阻尼网张紧装置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10508473阅读:167来源:国知局
阻尼网张紧装置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涉及流场测试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阻尼网张紧装置。该装置包括同轴心设置的第一压紧环和第二压紧环;第一压紧环与第二压紧环相对的一侧周向延伸设置环形凸起,第二压紧环与第一压紧环相对的一侧周向延伸设置环形凹槽,环形凸起与环形凹槽可插拔配合;在第一压紧环或第二压紧环上、并位于环形凸起和环形凹槽的外侧设有固定结构,固定结构用于固定被张紧网的边缘;第一压紧环与第二压紧环之间隔设有弹性件,第一压紧环与第二压紧环之间还连接有夹紧结构。由此通过对夹紧结构夹紧力的调节而实现对被张紧网拉拽程度的调节,最终实现对被张紧网张紧程度的调节,该装置不需要在整流段上开孔,不存在密封的问题,而且安装方便。
【专利说明】
阻尼网张紧装置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流场测试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阻尼网张紧装置。
【背景技术】
[0002]在小尺寸通道流场测试中,气流来流十分紊乱,流场的速度分布很不均匀,为了研究均匀流场条件下的流动效果,通常需要对来流进行整流。整流的一个主要装置就是阻尼网,让来流通过张紧的阻尼网,可以达到整流的效果,而阻尼网的张紧程度对于流场的均匀性有重要的影响。
[0003]现有的阻尼网的固定结构主要有固定式装置和弹性连接装置。固定式的连接方式,是将阻尼网直接固定在整流段的筒体上,存在阻尼网的张进度不能调整,流动不能控制的问题;弹性连接则需要在整流段上开孔,存在整流段密封等问题。

【发明内容】

[0004](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0005]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对阻尼网的张紧程度形成调节,且不需要在整流段上开孔的阻尼网张紧装置。
[0006](二)技术方案
[0007]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阻尼网张紧装置,该阻尼网张紧装置包括同轴心设置的第一压紧环和第二压紧环;所述第一压紧环与所述第二压紧环相对的一侧周向延伸设置环形凸起,所述第二压紧环与所述第一压紧环相对的一侧周向延伸设置环形凹槽,所述环形凸起与所述环形凹槽可插拔配合;在所述第一压紧环或第二压紧环上、并位于所述环形凸起和环形凹槽的外侧设有固定结构,所述固定结构用于固定被张紧网的边缘;所述第一压紧环与所述第二压紧环之间隔设有弹性件,所述第一压紧环与所述第二压紧环之间还连接有夹紧结构,所述夹紧结构用于与所述弹性件配合调节所述第一压紧环与所述第二压紧环之间的距离。
[0008]优选的,所述夹紧结构包括螺杆,所述螺杆轴向穿设于所述第一压紧环和第二压紧环;在所述螺杆上、并位于所述第一压紧环与所述第二压紧环相背的一侧设有第一螺母;在所述螺杆上、并位于所述第二压紧环与所述第一压紧环相背的一侧设有第二螺母。
[0009]优选的,所述螺杆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螺杆在所述第一压紧环和所述第二压紧环的周向上均匀分布。
[0010]优选的,所述螺杆的数量为八个。
[0011]优选的,所述夹紧结构包括螺栓,所述螺杆轴向穿设于所述第一压紧环和第二压紧环;所述螺栓的螺帽抵在所述第一压紧环与所述第二压紧环相背的一侧;在所述螺栓上、并位于所述第二压紧环与所述第一压紧环相背的一侧还安装有第三螺母。
[0012]优选的,固定结构包括多个螺钉,被张紧网的边缘通过多个螺钉固定于第一压紧环或第二压紧环。
[0013]优选的,所述弹性件为周向设置在所述第一压紧环与所述第二压紧环之间的密封圈。
[0014]优选的,所述密封圈的数量为多个。
