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947605阅读:14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电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有关一种电连接器,尤指一种具有适当阻抗以平衡信号传输的电连接器。
背景技术
随着计算机技术与通讯技术的发展,以矩阵形式排布于高密度电连接器内的导电组件所需的用以于两电子装置间传输信号的路径的数量愈来愈大。通常,这种高密度连接器广泛应用于服务器、路由器以及类似的需处理及传输高频高速信号的设备的内连接系统中。
于2001年2月6日公告的美国专利第6,183,302号便揭示了一种高密度电连接器,其包括绝缘本体及交替设置于绝缘本体中的若干信号端子和接地端子,其中第一及第二信号端子提供50Ω的阻抗。然而,这种设置使每一信号端子的阻抗无法精确的控制在合适的范围内。尤其在差分对技术中,稳定的阻抗是信号平稳传输的关键。上述差分对技术是指同一信号由两条路径传输,而两条路径具有相同长度。另外,通过改变信号端子的外型或尺寸可以提高信号端子的阻抗功能。然而这些方法都不能解决问题,其无法简单地应用于任何环境中,尤其是不适于需要严格标准的电连接器。
因此,确有必要提供一种可以克服上述缺陷的电连接器。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连接器,其具有可满足应用需要的阻抗。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包括有第一绝缘体、第二绝缘体及端子模组,其中,第二绝缘体与第一绝缘体组装于一起,从而形成有收容空间及邻近收容空间的对接口,端子模组收容于上述收容空间中,其具有本体、自本体延伸于对接口中的舌板及若干信号端子和接地件,上述信号端子设于舌板的两相对面,上述舌板上设有平行于上述信号端子的若干开口。
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通过在绝缘本体的舌板上设置平行于上述信号端子的开口,从而可有效控制阻抗,平衡信号传输。

图1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立体组合图。
图2是图1所示电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端子模组与印刷电路板相配合的立体图。
图4是图3所示端子模组沿A-A方向的剖视图。
图5是图3所示端子模组沿B-B方向的剖视图。
图6是图3所示端子模组沿C-C方向的剖视图。
图7是图3所示端子模组的立体分解图。
图8是接地端子插入端子模组时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1及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1包括一上绝缘体2(第二绝缘体)、下绝缘体3(第一绝缘体)及位于上绝缘体2与下绝缘体3间的端子模组4。上绝缘体2设有一对接口20及位于绝缘体2一端的推动件22,下绝缘体3设有固持对接连接器(未图示)的驱动机构30及可使线缆向后延伸的开口32。
请参阅图3、图4及图7所示,端子模组4包括一本体40、自本体40向前凸伸用以对接的舌板41、自本体40的两端向后延伸的一对导引臂42及设于导引臂42间邻近于本体40后部的内置印刷电路板43(如图2所示)。于本体40的两侧壁403及上表面405上形成有若干凸出部400,自本体40向后延伸有一对肋部401。肋部401进一步设有一面对电路板43的后表面402。舌板41设有一平行于后表面402并且面对对接连接器的前表面410,其还具有若干沟槽414及形成于两相邻沟槽414间并且定位于舌板41两侧的若干槽道416。另外,于每两槽道416之间舌板41还设有若干方孔418,方孔于舌板41内延伸,但未延伸至本体40中。于该实施方式中,每一方孔418沿一对槽道416排列,然而,方孔418并不是必须沿槽道416排列。由于塑料比空气的绝缘性能更好,端子模组通常由塑胶注塑成形。然而,主要由塑胶注塑成型的电连接器1的整体阻抗不能满足高速、高密度信号传输环境的需要。通过方孔418充满空气,其具有更好的电导率以确保阻抗平衡。换句话说,由于端子模组4上设有方孔418,从而使电连接器1的整体阻抗控制在一合理的范围内。
请参阅图5至图7所示,每一肋部401设有若干凹槽404,若干通槽406穿透本体40并与对应沟槽414相通,若干通道408穿透本体40并且每一通道408与对应槽道416相通,每一凹槽404垂直于对应通槽406排列,每一通槽406的中部的宽度小于其两端的宽度,而且每一沟槽414于舌板41的前表面410设有开口412,沟槽414和通槽406共同形成有收容接地端子的端子收容空间,而槽道416及通槽408共同形成有收容信号端子的端子收容空间。
