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换向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980286阅读:161来源:国知局
一种换向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控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控制介质流向的控制装置。



背景技术:

在流体控制领域,往往需要改变介质流向,一般采用换向装置实现介质流向改变。目前,先导阀是常用的换向装置,先导阀的两个阀之间通常采用外置毛细管连通,外置毛细管相对先导阀的其它结构而言比较脆弱,在运输或者安装过程中容易损坏。因此,有必要对现有的技术进行改进,以解决以上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相对集成化以提升产品结构强度的换向装置。

为实现上述目的,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换向装置,包括主动阀和从动阀,所述主动阀包括主动阀阀体,所述从动阀包括从动阀阀体,所述主动阀阀体包括第一固定部及与所述第一固定部相交的第一通孔、第二通孔和第三通孔,所述从动阀阀体包括第二固定部及与所述第二固定部相交的第五通孔、第六通孔和第七通孔,所述第一固定部和所述第二固定部组装固定,所述换向装置还包括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所述第一凹槽和所述第二凹槽位于所述第一固定部和所述第二固定部的相互固定区,所述第一凹槽和所述第二凹槽相对隔离,所述第一通孔通过所述第一凹槽与所述第四通孔连通,所述第二通孔通过所述第二凹槽与所述第六通孔连通,所述第三通孔与所述第五通孔连通。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将从动阀阀体和主动阀阀体相对集成,及将主动阀阀体和从动阀阀体的连通管路设置于换向装置内部,有利于提高换向装置的牢固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换向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换向装置的爆炸示意图;

图3是图1所示第一实施例的换向装置,该换向装置位于第一工作位置时的状态示意图;

图4是图1所示第一实施例的换向装置,该换向装置位于第二工作位置时的状态示意图;

图5是图4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6是主动阀阀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6中所示主动阀阀体沿b-b的截面示意图;

图8为图2所示第一阀芯的主视示意图;

图9是图8所示的第一阀芯沿c-c的截面示意图;

图10是图1及图2所示的主体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1是图2所示第二阀芯的主视示意图;

图12是图11所示第二阀芯沿d-d的截面示意图;

图13是图1所示第二实施例的换向装置,该换向装置位于第一工作位置时的状态示意图;

图14是图1所示第二实施例的换向装置,该换向装置位于第二工作位置时的状态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照图1-图6,图1是换向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3是图1所示换向装置沿a-a的截面示意图,图3也是图1所示换向装置位于第一工作位置时的状态示意图;图4是图1所示换向装置沿a-a的截面示意图,图4也是图1所示换向装置位于第二工作位置时的状态示意图。一种换向装置,包括主动阀1和从动阀2,主动阀1与从动阀2组装固定,从动阀2能够根据主动阀1的动作相应切换其内部介质的流通方向。主动阀1包括电磁线圈11、主动阀阀体12和第一阀芯13,主动阀阀体12包括上侧部121和第一固定部122,上侧部相对第一固定部远离从动阀2,第一固定部122与从动阀2接触并固定,上侧部121包括第一上侧部1211、第二上侧部1212和第三上侧部1213,第一上侧部1211、第二上侧部1212和第三上侧部1213大致为平面,第三上侧部1213相对第一上侧部1211和第二上侧部1212凸起,或者说,第三上侧部位于第一上侧部和第二上侧部上方。主动阀阀体12具有主动阀阀腔,具体地,主动阀阀腔为第一阀腔123,第一阀腔123由第一阀孔形成,第一阀孔位于第三上侧部下方,第二上侧部上方,第一阀孔是轴线为直线的圆孔,其中,第一阀孔的轴线与第一固定部横向轴线平行,第一阀孔一端开口,第一阀孔的开口端位于第三上侧部和第二上侧部之间,具体地,第一阀孔的开口端位于用于连接第二上侧部和第三上侧部的侧壁。