[0015]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阻尼网张紧装置,该阻尼网张紧装置包括多个同轴心设置的第三压紧环,所述第三压紧环的一侧周向延伸设置所述环形凸起,在所述第三压紧环的另一侧、且与所述环形凸起相对应的位置处周向延伸设置所述环形凹槽;在所述第三压紧环的一侧或另一侧、并位于所述环形凸起和环形凹槽的外侧设有固定结构,所述固定结构用于固定被张紧网的边缘;每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三压紧环之间均隔设有所述弹性件,位于轴向两端的两个所述第三压紧环之间连接有所述夹紧结构。
[0016]优选的,所述夹紧结构包括螺杆,所述螺杆轴向穿设于多个所述第三压紧环;在所述螺杆上、并位于轴向两端的两个所述第三压紧环的外侧分别设有所述第四螺母和第五螺母。
[0017](三)有益效果
[0018]本发明提供的一种阻尼网张紧装置,通过两个轴向间距可调的压紧环将被张紧网加设在中间,并且通过在两压紧环相对的两侧上分别设置彼此插接配合的环形凸起和环形凹槽结构,由此实现对被张紧网拉拽程度的调节,最终实现对被张紧网张紧程度的调节,不需要在整流段上开孔,不存在密封的问题,而且安装方便。
【附图说明】
[0019]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的阻尼网张紧装置的俯视图。
[0020]图2是图1中A-A方向的截面视图。
[0021]附图标记:
[0022]1、被张紧网;2、第一压紧环;3、垫片;4、螺钉;5、第一螺母;6、螺杆;7、弹性件;8、环形凹槽;9、环形凸起;10、第二螺母;11、第二压紧环。
【具体实施方式】
[0023]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发明,但不用来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0024]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0025]实施例一
[0026]结合图1和图2所示,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阻尼网张紧装置,用于将阻尼网张紧设置在筒体等流场区域内,从而对该区域的流场形成整流的效果;该装置包括同轴心设置的第一压紧环2和第二压紧环11,第一压紧环2和第二压紧环11的形状与流场的截面形状相适应,即,若筒体为圆柱形通道,则第一压紧环2和第二压紧环11就是圆环形;第一压紧环2与第二压紧环11相对的一侧周向延伸设置环形凸起9,第二压紧环11与第一压紧环2相对的一侧周向延伸设置环形凹槽8,环形凸起9的径向宽度要小于环形凹槽8的径向宽度,以使环形凸起9与环形凹槽8形成可插拔配合。
[0027]在第一压紧环2或第二压紧环11上、并位于环形凸起9和环形凹槽8的外侧设有固定结构,固定结构用于固定被张紧网I的边缘,即,被张紧网I的中心区域设置在第一压紧环2与第二压紧环11的中空区域处,而被张紧网I的边缘则穿过环形凸起9与环形凹槽8之间的区域而连接到环形凸起9和环形凹槽8之外的第一压紧环2或第二压紧环11上,该固定结构可包括多个螺钉4,被张紧网I的边缘通过多个螺钉4固定于第一压紧环2或第二压紧环11,在螺钉4与第一压紧环2或第二压紧环11之间还垫设有垫片3;第一压紧环2与第二压紧环11之间还隔设有弹性件7,该弹性件7用于在第一压紧环2与第二压紧环11之间形成弹力支撑;另外,第一压紧环2与第二压紧环11之间还连接有夹紧结构,夹紧结构用于将第一压紧环2与第二压紧环11相向夹持,从而可与弹性件7形成配合,以实现对第一压紧环2与第二压紧环11之间距离的调节。
[0028]操作时,首先通过固定结构将被张紧网I固定在第一压紧环2与第二压紧环11之间,然后调节夹紧结构的夹紧力大小,以调节被张紧网I的张紧程度;具体过程为,当夹紧结构的夹紧力增大时,弹性件7被进一步压缩,从而时第一压紧环2与第二压紧环11之间的距离缩小,与此同时,第一压紧环2上的环形凸起9也会进一步向第二压紧环11上的环形凹槽8内插入,从而将被张紧网I的边缘更多的压入到环形凹槽8内,使被张紧网I的中心区域受到拉扯,从而实现张紧的目的;当将夹紧结构的夹紧力调小时,弹性件7通过其自身的回弹力使第一压紧环2与第二压紧环11之间的距离增大,从而使被张紧网I的张紧程度降低,由此,通过对夹紧结构夹紧力的调节,便可将被张紧网I调节到适合的张紧程度,并且不需要在整流段上开孔,不存在密封的问题,而且安装方便。
