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捻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199049阅读:41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返捻机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返捻机,具体说涉及一种可精确控制返捻框与线轮间的相对转动速度的返捻机。
(2)背景技术返捻机在电线加工制作的流程中运用的范围相当广泛,它可配置在不同的绞线机中作为供线的单元,返捻机主要的功效在于提供返捻功效、提供安装线轮及保持供线张力,其中在提供返捻功效方面,可说是返捻机设计的基本目的,因为绞线机在进行绞线作业时,必然会对绞线机与返捻机间的导线段造成自绞作用,其即如同将一绳索的一端固定,而将另一端不断捻转般,即会使该绳索产生自绞而纠缠变形,这样即无法进行正常的绞线作业,故而在与绞线机相配合的返捻机结构上,均设置有返捻的结构,其主要即是由返捻框的转动来克服导线捻转的问题。
在返捻机操作之前,必然要将绕设有导线的线轮安装至返捻框中,线轮主要即是靠返捻机的返捻框中同轴设置的一带动顶轴与一活动顶轴来进行组装,该带动顶轴与活动顶轴可配合设在线轮两端的轴向孔进行组装,并借以提供线轴一份枢转的功效。
如前所述,返捻机主要的功效在于提供返捻功效、提供安装线轮及保持供线张力;但由现有的返捻机结构作分析,其提供返捻功效为一基本功效,它可通过返捻框的转动来实现,提供安装线轮的功效亦可由一般机械结构实现,不同的结构设计影响所及仅在于其线轮安装时的方便与否,不会影响返捻机的操作功效;但在保持供线张力方面则有进一步探讨的必要,因为现有的返捻机将线轮架设至返捻框中定位后,该线轮是呈一自由转动的状态,为了提供导线出线时适切的张力,现有的设计大多采用刹车来制动线轮,故而在受到绞线机的拉力时,该线轮即会随着导线出线时的拉力自由转动,同时配合返捻框的转动,在导线出线的同时提供返捻作用。
现有的返捻机在数十年来的使用中并未出现大问题,亦即过去的返捻机所生产的产品已然符合当时市场的需求,但在数字科技飞跃进步的今日,为了提高信号的传输品质,对于各种线材的品质要求已近乎严苛,在对现有的各种线材产品测试后,绝大多数的产品品质均一性均不足,亦即其在加工过程中无法确保线材品质的稳定,而有加以改进的必要。
本发明人从事线材加工设备的设计制制造已有相当长时间的经验,经研究后发现,现有的线材成品每根导线的线径精确性不足,追究其原因乃发现是进行绞线时在绞线机与返捻机间的拉力所造成的问题,因为现有的线材进行绞线加工时,是由绞线机提供导线拉力,而将导线由返捻机的线轮上拉出,而返捻机为了提供导线适切的张力,故而在线轮上搭配有制动用的刹车装置,此即使得导线在出线时必须撑张在绞线机的拉力与刹车装置的制动力之间,此即使得线材受到轴向的拉力作用,致使其在进行绞线加工时产生了线径的变化,尤其是导线的线径较细小时其变化更为明显,虽然该线径的变化相当细微而不易察觉,但在数字信号高速传输当中,则对传输品质造成相当大的影响。
(3)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精确地进行供线且可获得精密的返捻效果的返捻机。
为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目的、结构特点和效果,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的描述。
(4)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侧视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图1较佳实施例的俯视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图1较佳实施例的端面示意图,其中显示第一马达传动状态。
图4为本实用新型图1较佳实施例另一端面示意图,其中显示第二马达传动状态。
图5为本实用新型图1较佳实施例又一端面示意图,其中显示出线导引的路径。
图6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导轮与第二导轮相配合的端面示意图。
(5)具体实施方式
图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侧视示意图,其中可以见到本实用新型的返捻机基本结构配置与一般返捻机雷同,它是在一机座10上架设有返捻框20,于返捻框20中组装有线轮50,同时在机座10一侧设置有驱动用的马达,线轮50是由设置在返捻框20中的带动顶轴22与活动顶轴24进行组装,出线轴心26设置在返捻框20远离马达的一端;但在本实用新型的返捻框20由马达驱动的一端与带动顶轴22同轴设置有一传动轴心28,该传动轴心28呈套筒状设置在带动顶轴22外侧,该传动轴心28的一端与返捻框20结合成一体,同时在传动轴心28上设置有一皮带轮280,另在带动顶轴22顶持线轮50的另端亦设有一皮带轮220;配合图2的俯视示意图及图3、4的端面示意图来看,在本实用新型的机座10一侧设置有两个马达,其中一为带动返捻框20转动的第一马达31,另一为带动线轮50转动的第二马达32,第一马达31通过皮带310带动传动轴心28上的皮带轮280转动,进而带动返捻框20转动,在图3中可以见到第一马达31另通过一皮带312带动一译码器(rotary encoder)314转动;配合图2、4来看,第二马达32以皮带320带动一设置在机座10一侧的传动轴40转动,该传动轴40再通过皮带321将动力传导至带动顶轴22的皮带轮220上,进而带动线轮50进行转动,在图3中可以见到第二马达32另通过一皮带322带动一译码器(rotary encoder)324转动。