请参阅图3-7,主动阀阀体12还包括第一通孔124、第二通孔125、第三通孔126和第四通孔127,第一通孔124相对第二通孔125邻近第七通孔127,其中,第一通孔、第二通孔、第三通孔和第四通孔均与第一固定部相交。第一通孔、第二通孔和第七通孔为直线孔,其轴线相互平行且垂直于第一阀腔的轴线。形成第一阀腔的壁包括端壁和侧壁,第一通孔、第二通孔和第七通孔在上述侧壁分别设置有与第一阀腔123连通的开口,第一通孔、第二通孔和第七通孔在上述侧壁的开口大致沿第一阀腔的长轴排列,具体地,第一通孔、第二通孔和第七通孔的开口中心大致在同一直线,第七通孔的开口位于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的开口之间。第一通孔、第二通孔和第七通孔在第一固定部设置有第一开口1241、第二开口1251和第四开口1271,第一开口、第二开口和第四开口的中心大致位于第一固定部的横向轴线。第三通孔126相对第二通孔邻近第一通孔,第三通孔126包括第一分部和第二分部,其中,第一分部与第一阀孔平行,且在上述端壁设置有开口,第三通孔通过该开口与第一阀腔连通,第二分部与第一分部垂直,第二分部在下侧部设置有第三开口1261。可以知道,第三通孔也可以为直线孔,第三通孔与第一阀腔的连通口设置于上述侧壁,第三通孔在上述侧壁的开口相对邻近第一通孔,第三开口1261相对偏离第一固定部的横向轴线。

具体请参阅图6,主动阀阀体12在第一固定部122还设置第一凹槽128和第二凹槽129,第一凹槽的开口轴线和第二凹槽的开口轴线大致在同一直线,进一步,第一凹槽的开口轴线和第二凹槽的开口轴线大致与第一固定部的横向轴线重合。第一凹槽128和第二凹槽129相对第一固定部表面凹陷,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间隔设置,互不连通,或者说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之间存在部分第一固定部将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隔离,更进一步,第一凹槽轴向被第一固定部包围,第二凹槽被第一固定部包围。可以知道,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也可以呈夹角设置或平行设置,但二者不连通。其中,第一通孔与第一凹槽相交,或者说第一开口位于第一凹槽内而与第一凹槽连通,具体地,第一开口设置于第一凹槽相对邻近第二凹槽的端部附近;第二通孔与第二凹槽相交,或者说第二开口位于第二凹槽内而与第二凹槽连通,具体地,第二开口1251设置于第二凹槽相对邻近第一凹槽的端部附近;第四开口1271位于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之间的第一固定部,第四开口与第一凹槽不连通,第四开口与第二凹槽也不连通,或者说第四开口周向被第一固定部包围;第三开口1261相对第二凹槽邻近第一凹槽,第三开口与第一凹槽之间存在部分第一固定部,或者说部分第一固定部将第一凹槽和第四开口隔离。

请参阅图2-9,第一阀芯13设置于第一阀腔123,第一阀芯13与形成第一阀腔的侧壁接触,能够相对主动阀阀体滑动,具体地,第一阀芯能够沿第一阀腔的轴向方向相对第一阀孔滑动。第一阀芯包括第一凸起部131、第二凸起部132和第七凸起部133,第一凸起部、第二凸起部和第七凸起部间隔设置,第七凸起部133位于第一凸起部和第二凸起部之间,第一凸起部、第二凸起部和第七凸起部的径向横截面均为圆面,该圆面半径和第一阀腔的径向截面半径大致相同,第一凸起部、第二凸起部和第七凸起部与形成第一阀腔的侧壁接触,形成紧配合;或者第一凸起部、第二凸起部和第七凸起部的直径小于第一阀孔直径,第一阀芯在第一凸起部、第二凸起部和第七凸起部轴向设置有密封件,如具有弹性的部件,该密封件固定于相应凸起部,并与第一阀孔接触形成紧配合。其中,第二凸起部132在第一阀芯的轴向的长度大于第一凸起部131和第七凸起部133的轴向长度,第一凸起部相对第二凸起部远离第一阀孔的开口端,第二凸起部穿过第一阀孔的开口端。第一阀芯在第一凸起部和第七凸起部之间设置第五凹陷部135,第二凸起部和第三凸起部之间设置第一凹陷部134,第一凹陷部134、第五凹陷部135的径向截面可以是圆面,也可以是矩形面,凹陷部的横截面为圆面时,凹陷部截面直径小于相邻凸起部的截面直径,凹陷部的截面为矩形时,该截面对角线长度小于凸起部的截面直径。

