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圈部件的制作方法_2

文档序号:9262059阅读:来源:国知局
力增加。本发明能够解决这样的问题,并且能够提供可靠性高的线圈部件。
[0017]在本发明中,第二端子电极与第三端子电极之间的间隔的宽度优选大于第一端子电极与第二端子电极之间的间隔的宽度;并且第四端子电极与第五端子电极之间的间隔的宽度优选大于第五端子电极与第六端子电极之间的间隔的宽度。根据该构造,可以确保设置在共用凸缘上的初级绕线端子与次级绕线端子之间的介电强度。
[0018]在本发明中,第一连接部分至第八连接部分优选通过热压接连接。当第一至第四导线的端子部通过热压接连接时,上述问题很可能会出现。然而,本发明能够解决这样的问题,并且能够提供可靠性高的线圈部件。
[0019]在本发明的第三方面中,一种线圈部件,包括:鼓型芯,其包括卷芯部和设置在卷芯部的两端的第一凸缘和第二凸缘;第一导线至第四导线,其卷绕在卷芯部;第一端子电极至第四端子电极,其设置在第一凸缘的表面上;以及第五端子电极至第八端子电极,其设置在第二凸缘的表面上,其中,第一导线包括从卷芯部朝向第一端子电极向下延伸以便不跨过卷芯部的第一引线部分、连接于第一端子电极的第一连接部分、从卷芯部朝向第六端子电极在斜向下方向上延伸以便跨过卷芯部的第二引线部分、以及连接于第六端子电极的第二连接部分,第二导线包括从卷芯部朝向第五端子电极向下延伸以便不跨过卷芯部的第三引线部分、连接于第五端子电极的第三连接部分、从卷芯部朝向第二端子电极在斜向下方向上延伸以便跨过卷芯部的第四引线部分、以及连接于第二端子电极的第四连接部分,第三导线包括从卷芯部朝向第七端子电极在斜向下方向上延伸以便跨过卷芯部的第五引线部分、连接于第七端子电极的第五连接部分、从卷芯部朝向第四端子电极向下延伸以便不跨过卷芯部的第六引线部分、以及连接于第四端子电极的第六连接部分,第四导线包括从卷芯部朝向第三端子电极在斜向下方向上延伸以便跨过卷芯部的第七引线部分、连接于第三端子电极的第七连接部分、从卷芯部朝向第八端子电极向下延伸以便不跨过卷芯部的第八引线部分、以及连接于第八端子电极的第八连接部分,第四引线部分在第七引线部分之下穿过以便跨过第七引线部分,第五引线部分在第二引线部分之下穿过以便跨过第二引线部分,当从卷芯部侧看时,第七连接部分的基准位置比第四连接部分的基准位置位于更接近于第一凸缘的外侧面的位置,并且当从卷芯部侧看时,第二连接部分的基准位置比第五连接部分的基准位置位于更接近于第二凸缘的外侧面的位置。
[0020]根据本发明,连接于第一凸缘侧的第三端子电极的第四导线的连接部分的基准位置比连接于第二端子电极的第二导线的连接部分的基准位置位于更接近于第一凸缘的外侧面的位置。因此,在第四和第二导线的交叉点,能够抑制第二导线从第四导线接受的接触压力。因此,可以防止额外的载荷施加于第二导线的连接部分的基准位置。此外,当从卷芯部侧看时,连接于第二凸缘侧的第六端子电极的第一导线的连接部分的基准位置比连接于第七端子电极的第三导线的连接部分的基准位置位于更接近于第二凸缘的外侧面的位置。因此,在第一和第三导线的交叉点,能够抑制第三导线从第一导线接受的接触压力。因此,可以防止额外的载荷施加于第三导线的连接部分的基准位置。因此,能够提供可靠性高的线圈部件。
[0021]在本发明中,第二和第三导线以双线方式卷绕在卷芯部以形成第一绕线层;第一和第四导线以双线方式卷绕在第一绕线层之上以形成第二绕线层;并且第一和第四导线的卷绕方向优选与第二和第三导线的卷绕方向相反。
[0022]在本发明中,第三端子电极的在卷芯部的延伸方向上的长度优选小于第一端子电极的在卷芯部的延伸方向上的长度;第六端子电极的在卷芯部的延伸方向上的长度优选小于第八端子电极的在卷芯部的延伸方向上的长度;当从卷芯部侧看时,第三端子电极的近端侧边缘优选比第一端子电极的近端侧边缘位于更接近于第一凸缘的外侧面的位置,并且当从卷芯部侧看时,第六端子电极的近端侧边缘优选比第八端子电极的近端侧边缘位于更接近于第二凸缘的外侧面的位置。根据该构造,第三端子电极上的第五连接部分能够容易地定位成比第一连接部分更接近于第一凸缘的外侧面,并且第三导线的端子部能够容易地连接于第三端子电极上。同样地,第六端子电极上的第四连接部分能够容易地定位成比第八连接部分更接近于第二凸缘的外侧面,并且第二导线的端子部能够容易地连接于第六端子电极上。
