大冲角的第二销4。
第一销3的冲角F和第一销3G的冲角FG彼此不同,第一销3的冲 角F小于第一销3G的冲角FG (FG<F)。
另外,第一销3以及第一销3G在链行进方向X上被随机配列。此时, 所谓"随机配列"的意思是第一种销3以及第一种销3G的至少其中一方 在链行进方向X的至少一部分上不规则配置。
图18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另一其它实施方式的图,图18 (A)以及 图18 (B)是分别从链行进方向X看到的第一销的侧视图。另外,在本实 施方式中,主要说明与图1 图8所示的实施方式的不同点,对于相同的 结构,在图中赋予相同的符号并省略其说明。
参照图18 (A)以及图18 (B),本发明的特征之处在于,各第一销 相对于各带轮的对应的滑轮面依次接触时的接触周期被随机化。
具体而言,作为刚性(弹性率)不同的多种的第一销,设有作为刚性 相对较高的高刚性销的第一销3以及作为刚性相对较低的低刚性销的第一 销3H。
第一销3例如如上所述,由JIS规格SUJ2 (高碳素铬轴承用钢)形成, 第一销3H例如由SUS440C (马氏体系不锈钢)形成。
第一销3和第一销3H均在链行进方向X上随机配列。另外,此时, 所谓的"随机配列"意思是第一种销3以及第一种销3H的至少其中一方 在链行进方向X的至少一部分上不规则配置。
根据上述结构,在链1上产生张力时的第一销3和第一销3H的挠曲 量不同,其结果是,各第一销3、 3H在依次啮入各带轮时的周期为随机。
图19是本发明的另一其它实施方式的主要部位的局部剖面图。在本 实施方式中,主要说明与图1 图8所示的实施方式的不同点,对于相同 的结构,在图中赋予相同的符号并省略其说明。
参照图19,本发明的特征之处在于,利用作为连接部件的单独的第一 销3,可使在链行进方向X上相邻的链节2J彼此之间相互相对旋转(可 弯曲)地连接。具体而言,在作为对置部件的各链节2J的前贯通孔9J中
可相对移动地游嵌对应的第一销3,在各链节2J的后贯通孔10中压入嵌 合对应的第一销3以限定相对移动。
前贯通孔9J的周缘部30在链行进方向X上的前部31具有沿正交方 向V延伸的剖面形状,并在接触部DJ与游嵌在前贯通孔9J中的第一销3 的前部12进行滚动滑动接触。由此,链节2J和游嵌于该链节2J中的第一 销3进行相互滚动滑动接触。
根据本发明,能够进一步縮短第一销3之间的连接节距,能够使同时 啮入各带轮中的第一销的数量进一步增多。由此,降低每个第一销3的负 荷,能够降低与各带轮的撞击力,从而能够进一步降低噪音。
另外,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例如,在图1 图8所示的实 施方式中,也可以将第一销3的端面17形成为具有多个曲率半径的球面 状的面。另外,第一销3也可以包含接触部以及接触中心点之间的相对位 置不同的3种以上的销。
另外,在图9所示的实施方式中,从链宽度方向看到的对第一销3A 的各端面17A实施凸面加工的两个方向不限于上述例示的两个方向,也可 以是其它的方向。
另外,在图10所示的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将第一销3B的端面17B 形成为具有多个曲率半径的圆筒状的面。
另外,在图ll所示的实施方式中,从链宽度方向W看到的对第一销 3C的各端面17C实施凸面加工的方向不限于上述例示的方向,也可以是 其它的方向。
另外,在图12所示的实施方式中,也可以设置连接节距不同的三种 以上的链节。
另外,在图13所示的实施方式中,也可以设置一对动力传递面的接 触中心点之间的距离不同的三种以上的第一销。
另外,在图14所示的实施方式中,也可以设置接触部的滚动滑动接 触的轨迹不同的三种以上的第一销。
另外,在图17所示的实施方式中,也可以使第一销3的后部13和第 一销3G的后部13G相互平行,使接触椭圆24的长轴N的冲角F和接触 椭圆24G的长轴NG的冲角FG不同。也可以设置冲角不同的三种以上的
第一销。
另外,在图18所示的实施方式中,也可以设置刚性不同的三种以上 的第一销。
另外,在图9所示的实施方式、图10所示的实施方式、图ll所示的 实施方式中,还可以设置上述的随机装置的任一个。
而且,在图1 图8所示的实施方式、图9所示的实施方式、图10 所示的实施方式、图11所示的实施方式、图12所示的实施方式、图13 所示的实施方式、图14所示的实施方式、图15 图16所示的实施方式、 图17所示的实施方式以及图18所示的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分别组合两种 以上上述的随机装置。例如,在第一销包含接触部以及接触中心点间的相 对位置不同的三种以上的销的同时,设置连接节距不同的多种链节,由此 能够特别提高噪音降低的效果。
另外,在图15 图16所示的实施方式中,也可以使用连接节距不同 的多种链节。此时也能够充分发挥噪音降低的效果。