请参阅图3-5,第一凸起部131、第二凸起部132和第三凸起部133将第一阀腔分为第一腔1231、第二腔1232和第三腔1233,具体地,第一腔设置于第一凸起部和形成第一阀腔的端壁之间,第二腔设置于第三凸起部和第二凸起部之间,第三腔设置于第二凸起部和第一凸起部之间,或者说第一凹陷部与形成第一阀腔的相应侧壁形成的第二腔,第五凹陷部与形成第一阀腔的相应侧壁形成第三腔。其中,第一凸起部相对隔离第三腔和第一腔,第七凸起部相对隔离第二腔和第八腔;可以知道,第一腔为形状大致为圆柱形,第二腔和第八腔为环形腔;随着第一阀芯相对主动阀阀体滑动,第一腔、第二腔和第八腔的位置会发生变化,其中,第一腔的大小也会发生变化;相应地,第一通孔、第二通孔、第七通孔和第三通孔与第一阀腔的连通口可以绕第一阀孔轴线分布,并不限于上述连通口在同一直线分布。

请参阅图5及图9,第一阀芯还包括第一连通通道136,第一连通通道136在第一凸起部的端壁设置一开口1361,在第二凸起部和第七凸起部之间或第一凹陷部设另一开口1362,第一连通通道的开口1362朝向形成第一阀腔的侧壁,第一连通通道分别通过上述两个开口与第一腔、第二腔连通,或者说第一腔和第二腔通过第一连通通道连通。

主动阀还包括电磁线圈11,电磁线圈与主动阀阀体固定,电磁线圈11位于第一阀腔的开口端所在的侧部,第一阀芯13的一部分位于第一阀腔123,第一阀芯13的另一部分位于电磁线圈内,具体地,第二凸起部132一部分位于第一阀腔,第二凸起部132的另一部分位于电磁线圈内,第二凸起部的端部与弹簧14连接。电磁线圈的通电和断电能够带动第一阀芯在第一阀腔内滑动,具体地,在第一阀腔的轴向方向,第一阀芯能够在第一极点和第二极点之间滑动,电磁线圈通电后,第一阀芯受到磁力作用,克服弹簧阻力最终位于第一极点,电磁线圈断电后,第一阀芯仅在弹簧的弹力作用下滑动,第一阀芯最终位于第二极点。其中,第一阀芯位于第一极点时,第八腔1233位于第七通孔127和第二通孔125的上方,第二通孔、第七通孔分别与第三腔1233连通,或者说第二通孔通过第八腔与第七通孔连通;在第一阀腔轴向方向,第一凸起部的端部位于第一通孔和第七通孔之间,第一通孔与第一腔连通,第一通孔通过第一腔与第三通孔连通,第二腔1232被形成第一阀腔的侧壁密封,第二腔仅通过第一连通通道与第一腔连通。第一阀芯位于第二极点时,第八腔1233位于第一通孔124和第七通孔127上方,第七通孔127和第一通孔124分别与第八腔1233连通,或者说第七通孔通过第八腔与第一通孔连通,第二腔1232位于第二通孔125上方,第二腔1232与第二通孔125连通,或者说,第一腔通过第一连通通道136和第二腔连通,或者说与第一腔1231连通的第三通孔126通过第一连通通道136与第二通孔125连通。

