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缆连接器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606652阅读:199来源:国知局
线缆连接器组件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连接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服务器内部数据传输的高密度的输入/输出(I/O)线缆连接器组件。



背景技术:

随着市场对于更大密度和更高速度互连需求的增长,目前用于服务器、交换器、存储设备及工作站内的用于互联的高密度传输线缆和安装电路板端的电连接器的传输带宽已达到12Gb/s。同时,由于服务器设备的日益小型化,其内部空间受到限缩,因此,应用于服务器内部的高密度传输线缆的走线受到服务器内部空间变小的限制。

是以,需要一种改进的线缆连接器组件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一种具有不同出线走向的线缆连接器组件。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线缆连接器组件,其包括:绝缘本体、设置于所述绝缘本体内的导电元件及延伸入所述绝缘本体内且与所述导电元件电性连接的线缆,所述线缆连接器组件还包括抵接于所述绝缘本体的后表面并可相对所述绝缘本体旋转的旋转组件,及连接于所述绝缘本体且将所述旋转组件限位的限位件,所述旋转组件上设有通道,所述线缆通过所述通道从所述旋转组件延伸出来。

进一步的,所述绝缘本体包括第一本体及卡扣连接至所述第一本体的第二本体,所述第一本体上设有锁扣臂。

进一步的,所述导电元件为印刷电路板,所述第一本体内设有收容空间及将所述收容空间分隔为前收容腔及后收容腔的隔板,所述隔板上设有通槽,所述导电元件部分穿过所述通槽并卡持于所述隔板,所述导电元件设有收容于所述前收容腔内的对接部及收容于所述后收容腔内的焊接部。

进一步的,所述绝缘本体的后表面上设有连接部,所述连接部延伸入所述通道内,所述限位件连接至所述连接部以将所述旋转组件抵接于所述绝缘本体的后端面。

进一步的,所述连接部设有外螺纹,所述限位件呈环状,所述限位件设有与所述外螺纹配合的内螺纹。

进一步的,所述旋转组件为一后盖,后盖设有供线缆通过的出线口,所述后盖包括第一盖体及卡扣连接至第一盖体的第二盖体,所述第二盖体遮盖于线缆后方。

进一步的,所述绝缘本体的后表面设有若干限位凸起,所述旋转件的前表面设有可与所述限位凸起滑动配合的环形凹陷槽及设置于所述凹陷槽内的若干限位槽,当旋转件相对于所述绝缘本体旋转一定角度时,所述限位凸起可收容在所述限位槽内。

进一步的,所述旋转组件包括抵接于所述绝缘本体后表面的第一旋转件及与所述第一旋转件枢转连接的第二旋转件,所述第一旋转件能够绕其轴向中心线相对于所述绝缘本体在圆周方向上旋转,所述第二旋转件能够相对于所述第一旋转件旋转,所述第二旋转件设有供线缆通过的出线口。

进一步的,所述线缆连接器组件还包括套设于所述第一旋转件外的弹性元件,所述弹性元件被压缩在所述旋转件及所述限位件之间。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旋转件包括基部及自所述基部向后延伸的连接臂,所述连接臂上设有枢转凸起,所述第二旋转件包括基部及自所述基部向前延伸的遮挡臂,所述遮挡臂内壁面上设有凹入部,所述枢转凸起收容于所述凹入部内。

进一步的,所述绝缘本体的后表面设有圆环形的凹陷槽及设置于凹陷槽内的至少一个限位槽,所述第一旋转件的前表面上设有与所述凹陷槽滑动配合的至少一个定位凸起,当所述第一旋转件在圆周方向上旋转一定角度时,所述定位凸起滑入所述限位槽内。

进一步的,所述限位件呈框状,其卡扣连接至所述绝缘本体,所述第一旋转件的连接臂延伸出所述限位件,所述弹性元件被压缩在所述第一旋转件的基部后表面及所述限位件的内表面之间。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线缆连接器组件内的旋转组件通过限位件抵持于绝缘本体的后端面使得旋转组件在前后方向上限位,同时,旋转组件相对绝缘本体可以在圆周方向内旋转使得线缆连接器组件上线缆的出线方向可根据实际需求而任意选择,克服了因应用空间变小导致而导致出线受限的问题。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申请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申请,并不构成对本申请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线缆连接器组件的立体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线缆连接器组件的另一立体视图;