而且,第一销也可以可相对移动地游嵌在各链节的后贯通孔中。第二 销4也可以可相对移动地游嵌在各链节的前贯通孔中。而且,第二销4也 可以与带轮60、 70卡合。
另外,成对的第一以及第二轴的相互的滚动滑动接触的轨迹也可以不 描绘为渐开线曲线。具体而言,第一销的前部的形状也可以不包含剖面渐 开线曲线而形成,第二销4的后部19也可以不形成剖面直线形状。另外, 第一销的前部的剖面形状与成对的第二销4的后部19的剖面形状也可以 互换。
另外,在图19所示的实施方式中,第一销3的端面形状既可以与图9 所示的实施方式一样,是实施双凸面加工而成的形状,也可以与图10所 示的实施方式一样为圆筒面,也可以与图11所示的实施方式一样,为实 施单凸面加工而成的形状。
而且,第一销3也可以可相对移动地游嵌在各链节2的后贯通孔10G 中。另外,成对的第一销3以及对应的链节2G相互的滚动滑动接触的轨 迹也可以不描绘渐开线曲线。具体地说,第一销3的前部12的剖面形状 也可以不包含渐开线曲线,链节2G的前贯通孔9G的前部31的剖面形状
也可以不包含直线形状。而且,也可以将第一销3的前部12的剖面形状
和链节2G的前贯通孔9G的前部31的剖面形状互换。
而且,既可以设置与上述的随机装置一样的随机化装置的任一种,又 可以设置与上述的随机装置一样的随机化装置的两种以上。
另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通过使第一销的端面的曲率半径按照每 种第一销均不同,也可以使从链宽度方向W看到链的直线区域时的接触 部和接触中心点的相对位置按照每种第一销均不同。另外,也可以设置从 链宽度方向W看链的直线区域时的接触部和接触中心点的相对位置不同 的三种以上的第一销。
而且,也可以包含从链宽度方向W看链的直线区域时的接触部和接 触中心点的相对位置只在正交方向V (y轴方向)或Ly方向上不同的多种 第一销。同样,也可以包含从链宽度方向W看链的直线区域时的接触部 和接触中心点的相对位置只在沿链行进方向X的方向(x轴方向)或Lx 方向上不同的多种的第一销。
当从链宽度方向W看时,第一销的背部和该第一销的接触区域的长 轴也可以相互倾斜。
另外,也可以将本发明应用于在第一销的长度方向的一对端部的各自 附近配置了与该第一销的端面具有同样的动力传递面的部件的、所谓的组 块类型的动力传递链。
另夕卜,也可以将链节的前贯通孔和后贯通孔的配置互换。而且,也可 以在链节的前贯通孔和后贯通孔之间的柱部设置连通槽(细长缝)。此时, 能够增加链节的弹性变形量(可挠性),从而能够进一步降低链节上产生 的应力。
另外,不限定于主动带轮60以及从动带轮70的双方的槽宽变动的实 施方式,也可以为只有某一方的槽宽变动,而另一方为不变动的固定宽度 的实施方式。另外,在上面说明了槽宽连续(无级)变动的实施方式,但 是,也适用于有级变动或固定式(无变速)等其它的动力传递装置。
以上,通过具体的实施方式进一步详细说明了本发明,但理解了上述 内容的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想到其变更、改变以及等同物。所以,本发明
理应是权利要求的范围和与其等同的范围。
本申请对应于2005年2月4日向日本国特许厅提出的特愿2005 — 29574号以及2005年10月14日向日本国特许厅提出的特愿2005 — 301033号,这些申请的全部公开在此通过引用而包含其中。
实施例
比较例1、 2以及实施例1、 2
制作有关具有第一以及第二销且第一销的端面由球面的一部分构成 的动力传递链的下述的比较例1、 2以及实施例1、 2。
比较例1,各第一销的端面的形状完全相同,从链宽度方向看时的接 触部和接触中心点的相对位置在各第一销之间相同。
另外,各连接节距完全相等。
比较例2,各第一销的端面的形状完全相同,从链宽度方向看时的接 触部和接触中心点的相对位置在各第一销之间相同。
另外,对于连接节距,通过设置连接节距相对较短的短节距链节和连 接节距相对较长的长节距链节,从而设定两种连接节距。长节距链节的连 接节距相对于短节距链节的连接节距之比约为1.2。短节距链节和长节距 链节均在链行进方向上随机配置。
实施例1中,作为第一销,具有端面形状不同的两种第一销。在从链 宽度方向看时,在与链行进方向以及链宽度方向的双方正交的方向(正交 方向、y方向)上,接触部和接触中心点的相对位置对于每种第一销约相 差0.2mm。这些两种第一销在链行进方向上被随机配置。
另外,各连接节距完全相等。
实施例2中,作为第一销,具有端面形状不同的两种第一销。在从链 宽度方向看时,在与链行进方向以及链宽度方向的双方正交的方向(正交 方向、y方向)上,接触部和接触中心点的相对位置对于每种第一销相差 约0.2mm。这些两种第一销在链行迸方向上被随机配置。
另外,对于连接节距,通过设置连接节距相对较短的短节距链节和连 接节距相对较长的长节距链节来设定两种连接节距。长节距链节的连接节 距相对于短节距链节的连接节距的比约为1.2。短节距链节和长节距链节 均在链行进方向上随机配置。
