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子装卸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522521阅读:174来源:国知局
端子装卸装置的制造方法

本发明涉及端子装卸装置。



背景技术:

例如,为了在配电板、机床、计算机产品中装卸端子而利用端子装卸装置。专利文献1中,特别示出有具备端子中继功能的端子装卸装置的一个例子。根据该端子装卸装置,不使用螺钉,能够以一次接触(onetouch)的方式安装或卸下端子。

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端子装卸装置的结构例子在图23中示出。在该端子装卸装置中,端子117彼此的连接,需要克服螺旋弹簧115的作用力将提钮部111提起,并在该状态下将端子117向基体107的按压板114与连接金属件108之间插入,放下提钮部111。这样,杆112因螺旋弹簧115的释放而下降,在凸部122向孔118插入的状态下,端子117夹在按压板114和连接金属件108之间。在这种情况下,由于杆112插入于孔118内,因此不能拔出端子117。相反,端子117的拔出,需要克服螺旋弹簧115的作用力将提钮部111抬起的状态,去除插入于孔118内的杆112。

在现有的端子装卸装置中,像这样,为了拔出端子117而抬起提钮部111,进一步而言,始终需要操作提钮部111其本身,因此很难将端子装卸装置灵活地应对于各种使用状况。因此,期望解决上述问题。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9-161868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本申请发明是为了解决这样的现有技术中的问题点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灵活地应对各种使用状况的端子装卸装置。

本发明的端子装卸装置具备:壳体;卡合部件,其朝向插入于上述壳体的端子沿第一方向移动而与上述端子卡合,且从插入于上述壳体的上述端子沿第二方向移动而解除与上述端子的卡合;以及可动部件,其在向上述第一方向移动的移动过程中与上述卡合部件协同动作,使上述卡合部件从插入于上述壳体的上述端子沿上述第二方向移动而解除上述卡合部件和上述端子的卡合。

根据本结构,为了解除卡合部件和端子的卡合而使可动部件移动的方向与解除卡合部件和端子的卡合时卡合部件从端子移动的方向不同,因此,不使卡合部件其本身从端子移动,就能够通过可动部件的操作解除卡合部件和端子的卡合,其结果是,能够使端子装卸装置灵活地应对于各种使用状况。

在本发明的端子装卸装置中,也可以是:上述可动部件在向上述第二方向移动的移动过程中与上述卡合部件协同动作,使上述卡合部件沿上述第一方向移动。

根据该结构,能够不操作卡合部件其本身,而是通过可动部件的操作来操作卡合部件,因此,更容易地使端子装卸装置灵活地应对各种使用状况。

另外,在本发明的端子装卸装置中,上述第一方向与上述第二方向也可以正相反。

通过将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设为正相反,能够将构造简单化。

另外,在本发明的端子装卸装置中,上述可动部件与上述卡合部件也可以相互排列在它们的移动方向上。

根据该结构,能够缩小可动部件与卡合部件的设置空间。

进一步,在本发明的端子装卸装置中,也可以是:在上述可动部件和上述卡合部件的任一方设置有相对于上述可动部件的移动方向向锐角方向倾斜的第一倾斜单元,与此对应地,在上述可动部件和上述卡合部件的另一方设置有能够在上述可动部件的移动过程中与上述第一倾斜单元卡合的第一卡合单元。

根据该结构,在可动部件相对于卡合部件移动时,能够通过第一倾斜单元和第一卡合单元的卡合使卡合部件相对于可动部件沿规定的方向旋转。

进而,在本发明的端子装卸装置中,也可以是:在上述壳体和上述卡合部件的任一方设置有相对于上述可动部件的移动方向向锐角方向倾斜的第二倾斜单元,与此对应地,在上述壳体和上述卡合部件的另一方设置有能够在上述可动部件的移动过程中与上述第二倾斜单元卡合的第二卡合单元。

根据该结构,在使可动部件相对于卡合部件沿第一方向移动而使卡合部件相对于可动部件沿第三方向旋转时,通过第二倾斜单元和第二卡合单元的卡合使卡合部件相对于可动部件沿第二方向移动,另外,在使可动部件相对于卡合部件沿第二方向移动而使卡合部件相对于可动部件沿第四方向旋转时,能够通过第二倾斜单元和第二卡合单元的卡合使卡合部件相对于可动部件沿第一方向移动,其结果是,能够通过可动部件的操作使卡合部件与端子卡合、或者解除卡合部件和端子的卡合。

