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载远程控制装置及其扩展子电路板托盘可插拔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760903阅读:248来源:国知局
车载远程控制装置及其扩展子电路板托盘可插拔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车载远程控制装置及其扩展子电路板托盘可插拔结构。



背景技术:

车载远程监控可实现无线远程监控、GPS地图定位、车辆历史行驶轨迹回放、语音对讲、报警联动、远程录像存储、远程下载录像、车辆区域管理、设备远程升级等等。车载远程监控系统包括云服务器、远程控制客户端以及安装于车辆上的与云服务器和/或远程控制客户端通讯的用于根据云服务器和/或远程控制客户端来控制车辆上的相关电气元件执行相应操作控制执行终端,也即车载远程控制装置。

车载远程控制装置安装于车辆内,包括壳体以及设于壳体内的电路板等等,车载远程控制装置各个具有独立功能GPS模块、一键启动模块、通讯模块等基础功能模块均集成在电路板上,这样的集成方式导致车载远程控制装置功能较为单一,不能根据客户对不同功能的需求进行调整或变化,不能满足客户的需求,降低了客户体验度及满意度。也有一些车载远程控制装置在电路板上预留有串口,厂商或用户可以根据需求在基础功能模块上通过串口的方式有线连接一些自己需求较多的功能模块,在这种方式中,出厂之前集成于电路板上的基础功能模块同样不能进行调整,不能删除用户需求较低的独立功能模块电路,降低利用率,降低用户体验度。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能够供车载远程控制装置的扩展子电路板托盘可插拔的设于车载远程控制装置的壳体内的扩展子电路板托盘的可插拔结构以及车载远程控制装置。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一个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扩展子电路板托盘的可插拔结构,用于供车载远程控制装置的扩展子电路板托盘可插拔的设于壳体内,包括至少一导槽组以及设于扩展子电路板托盘上的与所述导槽组一一对应的导块,所述扩展子电路板托盘通过其导块与导槽组滑动配合来实现可插拔功能;

所述导槽组包括设于所述壳体的左侧壁上的第一导槽座以及设于第一导槽座上的第一导槽,所述第一导槽座的长度与所述左侧壁的前端面至后端面的长度相匹配,所述第一导槽座由所述左侧壁的内壁向内凸设形成,所述第一导槽由所述第一导槽座的前端向后端方向开设,其长度小于第一导槽座的长度,以形成具有前端为槽口、后端为槽底的U形导槽,后端槽底用于对扩展子电路板托盘进行限位,以防止扩展子电路板托盘损坏的基础电路板;

所述导槽组还包括设于所述壳体的右侧壁上相应于第一导槽座位置处的第二导槽座以及设于第二导槽座上的第二导槽,所述第二导槽座与所述第一导槽座位于同一水平位置,第二导槽与第一导槽位于同一水平位置,所述第二导槽座的长度与所述右侧壁的前端面至后端面的长度相匹配,所述第二导槽座由所述右侧壁的内壁向内凸设形成,所述第二导槽由所述第二导槽座的前端向后端方向开设,其长度小于第二导槽座的长度,以形成具有前端为槽口、后端为槽底的U形导槽,后端槽底用于对扩展子电路板托盘进行限位,以防止扩展子电路板托盘损坏的基础电路板。

作为优化,所述导槽组还包括在车载远程控制装置的隔离块的左侧面上相应于第一导槽的位置处开设的第三导槽,所述第三导槽与第一导槽位于同一水平位置,其长度与所述第一导槽的长度相匹配,第三导槽由所述隔离块的前端向后端方向开设,其长度小于所述隔离块的长度,以形成具有前端为槽口、后端为槽底的U形导槽,后端槽底用于对位于左子腔的扩展子电路板托盘进行限位,以防止扩展子电路板托盘损坏的基础电路板;

