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芯上具有绝缘体的马达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335709阅读:216来源:国知局
铁芯上具有绝缘体的马达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机(马达),尤其涉及电机马达的定子的绝缘体。



背景技术:

电机的基本构成包括转轴、固定于转轴上的转子以及和转子相对的定子。

图1是一俯视示意图,示意地示出电机50的基本构成。电机50具有转轴51、转子52、定子1、和电机外壳5。图2是一立体图,示意性地示出电机50的定子1。

定子1具有铁芯2、绝缘体3和线圈4。铁芯2通过层叠钢板而形成。另外,铁芯2具有齿部22和呈圆环状的圆环部21。齿部22由从圆环部21的内侧向其中心突出的12个单元齿部22a构成。在各单元齿部22a上隔着绝缘性的绝缘体3卷绕着导线,通过同心绕法形成线圈4。也就是说,在齿部22上形成有由12个线圈4构成的线圈组。另外,导线被收纳于彼此相邻的单元齿部22a之间的12个空间槽6中。

铁芯2通过连结12个单元铁芯2a而形成。图3是立体图,示意性地示出一对单元铁芯2a。各单元铁芯2a沿轴向延伸且呈具有大致T字状截面的外观形状,各单元铁芯2a分别具有1个单元齿部22a和包绕单元齿部22a的绝缘体3。

单元铁芯2a的横截面呈大致T字状,绝缘体3呈上绝缘件3a和下绝缘件3b两部分,图4示出上绝缘件3a和下绝缘件3b的端部部分。上绝缘件3a和下绝缘件3b分别从单元铁芯2a上方和下方彼此靠近合拢,上绝缘件3a和下绝缘件3b的端部彼此无缝重叠,如图4所示。但是如果在从重叠部分之间嵌入异物,或加工后的表面有凹凸形状,则绝缘体3的该重叠部分的外部会鼓出,使缠绕在其上的线圈也鼓出,则会影响电机马达的性能,这是不希望发生的现象。



技术实现要素:

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马达,包括转子、定子以及轴,

所述定子由定子铁芯、覆盖于所述定子铁芯的绝缘体以及缠绕在所述绝缘体上的线圈构成,

其中,所述定子铁芯包括环状的铁芯背部和多个从铁芯背部沿径向突出延伸的齿部,所述齿部的外表面包括上表面、下表面和在所述上表面与所述下表面之间的侧表面,

所述绝缘体覆盖所述齿部的所述上表面、所述下表面和所述侧表面,所述绝缘体包括:

上绝缘件,所述上绝缘件包括上主体层和从所述上主体层延伸的位于所述上绝缘件两侧尾部的上重叠层;以及

下绝缘件,所述下绝缘件包括下主体层和从所述下主体层延伸的位于所述下绝缘件两侧尾部的下重叠层;

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绝缘件的所述上重叠层与所述下绝缘件的所述下重叠层周向上彼此重叠,并且,在所述上重叠层与所述下重叠层的周向之间留有间隙。

在一个较佳的技术方案中,所述上重叠层与所述下重叠层彼此重叠的重叠表面倾斜,使得所述上重叠层与所述下重叠层的厚度朝向所述绝缘件两侧尾部的端部变薄。

在一个较佳的技术方案中,所述上重叠层与所述下重叠层的所述重叠表面沿纵向相对于所述齿部的所述侧表面倾斜2.9度。

在一个较佳的技术方案中,所述上绝缘件的一侧的所述上重叠层的所述重叠表面背对所述齿部的所述侧表面,另一侧的所述上重叠层的所述重叠表面面对所述齿部的所述侧表面;

所述下绝缘件的一侧的所述下重叠层的所述重叠表面面对所述齿部的所述侧表面,另一侧的所述下重叠层的所述重叠表面背对所述齿部的所述侧表面。

在一个较佳的技术方案中,所述上绝缘件和所述下绝缘件之一的两侧的所述重叠表面面对所述齿部的所述侧表面,所述上绝缘件和所述下绝缘件之另一个的两侧的所述重叠表面背对所述齿部的所述侧表面。

在一个较佳的技术方案中,所述上主体层以及所述下主体层的一方在轴向上的投影的周向范围与另一方在轴向上的投影的周向范围重叠,所述上重叠层以及所述下重叠层在轴向上的投影的周向范围包含于所述上主体层以及所述下主体层在轴向上的投影的周向范围。