另外,在本发明的端子装卸装置中,也可以是上述卡合部件的举动能够辨识。

通过将卡合部件的举动设为能够辨识,能够容易地掌握卡合部件与端子的卡合状态。

进而,也可以是:上述卡合部件的至少一部分收容于上述可动部件,在上述可动部件设置有窗,通过该窗辨识收容于上述可动部件的上述卡合部件的至少一部分的举动。

根据该结构,能够通过可动部件的窗来辨识卡合部件的举动,能够容易地掌握卡合部件与端子的卡合状态,由此,例如能够有效地防止半嵌合。

另外,在本发明的端子装卸装置中,上述端子也可以沿着相对于上述可动部件的移动方向正交的方向插入于上述壳体。

通过使端子的插入方向与可动部件的移动方向正交,能够将装置结构简单化。

进而,在本发明的端子装卸装置中,也可以是:在上述端子装卸装置的内部设置导通机构,而具有对安装在上述端子装卸装置的至少两个端子通过上述导通机构进行电中继的端子中继功能。

根据本申请发明,可提供能够灵活地应对各种使用状况的端子装卸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端子装卸装置的使用方式的一个例子的立体图。

图2是使图1的端子装卸装置的内部构造清楚的立体图。

图3是图2的横面图。

图4是壳体的基体的概略立体图。

图5是按压部件的上方立体图。

图6是按压部件的大致横面立体图。

图7是按压部件的底侧立体图。

图8是卡合部件的横面图。

图9是卡合部件的背面图。

图10是卡合部件的上方立体图。

图11是对卡合部件的动作原理进行说明的图。

图12是对卡合部件的动作原理进行说明的图。

图13是对卡合部件的动作原理进行说明的图。

图14是对卡合部件的动作原理进行说明的图。

图15是表示卡合部件以及按压部件在壳体中的设置状态的立体图。

图16是表示卡合部件以及按压部件在壳体中的设置状态的立体图。

图17是表示卡合部件以及按压部件在壳体中的设置状态的立体图。

图18是表示卡合部件以及按压部件在壳体中的设置状态的立体图。

图19是表示按压部件、卡合部件、还有卷簧的状态的主视图。

图20是表示按压部件、卡合部件、还有卷簧的状态的底侧的背面立体图。

图21是表示按压部件、卡合部件、还有卷簧的状态的主视图。

图22是表示按压部件、卡合部件、还有卷簧的状态的底侧的背面立体图。

图23是表示现有的端子装卸装置的结构例子的图。

附图标记说明:

1…端子装卸装置;5…圆端子;10…壳体;15…突起(第二卡合单元);25…罩;30…夹紧装置;35…汇流体;33…弹簧端子;40…按压部件(可动部件);62…滑动面(第一倾斜单元);63…滑动面(第一倾斜单元);70…卡合部件;71…指示部;73…侧方突出部(第一卡合单元)。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作为本发明的优选的一实施方式的端子装卸装置进行说明。作为一个例子,对向具备端子中继功能、即具备能够对至少两个端子进行电中继的功能的装置应用本发明的应用例进行说明,但只不过是一个应用例,并非要将本发明限定为具备端子中继功能的端子装卸装置。

图1是表示能够应用本发明的端子装卸装置1的使用方式的一个例子的立体图,图2是从图1的端子装卸装置1去掉侧壁28来使装置的内部构造清楚的立体图,图3是图2的横面图。端子装卸装置1整体具有大致左右对称形状。虽然并非所有部分完全具有左右对称形状,但关于本发明的应用,认为实际上左右对称即可。因此,在以下的说明中,即使在仅对一侧进行说明的情况下,也认为另一侧相同即可。

端子装卸装置1包括壳体10、设置于壳体10的内部的夹紧装置30、以及以使至少一部分露出至外部的状态且可动状态安装于壳体10的卡合部件70和按压部件(可动部件)40。如以下说明的那样,按压部件40仅沿图示箭头“β”方向上下动作,与此相对地,卡合部件70能沿图示箭头“β”方向上下动作,并且能沿图示箭头“γ”方向旋转。这里,用户能够直接操作的只是对按压部件40的按压动作。卡合部件70只不过是在按压部件40的移动过程中与按压部件40协同动作。