图3为图1所示线缆连接器组件的立体分解图;

图4为图2所示线缆连接器组件的立体分解图;

图5为沿图1内A-A线的剖面图;

图6为沿图1内B-B线的剖面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线缆连接器组件的立体视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线缆连接器组件的另一立体视图;

图9为图7所示线缆连接器组件的立体分解图;

图10为图8所示线缆连接器组件的立体分解图;

图11为沿图7内C-C线的剖面图;

图12为沿图7内D-D线的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及相应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一

根据图1至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一种线缆连接器组件100,其包括大致呈矩形块状的绝缘本体1、固定于绝缘本体1内的两个导电元件2、部分包覆在绝缘本体1后端外围且可相对绝缘本体1旋转的后盖3、穿过后盖3并延伸入绝缘本体1内且与两个导电元件2电性连接的线缆4、成型于绝缘本体1内且覆盖导电元件2及线缆4连接处的绝缘内模5,及将后盖3抵持于绝缘本体1的限位件6。

需要说明的是,线缆4上延伸出后盖3的部分在竖直方向上延伸,即线缆连接器组件100的对接方向与线缆4上延伸出后盖3的部分相互垂直。根据此,当后盖3相对于绝缘本体1旋转时,后盖3可带动线缆4上延伸出后盖3的部分在圆周方向上,即与线缆连接器组件100的对接端面平行的竖直平面内旋转,这样可以满足线缆连接器组件100的线缆4可以在竖直平面内各个方向上延伸。

以下针对线缆连接器组件100内各个元件的结构及相互之间的连接关系作详细说明。

根据图1至图6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绝缘本体1为两件式,其包第一本体11及卡扣连接至第一本体11的第二本体12。

第一本体11大致呈中空状,其内具有一个收容空间110。进一步地,第一本体1内收容空间110内设有一个隔板111,该隔板111将收容空间110分隔为前收容腔112及后收容腔113。同时,隔板111上设有两个将前收容腔112及后收容腔113连通的通槽114,每个导电元件2部分穿过通槽114且与隔板111卡持,根据此,通过隔板111将导电元件2定位于收容空间110内。进一步的,第一本体11的上表面设有呈悬臂状的锁扣臂115,该锁扣臂115可使线缆连接器组件100卡扣连接至对接连接器(未图示)。第一本体11上还设有两个卡扣孔116,两个卡扣孔116分别由其左右外侧面延伸至后收容腔113。

第二本体12也大致呈中空状,其设有一个可供线缆4通过的第一通道120。具体地,第二本体12包括一个大致呈矩形框的基部121、自基部121向后延伸的呈圆环状的连接部122及自基部121向前延伸的两个卡扣部123。进一步的,基部121的径向尺寸大于连接部122的径向尺寸,根据此,第二本体12呈台阶状,第二本体12上设有一个台阶面1211,该台阶面1211即为第二本体12基部121的后表面。同时,第二本体12的台阶面1211,即基部121后表面设有若干限位凸起1213,若干限位凸起1213在同一圆周方向上均匀分布于台阶面1211上。进一步的,连接部122的外表面设有可与限位件6连接的外螺纹。需要说明的是,第二本体12上的连接部122可以视为绝缘本体1的连接部122。第二本体12上的台阶面1211也可以视为绝缘本体1的后表面。

根据图1、图3及6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导电元件2为印刷电路板,其包括与对接连接器(未图示)配合的对接部21及与线缆4焊接的焊接部22。进一步的,对接部21收容于第一本体11的前收容腔112内,焊接部22收容于第一本体11的后收容腔113内。

根据图1至图6所示,后盖3由绝缘材质制成,其呈中空状,其内设有可供线缆4通过的第二通道30,第二通道30的一端为设置于后盖3的前表面的圆形开口,第二通道30的另一端为设置于后盖3下表面的开口,绝缘本体1圆环状的连接部122由圆形开口进入第二通道21内,后盖3的前表面抵持于绝缘本体1的台阶面1211。

在本实施例中,后盖3也为两件式,其也可以称为旋转组件,当后盖3在圆周方向上旋转时,后盖3可以带动线缆4旋转。具体地,后盖3包括前后相互卡扣连接的第一盖体31及第二盖体32。第一盖体31呈中空的框状,其内表面设有若干定位块311,第二盖体32的前端设有若干与定位块311配合的卡持臂321。通过定位块311与卡持臂321之间的配合,第一盖体31及第二盖体32之间实现固定连接。