若干端子收容于端子模组4中,其分成第一接地端子5、第二接地端子6、第一信号端子7及第二信号端子8。请参阅图7所示,每一第一接地端子5包括一支部50及自支部50一端延伸而出的一对翼部52。于支部50的另一端设有与开口412相配合的一末端500,并且支部50还分别设有一针眼状通孔502以增加端子弹性。每一翼部52设有一连接部520,每一第二接地端子6包括固持于端子模组4中的固持部60及与印刷电路板43配合的对接部62,每一第一信号端子7包括一固持部70、一对接部72及自固持部70以另一方向延伸的弯曲部74,弯曲部74进一步设有与印刷电路板43连接的连接部740。每一第二信号端子8包括一固持部80、一对接部82及自固持部80以另一方向延伸的弯曲部84,弯曲部84进一步设有与印刷电路板43连接的连接部840。另外,第二接地端子6的长度等于每一第一、第二信号端子7、8的固持部与对接部的长度的总和。而且,组装时,第二接地端子6的对接部及第一、第二信号端子7、8具有扁平的构形,并且其平行于本体40的上表面405,而第一接地端子5的支部50也具有扁平构形,但其垂直于本体40的上表面405设置。
请配合参阅图5、图6及图8所示,组装时,第二接地端子6首先插入本体40的通槽406内,并且进一步完全插入舌板41的沟槽414中。第一、第二信号端子7、8插入本体40的通槽408中,并且进一步插入舌板41的槽道416中。扁平的对接部62、72及82排列于舌板41的两表面,从而提供与对接连接器连接的足够的接触面积。随后,第一接地端子5以箭头A的指向插入本体40的通槽406中,并且进一步插入沟槽414中直至末端500插入舌板41的对应开口412中,其中支部50与相邻第一接地端子5和翼部52配合固持于凹槽404中以防止其变形。尤其是针眼状通孔502的存在使第一、第二接地端子5、6具有更好的弹性。然后,第二接地端子6的翼部52及第一、第二信号端子7、8的弯曲部74、84设于本体40的收容空间中,并且穿出后表面402。从而,借助印刷电路板43与连接部520、740及840间的干涉,印刷电路板43(如图2所示)可被固持于导引臂42间、翼部52间及弯曲部74与84间。另外,沿垂直于上表面405的插入方向,翼部50具有较弯曲部74、84更大的表面积,从而为信号传输提供更好的接地保护。
请再参阅图1及图2所示,端子模组4完全收容于形成于上、下绝缘体2、3间的收容空间中,其中舌板41延伸于对接口20中。驱动机构30可使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1与对接连接器脱离。一线缆(未图示)延伸穿过开口32并且进一步与端子模组4的印刷电路板3电性连接。
权利要求1.一种电连接器,其包括有第一绝缘体、第二绝缘体及端子模组,其中,第二绝缘体与第一绝缘体组装于一起,从而形成有收容空间及邻近收容空间的对接口,端子模组收容于上述收容空间中,其具有本体、自本体延伸于对接口中的舌板及若干信号端子和接地件,上述信号端子设于舌板的两相对面,其特征在于上述舌板上还设有平行于上述信号端子的若干开口。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舌板设有分别收容接地端子及信号端子的若干沟槽及槽道。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接地件包括遮蔽信号端子的第一接地端子及与对接连接器配合的第二接地端子,其中第二接地端子位于舌板的两相对面上,第一接地端子具有弹性,其自舌板的后表面向前延伸,并且分别位于每上、下两个相邻的第二接地端子之间,且其具有分别与每对第二接地端子配合的两相对边缘。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每一第一、第二接地端子具有设于舌板上的对接部及固持于本体中的固持部。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每一第二接地端子进一步包括自固持部延伸于本体之外的一对翼部。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每一第一接地端子的对接部设有与舌板配合的末端。
7.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设有与舌板的沟槽相通以收容接地端子的若干通槽及与对应舌板的槽道相通以收容信号端子的通道。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每一第一接地端子与两个对应的第二接地端子收容于同一通槽中,并且第一接地端子的固持部设有针眼状通孔,以使第一、第二接地端子间具有良好的电性接触。
9.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舌板的沟槽及槽道相互交替设置。
10.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于对接方向的反方向上,本体设有若干凹槽以固持第一接地端子。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电连接器,其包括有第一绝缘体、第二绝缘体及端子模组。其中,第二绝缘体与第一绝缘体组装于一起,从而形成有收容空间及邻近收容空间的对接口,端子模组收容于上述收容空间中,其具有本体、自本体延伸于对接口中的舌板及若干信号端子和接地件,上述信号端子设于舌板的两相对面,上述舌板上设有平行于上述信号端子的若干开口,从而可有效控制阻抗,平衡信号传输。
文档编号H01R12/16GK2588611SQ0225141
公开日2003年11月26日 申请日期2002年12月4日 优先权日2002年8月9日
发明者杰利·吴 申请人: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