壳体10包括能构成壳体10的底部17和一方的侧部14的基体11(后述的图4中较好地示出)、构成侧部14的对置侧侧部的侧壁28、还有构成壳体10的上部的上部罩25。

在上部罩25的主体部25a设置有能够将按压部件40的一部分取出至外部的贯通孔25d。按压部件40以被支承在壳体10的规定位置的方式,始终局部性地保持于贯通孔25d。在上部罩25的主体部25a的一方的侧面设置有沿与主体部25a垂直的方向延伸的侧板部24。并且,在侧板部24的端缘设置有向侧方突出的安装片29。在将上部罩25安装至基体11之后,使设置在侧板部24的安装片29适合于设置在侧壁28的规定的孔(相当于图4的固定孔14a的孔),从而能够在上部罩25固定侧壁28。

夹紧装置30例如由铁等导电部件构成的汇流体35、和一组弹簧端子33构成。汇流体35例如能够使用具有规定的厚度的从上方观察时为矩形的板状的金属板。弹簧端子33能够使用从侧方观察时为大致c字状的板状端子,例如能够使用包括在中央部分33c连结的上侧部分33a与下侧部分33b的端子。弹簧端子33以在上侧部分33a与下侧部分33b之间夹入汇流体35的方式在汇流体35的左右各侧各设置有一个,并在该状态下固定于壳体10的内部。

例如,能够将分别安装于缆线3的一端的一组端子5在端子装卸装置1装卸。并且,也能够将安装的端子5a、5b彼此通过由汇流体35、弹簧端子33提供的导通机构而相互电连接。作为优选的端子,这里使用圆端子、即在俯视时在大致中央具有贯通孔5a的端子。当然,能够在装置1使用的端子并不限定于圆端子。根据以下的说明也可明白,对于端子5而言,只要是能够与卡合部件70卡合的端子即可,例如,也可以是代替贯通孔5a而在贯通孔位置设置凹部的端子,也可以是具有俯视时为矩形的形状的端子。

在壳体10的前后各侧对置配置有供端子5插入的开口12。各端子5a、5b通过这些开口12向壳体10的内部、进一步而言是向与形成于弹簧端子33和汇流体35之间的间隙34相互接近的方向被插入,或者从该处向相互分离的方向被拔出。各端子5a、5b例如也可以沿着相对于按压部件40的移动方向“β”正交的图示箭头“α1”、“α2”方向被插拔。通过使端子5的插入方向“α”与按压部件40的移动方向“β”正交,能够将装置1的结构简单化。为了将端子5顺畅地引导至间隙34,如图示那样,也可以在壳体10的基体11的底部17设置引导用的锥形部13,另外,也可以在弹簧端子33的上侧部分33a的末端设置引入部36。

在各弹簧端子33的上侧部分33a的中心附近设置有能够使卡合部件70的一部分、即卡止部82贯通的贯通孔37。卡合部件70可通过该贯通孔37与端子5卡合。在安装到装置1时,端子5的贯通孔5a在与弹簧端子33的贯通孔37排列的状态下,位于弹簧端子33的上侧部分33a的下方。其结果是,卡合部件70的卡止部82可将弹簧端子33的贯通孔37与端子5的贯通孔5a贯通。在卡止部82通过弹簧端子33的贯通孔37插入于端子5的贯通孔5a时,在卡止部82的末端设置的平坦的抵接部83与配置于端子5的下侧的汇流体35的表面接触,卡止部件70与端子5卡合。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想从壳体10拔出端子5,由于端子5的孔5a与卡止部82勾挂,所以也不能将端子5拔出。此外,对于抵接部83而言,作为平坦的面,优选增加与汇流体35的接触面积。通过设为平面形状,能够更稳定地维持卡合状态。另外,如以上所述的那样,也能够在端子5代替贯通孔5a而设置凹部,但在形成了贯通孔5a的情况下,与在端子5仅设置有凹部的情况相比,端子5被卡止部件70更牢固地保持。

贯通孔37通过从弹簧端子33的一方的面朝向另一方的面冲压而形成。在上侧部分33a设置有利用该冲压形成的立起部37a。卡合部件70的端部附近被该立起部37a始终保持于弹簧端子33,由此,能够将卡合部件70稳定地定位在壳体10的规定位置。