所述导槽组还包括在所述隔离块的右侧面上相应于第二导槽的位置处开设的第四导槽,所述第四导槽与第二导槽位于同一水平位置,其长度与所述第二导槽的长度相匹配,第四导槽由所述隔离块的前端向后端方向开设,其长度小于所述隔离块的长度,以形成具有前端为槽口、后端为槽底的U形导槽,后端槽底用于对位于左子腔的扩展子电路板托盘进行限位,以防止扩展子电路板托盘损坏的基础电路板。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一个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车载远程控制装置,包括所述的扩展子电路板托盘的可插拔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扩展子电路板托盘的可插拔结构以及车载远程控制装置,能够使车载远程控制装置的扩展子电路板托盘可插拔的设于壳体内,方便用户取放扩展子电路板托盘,为用户插拔扩展子电路板提供方便。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车载远程控制装置一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2是图1中去除前后盖板的立体图。

图3是图2中去除扩展子电路板托盘后的后视角的立体图。

图4是图2中去除扩展子电路板托盘后的前视角的立体图。

图5是图1中扩展子电路板全部安装后的立体图。

图6是扩展子电路板托盘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1中前盖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1中后盖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去除前后盖板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车载远程控制装置动态加载子功能模块驱动的方法一实施例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见图1至图8,本实用新型的车载远程控制装置包括壳体1、设于壳体1内的基础电路板(图未示)以及可插拔的插设于基础电路板上的至少一扩展子电路板(也可称扩展功能模块或者扩展功能电路模块),在所述基础电路板上设置有若干扩展插槽,所述至少一扩展子电路板可插拔的插设于对应的扩展插槽上。

为了便于扩展插槽的设置、方便用户将扩展子电路板插设于基础电路板上,扩展插槽与基础电路板相垂直,也即,当扩展子电路板插设于扩展插槽上后,扩展子电路板与基础电路板相垂直。当基础电路板设于壳体1的底壁或顶壁上时,扩展插槽则竖直状,当基础电路板设于壳体1的侧壁上时,扩展插槽则呈水平状。

作为优选的,所述扩展子电路板通过对应的扩展子电路板托盘2进行支撑,以防止扩展子电路板与扩展插槽接触不良,从扩展插槽上脱落等等。扩展电路板托盘2的数量与基础电路板上的扩展插槽数量相匹配。

作为优选的,结合扩展子电路板的形状尺寸大小,通过隔离结构将壳体1内的容置腔分隔为至少两子腔。

作为优选的,为了方便不同用户对扩展子电路板的数量的需求,扩展子电路板托盘2通过托盘安装结构可以拆卸的安装于壳体1内。

具体地,所述壳体1包括左侧壁11、右侧壁12、顶壁13、底壁14、前盖板15以及后盖板16,所述左侧壁11、右侧壁12、顶壁13以及底壁14一体成型,以形成一个具有前、后开口的用于容置基础电路板和扩展子电路板的容置腔。所述后盖板16可拆卸的安装于壳体1的后开口处,用于封闭后开口的同时供基础电路板安装,所述前盖板15可拆卸的安装于壳体1的前开口处,用于封闭前开口的同时进一步防止独立扩展电路板从基础电路板上松动或掉落。本方案中,所述基础电路板设置在壳体的后开口处,具体是通过后盖板固定在壳体的后开口处,基础电路板的形状大小与所述后开口相匹配。并且,本实施例的后盖板和前盖板采用可拆卸的方式分别盖设于壳体的后开口和前开口处,主要目的是便于基础电路板的安装和扩展子电路托盘的拆卸。而在其他的实施例中,后盖板和/或前盖板也可以直接与壳体的左、右侧壁、底壁一体成形,使壳体形成具有上端开口的容置腔,可以将基础电路板设置在壳体的底壁上,又或者将基础电路板设置在壳体的左或右侧壁上,上文描述并不用于基础电路板的设置方式。

本实施例中,所述壳体1呈四方体或者长方体结构,其左侧壁11、右侧壁12、顶壁13、底壁14、前盖板15以及后盖板16均呈四方形状或者对应的长方形状。可理解的,在其他的实施例中,所述壳体1的形状还可以是其他形状,其根据不同实施例的需求进行设计,此处不作过多限制。

