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封结构及轴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664360阅读:175来源:国知局
密封结构及轴承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密封领域,更具体地涉及密封结构以及采用该密封结构的轴承。



背景技术:

在现有技术中,用于车轮轴承等的轴承的密封的盒式密封结构对轴承内的油进行密封,同时防止轴承外的灰尘进入轴承内。

这种现有技术的盒式密封结构整体呈环形形状,如图1a和图1b所示,该盒式密封结构包括骨架10、防尘环20、密封部30和径向弹簧40,在骨架10与防尘环20之间形成容纳空间S。

骨架10包括:骨架轴向部分101,其大致沿着密封结构的轴向A延伸并用于固定于未示出的轴承的外圈;以及骨架径向部分102,其从骨架轴向部分101的轴向一侧端(图1a和图1b中的左侧端)沿着密封结构的径向R朝向径向内侧延伸。防尘环20包括:防尘环轴向部分201,其沿着密封结构的轴向A延伸并用于固定于未示出的轴承的内圈;以及防尘环径向部分202,其从防尘环轴向部分201的轴向另一侧端(图1a和图1b中的右侧端)大致沿着密封结构的径向R朝向径向外侧延伸。骨架轴向部分101与防尘环轴向部分201在径向R上相对设置,骨架径向部分102与防尘环径向部分202在轴向A上相对设置,通过骨架轴向部分101、骨架径向部分102、防尘环轴向部分201和防尘环径向部分202所包围的空间形成上述容纳空间S。

密封部30附接于骨架10、主要附接于骨架径向部分102。密封部30包括从骨架径向部分102的径向内侧端(图1a和图1b中的下侧端)延伸到防尘环轴向部分201的主唇部301,主唇部301通过径向弹簧40从防尘环轴向部分201的径向外侧抵接于防尘环轴向部分201,径向弹簧40始终对主唇部301施加朝向径向内侧的弹簧力。这样,主唇部301与防尘环轴向部分201实现接触密封。进一步地,密封部30还包括从骨架径向部分102的大致中间部分延伸到防尘环径向部分202的离心唇部302,该离心唇部302位于主唇部301的径向外侧且离心唇部302通过自身的弹性力抵接于防尘环径向部分202。这样,离心唇部302与防尘环径向部分202实现接触密封。进一步地,密封部30还包括从骨架径向部分102的径向内侧端朝向径向内侧延伸的同时朝向轴向另一侧延伸的防尘唇部303,该防尘唇部303不与防尘环20或轴承的内圈接触并且防尘唇部303位于主唇部301的轴向一侧的位置。这样,防尘唇部303形成非接触密封。

如图1b所示,在主唇部301与防尘环轴向部分201接触的接触部位G处,主唇部301的径向内侧表面设置有从该接触部位G朝向轴向一侧延伸的多组泵送线304。对应于双向转动,各组泵送线304采用双向设计,即各组均包括两条延伸方向不同的泵送线304。在同一组中,两条泵送线304从接触部位G朝向轴向一侧彼此远离地延伸。这样,基于动态密封的原理,如图1c和图1d所示,即使来自轴承另一侧(图1c的右侧)的油到达接触部位G,也能够利用泵送线304将部分油朝向密封结构的轴向另一侧泵送。但是,由于该泵送线304采用上述双向设计,当密封结构工作时,各组泵送线304中只有一个泵送线304有效地起到将油泵送回轴向另一侧的效果,而另一个泵送线304将起到与之相反的效果。因此,上述现有技术的密封结构的泵送线304不能实现将油完全泵送回轴向另一侧的效果,仍会有部分油通过接触部位G朝向轴向一侧泄漏。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上述现有技术的缺陷做出了本实用新型。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密封结构以及采用该密封结构的轴承,使得该密封结构能够在现有的泵送线设计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防止油从轴承泄漏的效果。为此,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如下的密封结构,其用于第一构件和第二构件之间的密封,所述第一构件能够相对于所述第二构件转动,所述密封结构整体呈环状,所述密封结构包括从所述第二构件朝向所述第一构件延伸的接触式密封唇部,在所述接触式密封唇部中的至少一个接触式密封唇部的用于实现接触的接触部位处设置有朝向所述密封结构的轴向一侧延伸的泵送线,在该至少一个接触式密封唇部的比所述泵送线靠轴向一侧的位置处设置有沿着所述密封结构的周向延伸的止回线,并且所述泵送线和所述止回线均从该至少一个接触式密封唇部在所述密封结构的径向上凸出。

