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电端子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320744阅读:282来源:国知局
导电端子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性连接
技术领域
,尤其涉及一种用于电性连接两个电子元件的导电端子。
背景技术
:导电端子在电子产品中应用的范围相当广泛,构造虽简单,但具有绝对关键性的功能,随着各种电子产品的轻、薄、精、尖发展趋势,导电端子被要求具有设计目的加诸于一身。通常导电端子是以导电性能佳的金属片制成,现有导电端子一般包括基部,所述基部用于焊接固定至一个电子元件(电路板)上,还包括从所述基部的一端向上弯折延伸形成的弹性臂,所述弹性臂顶端设有接触部,所述接触部用于与另一电子元件上的导接部接触,从而实现两个电子元件之间的电性连接。然而,现有部分导电端子通常由于其弹性臂设计不够合理,导致导电端子的弹性臂接触力不够或弹性变形能力差,容易疲乏,从而影响导电端子的接触性能和使用寿命。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新的导电端子以克服上述缺陷。技术实现要素:针对
背景技术
所面临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弹性变形能力好且能提供足够接触力的导电端子。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手段:一种导电端子,用于与对接电子元件抵接,其特征在于,包括:基部、自所述基部前端向上弯折延伸形成的弹性臂;所述弹性臂位于所述基部上方并包括第一弹性段、支撑部及第二弹性段,所述支撑部连接所述第一弹性段和所述第二弹性段,所述第二弹性段自所述支撑部向上向后倾斜延伸形成,所述第二弹性段设有接触部,所述接触部高于所述第一弹性段的顶部;当所述接触部与对接电子元件抵接时,所述支撑部支撑于所述基部上。进一步地,还包括弯折部,所述第一弹性段的前端通过所述弯折部与所述基部连接。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弹性段包括拱起部,所述拱起部的前底端与所述弯折部连接,所述拱起部的后底端连接所述支撑部。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弹性段还包括水平部,所述水平部的前端与所述弯折部连接,后端与所述拱起部的前底端连接。进一步地,所述支撑部低于所述水平部。进一步地,所述支撑部低于所述拱起部前底端与所述弯折部连接的连接位置。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弹性段自所述弯折部向下向后倾斜延伸形成。进一步地,所述接触部是由所述第二弹性段的末端向下折弯后形成的弧形接触部。进一步地,所述基部设有上下贯穿其表面的穿孔。进一步地,所述弹性臂的长度大于所述基部的长度。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导电端子包括基部、自所述基部前端向上弯折延伸形成的弹性臂;所述弹性臂位于所述基部上方并包括第一弹性段、支撑部及第二弹性段,所述支撑部连接所述第一弹性段和所述第二弹性段,所述第二弹性段自所述支撑部向上向后倾斜延伸形成,所述第二弹性段设有接触部,所述接触部高于所述第一弹性段的顶部;当所述接触部与对接电子元件抵接时,所述支撑部支撑于所述基部上,从而使所述第二弹性段能提供足够的接触力使得接触部与对接电子元件稳固抵接,且本实用新型导电端子弹性臂包括第一弹性段和第二弹性段,抵压所述接触部发生弹性变形时,具有良好的弹性变形能力。【附图说明】图1为本实用新型导电端子的立体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导电端子的主视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导电端子的接触部与对接电子元件抵接时的示意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导电端子的另一实施例的示意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导电端子的又一实施例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的附图标号说明:基部1穿孔11弹性臂2第一弹性段21水平部211拱起部212支撑部22第二弹性段23接触部231弯折部3【具体实施方式】为便于更好的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结构、特征以及功效等,现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在附图所示的实施例中,方向的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和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各种元件的结构和运动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当这些元件处于附图所示的位置时,这些说明是合适的。如果这些元件的位置发生改变时,则这些方向的指示也相应地改变。