请参阅图1-4、图10-12,从动阀包括从动阀阀体21、连接座22、连通管23和第二阀芯24,从动阀阀体21包括端盖211和主体部212,其中,端盖211包括第一端盖和第二端盖,在本实施例,主体部为圆形管,主体部212两端通过第一端盖和第二端盖密封。从动阀具有从动阀阀腔,具体地,从动阀阀腔为第二阀腔214,形成第二阀腔的壁部包括主体部的内壁及端盖的侧壁。主体部还包括第二固定部2120,在本发明,第二固定部指主体部的部分外表面,形状及大小与第一固定部大致相同,主动阀阀体及从动阀阀体组装固定是指,第一固定部与第二固定,固定方式包括焊接,粘接等。组装后,第一固定部和第二固定部紧密结合,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被第一固定部和第二固定部密封,形成相对不连通并且可供介质流通的腔。在第二固定部区域内,主体部212还包括贯穿主体部管壁而与第二阀腔214连通的第四通孔2121、第五通孔2122、第六通孔2123和第八通孔2124,第一固定部和第二固定部组装后,第四通孔朝向第一凹槽而与第一凹槽连通,第六通孔朝向第二凹槽而与第二凹槽连通,第五通孔与第三开口相对设置,第八通孔与第七开口连通,更近一步,第八通孔和第七开口直径相同,且同轴心设置;第五通孔与第三开口相对设置而与第三开口连通,更近一步,第五通孔和第三开口直径相同,且同轴心设置。在其它实施例,从动阀阀体的第五通孔和第八通孔周边设置有带孔凸台,相应地,主动阀阀体在的第三开口和第七开口还设置有凹槽,凸台与凹槽相配合安装;或者主动阀阀体的第三通孔和第七通孔设置有带孔凸台,相应地从动阀阀体在第五通孔和第八通孔设置相应地凹槽,凸台与凹槽配合安装,有利增加焊接面,增强焊接强度,也有利于从动阀阀体与主动阀阀体的定位安装。

从动阀阀体还包括第九通孔2125、第十通孔2126、第十一连通孔2127、第十二通孔2128,第九通孔、第十通孔、第十一通孔和第十二通孔大致位于第五通孔、第六通孔、第七通孔和第八通孔的对侧,其中,第九通孔2125、第十通孔2126、第十一通孔2127、第十二通孔2128圆心大致在同一直线且圆心所在直线与主体部212的长轴线平行。连通管23包括第一连通管231、第二连通管232、第三连通管233和第四连通管234,上述连通管的内径大致相同。其中,上述连通管分别与第九通孔2125、第十通孔2126、第十一连通孔2127和第十二通孔2128连通而与第二阀腔连通。具体地,连通管外经小于相应通孔内径,部分连通管伸入相应通孔,通过壁部焊接固定;或者从动阀阀体还包括与第九通孔、第十通孔、第十一通孔和第十二通孔连通的带孔凸台,相应连通管伸入凸台或凸台伸入相应连通管,并通过壁部焊接固定。从动阀阀体设置带孔凸台,增大连通管与相应凸台的焊接面积,增强焊接强度。连接座22与从动阀阀体固定,连接座与从动阀阀体连接的侧部大致为弧面,该弧面曲率与主体部曲率相同。连接座包括四个通孔,分别与第九通孔2125、第十通孔2126、第十一连通孔2127和第十二通孔2128连通,第一连通管、第二连通管232、第三连通管233和第四连通管234伸入连接座,与从动阀阀体的相应通孔连通,连接座的设置有利于增大连接管的焊接面,增大焊接强度,也有利于增大换向装置的机械强度。可以知道,连接座也可以是四个带孔的分立部件,也可以是包括四个通孔的单一部件。

第二阀芯24设置于第二阀腔,第二阀芯24包括第三凸起部241、第四凸起部242、第五凸起部243、第六凸起部244,第三凸起部241和第六凸起部244位于第二阀芯24的两端,第二阀芯的凸起部径向截面为圆面,第二阀芯的凸起部与主体部212的内壁接触,或者换向装置还包括密封件,该密封件固定于第二阀芯的凸起部,与主体部的内壁接触并能够相对主体部内壁滑动,该密封件可以是具有弹性的部件。第二阀芯24在第三凸起部和第四凸起部之间设置有第二凹陷部246,第四凸起部和第五凸起部之间设置第三凹陷部247,第五凸起部和第六凸起部之间设置第四凹陷部248,凹陷部径向截面为圆面且直径小于两侧的相应凸起部横截面直径,凹陷部径向截面也可以为矩形,该矩形对角线长度小于凸起部径向截面直径。