优选地,所述密封结构还包括:防尘环,所述防尘环用于固定于所述第一构件;骨架,所述骨架用于固定于所述第二构件,所述骨架与所述防尘环之间形成容纳空间;以及密封部,所述密封部附接于所述骨架,所述密封部包括所述接触式密封唇部,所述接触式密封唇部从所述骨架朝向所述容纳空间延伸并与所述防尘环接触,所述泵送线和所述止回线设置于所述接触式密封唇部中的至少一个接触式密封唇部的径向内侧表面,并且所述泵送线和所述止回线均朝向径向内侧凸出且沿着周向在整周上连续地延伸。

更优选地,在所述接触式密封唇部的径向内侧表面的展开平面图中,所述止回线呈直线状或曲线状。

更优选地,所述防尘环包括:防尘环轴向部分,所述防尘环轴向部分沿着所述密封结构的轴向延伸且用于固定于所述第一构件;以及防尘环径向部分,所述防尘环径向部分从所述防尘环轴向部分的轴向另一侧端沿着所述密封结构的径向朝向径向外侧延伸,所述接触式密封唇部包括:主唇部,所述主唇部从所述防尘环轴向部分的径向外侧抵接于所述防尘环轴向部分;以及离心唇部,所述离心唇部从所述防尘环径向部分的轴向一侧抵接于所述防尘环径向部分,并且所述主唇部设置有所述泵送线和所述止回线;并且/或者所述离心唇部设置有所述泵送线和所述止回线。

更优选地,在所述主唇部设置有所述止回线的情况下,所述止回线从所述主唇部的径向内侧表面朝向径向内侧凸出到所述防尘环轴向部分。

更优选地,所述密封结构还包括径向弹簧,所述主唇部通过所述径向弹簧抵接于所述防尘环轴向部分。

优选地,所述泵送线为在周向上间隔开配置的多组双向泵送线,各组双向泵送线均包括在周向上相邻的延伸方向不同的两条泵送线。

更优选地,各组中的所述两条泵送线从所述接触部位朝向轴向一侧彼此远离地延伸,或者各组中的所述两条泵送线从所述接触部位朝向轴向一侧彼此接近地延伸。

优选地,所述密封结构还包括从所述第二构件朝向所述第一构件延伸的非接触式密封唇部。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轴承,所述轴承包括以上技术方案中任意一项技术方案所述的密封结构,所述轴承的内圈为所述第一构件,所述轴承的外圈为所述第二构件。

通过采用上述的技术方案,该密封结构通过在接触式密封唇部的径向内侧表面设置止回线,从而将从泵送线泄漏出的油引导回泵送线所在的位置,通过该止回线和泵送线彼此配合的结构在理论上能够实现油零泄漏的效果,提高了密封结构的密封性能;另外,该泵送线还进一步提高了接触式密封唇部的接触部位的润滑状态,使得整个密封结构的寿命更长。

附图说明

图1a是现有技术的密封结构的局部剖视示意图;图1b是省略了图1a中的防尘环的现有技术的密封结构的局部剖视示意图;图1c和图1d是用于说明图1b中的泵送结构的泵送作用的说明性示意图。

图2a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密封结构的局部剖视示意图,其中省略了防尘环;图2b是用于说明图2a中的止回线的止回作用的说明性示意图(原理图)。