[0029]其中,夹紧结构可以由螺杆6以及安装在螺杆6上的第一螺母5和第二螺母10构成;另外,在第一压紧环2和第二压紧环11相对应的轴向位置处均开设有通孔,该通孔的大小与螺杆6的直径相适应;螺杆6轴向穿设于第一压紧环2和第二压紧环11上的通孔,而第一螺母5则安装在在第一压紧环2与第二压紧环11相背的一侧;第二螺母10则安装在第二压紧环11与第一压紧环2相背的一侧,由此,可通过调节第一螺母5与第二螺母10之间的间距而实现对第一压紧环2与第二压紧环11夹紧力的调节。
[0030]而且,螺杆6的数量优选为多个,更优选为八个,多个螺杆6在第一压紧环2和第二压紧环11的周向上均匀分布,由此使第一压紧环2和第二压紧环11的整周上均形成夹紧力,而且不同径向方式上的夹紧力大小还可单独调节,当发现被张紧网I在某一径向方向上比较松弛时,可对该方向上的螺杆6上的螺母进行单独调节,最终使整张被张紧网I的张紧程度都保持一致。
[0031]另外,弹性件7为周向设置在第一压紧环2与第二压紧环11之间的密封圈,该密封圈不仅能够在第一压紧环2与第二压紧环11之间的整个周向上形成均匀的弹性支撑,而且还能够起到密封的作用,防止气流从第一压紧环2与第二压紧环11之间的间隙通过。进一步的,该密封圈的数量优选为多个,由此形成更稳定的支撑和更严密的密封效果,比如可在周向均布的多个螺杆6的内侧和外侧各设置一圈密封圈。
[0032]实施例二
[0033]本实施例二提供的一种阻尼网张紧装置,与实施例一的区别之处在于:
[0034]夹紧结构包括螺栓,螺杆6轴向穿设于第一压紧环2和第二压紧环11;螺栓的螺帽抵在第一压紧环2与第二压紧环11相背的一侧;在螺栓上、并位于第二压紧环11与第一压紧环2相背的一侧还安装有第三螺母。
[0035]可见,本实施例将实施例一中的螺杆6和第一螺母5集成为了一个螺栓,因为为实现第一压紧环2与第二压紧环11之间的夹紧力的调节,只设置一个可调节的螺母即可,另一个螺母可以是固定的,即相当于一个螺栓的结构,由此使结构简化,安装操作也更为方便。
[0036]本实施例二与实施例一的区别仅在于将实施例一中的螺杆6和第一螺母5替换为螺栓,其他结构仍可以沿用实施例一中的优选方案,由于结构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0037]实施例三
[0038]本实施例三提供的一种阻尼网张紧装置,与实施例一和实施例二属于一个总的发明构思,具体为:
[0039]包括多个同轴心设置的第三压紧环,第三压紧环的一侧周向延伸设置环形凸起9,在第三压紧环的另一侧、且与环形凸起9相对应的位置处周向延伸设置环形凹槽8,由此使相邻的两个第三压紧环上的环形凸起9和环形凹槽8形成彼此插接的关系;在第三压紧环的一侧或另一侧、并位于环形凸起9和环形凹槽8的外侧设有固定结构,固定结构用于固定被张紧网I的边缘;每相邻的两个第三压紧环之间均隔设有弹性件7,位于轴向两端的两个第三压紧环之间连接有夹紧结构。
[0040]可见,本实施例三相较于实施例一和实施例二,将第一压紧环2和第二压紧环11彼此相对的一侧的结构特征分别集成在了同一个第三压紧环的两侧上,由此使零件更有利于量产。而且在同一个阻尼网张紧装置中,可设置多个该第三压紧环,由此可实现对多层被张紧网I的张紧操作,具体可根据被张紧网I层数的需求,向螺杆6上安装相应数量的第三压紧环,具有周期性,可以同时布置多层阻尼网,以提升整流效果。
[0041]相应的,本实施例三种的夹紧结构包括螺杆6,螺杆6轴向穿设于多个第三压紧环;在螺杆6上、并位于轴向两端的两个第三压紧环的外侧分别设有第四螺母和第五螺母,由此,通过将第四螺母与第五螺母的相向调节而实现对多个第三压紧环的压紧操作。
[0042]其他结构仍可以沿用实施例一中的优选方案,在此不再赘述。
[0043]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替换,这些改进和替换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主权项】