请参阅图3及图4,第二阀芯的各个凸起部将第二阀腔214分为第三腔2141、第四腔2142、第五腔2143、第六腔2144和第七腔2145,具体地,在第二阀腔的轴向方向,第三腔2141设置于第一端盖和第三凸起部241之间,或者说第三腔位于第一凸起部和形成第二阀腔的一端壁之间;第四腔2142设置于第三凸起部241和第四凸起部242之间,或者说第二凹陷部和相应主体部的内壁之间设置有第四腔2142,第五腔2143设置于第四凸起部和第五凸起部之间,或者说第三凹陷部和相应主体部内壁之间设置有第五腔2143,第五凸起部和第六凸起部之间设置有第六腔2144,或者说第四凹陷部和相应主体部内壁之间设置有第六腔2144,第六凸起部和第二端盖之间设置有第七腔2145,或者说第七腔位于第六凸起部和形成第二阀腔的另一端壁之间;第三腔、第五腔、第七腔相对隔离且不连通。可以知道,随着第二阀芯在第二阀腔内的滑动,第三腔、第四腔、第五腔、第六腔和第七腔的位置发生变化,其中,第三腔和第六腔的大小也会发生变化。第四通孔大致邻近从动阀的第一端盖,第四通孔与第三腔连通,第六通孔大致邻近从动阀的第二端盖,第六通孔与第七腔连通;第五通孔朝向第二凹陷部,更进一步,第二凹陷部在滑动过程中,第五通孔一直朝向第二凹陷部,第五通孔与第四腔连通;第八通孔朝向第三凹陷部,更进一步,第三凹陷部在滑动过程中,第八通孔一直朝向第三凹陷部,第八通孔与第五腔连通。可以知道,第四腔、第五腔和第六腔为环形腔,分别与第四腔、第五腔和第六腔连通的四连通管、第三连通管、第一连通管和第二连通管和第的轴线可以位于同一平面,或者上述连通管的轴线互成夹角。上述连通管可以沿主体部径向分布,有利于换向装置与其它器件连通时的管路布置,以适应不同的安装情况。

第二阀芯24还包括第二连通通道245,第二连通通道245位于第二阀芯的中心部分,第二连通通道245在第二凹陷部设置有与第四腔连通的一开口,第二连通通道245在第四凹陷部和第六腔连通的另一开口,或者说,第四腔和第六腔通过第二连通通道245连通。在其它实施例,第二阀芯设置于第二凹陷部和/或第四凹陷部的开口可以设置为两个,两个开口大致呈180度,也可以设置为三个,也可以设置为四个,设置多个开口有利于第四腔和第六腔的连通。在本实施例,第二连通通道245内径和第一连通管内内径大致相同,以有利于第四腔和第六腔的连通。在本发明中,第一连通管的内径远远大于第一通孔、第二通孔及第五通孔等通孔的内径。

请参阅图3及图4,端盖211与第二阀芯的端部设置有阻挡件2111,该阻挡件包括第一阻挡件和第二阻挡件,具体地,第一阻挡件设置于第三腔,或者说设置于第一端盖和第二阀芯之间;第二阻挡件设置于第七腔,或者说第二阻挡件设置于第二端盖和第二阀芯之间,阻挡件2111用于限制第二阀芯的滑动范围,同时为了防止第二阀芯与端盖接触时,第三腔或第七腔消失。该阻挡件可以是分立元件,并与相应端盖或第二阀芯的端部固定,或者该阻挡件与端盖为一体结构,和/或该阻挡件与第二阀芯为一体结构。阻挡件可以是圆台、锥形台、长方块或其它形状的结构,阻挡件2111的径向截面小于第二阀腔的径向截面。其中,第四通孔和第六通孔朝向相应阻挡件,并与阻挡件间隔一定的距离,当第二阀芯与阻挡件接触时,第四通孔或第六通孔的开口仍位于第二阀芯和相应端盖之间,以便第四通孔或第六通孔与相应腔连通。

