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选用于车辆传动系的减振组件的制作方法_3

文档序号:9264552阅读:来源:国知局
部区域的弯曲的导轨80以及可沿着导轨/导轨78、80运动的联结元件82。
[0069]应指出的是,原则上也可在减振组件中设置偏移质量摆动组件的其他的设计变体。此类偏移质量摆动组件例如可包括至少一个保持在基本上沿径向延伸的柔性的或可在周向方向上偏移的、例如构造为线材元件或类似物的支架元件处的偏移质量,该偏移质量可在支架元件的变形或偏移的情况下在周向方向上相对于偏移质量支架运动。支架元件相对于偏移质量支架的支撑点的径向位置可根据离心力改变,从而随着转速的增加,支架元件的自由的且因此可偏移的长度改变更确切地说减少,并且因此此类偏移质量摆动组件的固有振动频率增加。
[0070]下面说明不同的设计参数,该设计参数可在此类例如集成到液力变矩器10中的减振组件32中进行设置,以优化减振组件的减振特性。在此应指出的是,下面说明的参数可分别单独地、但原则上也可以彼此任意的组合进行设置。
[0071]这些方案中的第一方案涉及第一减振元件组件54的减振元件单元56的数量与偏移质量74的数量的比例。该比例例如应处在0.6至1.7、优选0.8至1.3的范围中。这意味着数量彼此的偏差不应过大。例如可在设置四个减振元件单元56的情况下设置五个偏移质量74,或在设置五个减振元件单元56的情况下设置四个偏移质量74。相应相同的数量(例如各四个或各五个)在一些实施例中也可是合适的。如在下面还参考图4和下文还将说明的那样,该变体在偏移质量支架集成到扭转减振器组件34中时则特别优选。在如在图1中示出的结构上的设计方案中,即,在原则上分开地设计偏移质量摆动组件36并且连接偏移质量摆动组件的偏移质量支架70与扭转减振器组件时,在所说明的比例方面存在更大的自由,而不会出现削弱扭转减振器组件的零件的问题。
[0072]应指出的是,相应的比例也可在第二减振元件组件66的减振元件单元68的数量相对于偏移质量74的数量的情况下实现。
[0073]根据第二方案,第一减振元件组件的刚度与第二减振元件组件的刚度的比例可小于1.2,优选小于I。刚度在此例如可被考虑为弹簧常数,即每转动角度单元为了产生在相应的初级侧和次级侧之间的相对转动运动而需施加的扭矩。在此,在相应的减振元件组件54或66中考虑总刚度,即减振元件组件的所有减振元件单元56或68的刚度。减振元件组件54或66或其减振元件单元56、68在此例如如此构造,即,它们在相应的初级侧和次级侧之间的所有可行的相对转动角度上提供基本上恒定的刚度。作为替代,在第一扭转减振器38或/和第二扭转减振器40中,减振元件单元56或68可构造成具有取决于初级侧相对于次级侧的相对转动位置的、尤其随着相对转动角度的增加而增加的刚度。在这种情况下,为了形成前述的比例,此时例如可考虑平均刚度,其中,在刚度分级地变化时,即,特征曲线构造有拐点区域时,平均刚度可通过形成各个刚度的总和并且将该总和除以各个刚度范围的数量算出,即通过形成算术平均值算出。
[0074]为了可将在机动车中通常需传递的扭矩传递至减振元件组件54、66的弹性区域中,第一减振元件组件54的刚度可在10至25Nm/°的范围中。第二减振元件组件66的刚度可在10至55Nm/°的范围中。原则上应在该设计方案中设置成,第一扭转减振器38的刚度小于进一步沿径向内置的且例如和第一扭转减振器38处在相同的轴向区域中的第二扭转减振器40的刚度。因此,在进一步沿径向外置的空间中利用更大的体积,以便在此即使在更小的刚度的情况下也可提供在第一初级侧42和第一次级侧52之间的相应很大的相对转动角度范围。
[0075]根据另一方案可设置成,第一减振元件组件54的最大扭矩与第二减振元件组件66的最大扭矩的比例处在0.8至1.2、优选0.9至1.1的范围中,最优选地约为I。相应的减振元件组件54、66的最大扭矩可被认为是这样的扭矩,该扭矩最大可传递至这样的区域中,在该区域中相应的初级侧和次级侧在压缩对应的减振元件组件的情况下可相对彼此转动,即减振元件组件在其弹性范围中起作用。相应的减振元件组件的最大扭矩可通过转动止挡限制,转动止挡防止相应的初级侧相对于对应的次级侧的进一步转动并且由此防止减振元件组件的过载。如果最大扭矩的比例处在说明的范围中,这意味着最大扭矩近似一样大,从而保证还可将相对很大或最大的待传递的扭矩在扭转减振器的弹性有效性的范围中传递至两个扭转减振器38、40中。