请参阅图1至图3,本实用新型导电端子是由导电性能佳的金属板材一体冲压弯折形成,呈长条状,所述导电端子包括基部1、自所述基部1前端向上弯折延伸形成的弹性臂2,所述弹性臂2的长度大于所述基部1的长度,所述弹性臂2位于所述基部1上方并包括第一弹性段21、支撑部22及第二弹性段23,所述第一弹性段21的前端通过弯折部3与所述基部1连接,所述第一弹性段21包括水平部211和拱起部212,所述水平部211的前端与所述弯折部3连接,后端与所述拱起部212的前底端连接,所述拱起部212的后底端连接所述支撑部22,所述支撑部22低于所述水平部211(为便于理解所述支撑部22低于所述水平部211,图2中画了一条虚线A1供比较);所述第二弹性段23是自所述支撑部22向上向后倾斜延伸形成,所述第二弹性段23设有接触部231,所述接触部231高于所述第一弹性段21的顶部,具体地,所述接触部231是由所述第二弹性段23的末端向下折弯后形成的弧形接触部;当对接电子元件(未图示)抵压所述接触部231与所述接触部231抵接时,所述支撑部22支撑于所述基部1上,从而使所述第二弹性段23能提供足够的接触力使得所述接触部231与对接电子元件稳固抵接,且本实用新型导电端子弹性臂2包括第一弹性段21和第二弹性段23,抵压所述接触部231发生弹性变形时,具有良好的弹性变形能力。具体地,请参阅图2及图3,当对接电子元件开始抵压所述接触部231时,此时所述弹性臂2受力向下发生弹性变形,由于所述弹性臂2较长(包括第一弹性段21和第二弹性段23),因此具有一个较长的作用力臂L1,使得弹性臂2具有良好的弹性变形能力,继续抵压所述接触部231,所述对接电子元件与所述接触部231完成抵接,此时所述支撑部22支撑于所述基部1上,所述第二弹性段23通过所述接触部231对所述对接电子元件施加一向上的接触力,由于所述第二弹性段23的作用力臂L2较短,因此所述第二弹性段23能提供足够的接触力使得所述接触部231与对接电子元件稳固抵接。进一步地,所述基部1设有上下贯穿其表面的穿孔11,通过设置所述穿孔11,在将所述基部1焊接固定至电路板等电子元件上时,能够有效增强焊锡与所述基部1之间的结合力,使得所述基部1更稳固地焊接至电路板等电子元件。请参阅图4,为本实用新型导电端子的另一实施例的示意图,在该实施例中,所述导电端子包括基部1、自所述基部1前端向上弯折延伸形成的弹性臂2,所述弹性臂2的长度大于所述基部1的长度,所述弹性臂2位于所述基部1上方并包括第一弹性段21、支撑部22及第二弹性段23,所述第一弹性段21的前端通过弯折部3与所述基部1连接,在该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弹性段21为拱起部212,所述拱起部212的前底端与所述弯折部3连接,后底端连接所述支撑部22,所述支撑部22低于所述拱起部212前底端与所述弯折部3连接的连接位置(为便于理解所述支撑部22低于所述拱起部212前底端与所述弯折部3连接的连接位置,图4中画了一条虚线A2供比较);所述第二弹性段23是自所述支撑部22向上向后倾斜延伸形成,所述第二弹性段23设有接触部231,所述接触部231高于所述第一弹性段21的顶部;当对接电子元件抵压所述接触部231与所述接触部231抵接时,所述支撑部22支撑于所述基部1上,从而使所述第二弹性段23能提供足够的接触应力使得所述接触部231与对接电子元件稳固抵接。请参阅图5,为本实用新型导电端子的又一实施例示意图,在该实施例中,所述导电端子包括基部1、自所述基部1前端向上弯折延伸形成的弹性臂2,所述弹性臂2的长度大于所述基部1的长度,所述弹性臂2位于所述基部1上方并包括第一弹性段21、支撑部22及第二弹性段23,所述第一弹性段21的前端通过弯折部3与所述基部1连接,在该实施例中,所述弯折部3较大,所述第一弹性段21是自所述弯折部3向下向后倾斜延伸形成,所述支撑部22连接所述第一弹性段21和所述第二弹性段23,所述支撑部22低于所述第一弹性段21与所述弯折部3连接的连接位置,所述第二弹性段23是自所述支撑部22向上向后倾斜延伸形成,所述第二弹性段23设有接触部231,所述接触部231高于所述第一弹性段21的顶部;当对接电子元件抵压所述接触部231与所述接触部231抵接时,所述支撑部22支撑于所述基部1上,从而使所述第二弹性段23能提供足够的接触应力使得所述接触部231与对接电子元件稳固抵接。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导电端子的弹性臂2包括第一弹性段21、支撑部22及第二弹性段23,当所述接触部231与对接电子元件抵接时,所述支撑部22支撑于所述基部1上,从而使所述第二弹性段23能提供足够的接触力使得接触部231与对接电子元件稳固抵接,且本实用新型导电端子的弹性臂2包括第一弹性段21和第二弹性段23,抵压所述接触部231发生弹性变形时,具有良好的弹性变形能力,本实用新型导电端子结构简单,制造简便。虽然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揭露如上所述,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熟习相关技艺者,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举凡依本实用新型申请范围所述的形状、构造、特征及精神当可做些许的变更,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须视本专利权利要求书所界定为准。当前第1页1 2 3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