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966959阅读:394来源:国知局
光伏组件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光伏组件。



背景技术:

光伏组件一般包括光伏板及背板,光伏板的工作原理为:吸收太阳能并将其转化为电能。为保证光伏板对太阳能的转化率,在光伏板的设计时希望追求尽可能大的太阳能捕获率,但这同时会引起另一问题:光伏板所捕获的太阳能中不能被转化为太阳能的部分会引起光伏板周围积聚大量热量而使光伏板温度升高。温度升高不仅会影响光伏板的发电效率,还会影响光伏板的使用寿命,因而需要在不影响光伏板对太阳能转化率的同时加快光伏板的散热。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光伏组件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光伏板在工作时自身温度易升高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光伏组件,包括光伏板及固定设置在光伏板后端的背板,背板用于固定于安装面上,所述背板的后端面的中部具有内凹以形成散热腔的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凹槽内设置有散热片,背板固定于安装面上之后所述散热片位于第一凹槽的槽底与安装面之间;散热片的前端与第一凹槽的槽底接触,后端向后悬伸。

所述背板包括主背板及前端设置在主背板后端面四周处的边框,所述边框的后端向后悬伸,所述第一凹槽包括边框的相对的内侧壁及位于边框所围成的区域范围内的主背板的后端面,所述边框上设置有连通所述散热腔与外界空间的散热通道。

所述边框包括上边框、下边框、左边框和右边框,其中相对的一对边框在前后方向上的高度小于另一对边框在前后方向上的高度,较低的一对边框后端与较高的一对边框后端之间的距离形成所述散热通道。

所述散热片沿上下方向延伸,所述背板还包括加强筋,所述加强筋包括沿左右方向延伸的横筋及用于连接横筋与主背板后端面的连接筋,横筋的前端面与散热片的后端面间隔设置。

所述背板还包括安装于加强筋与主背板之间的第一安装面连接件,第一安装面连接件包括伸出所述背板的端部且端部上开设有用于连接安装面的安装面连接结构。

所述加强筋的前端面上沿其延伸方向开设有凹槽或凸起,所述第一安装面连接件的后端面上开设有与所述凹槽或凸起适配以实现加强筋与第一安装面连接件固定连接的凸起或凹槽。

所述光伏组件还包括用于固定于安装面上的背板固定件,所述横筋的后端面上还设置有用于与所述背板固定件插接固定的背板固定件连接结构。

左边框和右边框上还设置有供第二安装面连接件插入并连接于其上的挂孔。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本实用新型的光伏组件安装在安装面上时,散热片的设计增大了背板与空气的接触面积,因而有利于增大光伏组件的散热速度。同时散热片设置于第一凹槽的散热腔内,所以第一凹槽的槽壁能对散热片起保护作用,避免散热片在安装和使用过程中受损。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光伏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第一安装面连接件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的光伏组件的具体结构如图1和图2所示,包括光伏板、固定设置在光伏板后端的背板1及用于将背板固定在墙面等其他需要安装光伏组件的安装面上的背板固定件。

背板1包括主背板15及固定设置在主背板15后端面四周处的边框。边框包括位于后端面上方的上边框11、位于后端面下方的下边框12、位于后端面左方的左边框13和位于后端面右方的右边框14。各边框的前端固定在主背板15的后端面上,后端向后自由悬伸,所以各边框与主背板15共同围设成了第一凹槽结构,第一凹槽结构内部空间形成了散热腔。在本实施例中,各边框与主背板15均由铝材质一次制成。在其他实施例中,各边框与主背板也可以单独加工再进行组装。

所述光伏板固定在主背板15的前端且在光伏板的前端还设置可起防护作用的玻璃层。

为了增大背板1与空气的接触面积以增加散热速度,散热腔内还设置有多个沿上下方向间隔布置的散热片2。散热片2的前端与第一凹槽的槽底接触连接,后端向后悬伸。为避免本实用新型的光伏组件连接在安装面上之后,散热腔与外界被背板所完全隔开,左边框13和右边框14在前后方向上的高度大于上边框11和下边框12在前后方向上的高度。此时,上、下边框后端与左、右边框后端之间的距离形成用于连通散热腔与外界的散热通道。为了进一步地增大背板1与空气的接触面积,同时又不影响光伏组件的安装,本实施例中散热片2的高度与上、下边框在前后方向上的高度相同。散热通道相对设置的形式有利于促进空气对流,以进一步地加大散热速度。散热原理具体分析如下:光伏组件与安装面之间形成一个散热腔,冷空气由散热腔下部的散热通道流入,经散热片加热后从散热腔上部的散热通道流出,形成了一个闭式空气循环系统,这样相当于给光伏组件加了一个强制散热系统,同时从顶部流出的热空气可以再回收利用。

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使左、右边框高于上、下边框而使安装之后左、右边框与安装面之间的间隙形成用于连通散热腔与外界的散热通道;当然,也可以使各边框的高度相同,而是选择性地在某一个或几个边框上开设贯通其壁厚的通孔以形成用于连通散热腔与外界的散热通道。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光伏组件抗风压,主背板15的后端面上还设置有三条加强筋4,加强筋4包括沿左右方向延伸的横筋及用于连接横筋与主背板15后端面的连接筋,所述横筋的前端面与散热片2后端面之间具有一定距离。加强筋4朝向主背板15的内侧面上设置有多道沿左右方向延伸的加强筋凹槽,上下两端的加强筋4的后端面上通过加强筋凹槽卡接有第一安装面连接件3。

第一安装面连接件3包括板状主体31,板状主体31的一端开设有凸起33,另一端伸出主背板且在其伸出的位置处开设有用于与安装面连接的螺纹孔32,在本实施例中,螺纹孔32位于板状主体31的中部。在其他实施例中,螺纹孔还可以被其他可实现安装面与第一安装面连接件固定连接的安装面连接结构代替;还可以在加强筋上开设凸起在第一安装面连接件上开设用于供所述凸起卡入的凹槽。

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的光伏组件也可以左、右边框上下设置地横挂于安装面上,此时只需要在左、右边框上设置可供第二安装面连接件伸入并固定的挂孔即可。第二安装面连接件的具体结构及安装方法可以与第一安装面连接件相同。

为了便于光伏组件的安装,本实用新型的光伏组件还包括用于固定于安装面上的背板固定件。背板固定件为可固定在安装面上的方形件或槽形件,且在方形件或槽形件的背离安装面的侧壁上设置有卡爪或卡槽,在中间的加强筋4的后侧面上设置有用于与所述背板固定件上的卡爪或卡槽插接固定的背板固定件连接结构。在其他实施例中,上、下方的加强筋上均可设置所述的第一安装面连接件。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