所述隔离结构包括至少一隔离块3,用于将所述容置腔隔离成相应的子腔。本实施例以一隔离块3为例进行详细说明,该隔离块3侧放于容置腔内,将所述容置腔分成左子腔10a和右子腔10b。本实施例通过螺纹固定的方式将隔离块3可拆卸的安装于容置腔内。具体地:

隔离块3的形状与左侧壁11或者右侧壁12的形状相匹配,如此使得隔离块3侧放时能够将所述容置腔分隔为左子腔10a和右子腔10b。所述隔离块3的固定方式如下:

在所述容置腔的前开口处竖向设置有一固定基块31,在所述固定基块31上开设有第一安装孔32,所述隔离块3的前端相应该第一安装孔32的位置处开设有第二安装孔(图未示出),在安装时,采用螺栓穿过第一安装孔32后与第二安装孔安装配合。作为优选的,在所述容置腔相应于隔离块3的底面的位置处还可设置一凸条(图未示出),所述凸条的长度方向与所述隔离块3的长度方向相同,所述凸条的前端靠近前开口处,后端靠近后开口处,对应的,在所述隔离块3的底面相应于该凸条的位置处设置有与该凸条凹凸配合的U形凹槽,其从隔离块3的长度方向贯穿所述隔离块3,如此,在安装时直接将隔离块3从凸条的一端插入即可防止隔离块3在水平方向上左右移动。

所述隔离块3的设置位置决定了左右子腔10b的宽度,而左右子腔10b的宽度主要根据扩展子电路板的大小尺寸而决定,此处便不再作过多限制。

本实施例中,所述扩展子电路板托盘2通过抽屉式可插拔结构可插拔的安装于容置腔内,所述抽屉式可插拔结构具体包括设于壳体1上的至少一导槽组41以及设于所述扩展子电路板托盘2上与所述导槽组41一一对应的导块42。每一扩展子电路板托盘2通过其上的导块42安装在对应的一导槽组41内实现可插拔结构。

所述导槽组41包括设于所述壳体1的左侧壁11上的第一导槽座41a以及设于第一导槽座41a上的第一导槽41b。所述第一导槽座41a的长度与所述左侧壁11的前端面至后端面的长度相匹配,所述第一导槽座41a由所述左侧壁11的内壁向内凸设形成。所述第一导槽41b由所述第一导槽座41a的前端向后端方向开设,其长度小于第一导槽座41a的长度,也即,第一导槽41b不贯穿第一导槽座41a的后端,以形成具有前端为槽口、后端为槽底的U形导槽,后端槽底用于对扩展子电路板托盘2进行限位,防止扩展子电路板托盘2损坏的基础电路板。

所述导槽组41还包括设于所述壳体1的右侧壁12上相应于第一导槽座41a位置处的第二导槽座41c以及设于第二导槽座41c上的第二导槽41d,所述第二导槽座41c与所述第一导槽座41a位于同一水平位置,第二导槽41d与第一导槽41b位于同一水平位置。所述第二导槽座41c的长度与所述右侧壁12的前端面至后端面的长度相匹配,所述第二导槽座41c由所述右侧壁12的内壁向内凸设形成。所述第二导槽41d由所述第二导槽座41c的前端向后端方向开设,其长度小于第二导槽座41c的长度,也即,第二导槽41d不贯穿第二导槽座41c的后端,以形成具有前端为槽口、后端为槽底的U形导槽,后端槽底用于对扩展子电路板托盘2进行限位,防止扩展子电路板托盘2损坏的基础电路板。