[0076]此外,可设置成,通常构造成具有更小刚度的第一减振元件组件54的最大扭矩与可由驱动机组最大输出的最大驱动扭矩的比例处在1.1至1.4、优选为1.15至1.35、最优选地为1.2至1.22的范围中。由此同样保证,在可由驱动机组(例如内燃机)输出的整个扭矩范围中,通常更软地构造的第一减振元件组件54尤其还可弹性地起作用。
[0077]根据另一方案,为了优化减振特性或缓冲特性而提出,在第一初级侧和第一次级侧之间以第一初级侧42相对于第一次级侧52的中间相对转动位置为起点在至少一个相对转动方向上的最大相对转动角度与偏移质量74从其中间相对转动位置相对于偏移质量支架70的最大偏移角α的比例处在1.3至10、优选为1.5至7.5的范围中。在图3中说明了一个或所有偏移质量74的偏移角α。这为这样的角,该角围在两条起始于转动轴线A的并且穿过相应的偏移质量74在相对于偏移质量支架的中间相对位置处的质量重心M或穿过在所有相应的偏移质量74在偏移质量从中间相对位置最大偏移时的质量重心Μ’的线之间。在图3中识别出,在相应的偏移质量74偏移时由于导轨78或80的弯曲的设计方案,质量重心M沿径向向内移位,由此吸收势能并且偏移质量74可在离心力作用下在围绕中间相对位置+/— α的范围中实施振荡。最大的偏转例如可通过以下方式限制,即,联结元件82到达导轨78或/和80的端部区域并且因此不可再进一步运动。已经显示出,显然根据需消除的振动阶次或激励该振动阶次的事件,角度α例如在5°和15°之间的范围中,而显然也可又根据传动系的相应的设计在第一初级侧和第一次级侧之间的最大相对转动角度处在20°和50°之间的范围中,优选在23°和45°之间的范围中。偏移质量摆动组件36设计成最大偏移角α大于15°,可导致偏移质量74的相互干扰或损害缓冲特性,从而角度α不应大于15°。
[0078]因为在此尤其是拉伸状态(即这样的状态,在该状态中驱动机组产生扭矩并且扭矩可通过减振组件32传递)为特别紧要的状态,至少应对于该拉伸状态(即,这样的状态,在该状态中存在从第一初级侧42至第二次级侧62的扭矩流)实现该条件。显然可在对称地设计扭转减振器组件34时还针对推动状态(即,在具有从第二次级侧62至第一初级侧42的扭矩流的状态中)实现该条件。
[0079]为了尽可能高效地利用尤其在液力变矩器10中提供的结构空间,根据另一方案可设置成,锁止离合器46的平均摩擦半径Rk与在相对于偏移质量支架70的中间相对转动位置处相应的偏移质量74的质量重心M到转动轴线的径向间距Rm的比例大于0.8,优选大于0.95。在此,作为平均的摩擦半径&例如可考虑驱动侧的或从动侧的摩擦元件的这样的面区域的平均半径,摩擦元件在该面区域中彼此重叠地摩擦地起作用。在此例如也可考虑在最大的摩擦半径和最小的摩擦半径之间的算术平均值。如果该比例处在说明的范围中,则引起偏移质量相对远地定位在径向外部并且由此实现尽可能高效地利用在旋转运行中出现的离心力或离心势能。平均的摩擦半径在此例如可在91mm至93mm的范围中,而偏移质量74的质量重心相对于转动轴线A的径向间距可在93mm至95mm的范围中。
[0080]根据另一方案可设置成,该一个或每个偏移质量74的质量重心M相对于转动轴线A的径向间距Rm与变矩器10的液力回路的外径D1^比例在0.3至0.5的范围中。这意味着,质量重心M近似具有与泵轮叶片20或涡轮叶片24的径向外部区域相同的到转动轴线A的径向间距。这也引起尽可能高效地利用结构空间或在旋转运行中作用到偏移质量74上的离心力。
[0081]此外,可设置成,液力回路的轴向宽度Bh与该一个或每个偏移质量74的轴向宽度Ba的比例处在2.5至7.5、优选为2.75至6.9的范围中。这意味着可利用用于液力回路H的相对大的轴向结构空间,然而仍然也可利用偏移质量摆动组件36的缓冲效果。
[0082]下面参考图4说明在此还又呈液力变矩器或包含在其中的减振组件的形式的液力联结装置的替代的设计方案。在此,在结构或功能方面相应于上述说明的零件的零件以相同的附图标记添加附加标记“a”进行表示。因为变矩器1a的基本结构相应于上述说明的结构,所以下面仅探讨一些相对于根据图1的设计方式存在的差异,尤其在减振组件32a的区域中存在的差异。差异可在其他的未示出的实施例中单独地或以不同的组合予以实施。