进一步的,后盖3的前表面设有一个圆环形的凹陷槽33及进一步设置于凹陷槽33内的限位槽331。当后盖3的前表面抵接于绝缘本体1的台阶面1211时,台阶面1211上的限位凸起1213对应收容于凹陷槽33内。进一步的,限位凸起1213与凹陷槽33滑动配合,当后盖3绕第一盖体31的轴向中心线(未图示)相对于绝缘本体1在圆周方向上旋转时,限位凸起1213可以在凹陷槽33内滑动,当后盖3旋转到一个角度时,限位凸起1213进一步收容于限位槽331内,根据此,后盖3相对于绝缘本体1可以在圆周方向上可以限定在若干个位置上。进一步的,凹陷槽33及限位槽331设置于第一盖体31的前表面上。另外,后盖3上设有出线口34,线缆4可以通过出线口34延伸出后盖3。后盖3的第二盖体32遮盖于线缆4的后方。

根据图5所示,线缆4的前端焊接至导电元件2的焊接部22上,当连接有线缆4的导电元件2共同组装至第一本体11后,绝缘内模5可以成型在第一本体11的后收容腔113及第二本体12的部分第一通道120内,通过绝缘内模5可以使得线缆4与导电元件2之间的连接更加牢固。

根据图5所示,限位件6呈圆环状,其内表面设有内螺纹。限位件6可套设于连接部122外围且与连接部122螺纹连接。在线缆连接器组件100的组装过程中,第一盖体31先套设于连接部122的外围,然后将限位件6连接至连接部122上,根据此,第一盖体31在前后方向上相对于绝缘本体1受到限制,然后,再将第二盖体32再组装至第一盖体31。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限位件6与绝缘本体1的配合,将后盖3抵持于绝缘本体1的后端面使得后盖3在前后方向上限位,同时,由于后盖3相对于绝缘本体1在圆周方向上的旋转,使得线缆连接器组件100上的线缆4在后盖3的带动下可以在多个方向上延伸,从而克服线缆连接器组件100所应用的环境空间小而导致出线方向受限的问题。

实施例二

根据图7至图12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一种线缆连接器组件100’,其包括大致呈矩形块状的绝缘本体1’、固定于绝缘本体1’内的两个导电元件2’、可相对绝缘本体1旋转的旋转组件3’、穿过旋转组件3’且延伸入绝缘本体1’内并与两个导电元件2’电性连接的线缆4’、成型于绝缘本体1’内且覆盖导电元件2’及线缆4’连接处的绝缘内模5’,及将旋转组件3’弹性抵持于绝缘本体1’后端面的限位组件6’。

以下针对线缆连接器组件100’内各个元件的结构及相互之间的连接关系作详细说明。

根据图7至图1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绝缘本体1’为两件式,其包第一本体11’及卡扣连接至第一本体11’的第二本体12’。

第一本体11’大致呈中空状,其内具有一个收容空间110’。进一步地,第一本体1’内收容空间110’内设有一个隔板111’,该隔板111’将收容空间110’分隔为前收容腔112’及后收容腔113’。同时,隔板111’上设有两个将前收容腔112’及后收容腔113’连通的通槽114’,每个导电元件2’部分穿过通槽114’且与隔板111’卡持,根据此,通过隔板111’,导电元件2’定位于收容空间110’内。进一步的,第一本体11’的上表面设有呈悬臂状的锁扣臂115’,该锁扣臂115’可使线缆连接器组件100’卡扣连接至对接连接器(未图示)。第一本体11’上还设有两个卡扣孔116’,两个卡扣孔116’分别由其左右外侧面延伸至收容空间110’。

第二本体12’也大致呈中空状,其设有一个可供线缆4’通过的第一通道120’。具体地,第二本体12’包括一个大致呈矩形框的基部121’、自基部121’后表面向后延伸的若干导引柱122’及自基部121’前表面向前延伸的卡扣部123’。同时,第二本体12’基部121’的后表面设有圆环形的凹陷槽1211’及设置于凹陷槽1211’内的至少一个限位槽1212’。第二本体12’的后表面可以视为是绝缘本体1’的后表面。另外,第二本体12’的两个侧面分别设有凸块124’。

