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整式散热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088975阅读:13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调整式散热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散热装置,尤指一种用于电子装置上并可 调整其散热方向的散热装置。
背景技术
当前,电子产品对其效能以及速度的要求日益增加,s己合材料 科技的进步,使得电子产品的外观也趋向于轻薄短小,在迈向兼具 高效能与轻薄化的目标前进时,电子产品性能的稳定也为消费者所 重视,然而内部电子装置因高速运算所产生的可能影响产品稳定性 的热能,以及狭小体积内可能造成的热能累积便成为业界不可忽视 的问题。
目前普遍适用于电子装置的散热技术包含主动型散热(active cooling)以及净皮动型散热(passive cooling )。主动型散^;,侈'j^口散 热风扇以及水冷循环等,是利用额外的驱动源以加速散热效果;而 被动型散热则包含热导管以及散热鳍片等,不需要外接的驱动源, 仅与该电子装置相接触后将其热源导出,再分别利用其内部冷却液 体的相态变化以及大范围的散热面积将热源散失于空气之中;就目 前4支术而言,主动型散热4支术以及^皮动型散热4支术可独立^f吏用或者 相互结合运用。
已知中国台湾专利公告号第231102号、第299851号,专利公 开号第200636435号,以及专利i正书号第M307287号和第M302867 号都是结合主/被动型散热技术的运用形式,电子装置所产生的热能
利用与4皮动型散热元件传导后再由主动型散热元件(散热风扇)所 驱动的气流流经该净皮动型散热元件,加速热能的散失。虽然可通过 主4皮动型散热元件间的位置或形状来改善散热效率,然而无论主/ 被动型散热元件皆为固定式,仅能以单一方向进行散热,由于电子 产品的内部组件的排列复杂并形成不规则空间障碍,单方向的散热 气流恐无法使气流顺利排出甚至造成乱流,更由于在轻薄化的趋势 下,电子产品的内部空间会尽可能地被利用,在如此狭小的空间中 将会加重热源持续淤积的现象。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使散热装置具有散热方向的调整 性,以解决过去因单一方向散热时造成电子产品内部的散热气流的 紊乱与热源的淤积现象。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调 整式散热装置,应用于电子装置热源的散失,其主要包括有一传导 该电子装置热源的导热部,以及一接收并散失该导热部热源的热扩 散部,该导热部与该热扩散部利用一肘节机构彼此相连,该肘节机 构包含有一与该导热部相连的第一连接单元,以及一与该热扩散部 相连的第二连冲妄单元,该第 一连4妻单元与该第二连接单元间通过一 枢轴枢i殳以达到相互旋转的功能,因此,该热扩散部以该肘节才几构 为支轴来调整与该导热部的相对角度。此外,该散热装置更设有一
固^:于该电子装置的基座,该基座具有一与该导热部相接的转向枳^ 构,该转向才几构包含一与该基座相连的第一转向单元以及一连4妄于 该导热部的第二转向单元,借此使该散热装置可相对于该电子装置 调整其旋转方向。为加强散热的效率, 一风扇装i殳于该热扩散部上, 以驱动气流流经该热扩散部,从而提升了热源散失。
本实用新型的调整式散热装置具备有肘节机构以及转向机构, 使得该散热装置具有调整散热方向的功能,除了可根据电子产品内 部空间进行散热方向的调整,4吏架i殳有本调整式散热装置的电子装 置达到'决速散热的效果外,也可将散热的方向调整到其它电子产品 内部的位置或者电子元件,通过驱动的气流流经该内部位置或电子 元件进行协同散热的功能,4吏整体电子产品获得最佳的散热效率。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的外观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的分解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的剖面示意图,
图4-1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于垂直旋转的起始位置的侧 面示意图,
图4-2、图4-3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于垂直旋转的移动 位置的侧面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于水平旋转的移动位置的侧面 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有关本实用新型的详细说明及技术内容,现就配合附图说明如

请参照图1及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的外观示意图及 分解示意图,如图所示本实用新型是一种调整式散热装置,用于 散失电子装置(图中未示)所产生热源,其主要包含有一传导电子 装置热源的导热部11,以及一接收该导热部11热源并负责热源散 失的热扩散部12,导热部11具有一附着于该电子装置的热源位置