主动阀阀体与从动阀阀体的接触面焊接固定,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被主动阀阀体和从动阀阀体的接触面密封,第一凹槽成为第四通孔和第一通孔的连通通道,第二凹槽成为第六通孔和第二通孔的连通通道,或者说,与第四通孔连通的第三腔和与第一通孔连通的第一腔连通,与第六通孔连通的第七腔和与第二通孔连通的第一腔或第二腔连通。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设置于换向装置内部,或者说设置于主动阀阀体与从动阀阀体之间,成为第一阀腔和从动阀腔的连通通道的一部分。主动阀阀体表面设置凹槽,制作相对简单。更近一步,主动阀阀体和从动阀阀体的连通通路设置于换向装置内部,有利于增强换向装置的机械强度。在另一实施方式,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也可以设置于第二固定部,其中,第四通孔在第一凹槽设置有开口,第四通孔与第一凹槽连通,第六通孔在第二凹槽设置有开口,第六通孔与第二凹槽连通,相应地,第一开口朝向第一凹槽,第一通孔与第一凹槽连通,第二开口朝向第二凹槽,第二通孔与第二凹槽连通。或第一凹槽设置于第一固定部,第一开口设置于第一凹槽内,第二凹槽设置于第二固定部,第六通孔的开口设置于第二凹槽内;或者第一凹槽设置于第二固定部,第二凹槽设置于第一固定部,其它结构的位置关系不再赘述。换向装置也可以设置有第三凹槽和/或第四凹槽,第三凹槽与第一凹槽相对设置,第四凹槽和第二凹槽相对设置,凹槽所在固定部的通孔开口设置于该凹槽内,第一凹槽和第三凹槽共同构成第四通孔和第一通孔的连通通道,第二凹槽和第四凹槽共同构成第六通孔和第二通孔的连通通道。以下主动阀的部分已改

换向装置包括两个工作状态,即第一工作状态和第二工作状态,换向装置处于第一工作状态时,电磁线圈11通电,芯铁15克服弹簧14的作用力带动第一阀芯13右移,第一阀芯位于第一极点,第二通孔125和第七通孔127经第八腔连通,与第二通孔连通的第七腔和与第七通孔连通的第五腔连通;第三通孔126通过第一腔1231与第一通孔124连通,或者说与第一通孔连通的第三腔2141和与第三通孔连通的第四腔2142连通。第四连通管234侧的介质为高压,第二连通管侧的流体为低压时,第三腔为高压,第七腔为低压,第二阀芯24在压力差作用下朝向右侧滑动,第六凸起部与第二阻挡件接触或第二端盖与第二阻挡件接触,此时为第二阀芯的第一工作位置,第四腔位于第四连通管和第三连通管上方,第三连通管通过第四腔与第四连通管连通,第五腔位于第一连通管和第二连通管上方,第一连通管通过第五腔与第二连通管连通。

换向装置处于第二工作状态时,电磁线圈11不通电,在弹簧14压力下,芯铁15带动第一阀芯13左移,第一阀芯位于第二极点,第一通孔和第七通孔经第八腔连通,或者说与第一通孔124连通的第三腔和与第七通孔连通的第五腔连通,第二通孔和第三通孔通过第一连通通道连通,第四连通管234侧的流体为高压,第二连通管侧的流体为低压时,从而从动阀的第三腔为低压区,第七腔为高压区,从动阀的第三腔和第七腔之间形成压力差,第二阀芯在第三凸起部和第六凸起部带动下移向左侧,第三凸起部与第一阻挡件接触或第一端盖与第一阻挡件接触,此时为第二阀芯的第二工作位置,第四腔位于第四连通管上方,第四连通管与第二连通通道连通,第六腔位于第一连通管上方,第一连通管与第二连通通道连通,具体地,第四连通管与第一连通管连通,第五腔位于第二连通管和第三连通管上方,第二连通管通过第五腔与第三连通管连通。