[0023]在本发明中,当从卷芯部的中心轴看时,第一、第二、第五和第六端子电极与第四、第三、第八和第七端子电极分别优选为线对称。如果第一和第二端子电极分别位于中心轴的与第四和第三端子电极的相反侧,并且如果第五和第六端子电极分别位于中心轴的与第八和第七端子电极的相反侧,则位于对称位置的两个端子电极之间的距离长。其结果,导线的引线部分变长,导致交叉点的导线之间的接触压力增加。本发明能够解决这样的问题,并且能够提供可靠性高的线圈部件。
[0024]在本发明中,第二端子电极与第三端子电极之间的间隔的宽度优选大于第一端子电极与第二端子电极之间的间隔的宽度;并且第六端子电极与第七端子电极之间的间隔的宽度优选大于第七端子电极与第八端子电极之间的间隔的宽度。根据该构造,可以确保设置在共用凸缘上的初级绕线端子与次级绕线端子之间的介电强度。
[0025]在本发明中,第一连接部分至第八连接部分优选通过热压接连接。当第一至第四导线的端子部通过热压接连接时,上述问题很可能会出现。然而,本发明能够解决这样的问题,并且能够提供可靠性高的线圈部件。
[0026]根据本发明,可以提供能够防止额外的载荷施加于导线连接结构中的导线连接部分的基部,该导线连接结构为在连接于对应的端子电极的途中彼此交叉地卷绕在卷芯部的两条导线的导线连接结构。
【附图说明】
[0027]本发明的上述特征和优点将从下面结合附图的某些优选实施方案的描述变得更显而易见,其中:
[0028]图1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线圈部件的外部构造的示意立体图;
[0029]图2是将图1的线圈部件上下翻转后的状态的示意立体图;
[0030]图3A和3B是用于说明导线Wl至W4和端子电极15A至15F如何连接的示意平面图;
[0031]图4是表不线圈部件I的等效电路的图;
[0032]图5A是表示导线Wl至W4的端子部在凸缘12A侧的导线连接结构的图和从底侧看时的示意平面图;
[0033]图5B是表示导线Wl至W4的端子部在凸缘12A侧的导线连接结构的图和从由图5A中的箭头D标示的内侧面侧看时的示意平面图;
[0034]图6A是表示导线Wl至W4的端子部在凸缘12B侧的导线连接结构的图和从底侧看时的示意平面图;
[0035]图6B是表示导线Wl至W4的端子部在凸缘12B侧的导线连接结构的图和从由图6A中的箭头D标示的内侧面侧看时的示意平面图;
[0036]图7是表示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线圈部件的构造的示意平面图,并且表示其底侧的构造;以及
[0037]图8是表示根据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线圈部件的构造的示意平面图,并且表示其底侧的构造。
【具体实施方式】
[0038]以下,参照附图详细地说明本发明优选的实施方式。
[0039]图1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线圈部件的外部构造的示意立体图。图2是将图1的线圈部件上下翻转后的状态的示意立体图。
[0040]如图1和图2所示,线圈部件I是脉冲变压器。线圈部件I包括鼓型芯10、板状芯
13、六个端子电极15A至15F、以及卷绕在鼓型芯10的四根导线Wl至W4。尽管没有特别限定,但是线圈部件I是表面安装型脉冲变压器,并且其尺寸为约3.3X3.3X2.7_。
[0041]例如,鼓型芯10由磁性材料例如N1-Zn铁氧体制成。鼓型芯10包括卷绕有导线Wl至W4的卷芯部11、以及设置在卷芯部11的两端的一对凸缘12A和12B。板状芯13也由磁性材料例如N1-Zn铁氧体制成。板状芯13置于凸缘12A和12B的上表面上并且用粘合剂等固定。
[0042]板状芯13的上表面是平坦光滑的表面。因此,当安装线圈部件I时,光滑的表面充当吸附表面,并且能够以吸附的方式进行安装。优选地,接合于凸缘12A和12B的上表面的板状芯13的表面也是光滑的表面。当将板状芯13的光滑表面置于凸缘12A和12B上时,可以保证板状芯13的光滑表面与凸缘12A和12B彼此紧密接触。因此,可以形成没有磁通泄漏的闭合磁回路。
[0043]端子电极15A至15F各自是沿着凸缘12A和12B的外侧面从凸缘12A和12B的底面延伸的L形的金属端子。凸缘的外侧面是与安装有卷芯部11的表面相反的侧面。端子电
当前第2页1 2 3 4 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