图4中示出构成壳体10的一部分的基体11的概略立体图。该图仅示出基体11的、主要是右侧部分与中央部分的一部分,但如已经说明的那样,认为左侧部分与右侧部分相同即可。基体11主要由底部17、相对于底部17垂直地设置的侧部14、还有经由侧部14与底部17连结的主体部21构成。

在底部17的上表面设置有凹陷部19。在凹陷部19设置有在汇流体35安装的弹簧端子33的下侧部分33b。在底部17与主体部21之间设置有供汇流体35插入的间隙18。将分别在左右各侧安装了弹簧端子33a、33b的汇流体35在位于这些弹簧端子33a、33b之间的中央附近的露出部插入至间隙18,从而能够将夹紧装置30安装在基体11。

上部罩25将该上部罩25的主体部25a的一部分52a设置在主体部21的顶部22,并进一步将在该上部罩25的主体部25a的一方的侧面设置的侧板部24的安装片29插入至设置在侧部14的固定孔14a,从而能固定于基体11。

在主体部21设置有能与卡合部件70的一部分(图9等示出的引导槽84)卡合的突起15、以及供能对卡合部件70的旋转进行控制的施力单元(图19等所示的卷簧7)的一端固定的弹簧安装槽16。

图5~图7中分别示出按压部件40的上方立体图、大致横面立体图、以及底侧立体图。

按压部件40整体具有左右对称的大致吊钟形状。在其内部具有用于收容卡合部件70的收容空间61,能够收容卡合部件70的至少一部分。为了限制卡合部件70的运动,在收容空间61从顶部的内壁朝向下方设置有轴60。卡合部件70沿着该轴60在“β”方向上上下动作,并且还能以该轴60为中心在“γ”方向上旋转运动。与此相对地,按压部件40仅能沿着轴60在“β”方向上上下动作。

按压部件40具有被扩径的前侧的前侧扩径部44、以及被缩径的后侧的后侧缩径部45。通过前侧扩径部44与后侧缩径部45之间的直径差,在这些边界形成有横向的面亦即背面抵接部47。背面抵接面47与上部罩25的贯通孔25d的对应位置抵接,有利于使按压部件40在壳体10的规定位置不伴随旋转运动地上下动作。

在前侧扩径部44的底侧设置有前方突出部51。另外,在前侧扩径部44与后侧缩径部45的边界的底侧附近、进一步而言在前侧扩径部44的左右任一方(在本实施方式中,从正面观察为右侧)设置有向后方伸出的后方突出部54。它们的作用在后面进行叙述。

在后侧缩径部45的例如厚度部分,设置有相对于按压部件40的移动方向“β1”、“β2”向锐角方向“β1-a”、“β1-a”倾斜的倾斜单元62、63。这里,作为一个例子,将滑动面62、63用作倾斜单元,但当然不限定于此。虽然设置两个滑动面,但未必必需设置两个。可以仅有任一方,也可以在适当的位置设置三个以上的滑动面。在卡合部件70,与这些倾斜单元62、63对应地设置有卡合单元。卡合单元只要能在按压部件40的移动过程中与倾斜单元卡合即可。这里,作为一个例子,设置一组突出部(图8等中示出的侧方突出部73)。在按压部件40的移动过程中,这些突出部能在这些滑动面62、63上滑动。此外,为了将构造简单化,“β1”方向与“β2”方向在本实施方式中被设为正相反的方向,但未必必需设为正相反,也可以使这些方向朝向不同的方向。

为了使按压部件40的按压作业容易,也可以设置按压部42。在按压部42的正面侧设置有大致扇状的上部窗56,在前侧扩径部44的正面侧设置有大致矩形状的侧部窗57。用户能够通过这些窗56、57监视内部空间61中的卡合部件70的举动,从而容易地掌握卡合部件70与端子5的卡合状态。由此,例如,能够有效地防止半嵌合。

图8~图10中分别示出卡合部件70的横面图、背面图、以及上方立体图。卡合部件70整体具有大致圆筒形状,其在按压部件40的收容空间61中沿着轴60在“β”方向上上下动作,并且能以轴60为中心在“γ”方向上旋转运动。