的导热块lll,该热扩散部12具有一散热鳍板纟且121,该散热装置 更包含有一连结该导热部11与该热扩散部12的肘节才几构13,令该 热扩散部12以该肘节才几构13为支轴来调整与该导热部11的相对 角度,该肘节机构13更包含一与该导热部11相连的热导管135; 于该热扩散部12上i殳有一风扇支架122以装"i殳不同尺寸的风扇20, 该热扩散部12与该风扇支架122上i殳有相对应的固定螺3L 123a、 123b利用螺栓124伶没后,将该风扇支架122固定于该热扩散部 12上,该风扇20利用外来的动力源强迫驱动气流流经该热扩散部 12,以〗更加速散失传导至该热扩散部12的热源。
本实用新型的散热装置更包含一固设于该电子装置的基座30, 该基座30具有一与该导热部11相接的转向机构,该转向机构分为 第一转向单元311与第二转向单元312,该第一转向单元311与该 基座30相连结,而该第二转向单元312则与该导热部11的导热块 111相接,该第一转向单元311与该第二转向单元312可相互^走转 运动,〗吏该导热部11连同其相连的热扩散部12相对于该基座30 来调整其^:转方向。此外,为固定该导热部11的转向位置,该第 二转向单元312设有至少一个与该第一转向单元311相4氏的限位结 构312a,该限位结构312a为一与该第一转向单元311相紧配的沟 槽,借此在调整该第一转向单元311后可暂时固定其转向方向。
在上述优选实施例中,另参照图2以及图3,是该实施例的分 解示意图以及剖面示意图,该肘节4几构13,是由相连于该导热部 11的第一连接单元131与相连于该热扩散部12的第二连接单元132 所组成,该第一连4妻单元131与该第二连接单元132各i殳有一相对 应的穿孔133a、 133b,利用一固定枢轴134枢设于该穿孔133a、 133b后,将该第一连接单元131与该第二连冲妄单元132相固定,该 第二连接单元132上设有一凸出部132a可嵌入该第一连接单元131 上所i殳的一凹陷部131a中,该凹陷部131a i殳有一P艮4立凹乡彖131b,
而该凸出部132a于该卩艮位凹纟彖131b处i殳有一限位凸缘132b,当该 凸出部132a置于该凹陷部131a内时,该P艮4立凸多彖132b则可于该 限4立凹^彖131b内移动,从而定义出一限位范围,以限定该导热部 11与热扩散部12之间的》走转运动范围。为4吏来自电子装置的热源 顺利经由该导热部11、肘节机构13以及该热扩散部12散失于空气 中,该第一连接单元131与该第二连接单元132必须紧密相贴,防 止基于空气隔层而阻碍热源传导;此外,该导热块lll以及该第一 连接单元131各设有至少一个可容该热导管135嵌设并形成紧配的 孔道llla、 131c,通过彼此的紧密接合以及增加的接触面积使得热 源由该导热块111传导至该第一连接单元131。
在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中,调整式散热结构通过该肘节机 构13使该热扩散部12与该导热部11进行相对的旋转运动,根据 该热扩散部12的位移状况定义出一垂直旋转的起始位置(如图4-1 所示)以及一垂直S走转的移动位置(如图4-2、图4-3所示),该热 扩散部12的位移状况受到该限位范围的限制。当进行垂直旋转运 动以调整散热角度时,该热扩散部12由垂直S走转的起始位置向移 动位置的方向4t转,此时,该第二连4妻单元132的限位凸纟彖132b 于该限位凹^彖131b内的空间移动,该第二连接单元132也带动该 热扩散部12倾杀牛至所要调整的角度。因此,当风扇20驱动气流流 经该热扩散部12时,可根据倾斜的角度而达到调整散热方向的效 果。
另一方面,本实用新型的散热装置也可通过该转向;^几构以进行 水平旋转运动,根据该导热部11的位置定义出一水平旋转的起始 位置(如图1所示)以及一水平旋转的移动位置(如图5所示)。 该导热部11设置于该第二转向单元312上,因此位于水平旋转的 起始位置的该导热部11可基于该第二转向单元312上的不同方向
的限^f立结构312a与该第一寿争向单元311相4氐后,坐落于不同的移 动4立置,由此而达到调整水平方向的散热效果。
本调整式散热结构除了针对所架"^殳的电子装置进4于散热以外, 本实用新型还具有利用一风扇20驱动气流以促进散热的效果,搭 配可调整方向的肘节4几构13以及转向4几构的特殊i殳计,〗吏该热扩 散部12具备多方向性调整的功能,因此可驱动气流到电子产品的 其它内部空间及周围的电子装置,进4亍协同散热的效果。由于电子 产品的体积日益轻薄,其内部的空间势必净皮压缩,本实用新型所具 有的协同散热的特性可以减少散热装置的架设数量,有利于内部空 间的使用,也减少了电力的耗费。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调整式散热结构同时具备有多方向调 整的散热效果,有别于过去散热装置(尤指具有主动散热技术的散 热装置)^f又能进行单一方向的散热,可能因电子产品内部电子装置 所造成的空间障碍,使散热气流导致乱流或者热源的淤积。另外, 本实用新型的可调整式多方向散热的功能,除了单独使用于所装设 的电子装置外,也可在调整散热方向后,驱动气流流经其它的电子 装置,以协同附近的电子装置进行散热,达到协同散热的功效,大 幅地提升了整体电子产品的散热效果,减少了内部空间以及电力的 使用,不乏是一种高实用性又符合经济需求的设计。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 实用新型。在上述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4匕。 