当本实用新型的返捻机进行操作时,可由第一、二马达31,32分别带动一译码器314,324转动,而能够精确的检测出第一、二马达31,32的转速,而能够精确地控制第一、二马达31,32以最适当的转速旋转,而提供导线出线时最精确的张力,而不会在返捻机进行出线操作时,影响到导线的线径与质量。
在图5中显示了出线导引的路径,其中可以见到导线59由线轮50上导出后即绕过捻线框20上一轴向设置的滚筒200,然后再通过设置在滚筒200切线延伸方向上的一导轮202将导线59转向至返捻框20的轴向方向,然后再经过两导轮204,206的转向,而将导线由出线轴心26导出;配合图5、6可知,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导轮202是利用迫紧环203设置在返捻框20上的连接柱(未予标号)上,而导轮204,206则是以导轮座205固设在返捻框20的转盘(未予标号)侧面上。
由以上的说明可知,本实用新型由第一、二马达31,32分别带动返捻框20及线轮50转动,并由第一、二马达31,32分别通过皮带312,322带动译码器314,324转动,并通过译码器314,324返馈的信号来精确控制返捻框20及线轮50转动速度,让导线59的出线张力得到最精确的控制,以提高生产产品的质量。
当然,本技术领域中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认识到,以上的实施例仅是用来说明本实用新型,而并非用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实质精神范围内,对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变化、变型都将落在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书的范围内。
权利要求1.一种返捻机,在机座上架设有返捻框,于返捻框中组装有线轮,同时在机座一侧设置有驱动用的马达,线轮是由设置在返捻框中的带动顶轴与活动顶轴进行组装,出线轴心设置在返捻框远离马达的一端,其特征在于机座一侧设置有两个马达,其中一为带动返捻框转动的第一马达,另一为带动线轮转动的第二马达;第一马达通过皮带带动返捻框作转动,且另通过一皮带带动一译码器转动;第二马达通过皮带带动线轮作转动,且另通过一皮带带动一译码器转动;通过译码器返馈的信号来精确控制第一马达与第二马达带动返捻框及线轮转动的速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返捻机,其特征在于返捻框由马达驱动的一端与带动顶轴同轴设置有一传动轴心,该传动轴心呈套筒状设置在带动顶轴外侧,该传动轴心的一端与返捻框结合成一体,同时在传动轴心上设置有一由第一马达带动转动的皮带轮,另在带动顶轴顶持线轮的另端设有一由第二马达带动转动的皮带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返捻机,其特征在于机座一侧设置有可将第二马达的动力传导至带动顶轴上的传动轴。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返捻机,其特征在于在捻线框上设有一轴向设置的滚筒,一设置在滚筒切线延伸方向上的导轮,以及两个可将导线转向而将导线由出线轴心导出的导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返捻机,其特征在于该导轮是利用迫紧环设置在返捻框上的连接柱上。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返捻机,其特征在于该导轮是以导轮座固设在返捻框的转盘侧面上。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返捻机,包括在机座上设置有两个马达,该二马达分别带动返捻框及线轮转动,该二马达分别通过皮带带动一译码器转动,并通过译码器返馈的信号来精确控制二马达带动返捻框及线轮转动的速度,让导线的出线张力得到最精确的控制,以提高生产产品的质量。
文档编号H01B13/00GK2554779SQ0220476
公开日2003年6月4日 申请日期2002年2月5日 优先权日2002年2月5日
发明者李水木 申请人:朝隆机械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