卡合部件70大致由四个部分构成。为最上部的上部扩径部72、下部的下部扩径部74、位于它们之间的弹簧卷绕部75、以及最下部的卡止部82。上部扩径部72与下部扩径部74的直径是大致相同的大小,它们直径的大小设定为与按压部件40的收容空间61的内径大致相同或者稍小。弹簧卷绕部75与卡止部82的直径也设定为大致相同的大小,但设定为比上部扩径部72、下部扩径部74小的直径。

在弹簧卷绕部75设置有固定施力单元(图15等示出的卷簧7)的一端的弹簧安装孔76。施力单元的另一端固定于在壳体10的主体部21设置的弹簧安装槽16(参照图4)。卡合部件70通过该施力单元,能始终向规定的方向、即“β1”以及“γ2”方向被施力。

在上部扩径部72的顶面设置有供按压部件40的轴60插入的竖孔80。为了使按压部件40的插入容易化,也可以在竖孔80的插入口80a设置锥形部。虽然未从附图看不清,但竖孔80以从上部扩径部72到达下部扩径部74的长度、换言之、对接受轴60而言充分的长度沿着“β”方向延伸。在上部扩径部72的顶面的外侧的环状部分,设置有具有朝向上方、即“β2”方向垂直设置的自由端的指示部71。对于该指示部71的举动而言,即使在按压部件40收容有卡合部件70时,也能够通过在按压部件40设置的窗56、57辨识。为了提高指示部71的辨识性,优选将指示部71的色彩设定为能够与按压部件40明确地区别的颜色。

在上部扩径部70的周面的对置位置,与按压部件40的滑动面62、63对应地设置有两个向外侧突出的侧方突出部73。在按压部件40的收容空间61收容有卡合部件70时,这些侧方突出部73在它们的侧部周面73a与设置在按压部件40的滑动面62、63抵接,其结果是,两者可卡合。在厚度部73a中,特别是可与滑动面62、63抵接的部分形成平滑的曲面,由此,侧方突出部73可顺畅地滑动。作为一个例子,将侧方突出部的侧面形状设为在上部具有大致圆弧状的膨出部的纵长方体形,但当然并不限定于这样的形状。例如,也可以是具有平滑的曲面的从侧方观察时为大致圆形状的形状。

在下部扩径部74的背面侧的表面,设置有相对于按压部件40的移动方向“β1”、“β2”向锐角方向“β1-b”、“β2-b”倾斜的倾斜单元。如图示的例子那样,倾斜单元例如也可以是利用了下扩径部74与卡止部82的直径之差的引导槽84。在按压部件40的收容空间61收容有卡合部件70时,壳体10的突起15配置于引导槽84,两者能卡合。作为倾斜单元示出引导槽84,另外,作为与其卡合的部件示出突起15,但当然并不限定于此。只要具有倾斜单元、与其卡合的功能,则无论使用什么样的单元都可以。此外,优选在卡合部件70的卡止部82的末端形成有倾斜面85。这是为了顺畅进行后述的与端子5的碰撞。

参照图11~图14对卡合部件70的动作原理进行说明。这些图是从装置1仅将按压部件40、卡合部件70、还有壳体10的一部分亦即突起15以维持它们的位置关系的状态取出并示出的概略立体图,并示出在按压部件40的移动过程中,卡合部件70与按压部件40如何协同动作。

这里,图11、12是将按压部件40沿“β1”方向移动之前的状态、或者沿“β2”方向移动之后的状态以相互不同的方向示出的图,另一方面,图13、14是将按压部件40沿“β2”方向移动之前的状态、或者沿“β1”方向移动之后的状态以相互不同的方向示出的图。图11与图13、图12与图14分别示出相同的方向。

在这所有图中,假设壳体10静止。因此,壳体10的突起15的位置不移动。另外,卡合部件70通过施力单元(图19等所示的卷簧7),始终向沿着“β”方向与按压部件40分离的方向、且向“γ2”的旋转方向被施力。

如所揭示的那样,按压部件40的轴60始终处于插入于卡合部件70的竖孔80的状态,另外,卡合部件70的至少一部分处于插入于按压部件40的收容空间61的状态。这样,在本结构中,按压部件40与卡合部件70沿着它们的移动方向、例如“β”方向上的方向相互排列,由此,能够缩小轴部件40与卡合部件70的设置空间。