在一个较佳的技术方案中,所述齿部从所述铁芯背部沿径向向内突出延伸。

在一个较佳的技术方案中,所述上重叠层的上端与所述上主体层的下端之间具有上连接倾斜面,所述上连接倾斜面的倾斜度大于所述重叠表面的倾斜度。

在一个较佳的技术方案中,所述下重叠层的下端与所述下主体层的上端之间具有下连接倾斜面,所述下连接倾斜面的倾斜度大于所述重叠表面的倾斜度。

与现有技术相比,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绝缘体在覆盖到定子铁芯上之后,由于上下两半的重叠部分间具有间隙,能够有效地吸收在绝缘体的上下两半的重叠部分形成的鼓起,避免缠绕在其上的线圈也鼓出,从而能够在绝缘体上卷绕符合要求的线圈,由此提高了电机马达的性能。

附图说明

图1是传统电机(马达)的截面示意图;

图2是图1的电机的定子的示意图;

图3是包绕有绝缘体的一对单元铁芯的立体示意图;

图4是传统马达的单元铁芯上的绝缘体的局部示意图;

图5是具有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定子的马达的截面示意图;

图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定子铁芯的一部分的立体示意图;

图7a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铁芯的绝缘体的立体示意图;

图7b是图7a所示的绝缘体的重叠部分的剖面示意图;

图8a和8b是图7所示的绝缘体的上绝缘件的两个不同方向的立体示意图;

图9a示出绝缘体的上绝缘件的一个实施例;

图9b示出绝缘体的上绝缘件的另一个实施例。

附图标记:

70:环形定子;

7:铁芯;

71:铁芯背部;

72:铁芯齿部;

73:齿部的上表面;

74:齿部的侧表面;

75:齿部的下表面;

76:线圈;

8:绝缘体;

8a:绝缘体的上绝缘件;

8a1:上绝缘件的上主体层;

8a2:上绝缘件的上重叠层;

8a3:上重叠层的上重叠表面;

8b:绝缘体的下绝缘件;

8b1:下绝缘件的下主体层;

8b2:下绝缘件的下重叠层;

8b3:下重叠层的下重叠表面。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原理、构造和技术效果。

本实用新型将沿轴向延伸的方向称为“轴向”,并将轴向一侧定义为“上”,轴向另一侧定义为“下”,将围绕轴的圆周方向称为“周向”,将以轴为圆心的半径方向称为“径向”。以上定义只是为了方便说明,并不限制马达实际安装和使用时的朝向。

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马达包括定子,转子及轴。图5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定子为环形定子70的示意图,如图6示出环形定子70中定子铁芯的一部分的构造。环形定子70包括定子铁芯7、覆盖于定子铁芯7上的多个绝缘体8以及缠绕在绝缘体8上的多个线圈76。其中,定子铁芯7包括环状的铁芯背部71和多个从铁芯背部71沿径向朝内突出延伸的齿部72。

如图6所示,齿部72的外表面包括上表面73、下表面75和在上表面73与所述下表面75之间延伸的侧表面74。

图7a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绝缘体,其中,绝缘体的上下两个部分已经合在一起而形成一个完整的绝缘体。图7b示出绝缘体的上下两个部分合在一起之前的构造,其中重叠部分还没有重叠。绝缘体8覆盖齿部72的上表面73、下表面75和侧表面74。如图7a和7b所示,绝缘体8包括上绝缘件8a和下绝缘件8b。上绝缘件8a包括呈凹形的上主体层8a1和从上主体层8a1延伸的位于上绝缘件8a两侧尾部的上重叠层8a2。下绝缘件8b包括呈凹形的下主体层8b1和从下主体层8b1延伸的位于下绝缘件8b两侧尾部的下重叠层8b2。上绝缘件8a的上重叠层8a2与下绝缘件8b的下重叠层8b2周向上彼此重叠,上重叠层8a2与下重叠层8b2分别包括彼此相对的上重叠表面8a3和下重叠表面8b3,并且,在重叠之后,在上重叠层8a2的上重叠表面8a3与下重叠层8b2的下重叠表面8b3的周向之间留有间隙。

如图7b所示,上重叠层8a2与下重叠层8b2分别包括隔着周向间隙彼此相对且重叠的上重叠表面8a3和下重叠表面8b3,较佳的是,上重叠层8a2与下重叠层8b2彼此重叠的上重叠表面8a3和下重叠表面8b3倾斜,使得上重叠层8a2与下重叠层8b2的厚度朝向上绝缘件8a和下绝缘件8b两侧尾部的端部变薄,从而在上重叠层8a2与下重叠层8b2之间形成间隙。并且由于彼此相对且重叠的上重叠表面和下重叠表面隔着间隙倾斜,上重叠表面以及下重叠表面具有插入引导面的效果,由此易于将上下绝缘件进行组装。