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 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1.一种调整式散热装置,所述调整式散热装置附着于电子装置上以传导所述电子装置所产生的热源,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装置包含有传导所述电子装置热源的导热部(11)及接收所述导热部(11)热源并散失所述热源的热扩散部(12),所述散热装置还包含有连结所述导热部(11)及所述热扩散部(12)的肘节机构(13),令所述热扩散部(12)以所述肘节机构(13)为支轴来调整与所述导热部(11)的相对角度。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调整式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肘 节机构(13 )包含有与所述导热部(11 )相连的第一连接单元(131 ),以及与所述热扩散部(12)相连的第二连接单元(132), 所述第一连接单元(131 )与所述第二连接单元(132 )上皆开 设有相对应的穿孔(133a、 133b),并利用枢轴(134)枢设于 所述穿孔(133a、 133b) -使所述第一连接单元(131 )与所述 第二连接单元(132)相固定。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调整式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 二连接单元(132 )上设有限位凸缘(132b ),所述限位凸缘置 于所述第一连接单元(131)上所设的限位凹缘(131b)中, 并以所述限位凸缘(132b)于所述限位凹缘(131b)内的移动 区域定义为限位范围。
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调整式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肘 节机构(13)还包含有多个热导管(135),所述热导管与所述 导热部(11 )相连。
5.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调整式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调 整式散热装置还设有固设于所述电子装置的基座(30),所述 基座(30) _没有与所述导热部(11 )相接的转向^/L构,所述转 向才几构包含与所述基座(30)相连的第一转向单元(311)以 及连接于所述导热部(11)的第二转向单元(312)。
6.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调整式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 二转向单元(312)设有至少一个与所述第一转向单元(311) 相抵的限位结构(312a),所述限位结构(312a)是与所述第 一转向单元(311)紧配的沟槽。
7.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调整式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 热部(11 )具有传导所述电子装置热源的导热块(111 )。
8.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调整式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热 扩散部(12)具有散热鳍片组(121 )。
9.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调整式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热 扩散部(12 )上还增设有风扇(20 )。
10. 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调整式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风 扇(20)利用风扇支架(122)固着于所述热扩散部(12)上。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调整式散热装置,用以散失电子装置所产生的热源,该调整式散热装置主要包含一附着于该电子装置并传导其产生热源的导热部,以及一接收并散失该导热部热源的热扩散部,该导热部与该热扩散部利用一肘节机构相连结,使该热扩散部相对于该导热部来调整倾斜角度;此外,该散热装置利用一基座固设于电子装置上,该基座设有一与该导热部相接的转向机构,以使该散热装置相对于该电子装置来调整旋转方向。一架设于该热扩散部的风扇,以驱动气流流经该热扩散部以促进散热效率。
文档编号H05K7/20GK201064081SQ20072014748
公开日2008年5月21日 申请日期2007年5月31日 优先权日2007年5月31日
发明者陈永富 申请人:至宝电脑兴业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