在从图11、12的状态变化为图13,图14的状态时,更详细而言,在按压部件40相对于卡合部件70、壳体10沿“β1”方向移动时、或者在按压部件40朝向插入于壳体10的端子5移动时,按压部件40通过按压部件40的滑动面62、63和卡合部件70的侧方突出部73的卡合而在该移动过程中与卡合部件70协同动作,使卡合部件70相对于按压部件40沿“γ1”方向旋转。进一步,由于壳体10的突起15配置于卡合部件70的引导槽84,所以此时,卡合部件70通过卡合部件70的引导槽84和壳体10的突起15的卡合向与按压部件40接近的“β2”方向移动。

另一方面,在从图13、14的状态变化为图11、图12的状态时,更详细而言,在按压部件40相对于卡合部件70、壳体10沿“β2”方向移动时、或者在按压部件40沿与插入于壳体10的端子5分离的方向移动时,按压部件40通过按压部件40的滑动面62、63和卡合部件70的侧方突出部73的卡合而在该移动过程中与卡合部件70协同动作,使卡合部件70相对于按压部件40沿“γ2”方向旋转。进一步,由于壳体10的突起15配置于卡合部件70的引导槽84,所以此时,卡合部件70通过卡合部件70的引导槽84和壳体10的突起15的卡合向与按压部件40分离的“β1”方向移动。此外,这样,即使在按压部件40沿与插入于壳体10的端子5分离的方向移动时,卡合部件70也通过施力单元(图19等所示的卷簧7),始终向沿着“β”方向与按压部件40分离的方向、且向“γ2”的旋转方向被施力,由此,按压部件40的滑动面62、63和卡合部件70的侧方突出部73的卡合、卡合部件70的引导槽84和壳体10的突起15的卡合不被解除。

这样,根据本结构,在使按压部件40相对于卡合部件70、壳体10沿“β1”方向移动、使卡合部件70相对于按压部件40沿“γ1”方向旋转时,在通过引导槽84和突起15的卡合使卡合部件70相对于按压部件40沿“β2”方向移动、另外使按压部件40相对于卡合部件70、壳体10沿“β2”方向移动、使卡合部件70相对于按压部件40沿“γ2”方向旋转时,能够通过引导槽84和突起15的卡合使卡合部件70相对于按压部件40沿“β1”方向移动,其结果是,能够通过按压部件40的操作使卡合部件70与端子5卡合,或者解除卡合部件70与端子5的卡合。如所揭示的那样,根据本结构,为了解除卡合部件70和端子5的卡合而使按压部件40移动的方向“β1”与解除卡合部件70和端子5的卡合时卡合部件70从端子5移动的“β2”方向不同,由此,不使卡合部件70其本身从端子5移动,而是能够通过对按压部件40进行按压的操作来解除卡合部件70和端子5的卡合,其结果是,能使端子装卸装置1灵活地应对各种使用状况。进一步而言,根据本结构,并非操作卡合部件70其本身,而是能够通过按压部件40的操作来操作卡合部件70,由此,容易使端子装卸装置1灵活地应对于各种使用状况。

图15~图18是表示图11~图14中示出的卡合部件70、按压部件40的在壳体10的设置状态的立体图。与图2相同地,为了使装置1的内部构造清楚,在这些图中,侧壁28被去掉。

在罩25的主体部25a的内壁,朝向内侧垂直地设置有前侧支承部27,另一方面,在罩25的主体部25a的外壁,朝向外侧垂直地设置有背面支承部26。按压部件40以夹入于这些前侧支承部27与背面支承部26之间的状态,进一步而言以使按压部件40的前侧扩径部44的外周面与前侧支承部27的内周面抵接的状态、且使按压部件40的后侧缩径部45的外周面与背面支承部26的内周面抵接的状态,能沿图示箭头“β”方向上下动作。