对于上述比较例1、 2以及实施例1、 2,分别巻挂在一对带轮上从而 并对驱动该动力传递装置时的第一销和一方的带轮撞 击时的相对速度进行调査。结果由图20示出。
另外,在图20的各图表中,横轴为第一销和带轮每1秒的撞击次数 (啮合频率),纵轴为第一销和带轮在撞击时的两者的相对速度。
如图20 (A)所示,在比较例1中,在特定的啮合频率(约600的整
数倍的频率)下发生周期性的共振,第一销和带轮撞击时的相对速度大, 产生高的波峰。其结果是,第一销和带轮撞击时的能量大,从而发生大的 噪音。
如图20 (B)所示,在比较例2中,与比较例l相比,上述特定的啮 合频率的第一销和带轮撞击时的相对速度被抑制,但与比较例l一样,在 上述特定的啮合频率时发生周期性的共振,从而产生波峰。因此,第一销 和带轮撞击时的相对速度大,其结果是,第一销和带轮撞击时的能量大, 发生比较大的噪音。
另一方面,如图20 (C)所示,在实施例1中,不在特定的啮合频率 下发生周期性的波峰,而且,波峰值大大低于0.04m/s。因此,能够抑制 第一销和带轮撞击时的相对速度,从而能够减小第一销和带轮撞击时的能 量,能够使噪音更小。
如图20 (D〉所示,在实施例2中,不在特定的啮合频率下发生周期 性性的波峰,而且,波峰值大大低于0.02m/s。因此,能够抑制第一销和 带轮撞击时的相对速度,从而更能够减小第一销和带轮撞击时的能量,能 够更进一步减小噪音。
这样,证实了实施例1、 2关于安静性具有优良特性。尤其是,如实 施例2所示,证实了在设置从链宽度方向看时的接触部和接触中心点的相 对位置不同的多种第一销的基础上,设置连接节距不同的多种链节,这样 对安静性的提高极其有效。
权利要求
1、一种动力传递链,其在直线区域以及带轮上卷绕的区域交替转移,其中,该动力传递链包括多个链节板和相互连接所述链节板的多个连接部件,所述连接部件包含主动力传递部件,所述主动力传递部件包含与对置部件对置的对置部,所述对置部件由对应于所述主动力传递部件的链节板、或者设于所述对应的链节板和所述主动力传递部件之间的部件的某一方构成,所述主动力传递部件的所述对置部在包含滚动接触以及滑动接触的至少之一的接触状态下,在随着所述动力传递链的弯曲而变位的接触部与对置部件接触,各所述主动力传递部件包含在链宽度方向上相对置的一对端面,在各所述端面上形成有与所述带轮的对应的滑轮面接触的接触区域,所述接触区域包含接触中心点,所述主动力传递部件包含多种主动力传递部件,从所述链宽度方向看所述动力传递链的所述直线区域时的所述接触部以及所述接触中心点的相对位置按照所述主动力传递部件的种类而不同。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传递链,其中,所述对置部包含所述接触部的变位量的变化率随着所述链节板之间 的弯曲角的增大而增大的变化率增大部分,所述变化率增大部分形成从所述链宽度方向看以规定的基础圆为基 础的规定的曲线,所述主动力传递部件包含基础圆的曲率半径相对大的第一种主动力 传递部件、和基础圆的曲率半径相对小的第二种主动力传递部件,从所述链宽度方向看所述动力传递链的直线区域时的所述第一种主 动力传递部件的接触部和接触中心点的相对位置在链的径向上相对接近, 从所述链宽度方向看所述动力传递链的直线区域时的所述第二种主 动力传递部件的接触部和接触中心点的相对位置在所述链的径向上相对 远离。
3、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动力传递链,其中, 所述规定的曲线包含渐开线曲线。
4、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传递链,其中,当将所述接触中心点以及所述接触部投影在与所述链宽度方向正交 的投影平面上时,在该投影平面内的二维相对坐标系中,以所述接触部的 投影点为原点的所述接触中心点的投影点的坐标的两个坐标成分中的至 少其中之一按照所述主动力传递部件的种类而不同。
5、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传递链,其中,各所述主动力传递部件的各所述端面包含在相交叉的两个方向上分 别具有曲率的曲面。
6、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传递链,其中, 所述主动力传递部件的各所述端面形成为包含球面的一部分的形状。
7、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传递链,其中, 所述连接部件包含作为所述对置部件的副动力传递部件, 所述副动力传递部件与所述主动力传递部件成对形成, 所述副动力传递部件介于与所述主动力传递部件对应的链节板和所述主动力传递部件之间。
8、 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动力传递链,其中, 所述链节板具有在链行进方向的前后排列的第一以及第二贯通孔, 在所述第一贯通孔中,可相对移动地嵌合对应的所述主动力传递部件,并以限定相对移动的方式嵌合对应的所述副动力传递部件,在所述第二贯通孔中,以限定相对移动的方式嵌合对应的所述主动力 传递部件,并可相对移动地嵌合对应的所述副动力传递部件,