本实施例中,所述导槽组41还包括在所述隔离块3的左侧面上相应于第一导槽41b的位置处开设的第三导槽41e,所述第三导槽41e与第一导槽41b位于同一水平位置,其长度与所述第一导槽41b的长度相匹配,第三导槽41e由所述隔离块3的前端向后端方向开设,其长度小于所述隔离块3的长度,也即,第三导槽41e不贯穿隔离块3的后端,以形成具有前端为槽口、后端为槽底的U形导槽,后端槽底用于对位于左子腔10a的扩展子电路板托盘2进行限位,防止扩展子电路板托盘2损坏的基础电路板。

本实施例中,所述导槽组41还包括在所述隔离块3的右侧面上相应于第二导槽41d的位置处开设的第四导槽41f,所述第四导槽41f与第二导槽41d位于同一水平位置,其长度与所述第二导槽41d的长度相匹配,第四导槽41f由所述隔离块3的前端向后端方向开设,其长度小于所述隔离块3的长度,也即,第四导槽41f不贯穿隔离块3的后端,以形成具有前端为槽口、后端为槽底的U形导槽,后端槽底用于对位于左子腔10a的扩展子电路板托盘2进行限位,防止扩展子电路板托盘2损坏的基础电路板。

在本实施例的方案中,左子腔10a和右子腔10b内分别具有两导槽组41,共计四导槽组41。四导槽组41可以供四扩展子电路板托盘2一一对应的可插拔的安装于其中。

可理解的,在其他的实施例中,所述导槽组41的数量还可以是多个,并不限于上述四个,例如可以是图9中的五个等等,设置方式与上述相同或相似,主要根据不同实施例中的扩展子电路板托板形状相匹配即可,此处便不再一一赘述。在该实施例中,容置腔的高度则远大于隔离块3的高度,固定基块31的高度与隔离块3的高度相匹配,通过在壳体前开口设置将固定基块固定于前开口处,左子腔10a和右子腔10b上分别可插入两扩展子电路板托盘2,该实施例中,还具有一个下子腔10c,下子腔10c的宽度与容置腔的宽度相匹配,位于左子腔10a和右子腔10b的下方,用于容置第五块扩展子电路板托盘2。

所述扩展子电路板托盘2包括底盘21、由所述底盘21的两侧边向上延伸形成的左挡壁22以及右挡壁23、由所述底盘21的前边缘向上延伸形成的前挡壁24。每一扩展子电路板托盘2上设有左导块42a及右导块42b,所述两导块42分别设于所述左挡壁22和右挡壁23上,并与对应的挡壁相垂直。所述左导块42a及右导块42b的后端面低于对应的左挡壁22及右挡壁23的后端面,左导块42a的后端面与左挡壁22的后端左侧面形成L形壁,右导块42b的后端面与右挡壁23的后端右侧面形成L形壁。所述左导块42a、右导块42b的后端面用于抵于相应的导槽的后端槽底,当扩展子电路板托盘2插设于对应的导槽组41中时,所述左挡壁22及右挡壁23的后端面不凸出于相应导槽组41的导槽座的后端面。

所述左导块42a以及右导块42b的长度小于左挡壁22及右挡壁23的长度,左导块42a及右导块42b的水平高度分别位于左挡壁22及右挡壁23的中部,如此,扩展子电路板托盘2在与相应的导槽组41抽拉配合时,左导块42a及右导块42b位于相应的导槽中,而左挡壁22及右挡壁23则与相应的导槽座、隔离块3的相应侧面配合。

所述扩展子电路板托盘2采用前、左、右三挡壁包围的形式对扩展子电路板起到容置作用,底盘21对扩展子电路板起到支撑作用,左挡壁22、右挡壁23、前挡壁24以及底盘21围合形成半框容置空间,防止扩展子电路板因自身重力向下坠、或左右晃动,进一步防止扩展子电路板容易与扩展插槽之间产生松动,避免因此而导致电路板被损坏、扩展插槽被损坏的情况,保证了各个电路板上的各个元件工作稳定性,保证了各个独立工作模块的稳定性。

在所述扩展子电路板托盘2的前挡壁24上还开设有方便用户的大拇指拿捏的放置槽25,所述放置槽25从所述前挡壁24的上端面向下开设,其槽底所在的水平面高于所述前挡壁24的底面所在的水平面。所述放置槽25可以呈半框状,也可以是与用户的大拇指形状相匹配的弧形槽。