图3a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密封结构的局部剖视示意图,其中省略了防尘环;图3b是图3a中的主唇部的径向内侧表面的局部展开平面图。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方式的密封结构的局部剖视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骨架 101骨架轴向部分 102骨架径向部分 20防尘环 201防尘环轴向部分 202防尘环径向部分 30密封部 301主唇部 302离心唇部 303防尘唇部 304泵送线 40径向弹簧

1骨架 11骨架轴向部分 12骨架径向部分 3密封部 31主唇部 32离心唇部 33防尘唇部 34泵送线 35止回线 4径向弹簧

G接触部位 S容纳空间 A轴向 R径向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参照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附图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密封结构的整体形状为环形形状。如无特殊说明,在以下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说明的“轴向”、“径向”和“周向”分别是指该密封结构的轴向、径向和周向。另外,在以下具体实施方式中,轴向一侧是图2a至图4中的左侧,轴向另一侧是图2a至图4中的右侧;径向外侧是图2a、图3a和图4中的上侧,径向内侧是图2a、图3a和图4中的下侧。油位于密封结构的轴向另一侧,灰尘位于密封结构的轴向一侧。

(第一实施方式)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a所示,该密封结构包括骨架1、防尘环(图中省略)、密封部3和径向弹簧4,密封部3附接于骨架1,并且在骨架1与防尘环之间形成容纳空间。骨架1和防尘环优选地采用例如金属等的硬质材料制成,密封部3优选地采用例如橡胶等的软质材料制成。

本实施方式中的骨架1的结构与图1a中示出的现有技术的密封结构的骨架10的结构相同。如图2a所示,该骨架1包括大致沿着轴向A延伸的骨架轴向部分11和从骨架轴向部分11的轴向一侧端沿着径向R朝向径向内侧延伸的骨架径向部分12。

本实施方式中的防尘环的结构与图1a中示出的现有技术的密封结构的防尘环20的结构相同,在此省略对本实施方式的防尘环的说明。

本实施方式中的密封部3的结构与图1a中示出的现有技术的密封结构的密封部30的结构大致相同。如图2a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密封部3主要附接于骨架径向部分12。密封部3包括从骨架1朝向容纳空间延伸并与防尘环接触的主唇部31和离心唇部32以及从骨架1以弯曲的方式朝向径向内侧延伸的防尘唇部33。主唇部31通过径向弹簧4从防尘环轴向部分的径向外侧抵接于防尘环轴向部分,径向弹簧4始终对主唇部31施加朝向径向内侧的弹簧力。离心唇部32位于主唇部31的径向外侧且离心唇部32通过自身的弹性力抵接于防尘环径向部分。防尘唇部33比主唇部31和离心唇部32靠轴向一侧。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方式中,主唇部31的径向内侧表面设置有从接触部位G朝向轴向一侧延伸且向径向内侧凸出的多组泵送线34(图2a中附图标记34所指的矩形区域内为一组泵送线),其中该接触部位G为主唇部31与防尘环轴向部分接触的接触部位。对应于双向转动,各组泵送线34采用双向设计,即各组均包括在周向上相邻的两条延伸方向不同的泵送线34。在同一组中,两条泵送线34从接触部位G朝向轴向一侧彼此远离地延伸。

在本实施方式中,与这些泵送线34相配合地,在比泵送线34靠轴向一侧的位置处,主唇部31的径向内侧表面还设置有朝向径向内侧凸出的一条止回线35,该止回线35与泵送线34在轴向A上间隔开地配置。

在本实施方式中,止回线35沿着密封结构的周向在整周上连续地延伸。在主唇部31的径向内侧表面的展开平面图中,止回线35呈直线状地延伸。

如图2b所示,通过在主唇部31的径向内侧表面设置止回线35,从而将从泵送线34泄漏出的油引导回泵送线34所在的位置,通过该止回线35和泵送线34彼此配合的结构在理论上能够实现油零泄漏的效果。