请参阅图13及图14,图13和图14是换向装置的第二实施例示意图。与实施例一相比,第一阀芯仅包括第一凸起部131和第二凸起部132,第一凸起部131和第二凸起部132将第一阀腔分为第一腔1231和第二腔1232,第一连通通道136包括两个开口,其中一个开口设置于第一凸起部的管壁,另一开口设置与第一凸起部和第二凸起部之间的凹陷部,可以知道,第一腔能够通过第一连通通道与第二腔连通;与实施例一相比,导阀阀体包括第一通孔124、第二通孔125和第三通孔126,第一通孔124、第二通孔125和第三通孔126均与第一阀腔连通;与实施例一相比,仅介绍不同点,主阀阀体包括第四通孔、第五通孔和第六通孔,第四通孔与第三腔连通,第六通孔与第七腔连通,第五通孔与第四腔连通。第四通孔与第一凹槽连通,第五通孔与第三通孔连通,第六通孔与第二凹槽连通,进一步,第三通孔通过第一凹槽与第四通孔连通,第二通孔通过第二凹槽与第六通孔连通,或者说,第一凹槽为第三通孔和第四通的连通通道,第二凹槽为第二通孔和第六通孔的连通通道。

换向装置同样包括两个工作状态,即第一工作状态和第二工作状态,换向装置处于第一工作状态时,电磁线圈11通电,芯铁15克服弹簧14的作用力带动第一阀芯13右移,第一阀芯位于第一极点,第二腔被第一阀孔封闭,第二通孔125和第二腔不连通,第三通孔126经第一腔与第一通孔连通,或者说与第一通孔连通的第三腔和与第三通孔连通的第四腔连通。第四连通管234侧的介质为高压,可以知道,第三腔为高压,第八腔相对第三腔为低压,第二阀芯24同样存在压力差,第二阀芯在压力差作用下朝向右侧滑动,第六凸起部与第二阻挡件接触或第二端盖与第二阻挡件接触,此时为第二阀芯的第一工作位置,第四腔位于第四连通管和第三连通管上方,第三连通管通过第四腔与第四连通管连通,第五腔位于第一连通管和第二连通管上方,第一连通管通过第五腔与第二连通管连通。

换向装置处于第二工作状态时,电磁线圈11不通电,在弹簧14压力下,芯铁15带动第一阀芯13左移,第一阀芯位于第二极点,第二腔位于第二通孔上方,第二通孔与第二腔连通,第三通孔通过第一连通通道和第二通孔连通,或者说与第三通孔126连通的第四腔和与第二通孔连通的第七腔连通。第一通孔被封闭,第一通孔与第一阀腔不连通。第四连通管234侧的流体为高压第四腔为高压区,可以知道第七腔为高压,第三腔相对第七腔为低压,第二阀芯两端形成压力差,第二阀芯在压力差的作用下移向左侧,第三凸起部与第一阻挡件接触或第一端盖与第一阻挡件接触,此时为第二阀芯的第二工作位置,第四腔位于第四连通管上方,第四连通管与第二连通通道连通,第六腔位于第一连通管上方,第一连通管与第二连通通道连通,具体地,第四连通管与第一连通管连通,第五腔位于第二连通管和第三连通管上方,第二连通管通过第五腔与第三连通管连通。

可以知道,第二阀腔和/或第一阀腔横截面形状为矩形,相应地,第二阀芯和/或第一阀芯的凸起部的径向截面为矩形,相邻凸起部之间的凹陷部的径向截面可以为矩形或圆。从动阀阀体的主体部外壁横截面可以是矩形,可以知道,主动阀阀体的第一固定部为平面,从动阀阀体的主体部的第一固定部为平面,以有利于第一固定部和第二固定部的组装。换向装置的部分外侧部为平面,有利于换向装置与其它相关联部件进行安装。

在从动阀阀体和主动阀阀体之间设置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方便加工制作,同时,从动阀阀体和主动阀阀体的连通通路设置于换向装置内部,有利于防止连通管路的损坏。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发明而并非限制本发明所描述的技术方案,例如对“前”、“后”、“左”、“右”、“上”、“下”等方向性的界定,尽管本说明书参照上述的实施例对本发明已进行了详细的说明,但是,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仍然可以对本发明进行相互组合、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一切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的技术方案及其改进,均应涵盖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