所述前盖板15以滑动+卡合的方式盖设于所述壳体1的前开口处,以实现前盖板自锁功能,无需增设另外的安装件即可自锁于壳体1的前开口处。本实施例中的前盖板15能够实现以下功能:一、封闭壳体1的前开口,从前端对扩展子电路板托盘2进行限位,防止扩展子电路板托盘2从前端脱落;二、自锁+可拆卸,无需另设安装件实现所述前开口的封闭以及打开,方便用户打开与关闭前盖板15,方便后续的扩展子电路板托盘2的安装与拆卸;三、前盖板15上设置开关触片(图未示出),防止扩展子电路板的热拔插,在该功能中,需要在前开口处设置两触点,当打开前盖板15后,开关触片离开两触点,两触点断开,电源关断;当前盖板15封闭,开关触片与两触点连通,实现电源的连通,各个电子元件能够据此得以得电。采用这种方式,不需要增设另外的手动开关,防止用户因忘记关闭电源而进行热插拔,对各个相关的电子元件或电路板造成损坏,降低它们的稳定性,易造成各个相关元件死机等,影响使用寿命,另外,用户不需要单独去关闭或开户开关按钮后再进行插拔,降低用户的工作强度,节约时间,降低复杂度,为用户带来更好的体验感。

具体地,本实施例的前盖板15包括形状与所述前开口相匹配的前立板151、由所述前立板151的边缘向后(安装时朝向前开口的方向)延伸形成的第一挡边,所述第一挡边与所述前立板151相垂直,还包括设于所述前立板151的内立面(靠近前开口的一面)靠近第一上挡边152位置处的至少一第一L形卡件153、设于所述前立板151的内立面上靠近第一下挡边154的位置处的第二L形卡件155。两L形卡件均具有一竖向固定块以及横向卡合块,所述竖向固定块的一端垂直的固定于所述前立板151上相应的位置处,另一端竖直的向后方延伸,所述横向卡合块由所述竖向固定块的后延伸端向相应的挡边的方向弯折后延伸形成,也即,靠近第一上挡边152位置处的第一L形卡件153的横向卡合块的延伸方向与靠近第一下挡边154位置处的第二L形卡件155的横向卡合块的延伸方向向反,即向相反的方向延伸。

在所述顶壁13以及底壁14的前端相应于对应的L形卡件的横向卡合块的位置处开设有用于供所述横向卡合块从前向后的穿入容置腔的卡槽,位于顶壁13的卡槽开口朝下,位于底壁14的卡槽开口朝上。具体结构如下:

在所述顶壁13的前端向下延伸有一第二上挡边131,在所述底壁14的前端向上延伸有一第二下挡边141。在所述第二上挡边131相应于第一L形卡件153的横向卡合块的位置处开设有第一卡槽132,在所述第二下挡边141相应于第二L形卡件155的横向卡合块的位置处开设有第二卡槽142,第一卡槽132和第二卡槽142的槽口相对。在安装前盖板15时,所述第一L形卡件153和第二L形卡件155分别与对应的第一卡槽132和第二卡槽142对准,向里(后)推入前盖板15,使第一L形卡件153和第二L形卡件155分别从第一卡槽132和第二卡槽142穿入容置腔内,然后向既定的方向水平滑动前盖板15,以使第一L形卡件153和第二L形卡件155的横向卡合块分别滑入第二上挡边131和第二下挡边141上未设置卡槽的内壁上,以使第二上挡边131和第二下挡边141抵挡住第一L形卡件153和第二L形卡件155的横向卡合块,所述第一L形卡件153的横向卡合块与第一上挡边152的平行距离与第二上挡边131的厚度(内壁面与外壁面之间的距离)相匹配,如此避免前盖板15和壳体1的前端有间隙,避免前盖板15松动、盖合不牢固等。