根据图7、图9及1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导电元件2’为印刷电路板,其包括与对接连接器(未图示)配合的对接部21’及与线缆4’焊接的焊接部22’。进一步的,对接部21’收容于第一本体11’的前收容腔112’内,焊接部22’收容于第一本体11’的后收容腔113’内。

根据图7至图12所示,旋转组件3’包括抵接于第二本体12’后表面的第一旋转件31’及与第一旋转件31’枢转连接的第二旋转件32’。

具体地,第一旋转件31’由绝缘材质制成,其呈中空状,可供线缆4’通过。第一旋转件31’包括环形状的基部311’及自基部311’向后延伸而成的两个连接臂312’。进一步的,基部311’的前表面上设有定位凸起3111’,当第一旋转件31’ 绕其轴向中心线(未图示)相对于绝缘本体1’在圆周方向上旋转时,该定位凸起3111’可以在凹陷槽1211’中连续滑动,当定位凸起3111’ 进一步滑入限位槽1212’内时,根据此,第一旋转件31’相对于绝缘本体1’可以在圆周方向上可以限定在一个位置。进一步的,连接臂312’上设有可与第二旋转件32’枢转连接的枢转凸起3121’,即第二旋转件32’可绕枢转凸起3121’相对第一旋转件31’旋转。上述定位凸起3111’及枢转凸起3121’均呈半球形状。

第二旋转件32’由绝缘材质制成,其包括基部321’及自基部321’两侧向前延伸的两个遮挡臂322’。具体地,基部321’设有可供线缆4’通过的通孔3211’。

每个遮挡臂322’内壁面上设有凹入部3221’,第一旋转件31’上的枢转凸起3121’收容于凹入部3221’内。另外,第二旋转件32’基部321’内的通孔3211’的一端为出线口3212’,该出线口3212’可以使线缆4’延伸出第二旋转件32’。

通过枢转凸起3121’与凹入部3221’的枢接配合,使得第二旋转件32’可以相对于第一旋转件31’旋转一定角度,通过第二旋转件32’的旋转,使得线缆4’的出线方向可以在一定的角度范围内旋转。

通过定位凸起3111’与凹陷槽1211’的配合,使得第一旋转件31’可以相对于绝缘本体1’在其圆周方向上旋转。

根据图11所示,线缆4’的前端焊接至导电元件2’的焊接部22’上,当连接有线缆4’的导电元件2’共同组装至第一本体11’后,绝缘内模5’可以成型在第一本体11’的后收容腔113’及第二本体12’的部分第一通道120’内,通过绝缘内模5’可以使得线缆4’与导电元件2’之间的连接更加牢固。

根据图11所示,限位组件6’包括套设于第一旋转件31’外的弹性元件61’及抵压弹性元件61’且卡扣连接至绝缘本体1’的限位件62’。弹性元件61’为螺旋弹簧,被挤压/压缩在第一旋转件61’及限位件62’之间。受到挤压/压缩的弹性元件61’的对第一旋转件31’施加恢复力将其抵接至绝缘本体1’的后表面,同时第一旋转件31’上的定位凸起3111’收容于凹陷槽1211’内。具体地,限位件62’呈框状,可供线缆4’穿过。具体地,限位件62’上设有与凸块124’配合的两个定位孔621’,根据此,限位件62’卡扣连接至绝缘本体1’的后端。第一旋转件31’的连接臂312’向后延伸出限位件62’,弹性元件61’被前后挤压/压缩在第一旋转件31’的基部31’后表面及限位件62’的内表面之间。需要说明的是,由于第二旋转件32’可以相对第一旋转件31’旋转,线缆4’与限位件62’之间的夹角为0至180度。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限位组件6’与绝缘本体1’的配合,将旋转组件3’抵持于绝缘本体1’的后端面使得旋转组件3’在前后方向上限位,同时,由于旋转组件3’的第一旋转件31’及第二旋转件32’之间的相对旋转,以及旋转组件3’ 可绕其轴向中心线相对于绝缘本体1’在圆周方向上的旋转,使得线缆连接器组件100’上的线缆4’ 在旋转组件3’的带动下具有多个延伸方向,从而可以克服线缆连接器组件100’所应用的环境空间小而导致出线受限的问题。

以上所述的具体实例,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