9、 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动力传递链,其中,所述副动力传递部件包含链径向外侧的端部以及链径向内侧的端部, 在所述副动力传递部件的所述链径向外侧的端部以及所述链径向内 侧的端部的至少其中一个端部上形成有锷部。
10、 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动力传递链,其中,所述副动力传递部件包含链径向外侧的端部以及链径向内侧的端部,在所述副动力传递部件的所述链径向外侧的端部上形成有锷部,在所述主动力传递部件上形成有用于避免和所述锷部接触的凹部。
11、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传递链,其中,所述主动力传递部件的所述一对端面的所述接触中心点间的距离,在 各所述主动力传递部件的多种类之间是相等的。
1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传递链,其中,在相交叉的两个方向上分别对各所述主动力传递部件的各所述端面实施凸面加工。
13、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传递链,其中,各所述主动力传递部件的各所述端面形成为包含圆筒面一部分的形状。
14、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传递链,其中,在规定的一方向上对各所述主动力传递部件的各所述端面实施凸面 加工。
15、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传递链,其中,各所述主动力传递部件相对于所述带轮的对应的所述)l轮面依次接 触时的接触周期被随机化。
16、 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动力传递链,其中, 所述链节板包含在链行进方向上随机配置的多种链节板, 在所述链行进方向上的链节板间的连接节距在所述多种链节板间不相同。
17、 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动力传递链,其中,所述主动力传递部件包含在链进行方向上随机配置的多种主动力传 递部件。
18、 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动力传递链,其中,所述主动力传递部件的一对端面的所述接触中心点间的距离在所述 多种主动力传递部件间不相同。
19、 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动力传递链,其中, 接触部随着所述链节板间的弯曲而移动的轨迹在所述多种主动力传 递部件间不相同。
20、 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动力传递链,其中,各所述端面的所述接触区域的规定部相对于所述链行进方向的倾斜 在所述多种主动力传递部件间不相同。
21、 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动力传递链,其中, 所述接触区域形成为从链宽度方向看时呈椭圆形形状, 所述接触区域的所述规定部包含椭圆的长轴。
22、 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动力传递链,其中, 所述多种动力传递部件具有不同的刚性。
23、 一种动力传递装置,其具备一对带轮,该一对带轮分别具有相对 置的一对圆锥面状的滑轮面,在所述一对带轮之间,经由权利要求1 22 中任一项所述的动力传递链来传递动力。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动力传递链,链(1)具备多个链节(2)、和相互连接这些链节的多对第一以及第二销(3、4)。第一销(3)在接触部(D)相对于第二销(4)滚动滑动接触。第一销(3)包含在链宽度方向(W)上相对置的一对端面(17),在各端面(17)上分别形成有与带轮的对应的滑轮面接触的接触区域(24)。接触区域(24)包含有接触中心点(M)。第一销(3)包含有第一种销(3a)以及第二种销(3b)。从链宽度方向(W)看链(1)的直线区域时的接触部(D)和接触中心点(M)的相对位置在第一种销(3a)和第二种销(3b)上不同。
文档编号F16G13/06GK101111694SQ20068000389
公开日2008年1月23日 申请日期2006年2月3日 优先权日2005年2月4日
发明者多田诚二, 镰本繁夫 申请人:株式会社捷太格特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