例如,在安装前盖板15时,第一L形卡件153和第二L形卡件155穿入对应的第一卡槽132和第二卡槽142时,前盖板15的左右端与壳体1的前开口的左右端未对齐,相互错开(见图1),用户向相应的方向滑动前盖板15后,前盖板15的左右端与壳体1的前开口左右端对齐并卡设于前开口位置处,当需要取下前盖板15时,向相反的方向滑动即可取下前盖板15。

本实施例的车载远程控制装置还包括一个连接于供电回路上的防热插拔开关,所述防热插拔开关具有两触点以及一开关触片。

所述开关触片设于所述前盖板15的内立面,所述触点设于壳体1的前开口相应于开关触片的位置处,当前盖板15盖合于所述前开口上时,所述开关触片与两触点接通,当前盖板15被取下时,所述开关触片随前盖板15的取下而远离两触点,以使得电源断开,防止用户热插拔扩展子电路板。

具体地,所述触点可以设于所述固定基块31上朝向所述前盖板15的一面上,所述两触点可以为弹性触点,例如金属弹片等等,金属触片则设置于前挡板上相应于弹性触点的位置处。当然,在其他的实施例中,也可以将金属触片设计为弹性触片,以保证车载远程控制装置的相应电路板或电子元件能够稳定工作。

本实施例中,在所述前立板151上还设有USB口156,USB插头可通过该USB口156插入USB插槽中。

所述后盖板16包括一后立板161、由后立板161的四周向前方(前盖板15的方向)延伸形成的挡板162(上挡板、下挡板、左挡板及右挡板),所述挡板与所述后立板161一体形成开口向前的槽,在该槽内设置有用于同时安装基础电路板以及后盖板16的若干安装柱,所述安装柱具有从其轴向上贯穿该安装柱以及后立板161相应于该安装柱位置的第一穿孔164,以使安装螺栓通过该第一穿孔164从后立板161的后立面向容置腔的方向穿入,在所述基础电路板上相应于所述第一穿孔164的位置开设有第二穿孔(图未示出),在所述壳体1上相应于所述第一及第二穿孔的位置设置有内螺纹安装孔100,在安装时,将安装螺栓一一对应的依次穿过第一穿孔164、基础电路板上的第二穿孔后与所述内螺纹安装孔100螺纹配合,从而将所述后盖板16盖设于后开口上的同时,将基础电路板固定于后盖板16与壳体1后端之间的位置处,不需要采用两种安装螺栓分别固定后盖板16和基础电路板,节约螺栓用量,减少开孔数量、降低制造难度和成本,节约安装时间,提高安装效率,降低工作强度。

本实施例中,其中两个第一安装柱163a设于所述后立板161上相应于隔离块3的位置处,在所述隔离块3上相应于两个第一安装柱163a的第一穿孔164的位置处设置有两个第一内螺纹安装孔100。在后立板161的内立面靠近左右两端的位置处分别设置有一个第二安装柱163b,在左侧壁11上的第一导槽座41a的内侧面和右侧壁12上的第二导槽座41c的内侧面相应于第二安装柱163b的位置处分别设置有第二内螺纹安装孔100,在安装时,采用四个螺纹分别依次穿过四个安装柱上的第一穿孔164,基础电路板上的四个第二穿孔后与上述内螺纹安装孔100螺纹配合。

本实施例中,所述安装柱的轴向长度与基础电路板的厚度总合与后立板161内表面至隔离块3的后端(或者第一导槽座41a的后端面)的平行距离相匹配,而基础电路板上的第二穿孔的孔径与第一穿孔164的孔径相匹配,如此可以使得基础电路板被紧锁于隔离块3、第一导槽座41a、第二导槽座41c的后端面与安装柱的安装面之间。