在按压部件40沿“β”方向上下动作时,在按压部件40的前侧扩径部44设置的前方突出部51的上部抵接面51a与前侧支承部27的底部抵接面27a、或者按压部件40的后侧缩径部45的上部抵接面53a与罩里面的内壁25b能分别碰撞。由此,防止按压部件40从壳体10脱离。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卡合部件70通过卷簧7而始终向“β1”方向被施力。在这样的状况下,在图15、图16所示的状态下,若端子5(未被图示)被插入形成于弹簧端子33与汇流体35之间的间隙34,则端子5通过与卡合部件70、特别是在其卡止部82的末端设置的倾斜面85的碰撞,将始终被施力的卡合部件70克服该力地沿“β2”方向推上去。在端子5以规定的深度插入于间隙34时,卡合部件70的卡止部82通过弹簧端子33的贯通孔37插入于端子5的贯通孔5a,卡合部件70沿图示箭头“β1”方向移动。其结果是,成为端子5与卡合部件70卡合,且端子5安装于端子装卸装置1的状态。另外,此时,从前侧的开口12插入的端子5a和从后侧的开口插入的端子5b能通过弹簧端子33与相同的汇流体35电接触。因此,端子5a、5b不相互直接连接,而是经由弹簧端子33、汇流体35相互电中继。

相反,在将安装的端子5卸下的情况下,将按压部件40向“β1”方向按压,而仅设为图17、图18所示的状态即可。向“β1”方向被按压的按压部件40在该移动过程中,通过与上述的卡合部件70的协同作用使始终向图示箭头“β1”方向被施力的卡合部件70从插入于壳体10的端子5向“β2”方向分离。其结果是,能解除卡合部件70与端子5的卡合。在该状态下将端子5a、5b从间隙34拔出,由此,能够将这些端子5a、5b从端子装卸装置1卸下。

图19以及图20是从图15、图16所示的装置1、另外、图21以及图22是从图17、图18所示的装置1仅将按压部件40、卡合部件70、还有卷簧7在维持它们的位置关系的状态下取出并示出的立体图。在这些图中,图19、图21示出主视图,图20、图23示出底侧的后视立体图。

如图19所揭示的那样,在使按压部件40相对于卡合部件70、壳体10沿“β2”方向移动之前的状态下,设置在卡合部件70的指示部71位于下侧,因此,处于能够容易地从侧部窗57辨识的状态。另一方面,如图20所揭示的那样,在使按压部件40相对于卡合部件70、壳体10沿“β1”方向移动之前的状态下,设置在卡合部件70的指示部71位于上侧,因此,处于能够容易地从上部窗56辨识的状态。这样,根据本结构,通过按压部件40的窗56、57确认指示部71的位置,由此,能够容易地掌握卡合部件的举动、进一步而言卡合部件70的旋转的程度、乃至卡合部件70和端子5的卡合状态。根据该结构,例如,能够有效地防止半嵌合。也可以在壳体10的罩25设置容易地对指示部71是否到达规定位置进行确认的位置显示51c(图1、图2)。

此外,本发明并未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而能够进行其他各种变更。

例如,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使卡合部件70沿“β”方向移动时,需要伴随卡合部件70的旋转运动,但也可以在进行杠杆运动的棒的两端分别设置卡合部件70和按压部件40,并利用该杠杆运动而不伴随旋转运动地使卡合部件70沿“β”方向移动。另外,即使是伴随旋转运动的结构,例如,也可以构成为:将按压部件40和卡合部件70配置在相邻的位置,并使在两者的外壁设置的螺旋状的凹陷咬合,从而使卡合部件70沿“β”方向移动。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倾斜单元使用了滑动面62、63,作为与此对应的卡合单元使用了突起73,但未必必需使用滑动面、突起。例如,也可以作为倾斜单元而设置凸部,作为卡合单元而设置凹部。倾斜单元和卡合单元只要能够使按压部件40与卡合部件70卡合即可。

进一步,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按压部件40设置倾斜单元62、63,在卡合部件70设置卡合单元73,但也可以与此相反地在按压部件40设置卡合单元,在卡合部件70设置倾斜单元。相同地,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卡合部件70设置倾斜单元84,在壳体10设置卡合单元15,但也可以与此相反地在卡合部件70设置卡合单元,在壳体10设置倾斜单元。

进一步,在本实施方式中,示出仅使用一个端子装卸装置1的例子,但也能够利用上部罩25的侧板部24的安装片29使多个装置1左右连结。图示的例子仅是一个使用方式而已。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能够广泛地应用于对端子进行装卸的装置。因此,产业领域并未被特别限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