1.一种阻尼网张紧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同轴心设置的第一压紧环和第二压紧环;所述第一压紧环与所述第二压紧环相对的一侧周向延伸设置环形凸起,所述第二压紧环与所述第一压紧环相对的一侧周向延伸设置环形凹槽,所述环形凸起与所述环形凹槽可插拔配合;在所述第一压紧环或第二压紧环上、并位于所述环形凸起和环形凹槽的外侧设有固定结构,所述固定结构用于固定被张紧网的边缘;所述第一压紧环与所述第二压紧环之间隔设有弹性件,所述第一压紧环与所述第二压紧环之间还连接有夹紧结构,所述夹紧结构用于与所述弹性件配合调节所述第一压紧环与所述第二压紧环之间的距离。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阻尼网张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夹紧结构包括螺杆,所述螺杆轴向穿设于所述第一压紧环和第二压紧环;在所述螺杆上、并位于所述第一压紧环与所述第二压紧环相背的一侧设有第一螺母;在所述螺杆上、并位于所述第二压紧环与所述第一压紧环相背的一侧设有第二螺母。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阻尼网张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螺杆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螺杆在所述第一压紧环和所述第二压紧环的周向上均匀分布。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阻尼网张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螺杆的数量为八个。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阻尼网张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夹紧结构包括螺栓,所述螺杆轴向穿设于所述第一压紧环和第二压紧环;所述螺栓的螺帽抵在所述第一压紧环与所述第二压紧环相背的一侧;在所述螺栓上、并位于所述第二压紧环与所述第一压紧环相背的一侧还安装有第三螺母。6.根据权利要求1的阻尼网张紧装置,其特征在于,固定结构包括多个螺钉,被张紧网的边缘通过多个螺钉固定于第一压紧环或第二压紧环。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任一项所述的阻尼网张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件为周向设置在所述第一压紧环与所述第二压紧环之间的密封圈。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阻尼网张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圈的数量为多个。9.一种阻尼网张紧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多个同轴心设置的第三压紧环,所述第三压紧环的一侧周向延伸设置所述环形凸起,在所述第三压紧环的另一侧、且与所述环形凸起相对应的位置处周向延伸设置所述环形凹槽;在所述第三压紧环的一侧或另一侧、并位于所述环形凸起和环形凹槽的外侧设有固定结构,所述固定结构用于固定被张紧网的边缘;每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三压紧环之间均隔设有所述弹性件,位于轴向两端的两个所述第三压紧环之间连接有所述夹紧结构。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阻尼网张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夹紧结构包括螺杆,所述螺杆轴向穿设于多个所述第三压紧环;在所述螺杆上、并位于轴向两端的两个所述第三压紧环的外侧分别设有所述第四螺母和第五螺母。
【文档编号】F16B5/06GK105864241SQ201610453949
【公开日】2016年8月17日
【申请日】2016年6月21日
【发明人】陶智, 李海旺, 由儒全, 魏宽
【申请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