本实施例中,在所述左挡板、上挡板、右挡板以及下挡板内侧面均沿其长度方向设置有一第一台阶165(内台阶),所述第一台阶165的高度低于对应挡板的高度,它们由各挡板向内凸设形成,它们与挡板一体成形。在所述壳体1的左侧壁11、顶壁13、右侧壁12以及底壁14后端面均设置有向后延伸的凸块101,所述凸块101的内壁面与对应的侧壁的内壁面位于同一水平面,所述凸块101的厚度小于侧壁的厚度,如此以使得左侧壁11、顶壁13、右侧壁12以及底壁14的后端形成第二台阶102(外台阶),所述凸块101首尾相接形成矩形框状,各凸块101的厚度与第一台阶165的内凸厚度相匹配,所述第一台阶165的台面与挡板的内壁面形成与所述凸块101凹凸配合、用于容置凸块101的空间,而第二台阶102的台面与所述凸块101的外壁面形成与所述挡板高出第一台阶165的部分凹凸配合、用于容置该部分的空间。如此设计,起到内外、左右、上下限位的作用,在安装螺栓之前,保证后盖板16不在壳体1的后开口处移动,保证安装螺栓准确误的进行安装锁紧,降低工作人员的安装难度,提高安装效率。

在所述后立板161上开设有供导线穿过的导线孔166,用于使车载远程控制装置的导线与车内相应电子元件连接。

本实施例的车载远程控制装置的基础电路板主要包括电源、主控制、外围电路等,而扩展子电路板与基础电路板连接,所述扩展子电路板可以是但不限于:GPS电路模块、GPRS通讯电路模块、蓝牙电路模块、WIFI模块、4G模块、车身控制模块、胎压监测模块等能够实现独立功能的电路模块,也可以是现有的任何一种能够实现车载远程控制独立功能的模块,例如一键启动电路模块等等。

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采用上述可插拔结构,可以根据客户的需求或定制将所需的独立功能的扩展子电路板可插拔的安装于基础电路板上,使车载远程控制器满足各类用户需求,各类用户的定制,用户在使用过程中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随时改变、增加或减少各个独立功能模块的扩展子电路板,以适应自己真正的需求,用户仅需要根据需求购买可插拔的扩展子电路板即可,安装简单、无需专业人员安装,用户可自行安装,不必像传统技术那样,若需要更换不同功能则需要将整个车载远程控制器进行更换,或者返厂后由厂商工作人员或者技术人员进行功能的改变、更换等等,节省更换时间,增强用户的体验感,为用户带来安装乐趣,同时可以节省更多成本。

请参见图10,本实用新型还公开了一种上述车载远程控制装置动态加载子功能模块驱动的方法,该方法基于上述能够实现扩展功能模块可插拔功能的车载远程控制装置进行动态加载。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01、检测基础电路板上是否插入有相应的功能模块,若插入有相应的功能模块,则进入S102步骤,否则转入S105步骤;

本实施例以蓝牙模块为例进行详细阐述,具体通过以下电路原理来检测相应的扩展插槽内是否插入有蓝牙模块:基础电路板的MCU的I/O引脚上通过第一电阻与直流电源VCC相连,而蓝牙子电路板上的连接端子通过第二电阻接地,当蓝牙子电路板通过蓝牙扩展插槽与MCU的I/O引脚相连后,I/O引脚接收到低电平信号,当接收到低电平信号,则认为检测到相应的蓝牙扩展插槽插入有蓝牙模块,当未连接子电路板时,I/O引脚接收到的是高电平信号,通过高低电平信号来检测是否插入有蓝牙子电路板。可理解的,在其他的实施例中,所述扩展子电路板并不限于蓝牙模块,以上仅以蓝牙模块为例进行说明,其他模块的原理与上述原理相同或相似,此处便不再一一赘述。

S102、若检测到基础电路板上插入有相应的功能模块,则加载该功能模块对应的驱动软件;

本例中,当检测到有蓝牙模块插入蓝牙扩展插槽后,则自动加入该蓝牙驱动,并设置蓝牙已经插入的标志,这样车载远程控制装置的MCU就知道系统的蓝牙功能已经开启,可以运蓝牙相关的程序。反之,当检测到蓝牙子板被拔除,则清除该标志,这样MCU就知道系统的蓝牙功能已经关闭,不会再运行蓝牙相关的程序。