图8a和8b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绝缘体的上绝缘件,图8a是从铁芯的铁芯背部看去的上绝缘件的立体图,图8b是从铁芯的铁芯背部的相对侧看去的上绝缘件的立体图。

图9a是图8所示的上绝缘件的截面示意图。如图9b所示,在一个较佳实施例中,上重叠层8a2的上重叠表面8a3与下重叠层8b2的下重叠表面8b3沿纵向相对于齿部722的侧表面74倾斜2.9度。

在图9a和9b示出的实施例中,在上绝缘件8a的两侧的上重叠层8a2中,左侧的上重叠层8a2贴靠齿部72,使得上重叠表面8a3背对齿部72,右侧的上重叠层8a2远离齿部72,使得上重叠表面8a3面对齿部72。如此,下绝缘件8b与之相对应,即在下绝缘件8b的两侧的下重叠层8b2中,左侧的下重叠层8b2远离齿部72,使得下重叠表面8b3面对齿部72,右侧的下重叠层8b2贴靠齿部72,使得下重叠表面8b3背对齿部72(图中未示出)。可以理解的是,图9a和9b所示的构造可以左右更换设置,例如,如图7b所示。

在另一实施例中,上绝缘件8a的两侧的上重叠层8a2对称设置,如果设置成图9a和9b左侧的构造,则下绝缘件8b的两侧的下重叠层8b2也对称设置,而且设置成图9a和9b右侧的构造。反之亦然。即上绝缘件和下绝缘件之一的两侧的重叠表面面对齿部的侧表面,上绝缘件和下绝缘件之另一个的两侧的重叠表面背对齿部的侧表面。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的缺陷,即为了避免线圈在绝缘体的重叠部分鼓起,上主体层8a1以及下主体层8b1的一方在轴向上的投影的周向范围与另一方在轴向上的投影的周向范围重叠,而且上重叠层8a2以及下重叠层8b2在轴向上的投影的周向范围至少不超过上主体层8a1以及下主体层8b1在轴向上的投影的周向范围。由此,确保了上重叠层与下重叠层在重叠状态下不会向两侧鼓起,由此避免了缠绕在其上的线圈在上下绝缘件重叠的部分鼓出。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技术方案中,在上重叠层的上端与上主体层的下端之间还可以具有上连接倾斜面,其中,上连接倾斜面的倾斜度大于上重叠表面的倾斜度。在下重叠层的下端与下主体层的上端之间具有下连接倾斜面,其中,下连接倾斜面的倾斜度大于下重叠表面的倾斜度。由此,可以进一步方便上下绝缘件的组装,通过上、下连接倾斜面的引导,防止在组装过程中上重叠层以及下重叠层堆积。

本实用新型还可以改型成如下的实施例。

一种马达,包括转子、定子以及轴,

所述定子由定子铁芯、覆盖于所述定子铁芯的绝缘体以及缠绕在所述绝缘体上的线圈构成,

其中,所述定子铁芯包括环状的铁芯背部和多个从铁芯背部沿径向突出延伸的齿部,所述齿部的外表面包括上表面、下表面和在所述上表面与所述下表面之间的侧表面,

所述绝缘体覆盖所述齿部的所述上表面、所述下表面和所述侧表面,所述绝缘体包括:

上绝缘件,所述上绝缘件包括上主体层和从所述上主体层延伸的位于所述上绝缘件两侧尾部的上重叠层;以及

下绝缘件,所述下绝缘件包括下主体层和从所述下主体层延伸的位于所述下绝缘件两侧尾部的下重叠层;

所述上绝缘件的所述上重叠层与所述下绝缘件的所述下重叠层彼此重叠,并且,所述上主体层和所述下主体层的厚度相同,所述上重叠层与所述下重叠层重叠后的总厚度小于所述上主体层和所述下主体层之一的厚度。

在此基础上,可以在所述上重叠层与所述下重叠层之间形成间隙,也可以使所述上重叠层与所述下重叠层之间没有间隙,而是使得所述上重叠层与所述下重叠层的在外侧的一层厚度变薄。

以上实施例中的各个特征还可以根据本实施例原理在合理范围内可以作任意组合,这种组合也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上述示例性的实施例示出了解决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中的示范性实施例。在该实施例的示例下,其它符合本实用新型原理的等效和类似的手段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中。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发明原理是,在绝缘体的上绝缘件与下绝缘件的重叠层部分之间形成间隙,使得在绝缘体的两侧,上绝缘件与下绝缘件的重叠层部分的总厚度不大于上绝缘件与下绝缘件的非重叠部分的厚度。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