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圈部件的制作方法_3

文档序号:9262059阅读:来源:国知局
极15A至15F各自优选为从通过对一块金属板加工而得到的引线框切出的金属片。端子电极15A至15F在接合并固定于鼓型芯10时处于引线框的状态。端子电极15A至15F在从框部分离后成为独立的端子。如果使用端子电极15A至15F,则端子电极15A至15F的形成比镀覆电极的形成更容易。端子电极15A至15F在大批量生产时成本上也更佳。此外,当安装端子电极15A至15F时,可以提高位置的准确度。
[0044]如图2所示,L形的端子电极15A至15F的各个包括接触凸缘12A和12B的底面的底面部分TB、以及接触凸缘12A和12B的侧面的侧面部Ts。导线Wl至W4的各个的端子部通过热压接而连接于端子电极15A至15F的对应的一个的底面部分Tb的表面。
[0045]在端子电极15A至15F中,三个端子电极15A、15B和15C设置在凸缘12A侧。另外三个端子电极15D、15E和15F设置在凸缘12B侧。端子电极15A至15C从图2所示的x方向(或者垂直于安装面内的卷芯部11的中心轴的方向(y方向)的方向)的一个端侧依照该顺序配置。同样地,端子电极MD至15F从X方向的一个端侧依照该顺序配置。
[0046]在三个端子电极15A、15B和15C当中,两个端子电极15A和15B设置成在X方向上更接近于凸缘12A的一端(右侧)。端子电极15C设置成在X方向上更接近于凸缘12A的另一端(左侧)。端子电极15B和15C之间设置有规定宽度的间隔,并且宽于端子电极15A和15B之间的间隔。同样地,在三个端子电极15D、15E和15F中,端子电极MD设置成在X方向上更接近于凸缘12B的一端(右侧)。两个端子电极15E和15F设置成在X方向上更接近于凸缘12B的另一端(左侧)。端子电极MD和15E之间设置有规定宽度的间隔,并且宽于端子电极15E和15F之间的间隔。这些规定宽度的间隔确保初级绕线与次级绕线之间的耐电压。
[0047]根据本实施方式,芯的形状、端子电极的形状和配置、以及包括导线连接结构的线圈部件I的整个形状从鼓型芯10的平面方向的中心看时为旋转对称(双向对称(dyadsymmetric)) ο如果线圈部件I在平面内旋转180°,则旋转后的端子电极15A、15B和15C的位置与旋转前的端子电极15F、15E和15D的位置重合。此外,端子电极15A和15C从卷芯部11的中心轴看时为线对称。另外,端子电极MD和15F从卷芯部11的中心轴看时为线对称。
[0048]图3A和图3B是用于说明导线Wl至W4和端子电极15A至15F如何连接的示意平面图。
[0049]如图3A和图3B所示,导线Wl至W4是包覆的导电线,并且以形成双层结构的方式卷绕在卷芯部11。导线Wl和W4以双线方式卷绕(即两根导线交替配置并且以单层方式卷绕)而形成第一卷绕层。导线W2和W3按照设置在第一卷绕层之上的方式以双线方式卷绕而形成第二卷绕层。导线Wl至W4在匝数上大致相等。
[0050]卷绕导线Wl至W4的方向在第一和第二卷绕层的之间不同。例如,当从凸缘12A看凸缘12A到凸缘12B的卷绕方向时,导线Wl和W4的卷绕方向为逆时针,而导线W2和W3的卷绕方向为顺时针。以这样的方式,卷绕方向是相反的。其背后的原因在于当卷绕开始时和当卷绕结束时不需要将各个导线从卷芯部11的一端延伸到另一端。
[0051]如图3A所示,导线Wl的一端Wla连接于端子电极15A,另一端Wlb连接于端子电极15D ;导线W4的一端W4a连接于端子电极15C,另一端W4b连接于端子电极15F。如图3B所示,导线W2的一端W2a连接于端子电极15D,另一端W2b连接于端子电极15B ;导线W3的一端W3a连接于端子电极15E,另一端W3b连接于端子电极15C。
[0052]图4是表示线圈部件I的等效电路的图。
[0053]如图4所不,端子电极15A和15B分别组成平衡输入的正极端子IN+和平衡输入的负极端子IN-。端子电极15E和15F分别组成平衡输出的正极端子OUT+和平衡输出的负极端子OUT-。端子电极15C是输出侧中心抽头CTo。端子电极KD是输入侧中心抽头CTi。导线Wl和W2经由端子电极I?串联连接,由此形成线圈部件I的初级绕线。导线W3和W4经由端子电极15C串联连接,由此形成线圈部件I的次级绕线。鼓型芯10与板状芯13构成线圈部件I的闭合磁回路。