S103、激活与该驱动模块相应的应用;

同样的,以蓝牙为例,激活相应的应用可以包括:

将汽车相关信息和状态数据经由蓝牙传递给与之相连的外部蓝牙设备(比如手机)、经由蓝牙接收来自外部蓝牙设备的音频流(比如手机)并传递给车载音响系统进行播放、蓝牙车钥匙功能(外部蓝牙车钥匙经由蓝牙与车机相连,进行密钥交互和身份认证,当通过认证后就开启车门实现无钥匙进入,或者一键启动等等。

S104、报告服务器,以使服务器提供相应服务及配置参数,使得功能模块正常运行;车载远程控制装置在识别出蓝牙模块插入后,也会将此信息报告服务器,车机端的蓝牙功能已被正常激活。

同样的,以蓝牙为例,相应服务及配置参数包括:服务器会据此激活相应的服务, 比如允许车机从服务器下载授权的音乐(经由车载音响系统播放)、远程开启手机APP端的蓝牙模块使得手机APP能通过蓝牙与车机直接相连(不再经过服务器)等等。

配置方面,比如为了车机省电,服务器可以远程配置车机的蓝牙模块开启多长时间后关闭多长时间,即开一段时间再关一段时间周而复始,而且可根据车辆状态和时刻调整这些参数,比如当服务器检测到车辆处于停车状态且是夜间则开启时间较短而关闭时间较长。

S105、检测相应的功能模块是否被拔除,若被拔除,则进入S106步骤,否则,转入S107步骤;

S106、移除相应功能模块的驱动软件,释放存储空间并报告服务器;

S107、若检测到相应的扩展插槽没有对应的功能模块插入,且相应的功能模块不存在被排除的情况,则视为该扩展插槽还未被首次插入对应的功能模块。

本实用新型的动态加载子功能模块驱动的方法,在上电时或即时插拔时(支持两种情况:一是上电时,MCU会通过扫描各个插槽上的插入检测I/O状态来知晓有哪些子功能插入了,然后依此进行相应的初始化和激活相应的应用;二是即时插拔,(即插即用)当有子功能插入时,插入检测I/O状态会被MCU及时检测到而激活相应功能,当检测到被拔除时则卸载相应功能)通过实时检测是否有相应的功能模块插入基础电路板上对应的扩展插槽内,在电路结构上,仅需将扩展插槽对应的I/O引脚通过一电阻接VCC,将功能模块的连接端子通过另一电阻接地,即可实现功能模块是否插入的实时检测,若检测到扩展插槽插入了对应的功能椟,则运动加载该功能模块对应的驱动程序,并对插入基础电路板上的功能模块的拔除与否进行实时检测,若实时检测到相应的功能模块被拨除,则实时的卸载该功能模块的驱动软件,清除存储器(包括内存和外存),减轻车载远程控制装置的负荷,进一步提高车载远程控制装置的灵敏度,并报告服务器,以便服务器能够实时知晓该车载远程控制装置的状态,以便于用户客户端与服务器通讯时,服务器能够根据用户的相关指令反馈对应的状态和作相应的处理,采用这种方式,与传统的上电后,所有功能模块均加载驱动软件的方式相比,本实用新型在上电后只针对插入了的功能模块启动相应的驱动程序,并且在上电后实时检测此前插入了功能模块的扩展插槽是否被拔队来决定是否清除存储,如此,即可有效的、精确的启动相应的驱动软件,极大地降低了MCU的负荷,不会存在现有技术中由于其中一个或多个功能模块不存在,而车载远程控制装置内又装载了相应的驱动软件的情况下,一直加载该不存在的功能模块的驱动而出现的一直加载不成功的问题,该问题可能导致死机、程序出现BUG等情况,本实用新型有效的解决了这一技术问题。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