(第二实施方式)

如图3a和图3b所示,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密封结构的基本结构与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密封结构的基本结构相同,它们的不同之处在于:在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密封结构中,在主唇部31的径向内侧表面的展开平面图中,止回线35的形状为波状。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止回线35能够更有效地起到将油引导到泵送线34的位置处的作用,进一步提高了密封结构的密封性能以及主密封唇31的接触部位G处的润滑效果。

(第三实施方式)

如图4所示,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密封结构的基本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密封结构的基本结构相同,它们的不同之处在于:在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密封结构中,泵送线34和止回线35均设置于离心唇部32,而不设置于主唇部31。

具体地,如图4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离心唇部32与防尘环轴向部分接触的接触部位处,离心唇部32的径向内侧表面设置有从该接触部位朝向轴向一侧延伸的多组泵送线34。对应于双向转动,各组泵送线34采用双向设计,即各组均包括在周向上相邻的两条延伸方向不同的泵送线34。在同一组中,两条泵送线34从接触部位朝向轴向一侧彼此远离地延伸。

在本实施方式中,与这些泵送线34相配合地,在比泵送线34靠轴向一侧的位置处,离心唇部32的径向内侧表面还设置有朝向径向内侧凸出的一条止回线35,该止回线35与泵送线34在轴向A上间隔开地配置。

这样,能够在离心唇部32处就能够有效地防止油泄漏并且改善了离心唇部32的接触部位处的润滑状态。

此外,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包括具有上述结构的密封结构的轴承。密封结构的防尘环固定于轴承的内圈,密封结构的骨架1固定于轴承的外圈。

虽然以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技术方案进行了详细地阐述,但是还需要说明的是:

1.虽然在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包括骨架1和防尘环2的密封结构,但是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还可以包括仅设置有密封部3的技术方案,该密封部3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接触式密封唇部。

2.虽然在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在主唇部31和离心唇部32中的仅一方设置泵送线34和止回线35,但是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可以同时在主唇部31和密封唇部两方都设置泵送线34和止回线35。

3.虽然在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中说明了油位于密封结构的轴向另一侧而灰尘位于密封结构的轴向一侧,但是如果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密封结构用于其轴向两侧存在不易流动的油脂(润滑剂)和易流动的泥水(污染物)时,则在安装时可以使油脂位于密封结构的轴向一侧而泥水位于密封结构的轴向另一侧,使得在这种情况下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密封结构主要用于阻挡泥水。

4.虽然在以上具体实施方式中说明了止回线35的数量为一条,但是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可以在轴向A上间隔开地设置多条止回线35;而且在接触式密封唇部(主唇部31或离心唇部32)的展开平面图中,止回线35的形状不限于以上具体实施方式中说明的直线状和波状,止回线35还可以呈其它曲线形状。

5.虽然没有明确说明,但是应当理解如果防尘唇部33为接触式密封唇部,则也可以在防尘唇部33采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止回线35以及泵送线34相配合的技术方案。

6.虽然在以上的具体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同一组泵送线34在朝向轴向一侧延伸的过程中彼此远离,但是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同一组泵送线34也可以是从接触部位G朝向轴向一侧彼此接近地延伸。

7.虽然在以上的具体实施方中没有明确说明,但是止回线35可以从主唇部31的径向内侧表面朝向径向内侧凸出到防尘环轴向部分。

通过采用上述的技术方案,该密封结构通过在接触式密封唇部的径向内侧表面设置止回线,从而将从泵送线泄漏出的油引导回泵送线所在的位置,通过该止回线和泵送线彼此配合的结构在理论上能够实现油零泄漏的效果,提高了密封结构的密封性能;另外,该泵送线还进一步提高了接触式密封唇部的接触部位的润滑状态,使得整个密封结构的寿命更长。

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不限于上述具体实施方式的具体实施例,而是只要满足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的技术特征的组合就落入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