[0054]将参考图3B描述线圈部件I的动作。如图3B和图4所示,当平衡输入电流流过端子电极15A和15B时,在卷绕有导线Wl和W2的卷芯部11中产生磁场H,从而在凸缘12A侧有N极且在凸缘12B侧有S极。磁场H诱发导线W3和W4中的感应电流,并且感应电流作为平衡输出电流工作。以这样的方式,实现了图4所示的等效电路。
[0055]如上所述,导线Wl和W4的卷绕方向与导线W2和W3的卷绕方向相反。当导线Wl和W4的卷绕方向与导线W2和W3的卷绕方向相同时,为了使线圈部件I以如上所述那样相同的方式动作(或者为了通过磁场H产生平衡输出电流),导线W2和W3需要在开始卷绕之前连接于端子电极15B和15C并且接着延伸至凸缘12B侧,并且需要在卷绕结束时从凸缘12A侧延伸至端子电极I?和15E以与其连接。然而,在线圈部件I的情况下,这样的导线的延伸是不需要的。各个导线的卷绕能够从导线要连接的凸缘的最近位置开始,并且能够在该最近位置结束。
[0056]图5A和图5B是表示导线Wl至W4在凸缘12A侧的端子部的导线连接结构的图。图5A是表示从底侧看时的示意平面图。图5B是表示从由图5A中的箭头D标示的内侧面侧看时的示意平面图。
[0057]如图5A和图5B所不,第一和第二导线Wl和W2的端子部分别连接于端子电极15A和15B。第三和第四导线W3和W4的端子部连接于共用端子电极15C。第一至第四导线Wl至W4通过热压接而连接于端子电极的表面。
[0058]导线Wl包括从卷芯部11朝向端子电极15A延伸的引线部分LLla。引线部分LLla从更接近于端子电极15A的卷芯部11的侧面SSl的上端向下延伸,以便不跨过卷芯部11 ;引线部分LLla接着到达端子电极15A。引线部分LLla的前端构成以热压方式接合于端子电极15A的表面的连接部分Bla。顺便一提,线圈部件I的上下方向基于线圈部件I相对于安装面M的正常安装状态来定义。
[0059]导线W2包括从卷芯部11朝向第二端子电极15B延伸的引线部分LL2b。引线部分LL2b从更远离第二端子电极15B的卷芯部11的侧面SS2的下端在斜向下方向上延伸,以便跨过卷芯部11 ;引线部分LL2b接着到达第二端子电极15B。引线部分LL2b的前端构成以热压方式接合于端子电极15B的表面的连接部分B2b。
[0060]导线W3包括从卷芯部11朝向第三端子电极15C延伸的引线部分LL3b。引线部分LL3b从更接近于第三端子电极15C的卷芯部11的侧面SS2的上端向下延伸,以便不跨过卷芯部11 ;引线部分LL3b接着到达第三端子电极15C。引线部分LL3b的前端构成以热压方式接合于端子电极15C的表面的连接部分B3b。
[0061]导线W4包括从卷芯部11朝向第三端子电极15C延伸的引线部分LL4a。引线部分LL4a从更远离第三端子电极15C的卷芯部11的侧面SSl的下端在斜向下方向上延伸,以便跨过卷芯部11 ;引线部分LL4a接着到达第三端子电极15C。引线部分LL4a的前端构成以热压方式接合于端子电极15C的表面的连接部分B4a。连接部分B4a的X方向位置比连接部分B3b的X方向位置更接近于第二端子电极15B(或者连接部分B4a更接近于凸缘12A的宽度方向上的内侧)。
[0062]导线W4的卷绕方向与导线W2的卷绕方向相反。在从凸缘12A侧的卷芯部11抽出后,导线W2的端子部延伸至端子电极15B以便跨过卷芯部11。在从卷芯部11抽出后,导线W4的端子部延伸至端子电极15C以便跨过卷芯部11。因此,导线W2的引线部分LL2b跨过引线部分LL4a以便在导线W4的引线部分LL4a之下穿过。
[0063]当从由图5A中的箭头D标示的卷芯部11侧看时,导线W4的连接部分Ma的基准位置P4a比导线W2的连接部分B2b的基准位置P2b位于更接近于卷芯部11的延伸方向(或者中心轴Y。的方向)上的远侧(或者更接近于凸缘12A的外侧面)的位置。顺便一提,其他连接部分Bla和B3b的基准位置Pla和P3b与连接部分B2b的基准位置P2b相同。
[0064]端子电极15A至15D的各个的底面部分Tb (见图2)呈大致平面状的长方形,并且包括在X方向上延伸的边缘Ex、以及在Y方向上
当前第3页1 2 3 4 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