[0083]变矩器1a在驱动侧通过柔性的连接板95a与未示出的驱动机构连接。通过柔性的连接板95a可将变矩器1a连接在不同大小的驱动零件或驱动机构处。因此,必要时可补偿不同的驱动零件在轴向方向和/或径向方向上的变化的伸展。此外,柔性的连接板95a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可用于防止变矩器1a受到可能通过驱动机构产生的摆动振动。为此,柔性的连接板95a在径向外置的区域97a中与壳体12a的驱动侧的壳体外罩14a连接。在径向内置的区域中,柔性的连接板95a与驱动轴13a连接。
[0084]在图4中示出的结构中,扭转减振器组件34a又包括两个沿径向分级且基本上处在相同的轴向区域中的扭转减振器38a、40a。例如盘状的并且提供第一初级侧42a的构件(其还可被称为薄片)在其沿径向内部的区域中也形成锁止离合器46a的摩擦元件,摩擦元件可通过离合器活塞48a压向壳体12a或驱动侧的壳体外罩14a的内侧,以建立桥接状态。第一次级侧52a以盘状构件83a提供,该盘状构件在其沿径向外部的区域中提供用于第一减振元件组件54a的减振元件单元56a的周向支撑区域84a。
[0085]在一些实施例中,沿径向外置的减振元件组件(其还可被称为减振器)不具有呈隔片、板材接片或类似物的形式的端部止挡。代替这种情况,在减振元件单元构造为弹簧或螺旋弹簧的实施例中,减振元件单元或弹簧路径限制部可通过所谓的线圈组实现。为此,弹簧线圈例如可通过其彼此贴靠来抵挡。为了实现直接的弹簧止挡,可构造为弹簧组的减振元件单元可具有削平的线圈。线圈在此可在这样的区域处削平,线圈可在该区域处与相邻的线圈贴靠。因此,至少单个的线圈可具有平坦的或扁平的指向周向方向的面。
[0086]沿径向向外支撑减振元件单元56a的环状的支撑构件86a可与盘状构件83a特别优选地通过铆接连接。为此使用连接结构85a。连接结构85a为铆钉。如在图5a)中可识别的那样,盘状构件83a通过四个连接结构85a与支撑构件86a连接。连接结构85a在此分别布置在用于减振元件单元56a的周向支撑区域84a处。周向支撑区域84a具有C形形状。在周向支撑区域84a的基本上在轴向方向上朝涡轮边缘22a延伸的区段93a处联接有基本上在径向方向上延伸的区段125a。区段125a构造成在轴向方向上与盘状构件83a的沿径向进一步内置的区域间隔开。连接结构85a布置在区段125a处。作为第三侧部,C形的周向支撑区域84a包括区段94a,区段94a基本上平行于区段93a和轴向方向延伸。
[0087]在一些其他的未示出的实施例中,连接结构也可构造为螺纹连接部、夹持连接部、冲压连接部、焊接连接部、粘接连接部等等。此外,在具有其他数量的周向支撑区域的其他实施例中,连接结构的数量可设置成相当于周向支撑区域的数量。可选地,连接结构的数量也可不同于周向支撑区域的数量并且必要时可更大或更小。
[0088]连接结构85a布置在沿径向与沿径向外置的减振元件组件54a的减振元件单元56a的中点Ma可比较的高度上。沿径向可比较的高度在此例如可在这样的区域中,该区域分别朝中点^的径向方向延伸并且具有一定的范围,该范围处在一个值域内,该值域具有为减振元件单元56a的直径0<!的0%、1%、4%、5%、8%和/或10%的初始值和/或终值。
[0089]支撑构件86a包括贴靠区域89a,至少在运行状态中减振元件单元56a中的至少一个减振元件单元沿径向向外贴靠在该贴靠区域处。在图4的实施例中,贴靠区域89a具有沿径向向内指向的具有拱起部的面。拱起部构造有这样的半径,该半径基本上相当于减振元件单元56a的半径。此外,支撑构件86a具有自由的端部结构87a,该端部结构也可被称为凸缘。至少在运行状态中减振元件单元56a没有贴靠在自由的端部结构处。此外,自由的端部结构87a在轴向方向上比减振元件单元56a延伸得更远并且基本上平行于轴向方向取向。平行于轴向方向延伸的构件例如可在轴向方向的两个方向上偏差一定的角度,该角度在具有0°、1°、4°、6°、8°和/或10°的初始值和/或终值的值域中。自由的端部结构87a在轴向方向上的伸展(其也可被称为凸缘长度I)可为1mm、或2mm或更大的伸展。
[0090]支撑构件86a例如可构造为一件式的板材成型件。在自由的端部结构87a和贴靠区域89a之间构造有半径R。半径R可处在具有初始值和/或终值为2mm、3mm、8mm、10mm、15mm和/或20mm的值域中。在一些实施例中,在3mm和8mm的范围中的半径可特别好地制成。
[0091 ] 在一些实施例中,通过将自由的端部结构87a添加给支撑构件86
当前第3页1 2 3 4 5 6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